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乐教精神在高职德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h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几年,社会中的浮躁、利己、急功近利思想逐渐蔓延到教育界,主要表现就是高校教育重“教”不重“育”,致使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令人担忧,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归结于我们自己丢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的优秀育人理念;另一方面,教育者没有将德育提高到应有的位置上,或者说即便是提高了,还存在认识不够、定位不准、思路不清的问题。这需要教育者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德育以其本来面目。
  [关键词]乐教;德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4-0026-0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的各种思潮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涌进中华大地,中国传统文化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往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致使人们思想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同样传递到教育界。思想界的激荡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文化背景的变迁使得以往的教育方式、方法已经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而言,仅仅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忽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或者单纯采用陈旧的高压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高职院校的德育问题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出来的相关学术、学位论文就有6000多篇,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讨论高职院校德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各种解决途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了跨学科研究,例如将德育与艺术学、历史文化学交叉,采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来解决德育中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德育问题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德育不具备一些工具性的功能,它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种作用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一定时期改变历史进程和人们的命运。
  一、高职院校德育本质追问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那么德育就是教师将人类为自己确立的这套行为法则教给学生的过程。《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关于德育的定义:“德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将德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而从伦理学上看,“德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将德育等同于实践活动。广义上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等。狭义上的“德育”,只是指道德教育。
  《说文解字》中对于“育”的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只有符合一定的道德法则才能称之为“善”,反之则称为“恶”。综上所述,德育一词的本意就是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它更侧重实践层面,把握这一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有相当一部分有关高校德育问题的研究,集中讨论的都是通过何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教育。
  不可否认的是,从考试成绩上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属于高中阶段的“差生”,这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很好的自控力、意志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导致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进而造成高考分数不理想,没有考上本科院校才退而求其次报考高职院校。但是,除了考试分数低和自控能力差外,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并无本质区别,大部分高职学生还是要求进步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道德水平实践层面的提高。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除了思想政治教师,还有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党课、团课、志愿活动等接受一些道德教育,但是正如一些研究中指出的那样,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方式效果不如人意,而一些实践类的德育课程、活动却并不系统。
  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品质跟其家庭教育不无关系,除此之外,學校与其习惯养成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当属教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足见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中也同样流行一句话:“什么样的辅导员就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教师的个人品行和修养,以及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而教师的个人品行除了与其家庭成长环境有关,就与学校管理和环境也脱不开干系了。学生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与教师、教育管理者、校园环境等都有关系,不是单方面靠某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所以针对高职院校的德育要实事求是,不能照搬照抄本科的教材、教法。而且,也不能将德育任务单方面交给思政课老师,或者辅导员、班主任,任何院校的德育工作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
  二、先秦乐教精神的理论内核
  既然德育本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实践教育,那么高职院校德育内容的界定,德育方式方法的探寻,就成为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一些研究常识使用先秦的礼乐文化、儒家思想、乐教思想来解决高职院校德育中的问题,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方式,但成效并不明显。大部分研究还是模仿先秦礼乐制度,将音乐作为一种实施德育的工具。但是,传统的礼乐制度早已崩塌,它所依附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不存在了,礼乐业已不可复现。礼乐制度毕竟是一套服务于封建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只是统治阶级实施礼制教育的工具而已,所谓“以乐释礼”,“乐”以“礼”为本,“用乐必有礼,而有礼则不一定都用乐”
  就是这个道理。礼乐制度中这种落后的封建阶级性是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先秦乐教精神运用于高职德育中,原因在于先秦乐教思想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历经几千年后,渗透进中华民族的骨髓,其内核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和集体人格。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不具备这些品质当然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更谈不上发展。所以,先秦乐教思想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不可不知的内容。   (一)先秦乐教界定
