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爱与人性的赞歌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我们还有生命,就还有这世界。”
  ——题记
  2007年曼·布克奖入围作品《人们都叫我动物》是以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原型的:1984年12月3日凌晨,美国联合碳化公司设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郊的一家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毒气泄漏事故,约40吨用于制造农药的剧毒物质异氰酸甲酯发生泄露并迅速向外扩散,像魔鬼之爪一般悄悄地伸向熟睡的当地居民。数以千计的人因吸入毒气当场死亡,更加难以计数的幸存者从此终身残疾,忍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苦。据亲历者回忆,当时荒无人烟的街道上尸体横陈,场面之惨烈简直无法形容。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意外造成超过两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受到灾难影响的人更是达到150万之多。悲剧发生之后,始作俑者联合碳化公司一再逃避责任,主要负责人逍遥法外,所赔付的款项平均到每个受害者身上只有300到500美元不等,甚至连伤者基本的就医需求都无法满足。1999年陶氏化学公司宣布收购联合碳化,更拒绝承担当初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时至今日,博帕尔居民依然没有获得应有的赔偿,创伤难平。《人们都叫我动物》的作者英迪拉·辛哈本是一个资深的广告撰稿人,与印度众多的有识之士一样,在接触到博帕尔事件的点滴后,为其深深触动,更为联合碳化公司不负责任的行为愤怒不已,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如日中天的广告事业,改行当作家,用自己的笔记录下那个夜晚和以后二十多年的日日夜夜给当地人带来的彻骨之痛,《人们都叫我动物》就是他努力的结晶。
  在这部充满了泪水与温情的作品中,事故发生的城市博帕尔变成了考夫波尔(意为“恐怖之城”),联合碳化公司变成了康帕尼(cormpany的音译)。小说的构思奇巧独特,作者将它的每一章都打造成一盘录音磁带,录制磁带的是一个名叫“动物”的19岁男孩儿。故事的进行如同磁带缓缓地转动、播放,在“动物”或快或慢的讲述中拉开帷幕,逐渐清晰起来。
  做人还是做动物?
  “我曾经是个人。人们这样告诉我。我自己不记得,但那些打小就认识我的人都说,我那时跟人一样,用两条腿走路……”,小说的主人公“动物”是“那个夜晚”的受害者之一。当他还在襁褓时,灾难就使他一夜之间成为孤儿,他自己也因为毒气的伤害而骨头畸形,无法挺直腰背,正常地行走。“曾经”二字饱含着多少辛酸,原本英俊的男孩儿如今必须手脚并用地走路,因受到别人嘲笑而落得“动物”的绰号。“动物”的叙述调侃中带着粗鄙,幽默中满是不屑,但却残酷得令人震颤,真实得让人心酸:他栖身在考夫波尔城一切不幸的源头——康帕尼废墟般的工厂——那里还残留着大量有毒的化学物质,周围是锈迹斑斑的管道和腐坏漆黑的铁皮架:用来铺床的是随时都可能引燃大火,重演悲剧的干草:身上盖的被子是康帕尼半人高的文件:饿的时候与狗去争抢残羹冷炙,却也因分享食物与之成为朋友:深深的自卑让他不敢去爱……“我不是人,也不想当人”是他的口头禅,他的不作为和不守法都是凭借所谓的“动物”标准,他言语恶毒,狡黠野蛮,爱占便宜,殊不知这些性格都是他那颗受伤心灵的保护色;他的自暴自弃不只为着动物般的行走方式,其实早在惨剧发生的那一天起,他的生活方式早已不能和“人”画等号。当初的这场灾难因彻底漠视人命和人权而发生,颇为讽刺的是,事故发生以后,还有相当数量的人过着都不能称之为“人”的生活!
