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qv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新金融模式不断出现,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增長迅速,倒逼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也带来了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转变。本文能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给金融行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阐述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工作技能、工作职能及资格证书需求,并提出了互联网金融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为高校及企业的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工具开展金融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形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进金融行业不断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有效延伸。当前,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未来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金融发展的必然方向。互联网与金融的不断渗透、融合改变了传统金融产品的销售、支付与服务模式,也使金融市场和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行业发展新趋势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加速,新金融模式不断出现
  在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在金融新常态下,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前金融发展的“主旋律”,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的动力。互联网金融带来多种新兴金融模式,根据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分为互联网融资与互联网金融服务两大类,其中,互联网融资包含了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信托3种细分模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包含了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消费金融4种细分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活跃,业务渗透率不断提高,这些金融创新模式改变了传统金融体系的缺陷和不足,实现了去中心化的金融业态。
  (二)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快速膨胀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建设的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家数超过1.9万,互联网金融业务数量与规模均居全球领先地位。从规模上来看,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2016年,中国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2085.0万亿元,移动支付规模达157.6万亿元;互联网消费金融增长迅速,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到4.4万亿元;互联网理财发展迅速且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互联网理财规模接近3.15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15.5万亿元;截至2017年年底,互联网贷款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有1863家,成交量达到2.5万亿元。
  (三)互联网金融倒逼传统金融机构转型
  互联网金融给金融行业带来“鲶鱼效应”,促进传统金融机构注重模式创新与业务转型,不断深化传统金融业务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例如,对于银行业,支付结算与信贷这两类传统业务正在主动向电商、移动支付等领域发展;对于证券业,互联网已成为券商和基金公司的新型营销和服务渠道,证券公司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或者自主研发业务平台从事经纪业务和理财服务;而保险业科技应用日益广泛,创新业务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不断促进保险业服务模式和销售渠道创新。
  (四)互联网金融人才供需失衡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变革,互联网金融人才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困局。不断涌现的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业务,缺乏能够进行熟练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201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已达300万,未来几年此数字还会继续增长。预计2018-2020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高管需求率每年在4.2%左右,风控、技术、营销人才需求率每年分别在21.1%、16.4%、58.3%左右。随着金融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除了数量上的供不应求,互联网金融人才的供需失衡还表现在人才结构上,目前需求度最高的依次是市场营销类、风险控制类和技术开发类岗位。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一)工作技能需求
  互联网行业的技术优势,推动了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升级,这也对互联网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互联网金融机构需求的十项热门技能包括:JAVA、管理、顾客服务、Linux、保险、SQL、Python、领导力、推销、战略规划。这种技能需求体现出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特征——复合型人才需求,需要既掌握数据的量化分析、金融产品的定价以及风险防范等金融业务知识,又掌握云计算、信息技术、大数据、网络安全等互联网技术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二)工作职能需求
  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职能主要为:工程、信息技术、销售、人力资源、运营、项目管理;金融行业的工作职能主要为:金融、会计、销售、研究、运营、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工作职能则融合了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工作职能,主要涉及以下6个方面:工程、信息技术、金融、人力资源、项目运营、运营。互联网金融行业中21.3%的人员从事工程类岗位,13.5%的人员从事信息技术类岗位,合计约三分之一的人员从事的是技术类岗位,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员主要从事财务金融与管理类岗位。
  (三)资格证书需求
  目前,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专业证书较少,现有的证书在市场的认可度不高,证书授予机构不够权威。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对于资格证书的选择仍然倾向于传统的金融专业证书,而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则更加青睐计算机类的专业证书。
  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需要持有的证书主要为以下几种: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保险代理人资格证、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金融风险管理师)、证券从业资格证。其中,CFA、FRM这类权威性和国际性较强的国际认证资格证书,已成为金融从业人员获得职位晋升及扩展事业的重要砝码,尤其对于初级人才和中级管理人员的招聘显得尤为重要。   三、互联网金融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并成为趋势,高校应及时调整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传统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企业、金融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为市场培养专门的互联网金融人才。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对金融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政策研究,并积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交流,通过政府层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第二,高校需要通过与行业协会开展学术交流、企业研讨会、行企校联合办学等活动,利用行业协会作为校企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实现校企双向互动交流。行业协会还能够指导高校开展职业资格证培训工作,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的认可度。第三,高校应积极深入互联网金融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缺口,开展行业讲座、校园招聘、行业技能竞赛、人才储备库建设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行业发展定制培养人才。
