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源流风土中的茶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尝的科学》(《TASTY》)里有一句话: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味道世界里,这个世界成型于童年初期,随生命进程而演变,每个人的味道世界,由古老的演化规则与伴随终身的高能量食物、文化熏陶、商业信息产生冲击所创造。
  剥掉这段文字里文化熏陶和商业信息的能量,回归到最本源的部分,我相信大部分人心里一定会说:家乡的菜最好吃,爷爷或是父亲泡的家乡的那杯茶最好喝。乡愁是由味蕾引起的,作为中国人尤其如此。作为一个客居他乡的异乡人,我的味蕾已经历了无数的体验,但抛开一切的灌输和影响,想起的总是家乡的菜、家乡的茶园和那杯清甜的茶。
  我们喜欢说“—方水土养—方人”,风土的能量不知不觉滋养和同频了你的身心。
  风土与茶
  风是动的、变化的,而土是地表山水的综合体,茶也就在这里静默生长。可饮用的茶必然承载着天地信息,人类通过各种方法介入其中,并试图掌握这些看不到的信息,也通过各种方法去解释所有在人体呈现的表象和内在的关联。
  这些关联使中国自古代起就把茶当成中药里的一味药,茶叶刚到欧洲时也在药店里销售。记得好几年前我陪同一位初次来中国的丹麦设计师做一个项目,他看我一直在喝茶,曾疑惑的问我:“你是感冒了吗?”
  1 200多年前的唐人陆羽用脚和马车丈量土地,划分茶区,著《茶经》,依他个人对茶叶生产区的调查考察、资料的收集、样茶的鉴评以及实践经验等,结合当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归纳。唐时的茶区遍及现时的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浙江、福建、陕西等13个省。只是,那时的茶还只有一种做法,没有所谓“品种学说”,更没有农科院、茶研所,他更多的是告诉我们茶长什么样子,长在什么环境里的茶是好茶,制作一款好茶要在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需要经过怎样的流程,存放好一款茶需要注意什么。在这款我们现在叫“蒸青绿茶”的做法下,陆羽也写出了品鉴要领和煮茶要领。我个人认为,整个品鉴要领简单又不失本源,但对照现在的六大茶类,借鉴意义并不是很大,更多的借鉴在于其研究的思路和把茶提升至文化性层面的突破。
  我们现在把茶主要分成六大类,是基于明代之后(600多年前),至清代,六大类茶基本定型。
  风土影响茶的风味
  在学习、研究茶的过程中,除了孜孜不倦地学习外,我会和一些研究领域做链接。
  茶树的叶片颜色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经济作物,它的叶片经过不同的工艺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茶。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目前已在世界上超过52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虽然大部分的茶树叶片是绿色的,但是在长期的进化和人工选育过程中,一些叶色特异的茶树资源逐渐被发掘出来,比如紫(红)色叶片茶树资源、白化叶片茶树资源、黄化叶片茶树资源等。这些叶色特异的茶树资源除了叶片颜色有别于一般茶树之外,其叶片内含物成分也与一股茶树有明显不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产品。
  茶叶香气成分 我们每次喝茶都和喝葡萄酒一样,要先闻闻是什么香气,花香或者果香?具体是什么花香?又是什么果香?如果从中医的升降出入原理来说,这些香气是上升还是下降的,会对你哪些经脉的疏通有好处。如果单纯从感官愉悦度来说,每种香气带给你的愉悦度又是很不同的。
  茶树是一种富含次生代谢物的植物,其风味是由葉片内的次生代谢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的含量和比例是造成茶叶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些代谢物包括酚类、氨基酸、香气成分(挥发物)等,对提升茶叶品质(茶汤颜色、风味、口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酚类和氨基酸影响茶的口感,酚类影响茶汤,香气影响风味。香气合成是个复杂的过程,由品种、栽培、采摘、制作工艺等因素综合而成,主要发生在收获前的生长环境、品种、天气等,还有后期加工过程中叶细胞破坏后的酶促反应和热化学反应。
  古人在采茶的标准上很讲究,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那时没有科学仪器分析,只能通过最直接的本源来感知。某年春天,我们比较过在西双版纳晴天和雨季做的红茶,晴天采摘制作的红茶带着浓郁的花果香,香气上扬,茶汤颜色明亮如玛瑙;雨季制作的红茶则香气不清晰,闷而下沉,茶汤颜色也黯淡,滋味寡淡。可见,茶的香气是融合了天、地、人因素的所有呈现和表达。
  风土茶源
  作为茶树的起源中心,中国这个湿润的季风型国度有太多美妙的好山好水,而独特的山川风貌则孕育出了太多的好茶和大量的野生茶树资源,这些野生茶树资源中的生化成分又多种多样。例如,广东发现了天然无咖啡碱却富含可可碱的茶树资源——可可茶;在贵州省普安县江西坡周围地区发现的古茶树资源中,则含有大量的二聚和三聚态的原花青素;在福建南部地区新发现了天然无咖啡碱茶树资源。这些特异的茶树资源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及一些特殊用途。
  据专业茶媒体统计,2017年中国茶园面积达到3万平方千米,预计占全球茶园面积的63%,茶叶总产量达到260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近50%。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不同地域适合不同的茶树品种,如西南、华南茶区适宜种植以云南大叶种为主的乔木型茶树;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份则适宜小乔木型为主的茶树品种,我国中部、北部、西部茶区则适宜灌木型为主的茶树品种。目前,我国农业育种专家依据不同的地域和气候,选育成功了一大批高产、优良的茶树品种,对提高茶叶亩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品种适合做什么样的好茶,现代人亦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风土成就了一款茶,当这款茶来到你面前,它和你也成就了一个新的风土。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其他文献
