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与对策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系统理论与课程理论为指导,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从教育观念突破入手,着眼于课程整体性的改革。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查阅我国各类学术期刊,有关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而看到的现实却是学生体质不尽人意,2010年全国学生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继续呈现增长趋势,但体能素质、肺活量下降。对此,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缺乏对制约课程改革深层因素教学观念的研究,缺乏整体优化指导的课程改革,往往是无序的,低效益的,这可能是造成现实原由之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亟待需要由浅层向深层,由局部向整体研究转移。以系统论、课程理论为指导,从教育观念突破入手,坚持课程整体优化来指导局部的课程改革为基本思路,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深化的必由之路。
  一、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意义
  系统科学揭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系统是由要素与关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序的有机整体。因此,研究任何对象时,都应将其视为“系统”看待,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对问题最佳化处理。系统科学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它为我们研究课程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体育课程体系也是一个由课程指导思想(或教育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法、课程结构、课程评价多部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复杂系统。因此,研究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整体,着眼全局,对课程体系实施整体性改革,才能正确把握课程改革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系统各部分(要素)的作用与联系。整体性改革的效益大于各孤立部分改革之和,这是课程整体性改革的优势与意义所在。
  二、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的探索
  (一)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是教育观念更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称:“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认为“没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尖锐指出:“教育观念正确是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因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教师的教育行为受教育观念的指导。教育观念尽管看不见,模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在潜移默化地发挥导向作用,影响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没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与突破,就没有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新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需要突破旧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健康第一观、素质教育观、终身体育观、合作型师生观、全面教学质量观、大课程观。
  (二)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既应是教育观念落实的具体化,又应是课程内容选择、方法的运用、课程结构的设置、课程评价的依据,因而,确定正确的课程目标至关重要。而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原课程目标领域较窄:体质、三基、品德三方面。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身体健康目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使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对外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运动能力目标: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取得锻炼实效的独立锻炼能力;掌握较全面的体育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一般性的体育指导与组织竞赛的能力。
  心理健康目标:使学生体验体育乐趣;运用体育活动改善心态,调节情绪;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克服困难挫折的遗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具有关心与参与社会体育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的实现与课程内容的组织直接相关,当课程内容能恰如其分地反映目标,就使目标实现有了有力的依托。尽管目前高校课程内容已突破田径、体操、三大球为主体的竞技体育体系,但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盲目性與随意性,缺乏个性与特色。依据所确立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应更注重于内容的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娱乐性、前瞻性。
  1.健身性
  健身是体育的本质功能,也是体育教育追求的最根本的目标,尤其是面临着当今学生体能、体质下降的现状,选择健身性强的体育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要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克服一味迎合学生,单纯追求快乐有趣,不求实效,避重就轻的内容选择。
  2.教育性
  教育性即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性、启发性,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道德品质、人格完善能全面而深刻产生影响的内容。如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高士其的《生命在于运动》等文章都是体育教育的经典佳作;体育名人体育锻炼,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等,对大学生也具有极强的教育感染力。而这些十分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大学体育教材中极少,显然这是遗憾与不足。高校体育理论亟待需要充实完善。
  3.针对性
  针对性即针对学生与高校专业特点来选择课程内容。而目前,内容的选择较多考虑的是学生自身特点与需要,较少考虑学生专业的特点与需要。毕竟高校不同于中小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因此,这就要求高校体育具有特色,要将学生的需要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如师范大学就应突出师范性特点的体育教育内容,医科大学应有医科大学的特点的体育教育内容。
  4.延伸性
  延伸性即从终身体育出发,着眼于未来,善于选择一些简便易行、普及程度高、锻炼实效好、延伸价值大的内容,使学生终生受益。如乒乓球,太级拳、游泳等。
  5.娱乐性
  娱乐性即选择的体育内容具有趣味性、游戏性与新异性,对放松身体,调节情绪、改善心态,丰富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运动项目,如娱乐体育与休闲体育。   6.前瞻性
  前瞻性即要为学生的未来健康设计。现代文明病是威胁人类健康,要使当代大学生尽早地建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就应该将现代文明病的产生、危害及预防列为高校体育课程重要内容,应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是由于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体育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吸取其精华,对有悖于现代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不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的方法加以改革,针对传统教学法偏差,现代体育教学法要实现以下变革。
  1.由重教向重学方向转变
  传统教学方法偏重于教师的教,重教法研究;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轻学法研究。教师是课堂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中心,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模仿练习。重教轻学的弊端是助长了学生依赖教师的惰性,形成消极接收知识的心理定势,窒息了思维火花,使学生丧失研究学习的创造力。社会发展需要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的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其中学会认识,就是第一要求。我国素质教育也强调教育要使“学会求知,学会健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已是时代的呼唤,由重教向重学方向转变。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统一,从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原理出发,重视学法研究,培养学生學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2.由强制体育向自主体育方向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视学生为知识容器,练习的机器,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甚至师生关系紧张对立。身心愿违,怎能提高学习质量。素质教育宏扬的是学生主体精神,着眼点是从情感教育入手,创造和谐、生动活泼学习环境,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深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正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由强调统一性向注重个性化教育方向转变
