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笑声把陈旧的生活送进坟墓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ianp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到处都能打太极,却不是时时都能事先打草稿。如何在第一时间之内反映出该说的话?如何在生活中处理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何在浮躁巨压的城市中寻求快乐?本期FAMOUS探访即兴喜剧工作坊,告诉你生活中迅速享受快乐的秘密。
  
  鲜榨喜剧工作坊的创始人李新,是BBC环球娱乐节目制作中心总监,2005年赴美国加州南加大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学习喜剧导演,师从两位知名好莱坞明星、南加大电影学院教授Nina Foch、Jennifer Warren以及戏剧教育家Sharon Carnicke,学习指导演员、情景喜剧、以及表演艺术。2009年,李新与Jennifer Warren联合创办好莱坞DNA演艺协会,推广Uta Hagen(《Respect for Acting》的作者,此书被国外演员奉为“表演圣经”)的表演流派。
  在北京创办推广即兴喜剧,起因是“富士康十三跳”。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压力,导致了跳楼、过劳死的案例越来越多,她希望能借由学习即兴喜剧的机会,让更多人享受到快乐。
  据李新介绍说,在洛杉矶、芝加哥和纽约,有一大休闲活动便是在晚上八点以后到喜剧俱乐部看各种喜剧团体的演出,这是一种潮流。国外很多知名演员、脱口秀主持人都接受过即兴喜剧的培训,好莱坞的导演、编剧们也热衷于用这种方式激发自己的灵感。“港台喜剧演员如星爷也肯定受过即兴喜剧的培训,”李新曾在博客里这么写道,“《大内密探零零漆》简直就是意大利喜剧的粤语现代版!”但对中国来说,即兴喜剧还很新,以北京为例,学习即兴喜剧的学员以外国人居多,观众群也是一样。
  采访当天,正是鲜榨喜剧工作坊为某电视台的演出排演合唱,这个合唱是以植物大战僵尸为背景的,李新也是合唱团中的一员,她带着学员们东倒西歪地扮着植物、僵尸,丝毫不被我们这几个陌生人的进入所打扰,没有怯场、没有害羞。这些学员都不是科班表演学生,职业涵盖各行各业:有音视频工程师、音乐研究生、音乐制作人、IT界精英、翻译等。
  马岩是鲜榨喜剧里的骨干成员,他是一名保险从业员,鲜榨创办最初便报名参加。在和他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他来自心底的那份自信以及敏捷的思维反应。李新说马岩是学生中比较灵气的那类,只要经过两三个月的训练便能掌握即兴喜剧的规则。
  那么即兴喜剧的规则是什么呢?李新说,很简单,其实就是玩。“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怯场、惧怕舞台,肢体不开放,或是背对着观众,但是你玩起来之后这些都不会记得,很自然的有很多想法,然后再把这些表现出来。”鲜榨每次的课程时间为两小时,由热身、游戏、表演三个环节组成,可以根据挑战程度在每个环节选择上场或者当观众。马岩拿出一张上课用的游戏幕表,上面列有不同的几个情境,要求学员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表演。同时,也有单人即兴表演的练习。我们注意到,这些都是双语标注的。因为即兴喜剧的练习也常以英文为主,对于想要学习英文的学员来说,这也正是个好途径。去年,李新的鲜榨团队就应王府井英弗剧场之邀,表演过一出纯英文的即兴喜剧。
  李新对即兴喜剧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她认为学习即兴喜剧对生活工作也有一定益处,“即兴喜剧的精神就是要接受别人,学习表演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处事的过程。单人喜剧练习培养个人表现能力,团队喜剧练习则能培养一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如果一个二十岁的人懂得接受,那在他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绝对是个非常好合作的人。”
  采访结束后,工作坊又开始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排练,夸张的肢体语言、丰富生动的面部表情,很难相信他们不是科班学生。一阵阵笑声传来,不禁想起马克思曾评价中世纪喜剧的话:“它用笑声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
  
  什么是即兴喜剧?
  
  即兴喜剧其实是个“舶来品”,又名“假面喜剧”,表演者表演时需佩戴面具,也没有成文的剧本,只有命题,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以此展开剧作表演,其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下半叶,是意大利广为流传的喜剧表演形式,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中世纪短剧表演演变而来的。
  在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后 ,即兴喜剧的内容越发脱离生活,18世纪下半叶,哥尔多尼(意大利著名剧作家)对即兴喜剧进行改革,废除了面具和命题,写作剧本,创办出新的喜剧模式。但是即兴喜剧依旧未被人忘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自由戏剧表演艺术家重拾即兴喜剧,现已发展成风靡全欧美的剧作模式。
  
  北京学习即兴喜剧
  
  鲜榨喜剧工作坊:每周六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东田造型一楼的教室里授课。免学费,每位学员缴纳30元场地租用费。开设即兴喜剧练习、脱口秀等培训,也会请来美国加州南加大电影学院戏剧学院访问学者授课,学员也有机会亲赴美国学习喜剧表演。工作坊对外演出收入捐给慈善组织。
  