  出于对尼莎的爱,“动物”加入了以扎法尔为首,专门对抗康帕尼的民间正义组织。“动物”的“不做人”心态使他对组织的活动冷眼旁观、漠不关心,然而在工作的过程中,他逐渐为情敌扎法尔博爱、勇敢、坚强的“圣雄”品质所折服,与甘愿自费为考夫波尔百姓开诊所的美国人艾莉成为好朋友,更得到了尼莎的关爱和法洛奇的友情,至此“动物”的人性也在逐渐归位。在“动物”的心中,“做人”与“做动物”的角力—直未曾中断,“动物”的处世哲学使他只想保证吃喝拉撒这些生存最基本的东西,忘却那个夜晚的伤痛,逃避人性的温暖;而与周围人惺惺相惜的情谊使他正视灾难,更一点一点填补了这道流淌着血泪的沟壑,找到做“人”的信念和勇气。小说最大的高潮是扎法尔一行人为抵抗康帕尼的美国代表与政府秘密交易而进行的绝食运动和民众自发的暴动,人们愤怒地高喊:“这里没有穆斯林,也没有印度教徒,只有人!”在考夫波尔这座恐怖之域,印度普遍严重的宗教矛盾冲突根本微不足道,因为人的属性尚且难以为继,人不能为人,人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被肆意地践踏!这场运动曾使“动物”以为朋友们离他远去,他痛苦地吞下曼陀罗药丸准备自杀,在药物的作用下,他失去理智,跑到森林,脱掉衣服,靠吃野果为生,准备彻底地做一只动物。然而人性无法改变,人的情感更不能从身体移除,终于朋友们的归来和深厚的友谊使“动物”选择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是爱的力量,是人性的胜利,更是作者对人权的呼唤。
  绝处逢生之美
  “那个夜晚”给每个考夫波尔人的身体和心灵都烙上了专属的印记,无法磨灭,更难以触碰。在这场灾难谱写的悲歌里,小说每个人的经历组成了其中哀凄的音符:“动物”的脊梁难以恢复,曾被称为“考夫波尔之声”的著名音乐家索姆拉吉再也不能唱歌,他的女儿尼莎永远地失去母亲,四十多年前到考夫波尔城传播神谕,援助穷人的法国修女玛·弗兰西失去了部分语言功能:故事中还有众多不知名的苦难者:乳汁有毒的母亲,被癌症夺去生命的妇女,千千万万经常昏厥、痉挛、咯血、视力模糊、呼吸困难的人,还有以“瓶中帕依”为代表的无数未出生就已死去的婴儿……身体的创伤尚且触目惊心,心灵的伤痕就更加深不见底。玛·弗兰西的疯狂和失语正是灾难给人心灵的一记重拳,语言此刻已无力表达痛楚,笼罩在心头的恐怖阴影就像渗入土壤和水井的剧毒,久久地影响着考夫波尔的人们。
  在事故发生的十九年后,惨剧并未停止,康帕尼用尽肮脏的手段想方设法避免承担责任。漫长的时间中,法庭甚至都更换了数不清的法官,正义不断被悬隔,人权—直被忽视、被否定,考夫波尔人已由绝望转为麻木地忍受。然而“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正如扎法尔所说,生活在深渊中的考夫波尔人_定会赢,因为他们拥有一样战无不胜的勇气,那就是一无所有。“一无所有的力量”在小说中经常出现,促使它产生与推动它前进的,是摒除了所有功利性,甚至不抱任何希望的本能反抗,是生活于谷底与黑暗中的人对生存权利的渴求;而人们的内心一旦被点亮,一无所有的人性力量将具有超乎想象的光华。考夫波尔人最后狂风暴雨般的斗争便说明了一切,尽管民众暴动被血腥地镇压,但康帕尼的阴谋最终被一个神秘的当地女子破坏了,这次人民自发的战争还是获得了成功。在作者看来,“一无所有的力量”已经唤醒了民众麻痹的神经,考夫波尔的胜利也指日可待。   “一无所有的力量”让活在深渊中的考夫波尔人绝处逢生,重获希望。绝处逢生之美恰恰也是整个小说的精神之所在。“动物”渡火节时的濒死体验,小说末尾康帕尼工厂的再次着火等情节都将故事逼入绝地,然而困境使人意识到生的意义和价值,更激发出人的灵魂之美:渡火节后“动物”认识到世界不公带给人们的伤痛,人性中真菩美的成分逐渐复苏:“那个夜晚”末日般的重演也因玛·弗兰西和阿丽亚祖父母的牺牲没有让任何人受到伤害。这样,小说最后稍显理想化的结局也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个发生近二十年的大灾难因人与人之间的爱而绝处逢生:罪恶的交易被正义的行为阻止,朋友们欢聚一堂,“动物”甚至可以去美国做手术,组成自己的家庭。当然种种现实告诉我们这只是作者美好的构想和真诚的期盼,但读者宁愿去如此想象,因为故事已经展示太多它残酷、惨烈的一面,没有人愿意放弃这份由衷的欣喜和黑暗中好不容易闪烁出的人性之光。
