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盖茨比的美国梦和他的命运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l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盖茨比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美国一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盖茨比作为当时的典型,其顽固的性格与残酷的社会大环境,共同塑造了盖茨比悲惨的一生。文章分析了盖茨比美国梦的成因,以及在当时美国社会存在巨大阶级鸿沟的背景下,主人公的美国梦与他的命运情况。
  关键词:盖茨比;美国梦;命运;移民;阶级鸿沟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紀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美国小说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矩篇小说也频有特色。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朗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史称“喧嚣年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美国经济大溃败之前的1929年这10年。几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特殊性。首先,美国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交叉口,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让美国从农业文明迅速进人了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同时,在一战后期参战的美国,因没有受到战争的重创反而大发战争财,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其时主要处于的政府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即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地运作,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越少,将能使经济运作更有效率。这创造了奇迹般的“柯立芝繁荣时代”。所以,当时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交通、矿产、建筑业扩展迅速,电器、汽车制造业猛然倔起,汽车、电器设备、家庭机械、加工食品和成衣开始进人家庭,给不少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地产交易、股票市场特别活跃,一些投机家在这类赌博性行业中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财富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们开始了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赚更多的钱;追逐变富裕,变得更富裕……同时,美国的享乐主义、斯宾塞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大行其道,传统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劳节俭”等思想,逐渐被追求个人财富、享受物质生活等消费享乐主义所取代。
  一、盖茨比美国梦的成因
  美国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度,第一批移民是清教徒为了寻找一片能够供他们生活的净土而来到了欧洲这片土地之上。在移民过来之后,他们秉承了宗教中的优良传统,谨慎、简约、克己并且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片荒凉的大地之上创造出了人类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获得了令人艳羡的巨大物质财富。之后,便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片土地之上,他们也逐渐富裕起来,从此,美国这片土地就成为了移民们心中的天堂。
  不仅如此,没有到来的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在一片新大陆之上,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这便是后来出现并流行于美国的“美国梦”。在北美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非常繁华的时期,这个时期中的人们,由于战争原因,美国的年轻群众都奔赴欧洲战争前线,而欧洲此时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年轻的美国人经过工业革命浪潮的洗礼之后,逐渐意识到了工业的力量,在享受了机器的巨大威力之后,这批年轻人本有的锐意进取的精神逐渐被瓦解,代之以腐朽、巧取豪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丑陋本性。
  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就诞生在这个年代,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也受到了当时社会中腐朽气氛的冲击,但却并没有被这种思想所奴隶,他清醒地看到当时美国社会上层所弥漫的那种肮脏和腐朽,以及当时那一批单纯的怀有美国梦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但是菲茨杰拉德却对那些年轻人怀有同情心里,因为在当时那种腐朽的社会氛围之中,美国梦已经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
  盖茨比就是菲茨杰拉德笔下典型的怀有美国梦的年轻一代的代表,盖茨比单纯并且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努力上进并且能够吃苦耐劳,但是如此优秀的青年却拥有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幻想,对于未来以及美国梦的执着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盖茨比深受美国梦的影响,虽然在后来仍然使用了非法手段获得财产,但是在意识深处,仍然没有摆脱美国梦带给他的危害,但盖茨比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在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巨大的阶级鸿沟之下,盖茨比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巨大的阶级鸿沟无法逾越
  盖茨比在美国的奋斗,也和与他一起移民过来的人一样,经过了无数次摸爬滚打之后,终于意识到了在这个社会中如果拥有财富,仅仅靠自己的双手进行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了,因为那种纯洁的依靠自己努力来发家的做法,在目前的这个社会当中已经失去了土壤,他们无法再坚持其原有的奋斗精神和毅力。但是因为梦想的存在,盖茨比终于接受了商人的威逼与诱惑,去做了贩卖私人酒的勾当,最后终于发了大财。但也正是这种结局,最终使得盖茨比的梦想依旧持续,让他始终都走不出那个自己给自己塑造的幻境,无法看清那残酷的现实。
  (一)代表贵族阶级的黛西
  在盖茨比“努力奋斗”的过程中,黛西的出现,成为了盖茨比美国梦的具象化人物。美国梦对盖茨比的影响深度,已经超越了盖茨比的思维极限,令他相信自己的幻想终有一天能够成为现实。盖茨比此时心中还是善良的,只不过仍然陷在自己的幻境之中。黛西能够给他的,其实也就是美国梦的具体实现的一种臆想,盖茨比认为,如果能够最终与黛西生活在一起,获得黛西的爱情,那是最大的收获和快乐,如同他的梦想得到实现一样快乐。   但是现实生活中,黛西却是贵族阶级的产物,冷血、傲慢与对底层人物的鄙视与生俱来,当黛西还没有知道盖茨比的出身时,黛西是为了盖茨比几乎是用金钱铺就的别墅与高档舞会而来,甚至能够趴在盖茨比那堆昂贵的衬衫中嚎啕大哭,是作者对当时贵族阶级的一种莫大的讽刺。能够为了一堆昂贵的衬衫而大哭,足以看出黛西的心胸之狭窄与物质化的本性,对金钱的贪婪是黛西不可磨灭的本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丑陋本性。
  (二)代表底层阶级的盖茨比与黛西的阶级鸿沟
  当黛西知道了盖茨比的出身之后,一反常态,为了能够撇清与盖茨比的关系,黛西与盖茨比划分了明确的界限,并且将与盖茨比过去的一切抛到脑后,心中残留的对盖茨比的感情荡然无存。根深蒂固的阶级成见令黛西与盖茨比根本无法在一起。而盖茨比也因为知道自己出身于一个平凡的农家,这是他心中最不能够被人碰触的敏感区,为此他曾竭力隐藏。但是最终却被汤姆在黛西面前揭穿,这令他痛不欲生。
  当时的美国社会,是贵族社会占据主流,而底层群众则是他们鄙视、嘲笑和欺压的对象,而出生于贵族的黛西怎么可能会与盖茨比在一起?这是社会阶级鸿沟给予他们的天然屏障。黛西在退出之后,由于自己驾车失控导致人死亡,而为了逃避责任,她竟然合谋自己的丈夫汤姆嫁祸于盖茨比!
