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伟说着“不行!还得给自己找点事儿”时,眼前的他已不再是一个大导演的形象,而是戏剧路上勤奋的小青年。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间戏剧做出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经过十余年的磨砺,从市场营销到艺术表现,民间戏剧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我国戏剧探索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资本的介入以及创作的多元化都促成戏剧转入一个新的方向,民间戏剧又进入了活跃期,而北京无疑是这次热潮的主要阵地。仅2009年一年时间,北京就新增了繁星戏剧村、枫蓝国际剧场、麻雀瓦舍、蓬蒿剧场、BTV大剧院等十多个剧场。2009年末到2010年初,在跨年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京城有近六七十部话剧上演,几乎平均每天一部新戏。这样的状况一方面给许多年轻戏剧人走上舞台、圆梦艺术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剧目同质性很强,又过度娱乐化。恶搞喜剧、减压喜剧,纷纷一股脑地扑面而来。民间戏剧在商业的诉求下经过市场的改造,很多已不再是“当众的思考”。戏剧的理想与艺术追求渐渐被湮没,有些身不由己地向着消费的方向靠拢。与此同时,在热闹繁华的表象下,供过于求的现象也凸显出来。有朋友戏称“十部戏有九部半赔钱,还有半部在挣扎”。
那么,怎么区分高级喜剧与恶搞喜剧?戏剧与商业如何寻求恰当的结合方式?戏剧市场该如何发展?戏剧怎样才能肩负起引领文艺潮流、提高大众审美的责任,迎来真正的春天?
为此,我们采访了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演员兼导演王伟。
《中关村》:近来北京的话剧市场比较活跃,不断有新戏上演,尤其是喜剧,但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那么怎么去区分高级喜剧与恶搞喜剧呢?
王伟:好的喜剧一定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再加上演员的表演、舞美等方方面面,构成一部好戏。恶搞喜剧可能就是一些片段。啪,这儿拼凑一段,那儿拼凑一段,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没有完整的体系,这样的话,故事也不完整,这是与高级喜剧最大的区别。
《中关村》:很多人不惜以恶搞的方式希望在戏剧中捞一桶金,但是为什么现在商业还是不太看好戏剧?
王伟:首先它的受众群太小了,一场顶多1000多人,十场也才1万多人。如果没有好的盈利模式的话,做十部戏九部半都在赔,还有半部在挣扎,商家对戏剧就渐渐没有信心了。电影不仅有票房,还有电视剧版权、电影版权、DVD版权,有海外市场。话剧没有,就是靠票房。
《中关村》:您怎么看戏剧中的植入广告?
王伟:还是那句话,一个戏剧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一个完整的故事基础上,我才可以加一些所谓的植入广告,但一定要在不影响剧情的情况下,要巧妙。戏剧想要找到出路,应该可以让商业有这种定制的意愿,哪怕是合作的模式。现在戏剧的票价还是相对较贵的。如何让大众看得起话剧?如何让话剧能普及到千家万户?我就觉得有更多的商业性的植入,有更多的商业定制,让市场的票价低一些,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剧院看戏。
《中关村》:您的新戏《来世许你个今生》就有植入广告,但是做了广告之后,女主角马上接了句台词“现在这个植入广告啊,到处都是”。当初是怎么想到要以这样方式表达的呢?
王伟:这句台词是我特意加上的。赞助方起初对这句话还存有异议,说:“王导,您要是加这句话,不是打自己嘴巴吗?”我告诉他,相信我,这是个包袱。其实现在人的心态真的是这样,你越直白地告诉他反而不好。以一种戏剧的方式来看待这些,自我嘲讽也是种不错的方式。
《中关村》:您认为什么决定了戏剧市场的发展?
王伟:舞台剧最直接的受众就是观众。观众喜欢,就会买票看。观众不喜欢,一分钱你都挣不着。所以说观众决定了一切。
《中关村》:那您赞同“观众想看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制作模式吗?
王伟:说句实话,我开始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实际上观众的口味也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看悲剧,有人喜欢看喜剧。看喜剧的有的喜欢看闹剧,有的喜欢看搞笑的。喜欢搞笑的有的喜欢故事搞笑的,有的喜欢人物搞笑的。所以众口难调。我个人认为,关键是做一个好戏,还是那句话,讲一个好的故事,观众一定会喜欢。
《中关村》:就是说创作的时候可以不考虑观众?
王伟:也不能这么说。就拿我们的音乐剧《西游记》来说,这个戏老外喜欢得不得了,但是你要拿到中国来演,肯定没人看,因为它的造型、表达方式都很西化,中国观众的意识不接受这个。所以做一个戏,需要针对你的观众群,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
《中关村》:除了话剧,您在影视、主持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哪个对您来说是最重要的?
