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信息支撑的智能时代,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智能制造时代要求中国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创新型与智慧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需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基于确立长学制下的创新型与智慧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渐进式的教学实践课程改革、继续探索系统性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开发“互联网 + ”模式下的多资源学习体系和推进网络化的监管考评机制建设,提出有利于智能制造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智能制造;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电子
1.引言
对于智能制造的定义,各国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内涵和核心理念大致相同。在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5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中,将智能制造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与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和模式的总称。智能制造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可有效满足产品的动态需求、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2.智能制造的发展概述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一定是对前人正确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前人错误或过时思想的纠正与超越。高职校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作为观察、考慮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锐利武器,但同时又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地理解和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站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出新的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3.电子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德国政府于 2013 年 4 月发表“工业 4.0”战略。2014 年 12 月“中国制造 2025”概念首次提出,2015 年 5 月《中国制造 2025》正式发布。2015年5月13日,在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和中科院主办的“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强调,要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概念的提出及推进时至今日已近四年,然而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容乐观。
(1)各校有危机意识,但推进力度参差不齐。
面对智能制造的到来、国家的大力推进,各校有危机意识、改革愿望,但推进力度参差不齐。首先,各校普遍认为智能制造还远未普及。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工业2.0水平,部分达到工业3.0水平,因此,我国制造业既要普及工业2.0、补齐工业3.0,又要推行工业4.0,任重而道远。前几年还在提先进制造,现在快速转入智能制造,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时还难以转变。其次,为对接智能制造,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与建设,任务艰巨不言而喻。同时,在控制总学分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原有课程,这势必影响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对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了“领导急、教师不急,少数人急、大部分人不急”的怪象。
(2)师资、基地的不足制约人才培养改革。
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面广,这对高校机械类专业师资与实践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走访了江浙沪近30所高校,发现面对智能制造,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贫乏和实践基地缺失的现象,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智能制造涉及机械、电子、信息、系统管理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识与技术,学科跨度大,而我国高校工科各专业普遍分设于二级学院,虽然建立了学科大平台,但教学单位的割裂造成技术与师资的割裂,不利于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
(3)培养方案有调整,但岗位需求不明确。
师资、基地的短板,以及对智能制造核心要素理解的片面,导致高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方案的调整上不知道“改”什么、 “革”什么、 “增”什么。虽然开设了针对智能制造的若干专业方向,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若干智能制造的相关课程,但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不明确,没有充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4.总结
及时预见形势发展的新趋向,在科学预见中创新。高职校教育强调教师要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要看得远,有预见,当新事物“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对于重要问题没有预见,“如果犯了错误就不得了”。
无锡机电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旧过程的终结,也就是新过程的开始,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也是互相转化的。因此他不为眼前的逆境或顺利形势所迷惑,总能及时准确地预见形势发展的趋向与转机,形成新思路,做出新决策,推动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刘金山,曾晓文,李雨培.中国智造业竞争力调研分析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24-132.
[2]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 2017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通告 [EB/OL].(2017-09-29)[2018-01-30].http://www.miit.gov.cn/n973401/n49 65332/n4965337/c5861997/content.html.
[3]中德智能制造工业 4.0 标准化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青岛召开 [EB/OL].(2017-07-05)[2018-01-30].http://www.miit.gov.cn/n973401/n4965332/n5136200/c5714270/content.html.
[4]中国智造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J].开放导报,2016(2):59-63.
[5]湖南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EB/OL].(2016-12-30)[2018-01-30].http://www.miit.gov.cn/n973401/n4965332/n5406925/c5448295/content.html.
[6][23]陆俊杰.合理局限:中国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坚持与守恒 [J].职教通讯,2016(1):29-34.
[7]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 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5-26.
关键词: 智能制造;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电子
1.引言
对于智能制造的定义,各国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内涵和核心理念大致相同。在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5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中,将智能制造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与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和模式的总称。智能制造具有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络互联为支撑等特征,可有效满足产品的动态需求、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2.智能制造的发展概述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一定是对前人正确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前人错误或过时思想的纠正与超越。高职校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作为观察、考慮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锐利武器,但同时又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地理解和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站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出新的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3.电子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德国政府于 2013 年 4 月发表“工业 4.0”战略。2014 年 12 月“中国制造 2025”概念首次提出,2015 年 5 月《中国制造 2025》正式发布。2015年5月13日,在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和中科院主办的“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强调,要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概念的提出及推进时至今日已近四年,然而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容乐观。
(1)各校有危机意识,但推进力度参差不齐。
面对智能制造的到来、国家的大力推进,各校有危机意识、改革愿望,但推进力度参差不齐。首先,各校普遍认为智能制造还远未普及。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工业2.0水平,部分达到工业3.0水平,因此,我国制造业既要普及工业2.0、补齐工业3.0,又要推行工业4.0,任重而道远。前几年还在提先进制造,现在快速转入智能制造,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时还难以转变。其次,为对接智能制造,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与建设,任务艰巨不言而喻。同时,在控制总学分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原有课程,这势必影响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对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了“领导急、教师不急,少数人急、大部分人不急”的怪象。
(2)师资、基地的不足制约人才培养改革。
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面广,这对高校机械类专业师资与实践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走访了江浙沪近30所高校,发现面对智能制造,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贫乏和实践基地缺失的现象,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智能制造涉及机械、电子、信息、系统管理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识与技术,学科跨度大,而我国高校工科各专业普遍分设于二级学院,虽然建立了学科大平台,但教学单位的割裂造成技术与师资的割裂,不利于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
(3)培养方案有调整,但岗位需求不明确。
师资、基地的短板,以及对智能制造核心要素理解的片面,导致高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方案的调整上不知道“改”什么、 “革”什么、 “增”什么。虽然开设了针对智能制造的若干专业方向,在专业选修课上增加了若干智能制造的相关课程,但目标岗位能力需求不明确,没有充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4.总结
及时预见形势发展的新趋向,在科学预见中创新。高职校教育强调教师要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要看得远,有预见,当新事物“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对于重要问题没有预见,“如果犯了错误就不得了”。
无锡机电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旧过程的终结,也就是新过程的开始,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也是互相转化的。因此他不为眼前的逆境或顺利形势所迷惑,总能及时准确地预见形势发展的趋向与转机,形成新思路,做出新决策,推动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刘金山,曾晓文,李雨培.中国智造业竞争力调研分析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24-132.
[2]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 2017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通告 [EB/OL].(2017-09-29)[2018-01-30].http://www.miit.gov.cn/n973401/n49 65332/n4965337/c5861997/content.html.
[3]中德智能制造工业 4.0 标准化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青岛召开 [EB/OL].(2017-07-05)[2018-01-30].http://www.miit.gov.cn/n973401/n4965332/n5136200/c5714270/content.html.
[4]中国智造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J].开放导报,2016(2):59-63.
[5]湖南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EB/OL].(2016-12-30)[2018-01-30].http://www.miit.gov.cn/n973401/n4965332/n5406925/c5448295/content.html.
[6][23]陆俊杰.合理局限:中国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坚持与守恒 [J].职教通讯,2016(1):29-34.
[7]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 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