  盖茨比的死亡不可避免,但可悲的是,盖茨比在死时也没有看穿黛西的本性,以及整个社会存在巨大阶级鸿沟的本质。这就决定了虽然在经济上已经超越了当地贵族,但是存在于盖茨比心中的那个“美国梦”最终也不会实现。黛西的无情与冷酷,冷血与贪婪,是贵族阶级的血液中固有的因子,不可能被消除,而盖茨比顽固的性格以及所谓的虚幻梦想,造就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同时也预示了美国梦在美国当时肮脏、腐朽的社会之中不可能实现,因为贵族的冷血与无情,是那单纯美国梦真正的克星。
  三、美国梦注定破碎的悲惨命运
  (一)盖茨比本人内心的顽固
  拥有单纯可笑的美国梦的盖茨比,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是用怜悯之心对待和描述的。因为作者看透了那注定破碎的梦。盖茨比如果半途中清醒过来,或许故事会有另外一种结局,但是盖茨比却顽固地守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虚幻梦境,始终坚持地认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一定能夠实现自己的梦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但令人扼腕的是,盖茨比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对于周遭的一切事物几乎视而不见,妄图利用自己手中的金钱来实现自己的荒唐梦。在内心,盖茨比是善良的;在事业方面,盖茨比也是非常努力的,但是在性格方面,盖茨比不可谓不顽固,这是导致他那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思,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方式,对于过去的事情进行梳理和经验总结,全都要靠反思。盖茨比不去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现状,不去透视黛西的本性,不去理会周围人的劝告,也不去思考自己的幻想以及梦境的客观性,所以能够导致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思维走下去,最终进入深渊。
  (二)存在阶级鸿沟的外部社会环境
  盖茨比的顽固固然是导致他最终冤死的原因之一,但是冷酷的外部环境也不能够忽略,贵族与生俱来的傲慢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他们对待任何人都是用一种俯视的眼光和傲慢的心态,而底层阶级却始终忍受着这种莫名的痛楚,这种来自社会大环境的精神压迫,是盖茨比竭力掩盖自己出身的主要原因,他害怕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揭露,那会让他身败名裂,让他好不容易打造的高贵形象一败涂地。
  当时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不单单只是对盖茨比有致命的影响,对当时在美国拼搏奋斗的所有拥有美国梦的年轻人都是致命伤,他们或许能够在某些时候意识到什么,但那只是一瞬,他们为了自己的美国梦而坚持奋斗不息,但是最终却获得了与期望当中完全相反的结果。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没有刻意唤醒盖茨比,虽然盖茨比曾经敏感地观察到黛西的铜臭味,但是却被梦想战胜了探究真实的心里。虽然作者没有唤醒盖茨比,但是对于当时美国社会中仍然抱有美国梦的年轻人却是当头一棒,醍醐灌顶,让他们知晓美国梦的虚幻与不现实,尊重实际,在真实中寻找前进的道路。
  四、结语
  盖茨比的悲惨命运,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用以警醒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期间仍然抱有美国梦的年轻人而创作的。美国梦适合于开发一个陌生的生存环境,却不合适在成熟的社会人群中实现,因为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所要告诉人们的最终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永霞.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现代神话悲剧[J].外国文学研究,2008(4).
  [2] 王抒飞,冯悦.美国梦的悲剧[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 菲茨杰拉德.巫宁坤,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68.
  [4] 谢元花.盖茨比:美国梦的牺牲者[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2).
