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表演艺术是最古老的也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声乐演唱是人们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声乐表演在所有音乐表演形式中,又是最亲切、最美妙、最富感染力的一种。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表现,才能激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否则,无论音色如何美妙,发声如何有力,控制技能如何高明,而忽视情感的表现,一切都变得毫无价值。声乐表演艺术的最高造诣就是声情并茂。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解什么是声情并茂,怎样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歌唱水平。
一.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能
歌唱的发声包括有三个要素:(1)歌唱的呼吸;(2)歌唱的共鸣;(3)声带的正确使用。三者组成了一个发声整体,主要是气息经过声带,声带被气息冲击产生振动引起声波,于是发出声音,声音再经过共鸣扩大与美化因而成为美妙的歌声。
1.气息是歌唱中基础的基础,没有气息力量,声带就不可能振动,就如同树木没有根就不可能有花朵和绿叶一样,可见气息是歌唱发声的源动力,是多种声音技巧的能源,它本身也可以说是重要的表情手段。我国传统声乐论著中说:“气者,音之帅也。气弱则声薄,气浊则声滞、气散则声竭。”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呼吸,基本联合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同时合理的调整和使用声带张力,注意选择最佳的共鸣腔体,使歌唱时能够用适量的气息,合理的声带振动,获得最佳的音量,最美的音色,最佳的音质,最宽的音域及最持久的歌唱能力。
2.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靠听,因此有人叫它听觉艺术。单从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细小、单薄的,称为基音,但若结合了发声管道长、短、粗、细、管壁软硬的不同,从而引发其他器官的共鸣,便能使声带的纤弱声音得到加强、扩大与美化,变的美妙动听。共鸣有三种形式:胸腔、口腔、头腔。发声越高,头腔共鸣就越多,胸腔共鸣则减少:反之,发声越低,头腔共鸣则减少,胸腔共鸣则增多:居中时二者兼半。声音从喉咙里、从声带出来,唱到什么位置其实都是一种共鸣感觉,并不存在什么位置问题,可在练习时老师总喜欢叫学生把声音安放到高的共鸣位置,就是让歌唱者将气息,母音,声音送到眉心,颧骨以上,即面罩部分。这样才能唱的轻松,喉部不吃力,声音才得到极大改进与提高。
3.歌唱艺术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是由于它是语言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能直接揭示歌曲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容,能突出作品风格,能直接展示歌曲图象和意境。演唱者的歌声是否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其咬字、吐字的准确到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歌唱中的语言讲究的是艺术性,生活中的语言则讲究自然与真实性。掌握咬字、吐字方法主要要弄清和掌握好元音与辅音的着力点歌唱中主要是唱元音(a e i o u)而不是唱辅音。一般在歌唱时发辅音的着力点在口腔前方,发元音的着力点在口腔后方即咽部,在正确的发声方法的支持下,吐字咬字要比生活中夸大,要往头腔高位置上说,养成打开喉咙再往后唱的习惯。在歌唱过程中注意唱情还要注意语言的韵味,对歌唱的语气、语调、语势都要讲究。
二.掌握声与情的关系
歌唱的声音可以带来情感的变化,优美、动听的歌声使人心情舒畅、愉悦;凄惨、悲凉的歌声使人恐惧、悲哀。同时,感情对声音质量的影响也非常大,感情能把简单、枯燥的声音变得有血有肉,并赋予灵魂。如果声音与情感两者脱离,只有声音没有感情,人们会认为只是一些乐音的排列,就像没有线的项链,珍珠胡乱的摆在地上,撒成一片。而感情就是那根线,也只有把珍珠用线穿起来,才是一条完整的项链。然而只有感情而没有声音,表演者泣不成声或捧腹大笑,观众会感到不知所云,更谈不上共鸣了。所以,声音是感情的载体,感情是声音的被载体,“情”是音乐的灵魂,“情”赋予音乐以生命,感情与声音在表演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三.声音与情感的融合
两大要素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歌唱情感的同时,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要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个人音乐文化审美意识、生活积累、想象、个性化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作品分析要准确,情感表现要逼真
音乐作品一经作曲家创造出来就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它有着各种对表演的要求和规定。因此在歌唱时一定要对作品有客观的认识和基本的忠实。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作品的能力,是很难驾驭作品、设计出合理的表演样式。纵然有好歌唱者要发挥最佳的演唱水平,声音的美感固然重要,却不能轻视情感的表现,即使有再好的嗓子,也会因表达不出作品的真正意图而打动不了听众的心,这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一首歌曲通常在每一个音符中都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唱好一首歌曲,不仅仅是气息、发声和读字的结合,还应借助歌词语言和音乐曲调来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感情的细微变化。
因此要从把握主题思想、注重内涵理解入手。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首先应将歌词反复朗读几遍。以便了解作曲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等。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一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在演唱时表达则越准确、越完美。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以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对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新生活的生动描绘,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对理想的追求与歌颂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与奋斗的激情。