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对导管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以供参考。方法:2012年4月对我院血液透析患者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对比改进护理前后1年内导管感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与改进护理前对比,我们发现改进护理后1年内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可有效控制导管感染,减少血液透析患者的痛苦,今后可将其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导管感染控制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46【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74-02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对于急诊、动静脉内瘘建立困难或尚未成熟者多选择深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但留置导管易发生感染,给患者造成了额外的痛苦[1]。我院探讨了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对导管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4月对我院血液透析患者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改进护理前1年内共收治血液透析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5.26±5.37)岁;体重45~72kg,平均体重(58.54±3.63)kg;肾病类型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病8例、多囊肾2例、狼疮性肾病3例、急性肾衰1例。
改进护理后1年内共收治血液透析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6.05±5.53)岁;体重46~74kg,平均体重(58.76±3.51)kg;肾病类型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病10例、多囊肾3例、狼疮性肾病2例。
对比改进护理前后1年内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肾病类型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前常用常规置管护理方法,以Seldinger法穿刺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穿刺针,将导丝插入穿刺针后退出穿刺针,固定导丝,测量隧道长度和部位。行局部皮下浸润麻醉,在导管出口处、穿刺口处分别作一长约1cm的横切口,采用隧道针将导管从穿刺口拉出,置入带鞘套的大扩张器。从鞘套内插入长期深静脉导管,一边撕开鞘套一边插入,并调整位置,检查通畅后以肝素封管,缝合创口。创口和隧道处加压包扎[2]。
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后以Seldinger法穿刺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仅采用大扩张器扩张,不置入鞘套。大扩张器进入血管约4cm,保留导丝,在穿刺口下方2cm处压迫止血。将长期深静脉导管沿导丝从静脉端插入,一边插入导管一边退出导丝,直至导管静脉端接口露出导丝2cm。将长期深静脉导管沿导丝迅速置入血管,拉出导丝,夹闭导管静脉端接口,并调整位置,检查通畅后以肝素封管,缝合创口,固定加压包扎。置管时扩大操作无菌区域,尽量暴露穿刺部位,防止导丝反弹碰触污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导管固定前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穿刺口血迹。沿导管走势包扎敷料,采用无张力黏贴方法防止脱管。术后局部间歇冰敷6h,严密观察有无穿刺口渗血、皮下血肿等异常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置管后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和应急处理方法,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置管局部皮肤清洁。在日常活动时注意保护导管,防止导管被牵拉后脱出[3]。
1.3评价指标。如出现发热、寒战、隧道口皮肤发、肿、热、痛、有分泌物等现象者认为发生导管感染[4]。
1.4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与改进护理前对比,我们发现改进护理后1年内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改进护理前后1年内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例数(%)]
组别导管感染发生率改进护理前(n=45)16(35.56)改进护理后(n=48)4(8.33)*注:与改进护理前比较,*代表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尿毒症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静脉置管可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感染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决定导管留置时间的重要因素。发生导管感染后需经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佳者需要拔除导管。导管感染与护理操作技术、患者自身抵抗力、个人卫生等因素有关,置管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是减少感染的关键环节[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可有效控制导管感染,减少血液透析患者的痛苦,今后可将其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付其刚,王艳,刘从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3):237~239
[2]杨晋.护理干预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双腔深静脉置管质量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67~168
[3]毛明锋,罗柳霞,朱潮涌,等.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置管方法改进及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2):1100~1101
[4]孙桂玉,李家花,臧运香.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2012,7(6):79~80
[5]张渊,毛敏,赵玉蓉,等.早期发现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导管感染[J].四川医学,2012,33(6):975~977
关键词: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导管感染控制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46【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74-02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对于急诊、动静脉内瘘建立困难或尚未成熟者多选择深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但留置导管易发生感染,给患者造成了额外的痛苦[1]。我院探讨了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对导管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4月对我院血液透析患者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改进护理前1年内共收治血液透析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5.26±5.37)岁;体重45~72kg,平均体重(58.54±3.63)kg;肾病类型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11例、高血压肾病8例、多囊肾2例、狼疮性肾病3例、急性肾衰1例。
改进护理后1年内共收治血液透析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6.05±5.53)岁;体重46~74kg,平均体重(58.76±3.51)kg;肾病类型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病10例、多囊肾3例、狼疮性肾病2例。
对比改进护理前后1年内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肾病类型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前常用常规置管护理方法,以Seldinger法穿刺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穿刺针,将导丝插入穿刺针后退出穿刺针,固定导丝,测量隧道长度和部位。行局部皮下浸润麻醉,在导管出口处、穿刺口处分别作一长约1cm的横切口,采用隧道针将导管从穿刺口拉出,置入带鞘套的大扩张器。从鞘套内插入长期深静脉导管,一边撕开鞘套一边插入,并调整位置,检查通畅后以肝素封管,缝合创口。创口和隧道处加压包扎[2]。
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后以Seldinger法穿刺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仅采用大扩张器扩张,不置入鞘套。大扩张器进入血管约4cm,保留导丝,在穿刺口下方2cm处压迫止血。将长期深静脉导管沿导丝从静脉端插入,一边插入导管一边退出导丝,直至导管静脉端接口露出导丝2cm。将长期深静脉导管沿导丝迅速置入血管,拉出导丝,夹闭导管静脉端接口,并调整位置,检查通畅后以肝素封管,缝合创口,固定加压包扎。置管时扩大操作无菌区域,尽量暴露穿刺部位,防止导丝反弹碰触污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导管固定前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穿刺口血迹。沿导管走势包扎敷料,采用无张力黏贴方法防止脱管。术后局部间歇冰敷6h,严密观察有无穿刺口渗血、皮下血肿等异常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置管后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和应急处理方法,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置管局部皮肤清洁。在日常活动时注意保护导管,防止导管被牵拉后脱出[3]。
1.3评价指标。如出现发热、寒战、隧道口皮肤发、肿、热、痛、有分泌物等现象者认为发生导管感染[4]。
1.4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与改进护理前对比,我们发现改进护理后1年内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改进护理前后1年内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例数(%)]
组别导管感染发生率改进护理前(n=45)16(35.56)改进护理后(n=48)4(8.33)*注:与改进护理前比较,*代表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尿毒症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静脉置管可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感染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决定导管留置时间的重要因素。发生导管感染后需经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佳者需要拔除导管。导管感染与护理操作技术、患者自身抵抗力、个人卫生等因素有关,置管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是减少感染的关键环节[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改进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可有效控制导管感染,减少血液透析患者的痛苦,今后可将其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付其刚,王艳,刘从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3):237~239
[2]杨晋.护理干预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双腔深静脉置管质量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67~168
[3]毛明锋,罗柳霞,朱潮涌,等.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置管方法改进及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2):1100~1101
[4]孙桂玉,李家花,臧运香.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2012,7(6):79~80
[5]张渊,毛敏,赵玉蓉,等.早期发现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导管感染[J].四川医学,2012,33(6):97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