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演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vanc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六年前,我还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沈阳市人民政府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上,唯一的一个节目是我——(只有我一个小孩儿参加大会)为全体教师演唱了一首《党啊,亲爱的妈妈》。
  当时是乐队伴奏,下面坐着一千多人,黑压压,场面怪吓人的。唱完下来,掌声响了很长时间。不知道是什么领导,反正有个爷爷还给了我一个大苹果。遗憾的是,这一幕没有留下照片。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姓赵的老师,她是被表彰的老师,还上台讲了话。我很敬佩她,立志要成为像她那样的教师被人敬仰。
  现在,我也成为一位教师,始终坚守在教师岗位上,我爱这份职业,就是因为当年那个梦想——成为像“她”們一样的人!
其他文献
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  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  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
期刊
去年冬天,父亲因癌症晚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在老家由母亲照料。  我每周回家给父亲送止疼药。可那周一场雪整整下了七天,山区道路因冰雪被封,父亲的止疼药却即将用完,想着家里的艰难,我日日哽咽。挚友得知后安慰我:“你不必太难过。待高速通车,我同你一起把药送回。”  得知高速通车后,我们便启程。车穿过长长的隧道,便进入了白茫茫的山区。下高速离老家还有二十多里地,车开到了一条60°的长上坡路段,在半坡
期刊
我的忘年交不少,杨西京算一位。  杨西景老师1951年出生,我1966年出生,相差15岁,但志趣相投,交往起来丝毫没有代沟。杨老师从军19载,地方工作16年,他笔耕不辍,先后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上千篇,是个大名人。我对他仰慕已久,但真正交心是在三年前。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合作,创作了长篇小说《跃马赵沟岭》,中篇小说《那座军营,那群士兵》《归田不解甲》《啄命图》等,都发表了,其中《那座军营,那群士兵》获第
期刊
1970年,村里发洪水,外公为了抢救村里的落水儿童不幸离世,本来殷实的家庭一下子没了顶梁柱。  母亲姐弟四人,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姐姐从小不会说话,人家都叫她啞巴。外公去世那年,大舅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大舅很小的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脚发育不良,只能依靠拐杖生活,但大舅从小聪明伶俐,是块读书的好料。外公的突然离世,犹如晴天霹雳,无情地击碎了这个美满幸福的家。  此后的日子不管有多大的苦,外婆都得
期刊
周官姓周,但真名不叫周官,叫什么,记不起来了。  周官官儿不大,大队保管员,实权却不小。生产大队收益的每一笔公款现金,集体仓房存储的粮食、种子、薯豆、烟叶,统统归他保管。那时乡村没有固若金汤的保险柜,银行储蓄网点也很不发达,有时候大队收入的现金就装在一个小铁壳提箱里。偶或就会看到周官将其紧抱于怀,小心翼翼地行走于村路上。周官行路,身上发出不同凡响的动静,那是一大串钥匙别在裤腰上互相碰撞发出的金属之
期刊
我叫非香亦,已经4岁半了。  8点钟,妈妈准时回来把我叫起床,帮我换上了两天前就洗好的漂亮的彝族衣服。因为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彝族,今天又是第一次送我去幼儿园,爸爸妈妈都很正式,说是要打扮一下,第一天去学校不能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一边吃早饭,一边高兴地想,幼儿园里应该有张老师吧?张老师其实不是老师,他在我3岁时教我读书,爸爸告诉我他是一个警察,可能是怕我不听话的缘故,而我也从来没有见他
期刊
今天是父亲节,我是从女儿女婿发来祝福信息中得知的。这让我没有缘由地想起了我的父亲。  父亲生于1933年,六岁时就成了孤儿(爷爷去世,奶奶下堂改嫁,姑姑已出嫁),与一个我称之为六爹的长辈生活,直至长大成人,成家。父亲有三个女儿三个儿子,印象中父亲很是得意。父亲说他读了半年私塾,对于读书他非常推崇,也因了读私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就被当时称之为“四清运动”的工作队选中,当时称为半边户,在乡里乡亲
期刊
石桥水冷,每为众生时雨滂。  汪庄桥这座石桥,曾是村里男女老少爱去的地方。村里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要吃水,都要在晨雾缭绕的清早或夕阳弥散的傍晚,用扁担挑着两只一路叮当作响的水桶,来到桥南的几级石头砌成的石阶上,弓下腰将系在扁担梢头的一只水桶“啪”的一声甩入水中,轻摇几下使清澈照人的河水灌人桶中,单手用力向斜上方猛地一提,一桶水便打好立在没水的石阶上,端端正正、碧波荡漾起来……腾出手再甩出另一只桶,
期刊
三丫是张娟的小名,今年12岁,在家排行老三,她是从苏州下放到我们生产队的,上初中一年级,与我同班。  三丫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扎着两个爬爬角辫子,笑声出来时,脸颊上露出两个甜甜的酒窝儿,比任何一个女同学都美。一次上作文课,老师出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次”,三丫写的作文成为范文被语文老师当堂朗读,她写了“我第一次见父亲哭’’,她在文中说她父亲在下放前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秘书,“文革”开始时因“包庇”市
期刊
在看清朝题材的电视剧时,经常有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想必那是一个僻远荒凉的地方。没想到有一天,我旅行的脚步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停留,因为好奇,想看看这里是什么样的景象。  元月初的宁安是一片冰雪世界,白天零下十七八摄氏度,夜晚零下二十四五度。牡丹江已经结成厚厚的冰,孩子们在冰面上玩耍。我了解到江边有张闻天工作室旧址,决定前去参观一下。  工作室位于闻天街与新街路交叉口,是宁安现存唯一完整的清代晚期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