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首歌曲体现了农村经济政策上实现了“经济责任制”之后,由于生产力的解放,激发了农民高度的劳动热情,对家乡、理想、未来充满了自豪与希望。通过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在演唱中才能通过歌词与优美的旋律所展示的生动形象来深化主题,从而强化感情的抒发与表现,但决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一定要深入挖掘它的潜在内涵,要对歌词内在潜语进行分析、感受和表现,因此歌唱者还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也就是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的很具体,在表达的时候就会很真实和生动。 只有对作品深入细致的分析,才可能真正进入表演的创造过程,从而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对于歌唱者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人文知识,能够独立分析音乐的形式结构和情感结构。
2.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
高层次的声乐表演,准确到位的情感理解,需要有扎实深厚的文化修养,需要高度的音乐审美和高超的声乐表演技能。
声乐是也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各民族的语言本身存在差异,对声音美的认识,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民族文化的特征,各历史时期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思想个性等,都以文字的形式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部分的差异,而使声乐艺术风格表现更加复杂。个人文化修养的深浅,审美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以及风格的把握,而风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学习了解历史,各时代思想政治文化特征,各时期作曲家的思想生活和艺术创作特征,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成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才能精确把握作品内涵,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风格特点和音乐的全部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生活体验越深刻,情感的表现越丰富
成功的歌唱家无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感情的来源最重要的是生活,丰富的情感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在歌唱中如能够准确找到你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生活实践中又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歌唱表演就有了“根”,就可以激发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获得共鸣。因为,情感的类似物(美的声音)通常能引起人们对生活情景的想象,而情感生活的累积同样能激发歌唱家的艺术创作——一种声音样式的情感替代物。在艺术的创作与接受之间是一种自然的心理转换,其中介就是情感,其目的往往也是情感。
4.联想和想象越广泛,情感表现越强烈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与联想,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关系着艺术的生命。声乐要抒发强烈的感情,表现出瑰丽多姿的诗情画意,就更需要丰富的想象。歌唱者通过词曲情感与形象的深入体验,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最终以声音来完成声乐形象的创造。有时,在想象和联想的过程中,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非直观的视觉表象,我们把这种听觉想象与联想构成的表象,称为“内心视象”。比如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那么在我们心中也应有一幅图象——茫茫的绿色草原——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草原上奔跑着羊群……演唱者调动声情语态描绘得越清晰,欣赏者的形象接受与内心视象反映也就越鲜明,声乐形象的感染力也就越强。所以歌唱艺术中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使歌唱者的表演更加细腻、传神。同时,想象与生活的积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情感阅历无疑会在暗处不断煽动着想象的翅膀。
由此可见,成功的表演无不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风格。优秀的歌唱家都精于布局谋篇,在反复咏唱中体会歌曲的艺术情感,并力求塑造出最有个性的艺术形象呈现给广大听众。
歌唱者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就必须把握好歌唱时的情感表现。歌唱者用真实的艺术情感去塑造自己演唱的歌曲形象,这样的真实的情感表现才能点燃观众情感的火焰,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总之,声乐表演中关于声音与情感的融合——“声情并茂”至今仍是在追求声乐艺术之完美的一个标准。因为声乐表演是各种因素融合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它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取决于情感深刻细致的表达。在歌唱艺术中要唱出沁人肺腑、感人至深的动人旋律,歌唱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声乐发声基础,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富有艺术魅力的审美情感来歌唱。此外好的歌唱者要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对生活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和较高的歌唱技巧,还有对声乐艺术的热爱,才能通过表演将自己心灵的感受用具有丰富色彩和特有风格的美妙声音,去完整地表现歌曲,以此来感染听众,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声乐演唱与教学》 徐小懿等 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6月第2期
3.《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4.《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5.《声乐艺术心理学》 邹长海 人民音乐出版社