  [5] 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湜(1994.05- ),女,辽宁辽中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方向:英语(师范)。
其他文献
厌倦自拍了?来一个新鲜的吧—3D人体打印,复制一个更加逼真的自己。   巴黎马雷区BHV百货商场旁边的室外场地上,就有一家名为Le Moimee的工作室,专门提供立体人体打印服务。不过,可能与你想象的稍有出入,“山寨版”的你体型小得多,只有实际尺寸的12分之一。   店里有几台3D打印机,陈列着打印好的人物样本。如果你也决定复制一个自己,就穿上最喜欢的衣服,戴上最臭美的饰物,摆出任何想摆的姿势
期刊
11月16晚,广州荧光夜跑趴在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盛大举行,学生们齐聚大学城体育中心参加荧光夜跑活动。现场一群脚踩女性高跟鞋的高校男生格外引人注意。   原来是广州大学城的在校大学生发起了一场男生高跟鞋赛跑活动,几十名男生脚踩超过10厘米的女式高跟鞋,在赛道上竞速狂奔。在当晚的荧光夜跑比赛现场,身着高跟鞋的各位男神乐翻天的自嗨着,在一旁的选手和观众们也被他们各种奇怪的姿态逗得哈哈大笑。   活动最初
期刊
美国一对夫妇将未成年的“问题”女儿“发配”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尽管女儿多次道歉请求原谅,母亲仍然3年未让她步入家门。   3年前,15岁的索菲亚由于逃学、偷钱、离家出走等恶习,被母亲纳塔利娅·罗伯茨一气之下送到新西伯利亚州,让她与亲生父亲一起生活。然而索菲亚的亲生父亲经常酗酒,殴打虐待索菲亚并且强迫她去工作挣钱。   无奈之下索菲亚通过社交媒体求助,随后当地媒体开始广泛报道她的遭遇,并且创建
期刊
自行车被偷常令人苦恼不堪。日前,3名智利工程设计学生称已发明出全球首款“永不丢失”自行车。该自行车抛弃传统外接车锁的设计思路,把插销概念引入自行车设计中来,让车架组成插销孔,车座成为活动杆,二者相扣、上锁,轻松完成锁车过程,也避免了车子被盗——毕竟想要偷车,非得先把车架弄坏不可。   据悉,这款自行车名为“Yerka”,由智利阿道夫伊班奈兹大工程设计毕业生胡安乔斯蒙萨尔维、克里斯托波尔卡贝略与安
期刊
近日,澳大利亚一对交往近7个星期的情侣闹分手,而两人分手后男方竟发短信给女方,列出六个诡异的分手理由。女方将这封“分手短信”截图传给朋友,不久便被人上传至网络上,引起极大反响,只因这六大分手理由实在太“瞎”了。   一名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Twitter用户Amy Nelmes,日前把一张好友的照片上传至网络,指出好友最近与她男友分手后,竟收到男方寄来的“分手短信”,上面写出男方认为女方犯下的“6
期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葬礼都是在自己去世后才举行的。但在日本,人们近年来却开始提前给自己办葬礼,也就是所谓的“体验葬礼”。在日本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活”,比如为了结婚参加各种相亲活动的“婚活”,而还有一个词叫“终活”,意思是指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迎接死亡而提前做的一些准备活动。   该活动自2013年3月起,每月举行一次,每次参加人数仅限6人,他们甚至还为此创立了一个所谓的“试死节”。节日里,不少商
期刊
山背村位于湖南省溆浦县境内,是个地处深山,十分隐蔽的村庄。本来,这个小村子并不起眼儿,可在方圆几百里内,它却相当出名儿,因为这是一个得罪了雷神的地方,被外村人叫做死亡谷。  雷电下的死亡魔咒  邓必友是一位在山背村生活了几十年的朴实农民,家里虽然谈不上富裕,可小日子过得也安乐祥和。2007年10月的一个凌晨,邓必友的大儿子正在田间耕作,突然,天空中一声巨响……  等老两口儿赶到儿子身旁时,儿子已经
期刊
每一起校车事故似乎总能检验出校车缺乏、监管缺位乃至制度缺失。但愿校车别再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之旅,而能真正开往春天,抵达明天。   11月19日上午8时左右,山东省蓬莱市潮水镇一辆货车与面包车相撞,导致12人死亡,包括11名儿童和1名司机,另有3名儿童受轻伤。涉事面包车系一所幼儿园负责人雇用。   如果没有校车这个夺目的字眼,也许这只是一起被视为稀松平常的交通事故;如果不是多达11名儿童殒命,
期刊
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全球40多个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的综合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在医疗服务的范围和质量、公众医疗意识等方面位居榜首。   与欧美国家的医疗体系不同,澳大利亚民众一般不会就近选择全科的家庭医生,而是会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住在悉尼的华人小郑对记者表示,澳大利亚人在选择家庭医生时,要至少询问2-3名亲友的意见,一些人会向邻居求助,让其给自己推荐家庭医生。很多好医生的新闻报道,也是澳大
期刊
隔代抚养到底好不好,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但不管赞成还是反对,“隔代抚养”都是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国情。专家认为,隔代抚养关键在于方法是否得当,不少有知识、修养良好、人生阅历丰富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很成功,这样的“隔代抚养”说不定比父母自己带还要好。如何隔代抚养,不妨借鉴一下别人的做法。   在日本,久保田佳代子老太太的“科学育儿方法”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她的丈夫是日本研究脑神经学的顶级人物,佳代子在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