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尝试寓理性思维于比赛活动中,寓审美情趣于表演展示中,寓健全人格于故事讲述中,寓社会责任于手工制作中。
关键词:理性思维 审美情趣 健全人格 社会责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本文结合实例,就理性思维、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四个基本要点,谈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
一、寓理性思维于比赛活动中
理性思维是科学精神素养的要点之一。钱学森认为,教育最终的机理在于思维过程的训练。迈克尔·桑德尔提出:“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因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享受知识探索的乐趣,激活理性思维。
中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好胜心颇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基于课本中的活动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如辩论赛、演讲赛、讲课赛等。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一课之前,我根据一个故事,布置学生准备“故事新编”的演讲赛。
故事梗概如下:
招聘启事见报后,应聘者一连数日把招聘单位人事部的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他们大多有着较高的学历和宽松的工作,冲着这个薪水丰厚的部门经理位置蓄谋跳槽的。然而,他们一个个走进招聘办公室,只见考官身后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告示”,上书:“为了节约面试时间,您务必在进来5分钟后自觉退出室外,请您合理支配时间!”
许多应聘者一进屋便抓住有限的时间,向考官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即使考官的办公电话响起,也不愿轻易中断介绍。往往是,当考官拿起电话,他们的介绍才被迫中止。5分钟时间一到,有些应聘者认为面试被考官接电话占去了大半时间,于是恳求考官再宽限一些时间。可是,他们同样被考官责令退到室外。
请学生扮演(或改编)这个故事,有的扮演考官,有的扮演应聘者。接着,布置准备题:无论你扮演谁,请说出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做?为什么?学生对这样的题目非常感兴趣,不仅积极查找资料,自觉预习书本,还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以充实自己的观点。课上,参赛学生的演讲有理有据,课堂气氛极其热烈。这样的比赛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灵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寓审美情趣于表演展示中
审美情趣是人文底蕴素养的要点之一。审美情趣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生活品位,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可轻视。教师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渗透在表演中,如书法表演、乐器演奏、歌唱表演、绘画表演等。
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青春的情绪》中的“喜、怒、哀、惧”知识点,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分别以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为主题,编排出一个小品。课上,先由第一组同学派出一名代表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一个人“喜”的表情,然后开始他们的表演。接下来,依次是第二、三、四组画出怒、哀、惧的表情,并表演各自的小品。其间,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加入表演。这种方式能使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印象。
又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养护精神》一课前,我了解到班上有擅长书法的同学,便让其准备好宣纸、毛笔、墨汁等,在课上进行展示,这种做法既让展示的学生增加了自豪感,又对其他学生的练字形成了督促作用。接着,我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鼓励他们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学生或是拿出集邮册供大家浏览,或是讲述幽默的小故事,或是唱几首动听的歌曲,或是为大家表演民族舞蹈,等等。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生陶冶了情趣,体味到了真、善、美的精神。
三、寓健全人格于故事讲述中
健全人格是健康生活素养的要点之一。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更应该是“人”的教育,是心灵的触动、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成长。健全人格的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渗透健全人格的培育呢?故事讲述便是教学方法之一。
在新课导入或突破教学重难点时,适当穿插一些精彩的材料,比如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笑话等,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深深浅浅话友谊》,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一天他们吵架了,一个人還给了另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
直至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挨打巴掌的那个人差点被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的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却要刻在石头上呢?’挨巴掌的人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就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磨灭它。’朋友相处时,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的真心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自己有很多真心的朋友……”学生听后陷入沉默,若有所思。我想,这比说教的效果好很多。
四、寓社会责任于手工制作中
社会责任是责任担当素养的要点之一。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社会责任”是这样被解读的: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等。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责无旁贷。
许多学生喜欢动手制作一些小工艺品,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对小学阶段学习的一些手工制作可能还记忆犹新。教师可依据这一学情开展教学活动。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我专门开展了“众手浇开友谊花”活动,请学生制作一张友谊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课前,请学生准备好工具,如剪刀、硬纸板、彩笔、包装纸、包装盒等。课上,要求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小礼品(可以是友情卡,也可以是小花篮、心连心、小帽子等),并在小礼品上写下祝福语,签好名,封好口。教师收齐后,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分发下去。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份意外的祝福。这种寓社会责任于手工制作中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也有利于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过去,政治课教学沿用旧的模式、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或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这种被动局面,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且教师的劳动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投入多、产出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关注学生能力的培育,变知识传授教育为核心素养培养,从而引领学生从知识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关键词:理性思维 审美情趣 健全人格 社会责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本文结合实例,就理性思维、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四个基本要点,谈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
一、寓理性思维于比赛活动中
理性思维是科学精神素养的要点之一。钱学森认为,教育最终的机理在于思维过程的训练。迈克尔·桑德尔提出:“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因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享受知识探索的乐趣,激活理性思维。
中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好胜心颇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基于课本中的活动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如辩论赛、演讲赛、讲课赛等。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一课之前,我根据一个故事,布置学生准备“故事新编”的演讲赛。
故事梗概如下:
招聘启事见报后,应聘者一连数日把招聘单位人事部的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他们大多有着较高的学历和宽松的工作,冲着这个薪水丰厚的部门经理位置蓄谋跳槽的。然而,他们一个个走进招聘办公室,只见考官身后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告示”,上书:“为了节约面试时间,您务必在进来5分钟后自觉退出室外,请您合理支配时间!”