6.《声乐表演教程》 张锦华 编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7.《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沈湘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通联:543000广西梧州市轻工技工学校)
一.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能
歌唱的发声包括有三个要素:(1)歌唱的呼吸;(2)歌唱的共鸣;(3)声带的正确使用。三者组成了一个发声整体,主要是气息经过声带,声带被气息冲击产生振动引起声波,于是发出声音,声音再经过共鸣扩大与美化因而成为美妙的歌声。
1.气息是歌唱中基础的基础,没有气息力量,声带就不可能振动,就如同树木没有根就不可能有花朵和绿叶一样,可见气息是歌唱发声的源动力,是多种声音技巧的能源,它本身也可以说是重要的表情手段。我国传统声乐论著中说:“气者,音之帅也。气弱则声薄,气浊则声滞、气散则声竭。”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呼吸,基本联合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同时合理的调整和使用声带张力,注意选择最佳的共鸣腔体,使歌唱时能够用适量的气息,合理的声带振动,获得最佳的音量,最美的音色,最佳的音质,最宽的音域及最持久的歌唱能力。
2.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靠听,因此有人叫它听觉艺术。单从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细小、单薄的,称为基音,但若结合了发声管道长、短、粗、细、管壁软硬的不同,从而引发其他器官的共鸣,便能使声带的纤弱声音得到加强、扩大与美化,变的美妙动听。共鸣有三种形式:胸腔、口腔、头腔。发声越高,头腔共鸣就越多,胸腔共鸣则减少:反之,发声越低,头腔共鸣则减少,胸腔共鸣则增多:居中时二者兼半。声音从喉咙里、从声带出来,唱到什么位置其实都是一种共鸣感觉,并不存在什么位置问题,可在练习时老师总喜欢叫学生把声音安放到高的共鸣位置,就是让歌唱者将气息,母音,声音送到眉心,颧骨以上,即面罩部分。这样才能唱的轻松,喉部不吃力,声音才得到极大改进与提高。
3.歌唱艺术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是由于它是语言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能直接揭示歌曲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容,能突出作品风格,能直接展示歌曲图象和意境。演唱者的歌声是否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其咬字、吐字的准确到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歌唱中的语言讲究的是艺术性,生活中的语言则讲究自然与真实性。掌握咬字、吐字方法主要要弄清和掌握好元音与辅音的着力点歌唱中主要是唱元音(a e i o u)而不是唱辅音。一般在歌唱时发辅音的着力点在口腔前方,发元音的着力点在口腔后方即咽部,在正确的发声方法的支持下,吐字咬字要比生活中夸大,要往头腔高位置上说,养成打开喉咙再往后唱的习惯。在歌唱过程中注意唱情还要注意语言的韵味,对歌唱的语气、语调、语势都要讲究。
二.掌握声与情的关系
歌唱的声音可以带来情感的变化,优美、动听的歌声使人心情舒畅、愉悦;凄惨、悲凉的歌声使人恐惧、悲哀。同时,感情对声音质量的影响也非常大,感情能把简单、枯燥的声音变得有血有肉,并赋予灵魂。如果声音与情感两者脱离,只有声音没有感情,人们会认为只是一些乐音的排列,就像没有线的项链,珍珠胡乱的摆在地上,撒成一片。而感情就是那根线,也只有把珍珠用线穿起来,才是一条完整的项链。然而只有感情而没有声音,表演者泣不成声或捧腹大笑,观众会感到不知所云,更谈不上共鸣了。所以,声音是感情的载体,感情是声音的被载体,“情”是音乐的灵魂,“情”赋予音乐以生命,感情与声音在表演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三.声音与情感的融合
两大要素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歌唱情感的同时,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要从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个人音乐文化审美意识、生活积累、想象、个性化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作品分析要准确,情感表现要逼真
音乐作品一经作曲家创造出来就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它有着各种对表演的要求和规定。因此在歌唱时一定要对作品有客观的认识和基本的忠实。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作品的能力,是很难驾驭作品、设计出合理的表演样式。纵然有好歌唱者要发挥最佳的演唱水平,声音的美感固然重要,却不能轻视情感的表现,即使有再好的嗓子,也会因表达不出作品的真正意图而打动不了听众的心,这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一首歌曲通常在每一个音符中都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唱好一首歌曲,不仅仅是气息、发声和读字的结合,还应借助歌词语言和音乐曲调来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感情的细微变化。
因此要从把握主题思想、注重内涵理解入手。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首先应将歌词反复朗读几遍。以便了解作曲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等。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一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在演唱时表达则越准确、越完美。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以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对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新生活的生动描绘,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对理想的追求与歌颂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与奋斗的激情。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首歌曲体现了农村经济政策上实现了“经济责任制”之后,由于生产力的解放,激发了农民高度的劳动热情,对家乡、理想、未来充满了自豪与希望。通过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在演唱中才能通过歌词与优美的旋律所展示的生动形象来深化主题,从而强化感情的抒发与表现,但决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一定要深入挖掘它的潜在内涵,要对歌词内在潜语进行分析、感受和表现,因此歌唱者还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也变成作品的主人公,也就是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的很具体,在表达的时候就会很真实和生动。 只有对作品深入细致的分析,才可能真正进入表演的创造过程,从而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对于歌唱者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人文知识,能够独立分析音乐的形式结构和情感结构。