  (二)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多元化、多层次课程结构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创新思维和复合跨界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财务、金融、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电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应打通壁垒,构建跨学科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针对岗位群要求開设所需课程,例如,面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产品研发、网络信息类岗位,可重点突出金融、营销、计算机、数学、法律等基础知识的训练。高校应深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调研,紧密联系互联网金融业务设置互联网金融模块课程,如“大数据金融”“网上支付与结算”“互联网金融运营”“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等。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金融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创新不断提速,金融产品与业务不断推陈出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紧跟行业变化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教学场地从教室搬到实验室,紧跟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调研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和产品,在课堂上开展金融业务介绍、分析与讨论,撰写市场分析报告,充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利用慕课、微课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为适应当前金融行业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寻求与更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合作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实践平台。高校可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需求,形成互联网金融岗位群与岗位能力匹配表,并以此构建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匹配表,分阶段开展实践训练。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企业参观实习、专家讲座、沙龙研讨等活动,帮助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形成初步的认识;面向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互联网金融相关职业证书考试的培训,并为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习提供机会和平台。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提升教学品质
  互联网金融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为避免教师队伍重理论轻实践,高校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培训方案。金融类专业的师资培养应紧跟市场需求,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提升专业老师的业务操作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与专职教师一起进行课程开发,并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或举办学术讲座,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发展的同步性;另一方面,高校也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专业培训或到金融企业调研或挂职,学习企业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积累行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案例。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金融教师,以教带学,提升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作者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商学院)
  课题:2017年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互联网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1726)。
其他文献
随着“校企合作”项目的普及,高校联系企业开展电商代运营的行为开始普遍,小微企业也以这种形式走入高校。这样的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以工作室形式与淘达公司进行电商代运营合作,探索了新的校企合作与专业建设的经验。  一、工作室创立背景  在“2+1”的培养体制下,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三的学生需要进入企业进行实践
期刊
在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有力打破了信息交互的时空局限,提高了我们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当企业应用信息共享来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它就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在这之中,企业的信息共享主要是作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基于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并将之有效用于应链的管理建设中去。这对于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就将以供应链的管理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明企业要如何利用
期刊
在社会劳动力中,基层作业人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为了解决基层人员作息问题和加快城市共享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设立“共享休息室”创新性研究思路,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作业人员的休息问题。致力于打造一个服务于大众、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共享场所,成为一个城市的“独特名片”。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规模达到53494
期刊
近几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和行政效能也都面临着更明确、更具体和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环境中,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但是,在事业单位中却依旧存在着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解决。在本文中,就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在当前
期刊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各个领域逐步滲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互联网+”会计时代的发展下,云计算、信息搜索、网络支付等成为了常见的应用工具,“互联网+”技术与会计行业的相互交融,使这些应用工具的功能发挥到了最大的作用,不仅使会计行业的职能领域得到了最好的扩充,而且也完善了市场信息,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同时也弱化数据管
期刊
在梳理和评述各种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理论基础上,本文以福州为例对二线城市房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做投融资分析。将2002-2016年间福州房屋平均售价及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居民需求和宏观市场环境是福州房地产投融资考虑的主要因素。  房地产业是社会经济中重要领域,但许多二线城市房价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居民购买力。因此,影响房价因素分析是当下人们关注的
期刊
能源作为我国的上游产业,其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科学的揭示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平衡稳定的发展及各区域相关政策建议的选择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先对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再对国内外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影响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回顾,然后进一步阐明要从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两个视角来研究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在总量效应的视角下,主要研究能源价格波动对地区生产总值
期刊
本文以2007年-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举牌收购公告事件为研究样本,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框架下匹配出132对上市公司样本,分别为被举牌实验组公司与未被举牌对照组公司。然后选取估计窗口(-100,-11)及事件窗口(-10,40)分别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对被收购公司的举牌公告短期价值效应进行检验,实证发现,举牌公告事件将使被举牌上市公司获得显著的短期正向超额收益,
期刊
供应链指的是由原材料到消费者或者用户之间一系列的环节统称,供应链管理则是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规划设计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也开始蓬勃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指在运输过程中的中间人,一般中间人的作用就是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对双方进行服务。本文简要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第三方物流的管理策略。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第三
期刊
本文根据深度学习的理论,设计一种A股上证大盘指数的预测算法,并结合经验模态分解理论,将大盘指数分解成不同尺度的分量,并通过深度自编码器进行降维,输出信号作为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入信号进行预测。在测试过程中,该算法表现出了很好的预测性能。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进步,一些时间序列预测算法逐渐被加入到股票预测的大家庭中。著名的算法包括移动平均、加权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线性与非线性回归等,但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