许多应聘者一进屋便抓住有限的时间,向考官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即使考官的办公电话响起,也不愿轻易中断介绍。往往是,当考官拿起电话,他们的介绍才被迫中止。5分钟时间一到,有些应聘者认为面试被考官接电话占去了大半时间,于是恳求考官再宽限一些时间。可是,他们同样被考官责令退到室外。
请学生扮演(或改编)这个故事,有的扮演考官,有的扮演应聘者。接着,布置准备题:无论你扮演谁,请说出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做?为什么?学生对这样的题目非常感兴趣,不仅积极查找资料,自觉预习书本,还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以充实自己的观点。课上,参赛学生的演讲有理有据,课堂气氛极其热烈。这样的比赛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灵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寓审美情趣于表演展示中
审美情趣是人文底蕴素养的要点之一。审美情趣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生活品位,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可轻视。教师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渗透在表演中,如书法表演、乐器演奏、歌唱表演、绘画表演等。
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青春的情绪》中的“喜、怒、哀、惧”知识点,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分别以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为主题,编排出一个小品。课上,先由第一组同学派出一名代表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一个人“喜”的表情,然后开始他们的表演。接下来,依次是第二、三、四组画出怒、哀、惧的表情,并表演各自的小品。其间,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加入表演。这种方式能使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印象。
又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养护精神》一课前,我了解到班上有擅长书法的同学,便让其准备好宣纸、毛笔、墨汁等,在课上进行展示,这种做法既让展示的学生增加了自豪感,又对其他学生的练字形成了督促作用。接着,我让学生充分“动”起来,鼓励他们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学生或是拿出集邮册供大家浏览,或是讲述幽默的小故事,或是唱几首动听的歌曲,或是为大家表演民族舞蹈,等等。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生陶冶了情趣,体味到了真、善、美的精神。
三、寓健全人格于故事讲述中
健全人格是健康生活素养的要点之一。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更应该是“人”的教育,是心灵的触动、人格的培育、精神的成长。健全人格的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渗透健全人格的培育呢?故事讲述便是教学方法之一。
在新课导入或突破教学重难点时,适当穿插一些精彩的材料,比如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笑话等,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深深浅浅话友谊》,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一天他们吵架了,一个人還给了另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
直至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挨打巴掌的那个人差点被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的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却要刻在石头上呢?’挨巴掌的人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就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磨灭它。’朋友相处时,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的真心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自己有很多真心的朋友……”学生听后陷入沉默,若有所思。我想,这比说教的效果好很多。
四、寓社会责任于手工制作中
社会责任是责任担当素养的要点之一。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社会责任”是这样被解读的: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等。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责无旁贷。
许多学生喜欢动手制作一些小工艺品,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对小学阶段学习的一些手工制作可能还记忆犹新。教师可依据这一学情开展教学活动。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我专门开展了“众手浇开友谊花”活动,请学生制作一张友谊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课前,请学生准备好工具,如剪刀、硬纸板、彩笔、包装纸、包装盒等。课上,要求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小礼品(可以是友情卡,也可以是小花篮、心连心、小帽子等),并在小礼品上写下祝福语,签好名,封好口。教师收齐后,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分发下去。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收到一份意外的祝福。这种寓社会责任于手工制作中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也有利于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过去,政治课教学沿用旧的模式、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或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这种被动局面,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且教师的劳动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投入多、产出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关注学生能力的培育,变知识传授教育为核心素养培养,从而引领学生从知识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