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旅游经济收入驱动力探析r——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湖南)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rui14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准确、科学地探究各因子对于湖南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经济收入影响力程度大小,助力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以及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研究利用GIS和地理探测器等工具分别进行了驱动力分析、因子探测与交互作用探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自然地理环境(高程、地形起伏度)、旅游资源禀赋(景区数量、景区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人均GDP)与社会服务能力(交通水平、住宿接待能力)这4方面之中,县域旅游经济收入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弱相关性,与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对较强相关性,与社会服务能力存在强相关性;2)两两因子均呈双线性增强态势,组合效果佳.
其他文献
磷酸盐玻璃陶瓷是固化“难溶”核废料的优异基材,具有高的废料包容量和优异的稳定性,因而,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是高放核废料固化处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高放核废料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的类型、固化机理、固化体设计、稳定性及其制备,并对其研究做了展望.其今后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磷酸盐玻璃固化体的中长期化学稳定性、蚀变规律和抗腐蚀机制的研究;关注其物理性能、热稳定性和辐照稳定性;(2)磷酸盐玻璃陶瓷固化体的简洁制备工艺技术及其工艺原理,及其对设备和电极的侵蚀和寿命的影响.
模拟高放废液在回转煅烧过程中容易粘壁,影响其及时输送.为了实现转形工艺和固化工艺的顺利衔接,需要通过改变工艺条件来使煅烧产物顺利出料.同时煅烧条件的变化会导致煅烧产物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采用动力堆燃耗45 GWd/t(以U计)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模拟高放废液,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转速条件下煅烧产物的粒径分布、含水量、振实密度、脱硝率等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升高煅烧温度可以使煅烧产物粒径更加均匀,当煅烧温度在600~700℃、转速在15~20 r/min时,煅烧产物的含水率小于2%,振实密度在1.7
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液因富含贵金属,在玻璃固化时可能发生贵金属沉积,从而造成出料口堵塞并导致熔炉底部电极的损坏.本文广泛调研了国内外高放废液玻璃固化中贵金属的沉积问题,对相关解决方案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熔炉结构的改进与贵金属分离回收.高燃耗的乏燃料贵金属含量高,须在研究贵金属沉积行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上两种解决方案.相关结果可为国内高放废液玻璃固化的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放废物(HLW)处置库近场地下水的辐解能够产生H2O2,其被裂变产物合金颗粒(ε-颗粒)的催化分解属于多相表界面反应.本工作选用钯粉模拟ε-颗粒,采用高压反应釜研究体系总压和H2分压对反应的影响,并按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实验数据.添加HO·的捕获剂和淬灭剂的实验证明无H2反应过程中存在HO·的生成步骤.钯的催化活性及形态变化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表明,产物氧吸附在钯的表面对反应具有毒化作用.通过持续监测滤液中H2O2浓度的变化,发现溶液中存在类似于Haber-Weiss的反应持续消耗H2O2.推导出钯对H2O2
综述了以三氟化硼为原料,分别采用金属热还原法、熔盐电解法及气相沉积法制备硼粉的三种工艺路线,分析和比较了每条工艺路线制备硼粉的纯度、产率及其优缺点,提出了一条以三氟化硼为原料先制备硼烷,再由硼烷采用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法高效、低能、产业化制备硼粉的工艺路线.
干法后处理技术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有发展前景的熔盐电解法在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对元素进行准确地监测以保障安全运行.传统离线检测方法程序复杂、数据分析延迟,而在线监测方法因可以获得实时数据而备受瞩目.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熔盐电解法中不同元素的在线监测技术进行了总结,重点调研分析了电化学法中的循环伏安法、安培法、脉冲法以及光谱法中的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在各种元素的在线监测中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前景,以期对熔盐电解中在线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钚是乏燃料后处理过程最重要的产品.乏燃料溶解液和1AF料液中Pu(Ⅵ)的含量影响钚的收率,因而需要准确测量.采用吸收光谱法研究建立了1AF料液中Pu(Ⅵ)的分析方法,方法检测下限为5.8 mg/L,两次重加回收率分别为103%和96%,采用燃耗为45000 MWd/t(以U计)的乏燃料溶解液和1AF料液进行了总钚含量测量方法的验证,测量结果与混合K边密度计-X射线荧光法测量结果吻合,相对偏差不大于3%.
通过氮杂-迈克尔加成和胺肟化反应制备出UiO-66-AO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材料微观性质进行表征研究.深入考察了溶液的pH值、U(Ⅵ)初始浓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UiO-66-AO材料对U(Ⅵ)的吸附在pH=5、4h就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pH=5、55℃时,吸附容量可达到244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该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反应过程.此外,UiO-66-AO
采用Fenton-紫外照射(Fenton-UV)联用工艺对核电厂超高浓度聚乙烯醇(PVA)有机废液进行处理,研究了PVA转化率、平均分子量、溶液黏度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对于50 g/L的PVA溶液,H2O2投加质量浓度为15 g/L,FeSO4·7H2O投加质量浓度为0.050 g/L,初始pH值为3,经过2 h Fenton反应和2hUV照射(3 mW/cm2)之后,PVA转化率达到100%,溶液平均分子量从60000~80000 Da降低到1000 Da以下,黏度降低到1.1 mPa·s,
通过红外光谱、气质联用和离子色谱等分析方法确定了磷酸二丁酯在后处理常见工况2.0 mol/L HNO3下的反应产物主要为丁醇、丁酸、丙酸、磷酸一丁酯和磷酸根离子等.采用离子色谱定量分析测定了磷酸一丁酯和磷酸根离子的浓度与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关系,计算了磷酸二丁酯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对测定数据进行了计算拟合.结果 表明:在110~150℃范围内,磷酸二丁酯的水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长,满足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110℃和150℃的一级水解速率常数分别为6.30×10-3s-1和2.10×10-1s-1,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