论取保候审乏力导致对逮捕强制措施的过分依赖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逮捕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在保证诉讼顺利进行、防止再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司法部门也形成了一种对逮捕的依赖心理,往往是以逮捕率来衡量办案质量的高低和工作的好坏。据对我院2003年至2007年的逮捕率统计,最高的达93%,最低的也达到75%,而有的基层检察院甚至连续保持90%以上。逮捕率之高,恰巧说明诉讼程序保证以及刑事执法者对逮捕措施的过分依赖。逮捕能保证诉讼,逮捕能代表侦查质量,这种执法理念在刑事执法者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近年来,随着法治社会建设和司法改革的推行,我们发现过分依靠逮捕保证诉讼显然存在很多弊端,我们应正视逮捕这种最严厉强制措施的副作用,应充分考虑逮捕之外的其他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采用。但是,回看以往的司法实践,又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其他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乏力,才造成了刑事诉讼程序对于逮捕强制措施的过分依赖。以下笔者将主要针对取保候审这一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其处于“乏力”状态的原因和应如何改进。
  
  一、取保候审强制措施乏力的原因
  
  1、对取保候审的认识偏差,致使该强制措施乏力不可行。
  大多犯罪嫌疑人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误认为被取保候审便是诉讼程序结束,在取保候审期间,未经批准就离开其所居住的县、市。到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传唤不到案,给正常的诉讼造成影响。
  同样由于误解,被害人一方认为检察机关不予批准逮捕便是将犯罪嫌疑人无罪释放,上访不断,为防止被害人上访,减少案外负担,执法人员往往尽量减少适用取保候审。
  2、执行机关对被取保候审的嫌疑人缺乏有效的监管方式。
  “取保候审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管基本上属于空白。”——最高检的法律政策研究室宋英辉副主任这样评价。这准确描述了当前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后的监管状态。
  首先是法律规定的空白。对具体的监管机关,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较为笼统,是户籍地的派出所对犯罪嫌疑人监管,还是现居住地的派出所监管,还是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监管?嫌疑人被取保候审后,基本上处于“自由”状态,实践中缺少对这类人的统一管理。异地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与执行机关脱节,往往出现脱管现象。
  其次是执行机关根本无暇顾及。执行机关一般是基层派出所,由于“人少案多”的工作压力,其片面依赖“财保”或“人保”,不能认真履行监督、考察职责。一些被取保候审人员往往以外出打工为生,经常会出现“不经批准随意离开”的现象。对可能出现的“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等情况,更是无法预防与控制。
  3、法律规定的取保候审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不能保证取保候审的有效适用。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不能要求同时提供保证人并交纳保证金”,这种机械的规定有所欠缺和不足。从取保候审的案件来看,案件情节及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复杂多样。有的案件单独采用保证人方式或单独采用保证金方式,就足以保证犯罪嫌疑人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但在有的案件中,单独采用一种保证方式,其担保力会显不足,安全系数较小。例如保证人明知被保证人要在夜间逃跑,其故意于第二天早上向执行机关假称自己刚刚发现并及时报告。形式上其做到了“及时报告”,实质上却欺骗了执行机关且可能逃避法律制裁。但如果兩种保证方式并用,针对一些特殊案件,则可起到功能互补的作用,从而提升担保力。另外,对于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在处罚上得不到体现,量刑时极少考虑这一情节;对于保证人违反规定,也没有硬性的处罚规定,使得保证人只管“保出”、不管“候审”。
  4、“社会危险性”难以把握,致使难以判断是否做出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取保候审”,但社会危险性是质与量的统一,法律并没有明确的量化规定。实践中往往是依靠办案人员的分析与判断来把握,这就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性,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给办案人员带来很大的困难。
  一方面可能给一些人以理由随意采取取保候审,放纵犯罪;另一方面又使得本该符合条件被取保的犯罪嫌疑人反被羁押。
  5、取保候审申请权得不到有效实现。
  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但这种申请权却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而执法机关对是否取保候审有着绝对的主动权,往往仅根据侦查的需要来决定,取保候审不能制度化、规范化,法律没有约束侦查人员主动考虑是否可取保的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有事实不清、确实罪行极轻或者有人情才取保候审的现象,对于其他具备取保候审条件的一般也不考虑取保候审,既不主动提出取保候审,也不认真审查嫌疑人及其亲属的取保候审申请,对其申请一般既不记录在案,也不向上反映其申请,也不调取其“无逮捕必要、具备取保候审条件”的证据。这就大大减少了取保候审的途径,现有的途径也不畅通。
  