  Beijing Improv:自美国的Jonathan Palley和来自新西兰的Fairy Lottie创办于2006年,是北京第一个即兴话剧双语工作坊。每周三晚都有英语组的演员给公众上课。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会在南锣鼓巷的蓬蒿剧场做英语演出,但是却一票难求。入场时每人缴纳30元,用以支付场地费和捐赠给NGO组织“花旦”。
其他文献
如果将中国业已形成的楼市泡沫比做一只滚水四溢的大火锅,那么中调控的现状就是—只见扬汤、不见抽薪。首付比例提高、取消税费优惠、利息上浮、房地产税直至很“计划”和很“行政”的限购令,这些都是一瓢瓢泼向高房价滚汤的凉水,但是,房价竟应声而涨。近悉,随着中央严格调控的三令五申,除了北京有降价表态外,好多地方政府始终环顾左右而言他,始终把房价的调控定位于防止“过快增长”上,于是,出现了一线城市房价胶着,二三
期刊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终成为香港电影讨伐大会。事实上,香港电影日渐衰微,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因为它曾经是唯一一个为内地观众提供城市奇观的电影帝国,而如今,这个地位发生了动摇,帮助它打下半壁江山的那些奇观,已经不再是唯一。  当我们检点香港电影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片段,就会发现,那多半是些城市生活景象—是《我为卿狂》里,叶玉卿和男主人公游船的甲板上,满城的灯火在他们背后,他们的身形和发丝上
期刊
叶伟信说自己现在最怕的问题,就是“再拍《倩女幽魂》,怕不怕以前的经典?”他在微博上毫不掩饰地大喊:“我怕!”自4月19日上映以来,虽然传出首日票房即破千万、有望冲破三亿的好消息,却始终未逃质疑,况且是在四月,影迷们又陷入对张国荣的思念。  叶伟信的选择则是尽力致敬,他十分聪明地在每一站的宣传中都反复强调“不比较,不超越,只想真心拍一部好电影。”他回忆起年轻时坐在电影院,看到银幕上张国荣与王祖贤缠绵
期刊
“士”者如斯何多苓新作展  在人们印象中,面对热闹世界,何多苓似乎总是选择“远离”在一旁静静地思考,他也几乎未参加任何艺术运动或潮流制造,他内敛、优雅的气质践行了当代“士”的精神。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伤痕美术”的代表,何多苓就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当代艺术家之一。  已过耳顺之年的何多苓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创作和对生命探索欲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最好作品将会出现在未来”。他开始重新
期刊
《聂小倩》一章原本在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算不得最出色短篇,但后世凿刻出的几版风格迥异又各自关联的《倩女幽魂》,却让小倩一跃成为史上最富盛名的女鬼形象。究其各版特色,却不难发现都是讲述者拿俗套浇胸中块垒。    蒲松龄的《聂小倩》中,宁采臣去金华赶考,贪便宜夜宿兰若寺。先是偶听得两中老年妇女八卦聊一个叫小倩的,没聊几句来了位大美人,这是小倩第一次出场。  窃听者宁生回房睡觉。不料这位小倩倒主动上
期刊
蒲松龄用2000余字写出《聂小倩》时一定不曾料到,在300多年后,这个故事会让后人一遍又一遍地搬上荧幕,被一遍又一遍地赋予新的解读和诠释。想来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给予不同时代的人充分的遐想空间,亦养活了许多不同时代的人,才有可以被反复重建的魅力。FAMOUS为你解读,女鬼小倩的短小篇章,何以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4月30日,全国的影院排片表上都会出现如此状况—4月19日上映的新版《
期刊
《红楼梦》中,宁国府贾赦老爷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自古嫦娥爱少年。”然后他一拍大腿下了这么一个结论:“(鸳鸯)莫不是恋着贾琏,只怕还有宝玉。”如果贾老爷穿越到今天,就能看到自己一语成谶的现实:这个世界上几乎有一半的女人都在狂爱Justin Bieber,无论是水手服洛丽塔,还是每天都要看几集韩剧的欧巴桑,无论在美加,还是在京沪的某条街。  别误会,我并不是Justin Bieber的后援团,如果
期刊
他的歌声不在流行音乐的商业体系之内,人们在其中找到的是失落而久远的民谣和生活。他住在美浓,台北高雄的一个农业小镇。“我的创作来源就是客家文化,而且客家话非常接近音乐,我觉得作为一个客家人很幸运。”    林生祥的乐器是一把月琴,这是他改造中的第三个版本;林生祥唱歌用的是客家话,大部分听众只能通过舞台上的投影字幕了解内容。但是,当悠扬的旋律响起,陌生感消失了。  在念大学时,林生祥与人合组了“观子音
期刊
程 小东导演、徐克监制的1987版《倩女幽魂》4月30日再度上映。最近忙着《白蛇传说》及1987版《倩女幽魂》的宣传,程小东说他还来不及看叶伟信版《倩女幽魂》,“我也想看。因为叶伟信是一个好的导演,他一定有他的用心在。”  程小东说,1987版《倩女幽魂》受1959版影响颇深,那是李翰祥导演的作品,曾参加1960年法国戛纳影展,亦是中国第一部参加国际影展的彩色电影。 出演小倩的乐蒂是当时公认香港第
期刊
唱片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德国独立音乐厂牌ECM旗下艺术家史蒂芬·米库斯(Stephan Micus),本是德国人,可对他有着特殊意义的国家却是希腊,打1987年第一次在雅典登台以来,他就不断回头。15年来,他登台最频繁的国度也是希腊。  4月初,我特地飞去雅典听了这个音乐家难得的现场。    乐神演奏 座无虚席  日间摩托狂啸的雅典,满城碎石般任意堆起的建筑个性难辨,但在此之间夹裹着一幢漂亮的Ona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