  所谓先秦乐教,具体指先秦的礼乐教育。礼乐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是歌、舞、乐一体的祭祀表演形式。从词义学角度看,“礼”的本意是敬神、祈福的规范。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接管了祭祀活动,“礼”的内涵也转变为社会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将礼乐教育,即乐教,引入国家教育计划中成为官学的重要内容则肇始于西周。“乐教”的含义又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乐教”指《乐经》教育。《乐经》为“六经”之一,由于其毁于秦火,所以终不得见。广义的“乐教”指人格教育、德行教育、伦理教育、政治教化等。西周时期形成的礼制代表作《三礼》中均离不开音乐。《论语·泰伯》中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乐教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又因“乐者,德之华也”,都说明乐教在道德培养和政治教化方面的作用。
  先秦乐教之“乐”与今日之“乐”不同。《史记·乐书》从音乐本体角度论述了音乐的产生过程,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先有声,后有音,最后才产生乐。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乐”指的是一种综合了歌、舞、器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单纯的唱歌或者器乐演奏都不能称之为乐。所以,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与今天的音乐教育也就不尽相同了,如今的音乐教育可以是乐歌教育、器乐教育等单纯的与音乐相关的教育,已经和所谓的政治教化、道德伦理没有必然的联系。
  通过上述论证,说明了我们不能片面、机械地将先秦的乐教制度或称儒家的礼乐思想运用到德育教育中。一方面,先秦之乐与今日之乐本质上不同;另一方面,先秦的礼乐制度已经随着其封建阶级制度而消亡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显然不具备其生存的土壤。
  (二)先秦乐教精神的内核
  既然先秦乐教从内容到形式以及依赖的社会基础都已经不复存在,是否就代表其对当下的社会已经完全没有借鉴意义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先秦樂教精神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已经“浸入我们的血液,深入我们骨髓的积液。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并非像沉静的山川那样凝重却缺乏动力,而是真正深入我们生命发生作用的一种势能、动力” 正是使用音乐缓解礼仪制度冰冷的一面。根据《仪礼》记载,传统的礼仪大致分为五类,即吉、凶、军、宾、嘉,所有仪式、礼仪都依当事人的爵位、有无官位、品级来制定,非常烦琐,而且绝不能僭越。这里可以看出,即便是等级如此严苛的封建主义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实施礼制教育时,仍然没有忽视人们的本性,通过音乐的娱乐功能来进行政治教化。就像很多研究中指出的,目前很多教师也使用类似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效果并不好,根本原因在于先秦乐教属于国家政治制度,类似于如今法律条文一样,僭越礼制等同于触犯法律。而高职院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属于这一类。所以用音乐的手段来实施德育,其效果也就不如人意了。终其原因,我们并没有将先秦乐教精神中的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发展性地运用到当下的教育中。只有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效果,这里并不是说德育要变化多少花样,而是以学生真正需要,能够体会到道德法则对社会、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为原则。
  2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庸》对“中”与“和”的含义进行了重要阐释,“中”指的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而“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协调一致,和而不同。一言以蔽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之道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史,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行动准则和基本修养,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关系。例如,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以及“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皆来自于中庸之道。
  三、先秦乐教精神在高职德育中的运用
  德育是一个整体、系统性的工程,是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行动垂范,其本质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能将德育工作寄托在几个人身上。学校中的教育管理者、普通教师都担负着育人使命,甚至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具有德育意义,所以,德育工作应该是一种双向、全方位的工作。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教育管理者摈弃以往的陈旧思想,将目光真正投到学校中的每一个人。
  (一)更新德育理念
  先秦礼乐制度、血缘宗法制、地缘政治是统治阶级维护其政权的工具,而礼乐内容中也包含了后者,并成为其宣传工具。所以,礼乐制度其封建的落后性特征明显,它对人性的压制注定其不可能长久,战国后期的“礼崩乐坏”就是确证。但是,礼乐制度崩塌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阶级制度的落后。时至今日,虽然阶级剥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关于先秦礼乐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却历经大浪淘沙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精神气质也与之不无关系,某些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相处的行动准则。例如,一直备受推崇的孝道、家国文化,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以及近几年和谐社会的创建,中国倡导的“和谐外交”政策等无不源自先秦“礼乐文化”。在具备这种文化背景的社会中生存,必须具备上面说过的这些素质。这才是高职院校德育应该具备的内容,具备了上述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公民。卡耐基在《人性的缺点和优点》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人获得他事业上的成功,一部分是由专业技能所决定,而另外绝大部分则是来源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如何培养具备上述素质的社会人,才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课题。目前来说,这项工作越来越难,在工具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各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蔓延,最终造成了他们很难适应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偏弱。
  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到高职德育中,就是不能将其仅仅作为一个口号,更不能寄托在几个人身上,将德育工作甩给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学校管理者同样是德育工作者,不仅担负着培育学生,同样肩负着培养一线德育教师的责任。另外,学校德育教师的个人品行和身心健康也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自身修养不高的教师定然难以培养出品德高尚、心智健康的学生。对于人性的关怀既是“礼乐文化”的精髓,也是高校人文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将学生朝着合格的社会人来培养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同时,将一线德育工作者的身心健康、道德水准放在首位是提升高校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除了校园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识和个人品行,那么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工作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其能否奋发向上、钻研学问,全身心投入到育人过程中去。   (二)完善德育方法