王伟:话剧。话剧一直是占最重要的位置。它让我与艺术结缘,让我有了今天的一些成绩。我感谢话剧,我也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参与话剧。
《中关村》:就话剧来说,您也既做导演、制作人,又做演员,最喜欢哪个?
王伟:演员。我做一个演员最轻松。从自私的角度讲,我每天只会为我这个角色活着。在创造一个角色的时候,我只想着他。但是做导演需要考虑舞美、编剧、演员等方方面面的事情。
《中关村》:您最近在忙的戏是什么呢?
王伟:《来世许你个今生》和《艳遇十小时》。最忙的时候还有《手机》、《你在红楼我在西游》,四个戏同时忙。我是一边排着《手机》,一边选《艳遇十小时》、《你在红楼我在西游》的演员。选定演员、谈剧本、讨论剧情、定方案,晚上还要安排《来世许你个今生》的演出。
《中关村》:那个时候会不会觉得很辛苦?
王伟:不会。你热爱这个东西就会乐在其中的。其实最忙的时候我基本上也是很早休息的,不会太晚。时间都是可以调控开的。你想,最忙的时候都挺过来了,我反而觉得现在好闲啊。不行!还得给自己找点事儿。
编 后 语:
王伟说着“不行!还得给自己找点事儿”时,眼前的他已不再是一个大导演的形象,而是戏剧路上勤奋的小青年。
想起洛尔伽的一句话,戏剧是提高国家水平最富有表现力和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伟大和衰弱的温度计。虽然现在中国的民间戏剧市场并没有达到很好的状态,但是相信有着许多像王伟一样执著于戏剧,坚持“讲完整故事、做好戏”的艺术工作者,总有一天,经过检验考核、去粗取精的洗牌过程,戏剧将不单单是人们的一种消遣方式,而是融入大家的生活,肩负起引领文艺潮流、提高大众审美的责任,成为我们必需的精神食粮。
我们期待民间戏剧的下一个春天。
链接:
王伟,演员、导演、主持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中国地质大学戏剧表演选修课主讲老师。在多部话剧、电视剧、电影作品中担任重要角色。因主演话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和《丑儿的春夏秋冬》荣获2002-2003年度北京市“原创戏剧”最佳新人奖。主演的话剧《星期八的幸福》获中国剧作家协会最佳作品奖。主演的电影《为幸福歌唱》入围米兰国际电影节。音乐剧《Monkey Journey to the Wset》作为伦敦奥运会的宣传形象片。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间戏剧做出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经过十余年的磨砺,从市场营销到艺术表现,民间戏剧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我国戏剧探索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资本的介入以及创作的多元化都促成戏剧转入一个新的方向,民间戏剧又进入了活跃期,而北京无疑是这次热潮的主要阵地。仅2009年一年时间,北京就新增了繁星戏剧村、枫蓝国际剧场、麻雀瓦舍、蓬蒿剧场、BTV大剧院等十多个剧场。2009年末到2010年初,在跨年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京城有近六七十部话剧上演,几乎平均每天一部新戏。这样的状况一方面给许多年轻戏剧人走上舞台、圆梦艺术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剧目同质性很强,又过度娱乐化。恶搞喜剧、减压喜剧,纷纷一股脑地扑面而来。民间戏剧在商业的诉求下经过市场的改造,很多已不再是“当众的思考”。戏剧的理想与艺术追求渐渐被湮没,有些身不由己地向着消费的方向靠拢。与此同时,在热闹繁华的表象下,供过于求的现象也凸显出来。有朋友戏称“十部戏有九部半赔钱,还有半部在挣扎”。
那么,怎么区分高级喜剧与恶搞喜剧?戏剧与商业如何寻求恰当的结合方式?戏剧市场该如何发展?戏剧怎样才能肩负起引领文艺潮流、提高大众审美的责任,迎来真正的春天?
为此,我们采访了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演员兼导演王伟。
《中关村》:近来北京的话剧市场比较活跃,不断有新戏上演,尤其是喜剧,但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那么怎么去区分高级喜剧与恶搞喜剧呢?
王伟:好的喜剧一定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再加上演员的表演、舞美等方方面面,构成一部好戏。恶搞喜剧可能就是一些片段。啪,这儿拼凑一段,那儿拼凑一段,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没有完整的体系,这样的话,故事也不完整,这是与高级喜剧最大的区别。
《中关村》:很多人不惜以恶搞的方式希望在戏剧中捞一桶金,但是为什么现在商业还是不太看好戏剧?
王伟:首先它的受众群太小了,一场顶多1000多人,十场也才1万多人。如果没有好的盈利模式的话,做十部戏九部半都在赔,还有半部在挣扎,商家对戏剧就渐渐没有信心了。电影不仅有票房,还有电视剧版权、电影版权、DVD版权,有海外市场。话剧没有,就是靠票房。
《中关村》:您怎么看戏剧中的植入广告?