  二、过分依赖逮捕的弊端
  
  1、诉讼效率低下,浪费司法资源。
  本可以取保候审的案件,侦查机关却要提请批准逮捕。有的为了“以捕代侦”——案件在规定期限内侦查不完,只好以逮捕来配合侦查;有的为了“经济利益”——很多公安机关规定拘留一个奖励多少,逮捕一个奖励多少;有的为了“打击犯罪”——将逮捕视为打击犯罪的强力措施,将实体意义与程序意义相混淆。
  案件到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后,碍于情面,一般会受案,经审查却认为不符合逮捕条件而做出不捕决定。这样,本可以省略的诉讼步骤却又进行了,增加了诉讼负累,降低了诉讼效率。例如对盗窃1000元-2000元的案件,现在法院一般会判处轻刑,这样的案件直接取保候审即可,无需再报捕,徒增一诉讼环节。
  2、造成羁押率过高,致使犯罪嫌疑人交叉感染。
  逮捕率过高直接导致羁押率过高,过高的羁押率大大加重了关押场所的负担,耗费了国家大量的司法资源。而犯罪嫌疑人关押在同一场所内,很容易互相影响和交叉感染,唆使翻供、结伙、互殴等现象时常存在,社会也会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3、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部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虽然法律规定可以将羁押期限折抵刑期,但是一些案件在做出判决后,羁押期限可能超过刑期,这就会造成对犯罪嫌疑人的变相超期羁押。而对被判处缓刑的,若缓刑期满能够遵守有关规定,不必再服实刑,则羁押期限不能折抵为刑期,造成了超期羁押情况的发生。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4、“重口供、轻证据”的观念仍得不到改善。
  我国的法律没有规定犯罪嫌疑人有沉默权,侦查机关一般采取在口供的指引下组织搜集、固定证据的侦查模式,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多时候,只要犯罪嫌疑人翻供,证据就不好固定。而口供一般是通过羁押“关”出来的,许多侦查人员会充分利用羁押对犯罪嫌疑人的压力来获取口供。而在不断进步的司法环境下,这种重口供的模式已逐渐落后,且其弊端充分暴露。过高的逮捕率只会为这种旧的模式提供温床,却不能促使其改革。
  
