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业务视角下的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i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使国际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外语为背景的新闻传播学院,在原有语言优势的基础上,应积极向技术领域拓展,树立“大传播”观念,打破专业边界,以全媒体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路径,实现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更新。
  [关键词]媒体融合;国际传媒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68040引言
  媒体融合这一概念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最早提出,浦尔认为,“媒体融合是信息传播渠道多元下的新的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机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通道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1]。近年来,伴随着媒体融合而来的新的媒体格局的形成,传统的单一媒体正在被多媒体所取代,与此相对应,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传统的适应单一媒体的记者向全媒体、多功能记者转化。那么,作为新闻传播专业一个重要分支的国际传媒人才培养方向,怎样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全媒体国际人才培养这一新要求呢?本文将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媒体融合实验教学,对这一问题展开思考。
  1全能型记者:全媒体时代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传统意义上的国际传媒人才是指在国际传播领域从事对内报道世界和对外报道中国的实践者,其主体是从事国际新闻和对外报道的采、写、编、评、译、播等工作的记者和编辑。王菲认为,中国目前的国际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3种,分别是“外语(新闻)”、“新闻(外语)”以及“外语新闻”[2]。这种对国际传媒人才的界定是一种建立在单一媒体基础之上的对国际传媒人才的定义。而发达国家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认知则是建立在全媒体、全能记者的概念基础上的,如美国新闻学者德默认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应包括交互推广、克隆发布、合作竞争、内容分享和完全融合5个阶段与5种不同的形式[3]。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提出21世纪的新闻人才应具备4个方面的要素和3种能力,4个方面的要素是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和准确的判断。3种能力为写作能力、传播能力和创造能力[4]。美国新闻学教授奎因更是从多媒体时代工作环境的变化对新闻记者的职能转化提出要求,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5]。由此可以看出,全媒体的新闻人才已经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人才完全不同的概念。从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生由于具有语言上的优势,就业形势依然看好,但就业的工作去向多是以翻译和编辑为主,这就必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进入记者职业的核心,国际传媒教育还能算成功吗?在媒体融合时代,国际传媒人才的培养若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因此,对于国内传媒院校来说,必须将全能型记者作为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国际传媒人才市场的新要求。
  第6期王庆福刘洁韵全媒体业务视角下的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媒体融合实验教学为例
  教学研究2015
  2跨媒体与跨专业:全媒体业务视角下国际传媒课程设计的新理念如果说全能记者是全媒体时代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为了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传统的新闻传播学院各专业之间边界分明,报纸、广播、电视课程互不兼容,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体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以往那种互不兼容的课程体系显然已经不能适合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将原有传统专业的课程置于全媒体业务的视角下加以重新设计。上海外国语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全球重大事件现场报道”和“纪录片创作”两门课程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全球重大事件双语报道”是一门以项目引领的实践课程。200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球重大事件双语报道”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年度主干课程架设基金资助,该课程从开始建设起,就非常注意打造专业的全媒体特色,因此无论是教学大纲的编写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开展国内外重大事件新闻报道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素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中英文双语报道能力。该课程分选题策划、中英文双语报道写作、英语现场报道及写作技巧、视听语言综合素养提升、实践5个模块。在选题策划模块,邀请媒体专业人士以及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培训;中英文双语写作模块,邀请中英双语新闻写作、特写写作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相关教师和业务专家进行重点培训;英语现场报道及采访技巧模块,邀请相关教师、媒体记者和主持人进行重点培训;视听语言综合素养提升模块,邀请专业教师和媒体记者培训,内容包括编导、摄像、剪辑、网页制作等,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的能力;实践模块,学生亲临重大事件现场进行中英文双语采访和报道,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业主要是其制作的采访报道作品,这些作品除在相关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发表外,网络将是学生作品展示的重要平台,体现了这一新闻实践的媒体融合特性。
  “全球重大事件双语报道”是一个根据项目需要而设计的实践课程,项目所提供的技术保证与资金支持都使其能够迅速融入全媒体的理念之中,那么对于当下普遍存在的常态课程而言,如何将其融入全媒体视角呢?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就“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纪录片创作”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主干课程,这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传统教学体系中,“纪录片创作”的设计方案一般由纪录片概念、流派、市场、策划、拍摄、剪辑模块构成,前3个属于理论知识模块,后3个为操作技能模块。这种教学体系的优点在于可以全面系统地传授纪录片知识,缺点在于缺乏利益层面上和学生的互动,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传媒资源的垄断限制了普通人对媒体行业的介入,那么媒体融合时代则大大降低了技术的门槛。因此,对于国际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急需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平台发布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平台的需要进行。这样既改变了传统教学千篇一律的模式,又可以为教学增加生动新鲜的案例。如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有学生自己建立的“新电图工作坊”。通过这个工作坊,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在网络平台发布。2014年7月,以万峰林国际微电影盛典为契机,进行了2014~2015年度第1学期“纪录片创作”课程的教学设计,并以比赛的规格对学生的实践作品拍摄流程进行严格要求,最终在这次微电影大赛中取得1个一等奖、5个三等奖并有1部作品入围美国亚洲丝路电影节的优异成绩。将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就是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整合学界与业界的资源,将平台发布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由媒体之外的看客变成媒体中的主角,从根本上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   通过跨媒体与跨专业,可以将全媒体的理念植入传统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从而为新形势下国际传媒人才的培养确立最基础的路径。
