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家卫、张曼玉、梁朝伟强强联手《花样年华》所制造的怀旧氛围,将世纪之交的怀旧情节推至高潮,热遍大陆并波及春节晚会,然笔者观后恍惚难耐之情如梗在喉,决意以笔为斧,斫碎其艺术神话。
一、 矫情造作的童话情结
《花样年华》故事本身并无可厚非,只是其儿处情节处理太过雕凿,使得故事也显做作。平日里只在狭窄楼道擦肩而过点头招呼的周苏二人,因发现对方有和自己配偶相同的领带及皮包而坐在一起。结果发现,一模一样的皮包是苏的先生送给自己的太太和相邻的情妇一人一个;一模一样的领带是周的太太送给自己的先生和隔壁的情夫一人一条。这使得,周苏对自己配偶的怀疑变成了现实。在他们吃惊伤心之余,笔者不禁同情起他们配偶的愚蠢来:给自己的家人和隔壁的情人买同样的礼物,除非是存心要对方知道自己的隐情。否则,只能是导演的巧意安排。而周苏后边的几场戏,简直就是小孩过家家。深沉见长的周慕云和内向少语的苏丽珍竟孩童般天真可爱,他们竟反复虚拟演示配偶私通的经过!更甚者,周慕云最后竟来到吴哥窟,对着一个墙洞,把他俩的事情嘀嘀咕咕说给了墙洞,然后用泥土封住,以防别人知道(没想到被导演了解得通通透透)。这种只 有幼儿才玩的游戏,却被周慕云神圣而虔诚地演绎着……
二、悖于常规的个性标榜
王家卫以风格独特新锐而在香港影坛独树一帜。除《旺角卡门》、《阿飞正传》、《春光乍泄》等影片以敏锐触角切入现实生活外,《东邪西毒》、《重庆森林》等更显示出了他对镜头语言的偏爱。尤其是《重庆森林》摇移不定的机位、晃晃悠悠的画面让国人耳目一新,以至于后来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就有人附会:张艺谋是在模仿王家卫。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同样对镜头运用颇费心思。但其中有些镜头明显可感到导演故意在追求电影初期的状态,多大场景长镜头,而少不同景别的切换。象周苏二人第一次在一起喝咖啡,全景画面的构成,把周苏二人置于画面一隅,周慕云身后的座椅无端地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样的长镜头除让人感到别扭和着急外,实在不知导演所云。而苏丽珍最后赶到酒店那场戏,周慕云已然离去,苏丽珍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房间,其心中的痛楚与失落应是呼之欲出。而导演却以静止的全景长镜头处理这场戏,苏丽珍长时间坐在空旷的房间中,最后隐约可见泪水从她脸颊流下。导演自己或许对这种处理颇为得意,观众却难以融入其中。另外,有些镜头虽也是静止,但角度或从屋顶俯拍,或从床底偷窥,更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为表现主人公的抑郁和彷徨,此举无可非议。但人为的偷窥,缺少了自然流畅,显得匠气太过。而片中的运动镜头。不可否认像表现周苏在楼道擦肩而过等运用非常出色,但有些镜头则匪夷所思。如周的太太打电话那段,镜头对着椭圆型图书馆窗口,自左向右滑移,本可一次到位,由图书架空镜头直接移至书架背后打电话的周太太的背影,但导演硬是在镜头移动过程中切断,又硬性连接继续移动。诸如此类,显然如书法中的败笔,但在该片中却多次出现,实在不知导演要表现什么。长时间以来,理论界有一个误区,似乎个性就是风格,与众不同就是艺术创新。其实,一堆鸡蛋中,异常大的和异常小的都各具个性,但若是说大如鸭蛋者和小如雀蛋者都是好蛋,则未免太不公平。所以我们绝不能迷信于一些艺术家的个性标榜。有个性我们认可,但是否合理、是否是艺术创新,我们必须三思而后定夺。
三、生吞浑咽的东施效
《花样年华》中,周慕云的太太和苏丽珍丈夫两个角色始终潜隐于幕后,是一些人津津乐道的该片结构的一个特色。不过套用“张艺谋《有话好好说》是模仿《重庆森林》”的思维方式,该片则是地地道道在模仿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了。《大》片中主要陈家大院至高无上的人物——陈老爷,在剧中仅仅出现过背影和声音,并且出现的次数极少,是一个未曾露面的主人公。但陈家大院不管谁的举动都无法逃脱这个力量的牵制。陈老爷这个人物真是此处无“形”胜有“形”。而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如此“模仿”,虽然也省了笔墨,但却没有了效果。我非常不赞同人们常以某作品运用了与某作品相似的手法就扣之以模仿帽子的做法。其实,模仿未尝不可,关键看你是邯郸学步还是青出蓝。王家卫虽然没有让周太太和陈先生(苏的丈夫,很巧也姓陈)露面,但他们却一直掺和在剧情之中,并不停的同主人公对话。于是便多次出现了周慕云或者苏丽珍一个人对着虚拟的对象寻长问短的场景。这些除了让人感到画面坚涩生硬之外,就是导演的故作深沉了。古人常讲惜黑如金,但并不一味的吝笔墨,惹需要时间还得泼墨如山,《花样年华》则让人明显感到是在为了技巧而雕凿。虽然张曼玉、梁朝伟的表演可圈可点,苏丽珍的旗袍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但愿这些亮点无法扭转影片整体把握上的失衡。