  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是统一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潜能,既难以照顾中间,更难兼顾两头,即使是同一技术水平的学生,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性。为此,必须依据学生体育认识水平、兴趣爱好、体育基础、身体发展水平、接受能力、性格特征选用教法,做到因材施教。
  (五)课程结构
  传统课程课程单一、封闭。新世纪高校体育要突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框架,向纵、向横拓展与延伸,向纵延伸,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全程体育教育;向横拓展,构建结构纵横交织,功能相互渗透,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大课程体系。
  课堂课程是课程结构体系的主体部分,依据课程目标要求,高校体育应建立以必修课,选项课,俱乐部,保健课,理论课为主体的课堂课程结构体系。一年级的必修内容少而精,改变面面俱到,大併盘式原普修课内容,一套太级拳,一项球类活动,耐力跑等活动,课目标,着眼于最基本的健身方法传授,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健身方法。二年级依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开设各类选项课,课目标,发展学生专项运动兴趣、习惯与专项运动能力。三至四年级开设俱乐部课,课目标,强身健体,发展自学体育的组织与指导能力,为终身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参与奠定基础。
  三、结语
  体育课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以系统理论与课程理论为指导,从教育观念更新入手,着眼于课程整体性的改革,使课程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相互促进,从而获取体育改革最佳的整体效益,以改变学生体质、体能下降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伍绍祖.系统科学与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12.
  [2] 叶澜.新教育观念,创造面向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8.
  [3] 周远清.跨世纪课题: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R].教改学习材料汇编,1998(12):15.
  [4] 铁军.超越与创新[M].南京师大出版社,2001:11.
  [5]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50.
  [6] 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155.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真听、真信、真用”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创新的教学方式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让思政课入耳又入心。  关键词:创新;方式;入耳;入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事关大学生灵魂的塑造,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真正好的思政课必须是有“大用”的
期刊
摘 要: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化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进和提高其创新能力。随着新课标的开展,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已发生改变,目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对初中物理进行教学时,需要在学生掌握其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学的理论实践,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文章结合实际经验,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
期刊
摘 要:城市佛教也即都市佛教,她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的发展而兴盛起来。都市佛教一直是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阵地,不仅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提升都市文化品位、辅助道德教化和推动慈善救济等方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故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城市佛教建设,不仅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缓和社会矛盾;更能够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佛教
期刊
摘 要: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是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研究课题,是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伦理观的基本要求,同时还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前提条件。文章将以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教育为主脉,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方法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教育  近年来,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频频传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犯罪等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地位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有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不断增多,也形成了一些典型范本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文章主要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商品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并在最后提出应如何促进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使文化遗产
期刊
摘 要:笔者在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从事地质专业职业教育的亲身感受和实践,提出创建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实现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实现教学素质的提高、实现教学方法的探讨等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教学改革;教育技术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
期刊
摘 要:云南昭通民间流传一种古老的黑白木刻版画,即在刻有各种鬼神形象的木模上蘸油墨,然后印在彩色薄纸上,称为甲马或甲马纸,昭通习惯称为“纸火”。文章拟探讨甲马文化内涵,并通过甲马形式、素材寻找它与巫术、雕版印刷术联系,进而探求昭通甲马的缘起、与中原甲马的联系和昭通甲马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甲马;解读;内涵;缘起  现在云南民间还流传一种古老的黑白木刻版画,其制作方法与著名史学家赵翼所说吻合:在刻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进一步分析现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方式发展现状,及其基于生态环保理念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了其发展的原则,同时阐述了一些典型的技术。  关键词:污水处理;生物;食物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雾霾、饮用水安全、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威胁着我国国民体质的提升。很多癌症等疾病成为现在人们高发疾病。进一步给医疗事业
期刊
摘 要:成像技术由构造成像向层序成像和岩石物理成像发展。但是,物探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很不均衡,一些先进的物探设备和物探技术主要应用在油气、煤炭等资源勘探领域,三维成像技术已在这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并开始了四维勘探等新课题的研究。文章以实例分析了三维成像技术在工程物探勘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维成像技术;工程物探;勘测;应用  随着物探技术的发展,三维物探成像技术以其能形象、直观的反映
期刊
摘 要:文章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出发,考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得出我国现在已步入发达国家早期发展模式——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先污染后治理。并把这种模式定义为后发展国家必须面临的“卡夫丁峡谷”,在分析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力图找到难以跨越其的法律困境,进而得出我国跨越这种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环境危机;法律思考;对策思路  一、中国工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