  3可融合:全媒体业务视角下实践教学平台的新要求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平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的“创业新闻中心”到麻省理工学院“未来公民媒体中心”,国外大学正充分利用高科技时代的技术优势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创造一个贴近实战的传媒教学环境。中国的大学同样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但在中国大学传统的新闻教学中,实践教学平台仅仅是各个专业的一些辅助教学设备,这种相互隔离的实践教学平台不仅限制了各自功能的发挥,而且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针对上述弊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积极吸收国外新闻学院先进的办学思想,在2013年建成了国家级媒体融合实验教学中心,这一实践教学平台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可融合性,这里的融合具有如下方面的含义。
  1) 可融合。将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实现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的融合、校内实习和社会实践平台的融合、学校媒体和社会媒体资源的融合。在这个教学体系内,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或实践成为大系统的一个单元,各个单元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流程衔接,同一信息在不同的传播介质间实时调用和监控,从而为媒体融合时代的传媒专业人才提供充分的条件。
  2) 多功能。融日常教学管理、媒体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开展、校园媒体资讯与社会媒体对接等多种功能。
  3) 全媒体。实现平面、音频、视频(二维动画、三维实拍和动画)、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内容的互动发布与资源共享。
  4) 重管理。对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与控制表现为,通过教学管理、资源管理、机房管理等管理系统,将实验设备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降低实验运行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开放管理软件,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由于媒体融合通过网络实现了各个专业设备的联通,就需要在带宽、存储、实验设备的管理等方面加以有效地控制。
  以上方面仅仅是实验中心正常运行的技术保证,为了使实验中心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结合媒体融合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特点,中心在如下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3.1教学方法
  具体方法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自由选择实验项目、自己安排时间、联系拍摄场地、操作摄像设备与编辑设备等实验设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2)分析:要求学生分阶段、定期总结实践经验(分为可行性报告、中期报告和项目总结报告与交流评价);(3)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求并学习相关的书籍或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过程,写出读书报告;(4)反思:要求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归纳所学理论与工作经验,写出反思性论文。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基本由以下几项指标组成:一是实验过程评价(包括各项报告、实验态度、实验量、工作能力等);二是实验成果评价;三是读书报告和反思性论文。
  3.2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1)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现代传媒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梯形结构的复合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在保持专业大实习作为实验创新平台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项目的层次性,提高综合(含设计)性实验在全部实验课程中的比例。
  2) 各实验室根据自身特点,增加自选实验项目数量。鼓励学生把自选实验和第二课堂活动互相结合,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既为实验中心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又可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性成果提供技术支持和选题引导。
  3) 提高实验教学的科研含量。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是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心在承接、完成自身科研课题的同时还将通过分解教师科研课题的办法,由学生协助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科研项目子课题;此外,还可以把一部分设计研究性实验延伸为学生的科研活动。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3实验教材建设与实验队伍规划
  学院针对中心的实践教学特点,用6年的时间出版15部与之配套的实验教材。
  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由高水平教授负责、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导、以热爱实验实践教学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实验教师队伍;在今后3年内专、兼职实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60%以上,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兼职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调整、补充、培养的渠道,在3~5年内使实验技术队伍结构更趋合理,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达到80%以上。
  以上规划的目的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强化实验室的职能,通过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的合理配置实现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与教学管理的全面升级,探索出一条与媒体融合时代相适应的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路径。
  4结束语
  总之,媒体融合时代给国际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才能突破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笔者认为应打破专业之间的边界,树立“大传播”观念,根据全媒体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从低级到高级的实验教学体系;搭建可融合、多功能、跨媒体、重管理的实验教学平台,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贴近实战的教学环境;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到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外实地去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百度.媒体融合[EB/OL].[20141204].http://baike.haosou.com/doc/516074546348.html.
  [2] 王菲.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经验、问题与路径[J].今传媒,2013,(4):4950.
  [3] 杜剑峰,郑伟,徐梅香.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3643.