一、 矫情造作的童话情结
《花样年华》故事本身并无可厚非,只是其儿处情节处理太过雕凿,使得故事也显做作。平日里只在狭窄楼道擦肩而过点头招呼的周苏二人,因发现对方有和自己配偶相同的领带及皮包而坐在一起。结果发现,一模一样的皮包是苏的先生送给自己的太太和相邻的情妇一人一个;一模一样的领带是周的太太送给自己的先生和隔壁的情夫一人一条。这使得,周苏对自己配偶的怀疑变成了现实。在他们吃惊伤心之余,笔者不禁同情起他们配偶的愚蠢来:给自己的家人和隔壁的情人买同样的礼物,除非是存心要对方知道自己的隐情。否则,只能是导演的巧意安排。而周苏后边的几场戏,简直就是小孩过家家。深沉见长的周慕云和内向少语的苏丽珍竟孩童般天真可爱,他们竟反复虚拟演示配偶私通的经过!更甚者,周慕云最后竟来到吴哥窟,对着一个墙洞,把他俩的事情嘀嘀咕咕说给了墙洞,然后用泥土封住,以防别人知道(没想到被导演了解得通通透透)。这种只 有幼儿才玩的游戏,却被周慕云神圣而虔诚地演绎着……
二、悖于常规的个性标榜
王家卫以风格独特新锐而在香港影坛独树一帜。除《旺角卡门》、《阿飞正传》、《春光乍泄》等影片以敏锐触角切入现实生活外,《东邪西毒》、《重庆森林》等更显示出了他对镜头语言的偏爱。尤其是《重庆森林》摇移不定的机位、晃晃悠悠的画面让国人耳目一新,以至于后来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就有人附会:张艺谋是在模仿王家卫。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同样对镜头运用颇费心思。但其中有些镜头明显可感到导演故意在追求电影初期的状态,多大场景长镜头,而少不同景别的切换。象周苏二人第一次在一起喝咖啡,全景画面的构成,把周苏二人置于画面一隅,周慕云身后的座椅无端地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样的长镜头除让人感到别扭和着急外,实在不知导演所云。而苏丽珍最后赶到酒店那场戏,周慕云已然离去,苏丽珍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房间,其心中的痛楚与失落应是呼之欲出。而导演却以静止的全景长镜头处理这场戏,苏丽珍长时间坐在空旷的房间中,最后隐约可见泪水从她脸颊流下。导演自己或许对这种处理颇为得意,观众却难以融入其中。另外,有些镜头虽也是静止,但角度或从屋顶俯拍,或从床底偷窥,更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为表现主人公的抑郁和彷徨,此举无可非议。但人为的偷窥,缺少了自然流畅,显得匠气太过。而片中的运动镜头。不可否认像表现周苏在楼道擦肩而过等运用非常出色,但有些镜头则匪夷所思。如周的太太打电话那段,镜头对着椭圆型图书馆窗口,自左向右滑移,本可一次到位,由图书架空镜头直接移至书架背后打电话的周太太的背影,但导演硬是在镜头移动过程中切断,又硬性连接继续移动。诸如此类,显然如书法中的败笔,但在该片中却多次出现,实在不知导演要表现什么。长时间以来,理论界有一个误区,似乎个性就是风格,与众不同就是艺术创新。其实,一堆鸡蛋中,异常大的和异常小的都各具个性,但若是说大如鸭蛋者和小如雀蛋者都是好蛋,则未免太不公平。所以我们绝不能迷信于一些艺术家的个性标榜。有个性我们认可,但是否合理、是否是艺术创新,我们必须三思而后定夺。
三、生吞浑咽的东施效
《花样年华》中,周慕云的太太和苏丽珍丈夫两个角色始终潜隐于幕后,是一些人津津乐道的该片结构的一个特色。不过套用“张艺谋《有话好好说》是模仿《重庆森林》”的思维方式,该片则是地地道道在模仿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了。《大》片中主要陈家大院至高无上的人物——陈老爷,在剧中仅仅出现过背影和声音,并且出现的次数极少,是一个未曾露面的主人公。但陈家大院不管谁的举动都无法逃脱这个力量的牵制。陈老爷这个人物真是此处无“形”胜有“形”。而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如此“模仿”,虽然也省了笔墨,但却没有了效果。我非常不赞同人们常以某作品运用了与某作品相似的手法就扣之以模仿帽子的做法。其实,模仿未尝不可,关键看你是邯郸学步还是青出蓝。王家卫虽然没有让周太太和陈先生(苏的丈夫,很巧也姓陈)露面,但他们却一直掺和在剧情之中,并不停的同主人公对话。于是便多次出现了周慕云或者苏丽珍一个人对着虚拟的对象寻长问短的场景。这些除了让人感到画面坚涩生硬之外,就是导演的故作深沉了。古人常讲惜黑如金,但并不一味的吝笔墨,惹需要时间还得泼墨如山,《花样年华》则让人明显感到是在为了技巧而雕凿。虽然张曼玉、梁朝伟的表演可圈可点,苏丽珍的旗袍五光十色美不胜收。但愿这些亮点无法扭转影片整体把握上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