2.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
高层次的声乐表演,准确到位的情感理解,需要有扎实深厚的文化修养,需要高度的音乐审美和高超的声乐表演技能。
声乐是也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各民族的语言本身存在差异,对声音美的认识,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民族文化的特征,各历史时期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思想个性等,都以文字的形式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部分的差异,而使声乐艺术风格表现更加复杂。个人文化修养的深浅,审美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以及风格的把握,而风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学习了解历史,各时代思想政治文化特征,各时期作曲家的思想生活和艺术创作特征,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成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才能精确把握作品内涵,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风格特点和音乐的全部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生活体验越深刻,情感的表现越丰富
成功的歌唱家无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感情的来源最重要的是生活,丰富的情感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在歌唱中如能够准确找到你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生活实践中又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歌唱表演就有了“根”,就可以激发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获得共鸣。因为,情感的类似物(美的声音)通常能引起人们对生活情景的想象,而情感生活的累积同样能激发歌唱家的艺术创作——一种声音样式的情感替代物。在艺术的创作与接受之间是一种自然的心理转换,其中介就是情感,其目的往往也是情感。
4.联想和想象越广泛,情感表现越强烈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与联想,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关系着艺术的生命。声乐要抒发强烈的感情,表现出瑰丽多姿的诗情画意,就更需要丰富的想象。歌唱者通过词曲情感与形象的深入体验,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最终以声音来完成声乐形象的创造。有时,在想象和联想的过程中,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非直观的视觉表象,我们把这种听觉想象与联想构成的表象,称为“内心视象”。比如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那么在我们心中也应有一幅图象——茫茫的绿色草原——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草原上奔跑着羊群……演唱者调动声情语态描绘得越清晰,欣赏者的形象接受与内心视象反映也就越鲜明,声乐形象的感染力也就越强。所以歌唱艺术中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使歌唱者的表演更加细腻、传神。同时,想象与生活的积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情感阅历无疑会在暗处不断煽动着想象的翅膀。
由此可见,成功的表演无不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风格。优秀的歌唱家都精于布局谋篇,在反复咏唱中体会歌曲的艺术情感,并力求塑造出最有个性的艺术形象呈现给广大听众。
歌唱者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就必须把握好歌唱时的情感表现。歌唱者用真实的艺术情感去塑造自己演唱的歌曲形象,这样的真实的情感表现才能点燃观众情感的火焰,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总之,声乐表演中关于声音与情感的融合——“声情并茂”至今仍是在追求声乐艺术之完美的一个标准。因为声乐表演是各种因素融合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它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情感表现,取决于情感深刻细致的表达。在歌唱艺术中要唱出沁人肺腑、感人至深的动人旋律,歌唱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声乐发声基础,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富有艺术魅力的审美情感来歌唱。此外好的歌唱者要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对生活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和较高的歌唱技巧,还有对声乐艺术的热爱,才能通过表演将自己心灵的感受用具有丰富色彩和特有风格的美妙声音,去完整地表现歌曲,以此来感染听众,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声乐演唱与教学》 徐小懿等 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6月第2期
3.《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4.《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5.《声乐艺术心理学》 邹长海 人民音乐出版社
6.《声乐表演教程》 张锦华 编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7.《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沈湘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通联:543000广西梧州市轻工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