其他文献
生活对他们,好像并不友好。日子捉襟见肘,谈何安心读书?  来到这座城市,已有半年。半年时间里,他们在两所不同的大学旁听,顽强地继续着各自的学业。他们没有工作。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只是求学。  可是他们显然低估了生活的残酷。尽管两个人省吃俭用,存款还是飞快地减少。有一天他粗粗默算,假如按这样的花销速度,那么,他们最多还能在这里呆一年。而他们本来的计划,是至少两年。  他感到不可释解的压力。  办法当然
“師父,我怎么记得书中说荠苊也叫桔梗呢?难道是我记错了吗?”走着走着,庞宪突然想起什么来,停下脚步问李时珍。  “嗯,你没有记错,但将荠苊称为桔梗是一种错误。陶弘景就曾经说过:‘桔梗,近道处处有。叶名隐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俗方用此,乃名荠苊。今别有荠苊,能解药毒,所谓乱人参者便是,非此桔梗,而叶甚相似,但荠苊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叶又不如人参相对者尔。’可见,荠苊与桔梗绝对不是一种药材,它们的
贵州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不仅是中国有名的矿产资源大省、南方能源基地,还是地质方面享誉世界的“沉积岩王国”、“古生物王国”、“喀斯特王国”。  在近9亿年的漫长地质岁月里,贵州经历多期造山运动,形成较为完整的海相与陆相沉积建造,素有“沉积岩王国”之美誉,层层叠叠的沉积岩犹如一本本记录地球历史的巨型“史书”,不仅为研究中国南方地质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贵州发展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关于快乐  文·感 动    每天早晨7点,我都要准时下楼去取信件,这时,那个邮差就会骑着自行车翩然来到楼下。  其实,邮差那一身制服跟时尚不贴边,他的自行车也破旧不堪,他也从不会说一些讨人喜欢的话,但一直能吸引我的是他的笑容。那笑容很纯粹,很透明,像没有污染的天空,看着那笑容,我感觉眼前一下子都明媚起来了。  接触时间久了,我掌握了他的一些资料:他每月的工资将近500元,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已经伴随
姐姐出嫁的那天,我是她惟一的亲人。按我们那里的规矩,女孩子出嫁时,都要向父母磕头,以感谢多年来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但姐姐没有办法给人磕头。四大爷就说,大丫头,就朝你爹娘当年离去的方向磕一个,算是谢谢他们生你身体之恩吧。姐姐就朝南方跪了下来,重重磕了3个响头。随同她一道磕的还有我,随后,我又给姐姐磕了3个响头。姐姐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说,小弟啊,以后你就只能靠自己了。   我5岁那年的一天,娘带着
第一次与她分别,看她站在立交桥下徘徊寻觅着回家的车,我一脸茫然的不知所措。后来,她伸手向我比画出一个数字——52,然后就往东南角的车站走去,我紧随其后,想说些什么又开不了口,只麻木地向公交车的背影挥了挥手。回过神来,眼前是一排整齐的公交站牌,52路——通往她回家的公车。  现在回想,那第一次与她分别,可能也是惟一一次让她独自坐52路回家。此后,52路上拥挤的人群里就经常多了一个我的影子,52路成了
[收稿日期]20150508[基金项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U2013026)  [作者简介]朱卫华(1977),女,河南商丘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教育创新。[摘要]从某种意义上,大学是社会的精神引领,但而今大学对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关注渐进式微,典型表现为过分关注科学技术进步、人生价值观的偏离以及缺乏创新动力等,人文精神的缺失日渐成为履行教育使命目标的重要羁绊。在“人
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不计回报,无怨无悔,死心塌地的爱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健康还是残缺……她都会对你不离不弃。在她的眼里,你永远都是羽翼未丰的雏鸟,而她有一对儿可以为你挡风遮雨的大翅膀,想永远地永远地把你罩在里面,让你躲避狂风、暴雨,还有炎炎的烈日。她——就是母亲。     1、因为有了你所以有了我的幸福    她和所有的女人一样,在孕育生命的日子里充满了憧憬。看着那些她精心准备好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何提升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水平值得思考和研究。采用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中美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发现中美高校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角色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有诸多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和改进措施,希望能为推动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
小白兔的故事  1.第一天,小白兔去河边钓鱼,什么也没钓到,回家了。   第二天,小白兔又去河边钓鱼,还是什么也没钓到,回家了。   第三天,小白兔刚到河边,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冲着小白兔大叫: 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  2.长颈鹿说:“小兔子,真希望你能知道有一个长脖子是多么的好。无论什么好吃的东西,我吃的时候都会慢慢的通过我的长脖子,那美味可以长时间的享受。”  兔子毫无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