越南水产感染病毒  近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公布的《2017 年第二季度水产动物疾病检测报告(亚太地区)》显示,越南水产白虾和草虾养殖均出现了白斑病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毒。沙特阿拉伯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宣布,暂时停止从越南进口水产品,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其他原产于越南的水产制品。  点评:水产灾害救治不容易啊,越南损失不小。纽约近半学校食堂卫生违规  据美国纽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调查显示,纽约市卫生局官员
期刊
臺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文月经常家宴飨客,她的《饮膳札记》有一段话甚为贴切:“宴客的乐趣,其实往往在于饮膳间的许多细琐的记忆当中。岁月流逝,人事已非,有一些往事却弥久而温馨,令我难以忘怀。”
期刊
酱在中国,历史久远,周王室甚至专门为制作肉酱而设置了一个官职,称之为“醢人”。据考证,《十三经》中提到的酱类有 14 种。孔子也说:“不得其酱不食。”除却本意,似也可通俗地理解为“酱”遇良材的惺惺相惜,有如川菜中少了郫县豆瓣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菜肴更没有了灵魂。  “酱”率百味之鲜,色泽红润,浓郁酱香里蕴含着时间沉淀的味道,各种酱料的灵活搭配,则成就了色、香、味俱丰的餐桌。本期特邀李锦记中国企业
期刊
上海35岁及以上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 17.57%,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每 5个人中就有 1 个糖尿病患者。在糖代谢紊乱、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多种细胞因子以及遗传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肾脏受损,进而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调查显示,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病患病率为 63.9%,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引起尿蛋白排泄异常,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多
期刊
为什么秋天想吃鸭子?还不是因为——入秋的鸭子好吃啊!秋风一起,鸭子就到了最肥美的季节。这时候,无论是一只费工夫的八宝鸭,还是皮脆肉嫩的樟茶鸭,抑或是北京烤鸭……都足以快慰人生。  1 吃鸭重地,当属南京  江苏南京盐水鸭  吃鸭重地,当属南京。  盐水鸭是南京的著名特产,是金陵菜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南京有“金陵”别称,故也称“金陵盐水鸭”,久负盛名,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南
期刊
蛏子  蛏子,学名“缢蛏”,生活在河口或浅海内湾,我国和日本沿海均有分布。蛏子的两片壳呈薄的长扁形,还有一种长竹蛏,它的两片壳形似长竹筒,市场里常见到竹蛏被橡皮筋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来卖。  蛏子吃法很简单,放置于淡盐水中,待其将泥沙吐净,用薄刀片轻轻剖开背面的连接处,倒入沸水中,片刻后加入葱末,即可捞起食用。食用时,要拉掉蛏子肉边的黑线,挤掉黑色内脏。  蛏子肉质鲜嫩,而长竹蛏肉多,清蒸去壳后蘸醋
期刊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于2018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顺利举办。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演讲指出,进博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此次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食品企业约1500家),展览总面
期刊
每年临近万圣节,曼哈顿的气温便会随着一场接一场的大雨迅猛降温。凛冽的风朝着路人肆意地穷追猛打,寒冷的冬日也就这样到来了。  2012年,我刚到纽约。已是入冬时节,下了飞机直奔一个高中校友会的聚餐,在曼哈顿唐人街上的一家川菜馆。纽约的初冬寒气逼人,大家都说想吃点辣味来暖暖身体。那是一家环境简陋、空间狭小的餐馆,隐藏在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只因为老板做了一手地道的川菜,才得以在华人圈子里口口相传而每日高
期刊
“我依然记得那日一走进馆子里便是一派紅红火火的景象,与室外的肃杀萧条判若两个世界。”  “红油的锅底才是火锅,清汤那是啥,那是广东人的打边炉吧?”  天冷了,真是个无辣不欢的季节,餐桌上绽放着这么一簇喜悦,准备去唤醒沉睡中的味蕾。
期刊
为进一步推动鲜味科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发展,带动鲜味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人们生活品质,2018年10月18日上午,由上海太太樂食品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六届鲜味科学与品质生活国际鲜味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  会议邀请了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瑞士的鲜味科学家,以及我国一流食品高等院校和科研究机构专家、行业组织领导和知名食品相关企业高管等300余人,共同参与并见证此次盛会。本届研讨会的规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