  爱的合唱
  “世界是由承诺组成的”,小说中的艾莉如是说。艾莉是一个美国人,为了帮助像母亲一样生病的人选择了医生的职业,后来在了解考夫波尔的情况后毅然来到这里自费开诊所,给看不起病的人治疗。小说的一条主线就是扎法尔等人怀疑艾莉与康帕尼公司勾结,派“动物”打探消息而展开的。在艾莉的世界里,承诺比什么都重要。不只是人需要守信,世间万物也都因信守的承诺而存在。因此她痛恨康帕尼不负责任的行为,发誓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挽救那些被康帕尼伤害和抛弃的考夫波尔人。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音乐家索姆拉吉,在那个夜晚后不能继续唱歌,转而用心去领悟和体会音乐的要义。在他的音乐世界中,音符唯一的意义是在它们与主音sa相比较时产生的,是它的弯曲和扭曲形式,因此所有声音都因围绕sa而波动,才获得自己的音调。“动物”经过用心的思索道出了这个音节的真谛:它所对应的就是人间的爱,索姆拉吉sa的音乐理念正是用爱来为宇宙的一切校音。艾莉与索姆拉吉两个性格迥异、矛盾尖锐的人竟然相爱了,这是小说最令人惊讶的情节之一。但从小说的主题不难发现艾莉承诺的世界与索姆拉吉音乐的天地看似疏隔,却可以融合为一体,因为承诺的前提是信任,音乐的秘密是爱,由爱而生信,二者便被这座爱的桥梁紧紧相连。他们最终走到一起,也是爱的理论与信的实践结合的必然。
  索姆拉吉和艾莉间的情感使“爱”具有更加广博的内涵。康帕尼与政府的秘密交易引燃了民众的愤怒,代表律师之一就是艾莉的前夫。艾莉为了将交易的日期推迟到听证会结束,答应了与前夫回美国的交换条件。她宁愿被爱人索姆拉吉和“动物”等朋友误会,也要最大限度地维护考夫波尔人的权益。而一向不主张暴力的索姆拉吉在暴动发生之时也一改温和的个性,挺身而出,被打得血肉模糊也绝不后悔。两个人一个学会了妥协,一个学会了抗争,这恰恰都是对方的性格特点。如此互补的一对情侣让爱的意义完整了,他们对正义的捍卫,对人性的守护让这曲爱情的小调升华为博爱的赞歌。
  然而这首赞歌正如它的博爱之名一样,是由多重声部组成的,索姆拉吉和艾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曲爱的大合唱里,玛与“动物”的亲情,“动物”与扎法尔、法洛奇的友情,扎法尔与尼莎的爱情还有考夫波尔人之间的温情,甚至是民众暴动时警察的同情,都是博爱之歌美丽而震撼的构成部分;而扎法尔和法洛奇与康帕尼拼死抵抗的勇气,尤其是玛、哈尼弗夫妇牺牲生命拯救他人的壮举更是乐章直指人心的最强音。
  “只要我们还有生命,就还有这世界”是《人们都叫我动物》中最动人的一句话。这是一个爱的故事,它将世界末日般惨烈的博帕尔事件作为背景,用残酷而真实的讲述方式,粗俗甚至污秽的语言来表达灾难带给人内心的伤痛。在这故作坚强的外表下,小心翼翼展示出来的是深厚的爱,至美的菩以及难得的纯真,是人性中最宝贵的黄金。作者英迪拉·辛哈以同样广博的人道主义精神唤起世人对博帕尔事件的关注,他的努力触动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心弦。与作者的美好期望同步,博帕尔事件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除了从未间断的民间宣传与民众运动,2004年博帕尔二十周年以后,印度政府也制定了各种方案来弥补当初造成的伤害。尽管步履缓慢,但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好的开端呢?