王伟:还是那句话,一个戏剧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一个完整的故事基础上,我才可以加一些所谓的植入广告,但一定要在不影响剧情的情况下,要巧妙。戏剧想要找到出路,应该可以让商业有这种定制的意愿,哪怕是合作的模式。现在戏剧的票价还是相对较贵的。如何让大众看得起话剧?如何让话剧能普及到千家万户?我就觉得有更多的商业性的植入,有更多的商业定制,让市场的票价低一些,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剧院看戏。
《中关村》:您的新戏《来世许你个今生》就有植入广告,但是做了广告之后,女主角马上接了句台词“现在这个植入广告啊,到处都是”。当初是怎么想到要以这样方式表达的呢?
王伟:这句台词是我特意加上的。赞助方起初对这句话还存有异议,说:“王导,您要是加这句话,不是打自己嘴巴吗?”我告诉他,相信我,这是个包袱。其实现在人的心态真的是这样,你越直白地告诉他反而不好。以一种戏剧的方式来看待这些,自我嘲讽也是种不错的方式。
《中关村》:您认为什么决定了戏剧市场的发展?
王伟:舞台剧最直接的受众就是观众。观众喜欢,就会买票看。观众不喜欢,一分钱你都挣不着。所以说观众决定了一切。
《中关村》:那您赞同“观众想看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制作模式吗?
王伟:说句实话,我开始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实际上观众的口味也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看悲剧,有人喜欢看喜剧。看喜剧的有的喜欢看闹剧,有的喜欢看搞笑的。喜欢搞笑的有的喜欢故事搞笑的,有的喜欢人物搞笑的。所以众口难调。我个人认为,关键是做一个好戏,还是那句话,讲一个好的故事,观众一定会喜欢。
《中关村》:就是说创作的时候可以不考虑观众?
王伟:也不能这么说。就拿我们的音乐剧《西游记》来说,这个戏老外喜欢得不得了,但是你要拿到中国来演,肯定没人看,因为它的造型、表达方式都很西化,中国观众的意识不接受这个。所以做一个戏,需要针对你的观众群,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
《中关村》:除了话剧,您在影视、主持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哪个对您来说是最重要的?
王伟:话剧。话剧一直是占最重要的位置。它让我与艺术结缘,让我有了今天的一些成绩。我感谢话剧,我也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参与话剧。
《中关村》:就话剧来说,您也既做导演、制作人,又做演员,最喜欢哪个?
王伟:演员。我做一个演员最轻松。从自私的角度讲,我每天只会为我这个角色活着。在创造一个角色的时候,我只想着他。但是做导演需要考虑舞美、编剧、演员等方方面面的事情。
《中关村》:您最近在忙的戏是什么呢?
王伟:《来世许你个今生》和《艳遇十小时》。最忙的时候还有《手机》、《你在红楼我在西游》,四个戏同时忙。我是一边排着《手机》,一边选《艳遇十小时》、《你在红楼我在西游》的演员。选定演员、谈剧本、讨论剧情、定方案,晚上还要安排《来世许你个今生》的演出。
《中关村》:那个时候会不会觉得很辛苦?
王伟:不会。你热爱这个东西就会乐在其中的。其实最忙的时候我基本上也是很早休息的,不会太晚。时间都是可以调控开的。你想,最忙的时候都挺过来了,我反而觉得现在好闲啊。不行!还得给自己找点事儿。
编 后 语:
王伟说着“不行!还得给自己找点事儿”时,眼前的他已不再是一个大导演的形象,而是戏剧路上勤奋的小青年。
想起洛尔伽的一句话,戏剧是提高国家水平最富有表现力和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伟大和衰弱的温度计。虽然现在中国的民间戏剧市场并没有达到很好的状态,但是相信有着许多像王伟一样执著于戏剧,坚持“讲完整故事、做好戏”的艺术工作者,总有一天,经过检验考核、去粗取精的洗牌过程,戏剧将不单单是人们的一种消遣方式,而是融入大家的生活,肩负起引领文艺潮流、提高大众审美的责任,成为我们必需的精神食粮。
我们期待民间戏剧的下一个春天。
链接:
王伟,演员、导演、主持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中国地质大学戏剧表演选修课主讲老师。在多部话剧、电视剧、电影作品中担任重要角色。因主演话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和《丑儿的春夏秋冬》荣获2002-2003年度北京市“原创戏剧”最佳新人奖。主演的话剧《星期八的幸福》获中国剧作家协会最佳作品奖。主演的电影《为幸福歌唱》入围米兰国际电影节。音乐剧《Monkey Journey to the Wset》作为伦敦奥运会的宣传形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