  三、完善取保候审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促进司法进步
  
  1、采取灵活性的取保候审方式。
  在采取保候审形式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单独使用人保或财保,也可以人保和财保并用。采用双保方式,是为司法实务多提供了一种选择,以满足案件的灵活性需要,虽然对取保候审申请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保险系数的增高,反而更易使取保候审的申请获得司法机关的批准。同时,对遵守取保候审义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在程序和实体上采取从宽政策,从而更加有利于取保候审的实施。
  2、从立法上完善取保候审制度。
  首先要明确规定“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含义,让司法实践者们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刑期长短不应是判断社会危险性唯一的依据,应结合犯罪性质、犯罪人具体情况、案件复杂程度、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考虑,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个人综合情况和前科情况,如其品质、职业、经济状况、流动性大小、犯罪原因与动机等。
  其次,立法应当明确取保候审的条件,区分“应当取保”、“可以取保”、“不得取保”的标准。例如可以规定“应当取保”的情形:(1)对于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批准适用取保候审;(2)对于最低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社会危险性不大,如有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立功或自首等情节的,也“应当”批准适用;(3)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条件规定,对于罪该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或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若羁押会造成行动不便或困难的,“应当”批准;(4)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年龄条件规定,未成年人非严重暴力犯罪的“应当”批准取保候审。
  3、加强对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的监管。
  一是执行机关应向犯罪嫌疑人讲明取保候审的含义及有关规定,让犯罪嫌疑人明确自己的义务。二是可以让被取保人自动到监督机关报告,如每周一至两次到派出所报告,汇报有无违反规定的行为,并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制作笔录存档。如被取保候审人因特殊情况无法亲自到派出所报告,可让保证人或者其近亲属代为履行。三是监督机关应当定期对被取保候审人检查或调查,监督其是否遵守有关规定。
  4、正确评价取保候审的法律价值,完善办案机制,为办案人员首选取保候审创造条件。
  取保候审不应被看做是“人情”、是“关系”,不能以此来衡量案件质量的高低,我们应当正确评价它的法律价值。
  取保候审作为有条件释放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方式,应当是一种权利,取保候审申请权非因法定条件不得剥夺。作为权利,取保候审就应无条件的适用于一切刑事案件。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任何訴讼阶段都有权申请取保候审,司法机关只有在“不得不逮捕”的情况下才能不批准,否则必须将其作为首选。
  而以往的办案机制也必须加以完善,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只需对取保候审的审批条件、手续、程序的合法性负责,而不对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期间可能发生或实际发生的行为负责(当然不排除对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行为办案人员的依法追究)。对于办案中采用取保候审而及时结案的,比依赖长期羁押而结案的,要给予更高的评价;对于办案中适用取保候审比例大,成功率高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和推动司法机关更多地适用取保候审。
  5、拓宽取保候审的途径
  无论在任何诉讼环节,都应尽可能保证取保候审申请权,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申请不能置之不理。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提出申请后,办案人员应当认真审查,看其是否符合取保条件,如果符合规定,应当为其办理相关手续;在审查逮捕阶段,犯罪嫌疑人若对检察人员提出申请,也应认真审查,可让犯罪嫌疑人讲明其可能取保候审的条件,记入笔录,结合案情综合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条件,而做出不予批捕的决定,建议公安机关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
其他文献
摘 要:阐述索洛模型,并通过模型结合投资率对人均资本增长率作出预测和分析.利用我国相关数据验证了模型所预测的正确性,指出模型预测的失效点及其原因。最后结合模型与我国实际状况,提出几点对模型的思考。  关键词:索洛模型;人均资本增长率;投资率;外生变量;内生变量。    一、引言    经济增长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索洛模型及其资本存量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出人均资本增
期刊
摘 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中医药学也同样面临着挑战。在国内市场上,“洋中药”占了大多成,中药受到强挤压。但中医药的优势无法磨灭,中医药要在继承其完整理论体系及其精髓的前提下,与时代同步,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也要加强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医药产品的国际营销策略和水平。  关键词:中医药;与时俱进;现代化    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独特
期刊
摘 要:在现代建筑中,人们对钢筋工程的施工工艺越来越严格,它不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更加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个建筑工程都必须严格遵守现行钢筋设计规范的各种规定。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筋施工;绑扎;安装;接长    一、钢筋的制作   钢筋加工制作时,要将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对每种钢筋要按下料表检查是否达到要求,经过这两道检查后,再按下料表放出实样,试制合
期刊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因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土地经征收、征用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由于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基本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因此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矛盾。目前,在即将被征用的土地上突击建房,或搞其他建设,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如今造成被征地农民突击抢建的原因有
期刊
摘 要:小城镇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并运用城市规划一般原理,详细分析了县域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规划;地域特色    一、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的基本任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的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司法、教育、审判制度、改革。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
期刊
摘 要:预期违约亦称先期违约,是英美法上的独创制度。它是为了避免合同履行中的风险,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发生的危险而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预期违约是当事人拒绝履行合同的行为,它有自身的特点。我国《合同法》引了这一制度,并做了具体规定,但是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预期违约;明示毁约;默示毁约。    我国《合同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合同立法的有益经验,有限制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提高,设计更高水准的住宅成为规划、建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任务。本文从居住区的概念、规划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居住区的设计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质量;实用主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新区开发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出让开发,大量的城市住宅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不断地改善着人
期刊
摘 要:劳资关系已成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劳动法立法的目的应当在劳方(雇工)权益和资方(雇主)权益之间寻求平衡。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劳资关系的核心是劳资双方平等,既要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对劳动者实行适当的、必要的倾斜性保护,又要保护雇主的权益,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   关键词:劳资关系;平衡;雇佣;劳动法    0 引言  法律是社会利益协调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与高科技结合应用发展的时代,卫生系统档案向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就卫生系统档案管理网络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对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其构建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卫生系统;档案管理;网络化    卫生系统档案信息资料作为卫生系统信息载体,是卫生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做为卫生系统最为宝贵的一大资源,能否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将直接影响到卫生系统的生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