其他文献
一个卖煤的和一个卖鸡蛋的打架,引得众人旁观。问原因,卖鸡蛋的说:“六家评评理,有他这样的吗?我一喊:‘鸡蛋!’他马上就喊:“卖煤(没)睹!”    (笨笨熊 供稿)    淘气爸爸  儿子:爸爸,你有几个名字?  父亲:我只有一个名字呀!  儿子:不要骗我,你不是还叫“淘气”吗?  父亲:“淘气”?谁说的?  儿子:今天上课时,老师当蔷全班同学的面说我是“淘气”的孩子!    (笨笨熊供稿)   
快和慢  森林烟花大会快开始了,小动物们急着赶去看。  善良的乌龟看到一只蜗牛爬得很慢,就对他说: “你上来吧,我背你!”蜗牛就爬到乌龟的背上了。  过了一会,乌龟又看到一只蚂蚁,就说:“你也上来吧!”  蚂蚁爬上龟背,只见蜗牛脸色苍白地说 :“你抓紧点 ,这乌龟好快 !”    眼科病人  “我看不清远处的东西。”病人对眼科医生说。  “请跟我来。”医生把病人带到外面,指着天上的太阳,问:“你看
又懒散又紧张  于音:刚开学那会儿,我铆足了劲儿学习。可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变得提不起劲儿了,学什么都烦,连课堂笔记都懒得做,复习计划一拖再拖。我也知道这一年很关键,所以心里特别慌。我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改变这种状态,却总是因为“从明天再开始吧”这样的借口而失败。我恨懒惰、涣散的自己,想要改变却又做不到,我该怎么办啊?    七嘴八舌    柴思捷:我也常常很懒的,背单词的时候,一捧起书就觉得头疼。不过
高考阅读主要是对理解、概括和赏析三大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高考阅读题的试题内容在不断细化,从侧重整体逐渐转向整体和局部并重。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点,同学们应充分运用“细读”手法,将阅读的重点指向字、词、句等“细处”,切实读懂它们的含义,然后解题。  ★ 以“细读”深化理解  理解是阅读认知的基础,也是高考阅读的考点之一。以往的试题更多地着眼于文章宏观和整体的理解,近年来则逐渐转向微观和局部。如2007
近年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出书蔚然成风。据最高法院博客统计,迄今为止,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一共出版了353本书籍(当然,这其中也有54位大法官并没有撰写任何书籍,现任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以及联席大法官艾琳娜·卡根就在其内),位列前三甲的分别是威廉·道格拉斯、约瑟夫·斯托里、威廉·塔夫脱。风流倜傥、私生活有些混乱的道格拉斯大法官为了维持其财政开支,当然,还有众多女朋友的开支,曾经出版过51部专著
强调句型是英语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点,其基本结构为:“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句子的其余部分”。当被强调部分为“人”且作主语时,可用who/that;当被强调部分为“人”且作宾语时,可用who/whom/that;其他情况一律用that。下面笔者针对强调句型的易错点加以解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顺利解答此类题目。  1. 强调时间、地点、原因时,通常只能用that,而不能使
命题: 金华第一中学 倪成生  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 张利娟  统稿: 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 (特级教师)    第Ⅰ卷(共42分)  一、 (共18 分,每小题3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在他笔下,没有浩浩历史长河中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悠悠秦川文化中炙(zhì)手可热的文人墨客,只有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和原封不动的岁月真迹。  B. 除夕之夜,是大
安妮塔·奈尔  印度女性文学有着突出的现实主义色彩,女作家们由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对印度社会中尚存的传统观念和性别偏见进行揭露和批判,她们的写作必将促进印度社会文明的进步。  安妮塔·奈尔(Anita Nair,1966— )是印度当代著名的英语小说家、诗人,她广受关注的小说是《女士车厢》和《更好的人》。安妮塔·奈尔作品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其诗集也获得了印度文学奖(The Hindu Lite
古希腊哲学家的生态智慧  “生态”这一术语,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指家、住所或者生存环境。古希腊哲学家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学说代表了古希腊哲人的生态智慧。  和谐就是美德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认为,“和谐就是美德”。宇宙中的一切无不存在着和谐,宇宙秩序无不表现为和谐,这种和谐的关系谱写了天籁之音。和谐代表了美和善,代表了和平、健康和快乐。毕达哥拉斯反对
唐克镇,黄河第一湾,水正无声地流淌,到它想到之处。暮色沉沉,恍若末日。天边的一缕霞光,恰如鲁迅所说的“亮色”,虽然细弱,但非常令人注目,因为他是天上地下最后的一丝温暖。春天将至,寒冬大势已去,我们只需守护己心,静候花开。【作者】任紅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四川阿坝唐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