  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光靠理念的更新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在接受的所有道德修养教育最终都会通过其言谈举止、处事原则、人际关系等外显出来。所以传统的口头教化、理论教学等德育方法对进入社会中的学生来说影响甚微。究其原因,道德修养并不是理论知识,它是处于社会中的人之所以为人,可以为人的基本素养。所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不能依赖理论教学,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心灵受到触动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因此,校园中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志愿活动以及各种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看作德育课程。同时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因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道德修养、审美情趣都具有确立、锻炼、修正和提高的作用”
  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同时也要以教师为本,因为学生代表学校的口碑,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也决定了学生的质量。没有一支专业水平硬,道德修养好的教师队伍,很难培养出优质学生。另外,学校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教育管理者责无旁贷的事情。除了要关心学生、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所需,也要通过提升校园硬件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幸福感。让学生乐于在优美校园中学习,向往校园生活,才能从心底爱护校园,像一些不随便扔垃圾、随地吐痰之类好的生活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
  作為一线德育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摈弃说教式、灌输式的陈旧教育方式,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内心接受学生和关心学生。与本科生比起来,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除了考试分数略低,其他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只有真正接受了学生,才能建立互信关系,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另外,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中也提及:“欲正人先正己。”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引人向善,所以,教师的素质、修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上往下形成合力。先秦乐教思想中尚且强调“礼以求异,乐以求同”,何况当代大学的德育工作。先秦礼乐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几千年不朽,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其乐教思想中的求“和”“中庸”“以人为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当今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同样需要将这些精神内核吸收进来,给大学生道德教育以温情,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德育理论。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置身于学校环境中的个人、团体都担负着育人、育德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308.
  [2]宋希仁,陈劳志,赵仁光.伦理学大辞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142.
  [3]甘葆露.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德育伦理学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2—39.
  [4][JP2]项阳.以乐观礼[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7.
  [5]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50.[JP]
  [6]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1.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438.
  [8]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认同及其创新[A].中外文化比较研究[C].北京:三联书店,1988:66.
  [9][10]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31.[ZK)]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438.
  [12]夏延章译注.大学中庸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24.
  [13]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4.
  [14]吉联抗译注.乐记[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25
  [15]郭佳.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3.
  [16]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117.
其他文献
<正>铜陵作为安徽的一座沿江城市,因历史上盛产铜,号称"中国古铜都"。沿江岸线一直是各种工业运输船舶的卸货场地,码头林立。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沿江废弃的工业遗迹已与城市显
期刊
颜石林的毕业创作《一朵,两朵,三朵》中的人物洋溢着即时的、世俗的喜悦,同时期创作的《大城小事》也满是对市井生活的质朴表现。而在毕亚后的《怎么了?》系列中却"雕"锋一转
气单胞菌疖疮病是中华鳖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将病鳖进行细菌分离,获得的菌株经人工感染、毒力测试和细菌学鉴定,确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与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此
<正> 徐訏作为一位小说家,以一部诡谲离奇的《鬼恋》蜚声文坛,又以一部《风萧萧》使1944年成为文学史上的“徐訏年”。其实,徐訏的戏剧创作也同样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只是迄
技术站节省时间参数是货物列车编组计划优化的重要参数,既有研究主要都集中于单组列车,研究分组情形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根据分组列车相对不同单组列车方案在途中换挂站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2016年中药注射剂品种、销售金额等数据,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法和ABC分类法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合理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必修科目在教学事业中占据重大地位,微视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微视频通过视频
<正>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对策,是解决当前食品安全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致力于为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出有效策略,为完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
以四川省大竹县土地流转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从中找出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以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