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实际,针对人工招引益鸟防法松毛虫实验。
关键词:人工招引;益鸟;防治;松毛虫
1 引言
马尾松是邵东县主要树种,面积47万亩,占全县森林总面积50%以上,近几年来,松毛虫虫害在我县频繁发生,各乡、镇要防治松毛虫的危害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松毛虫却大量地破坏森林资源,其发生周期呈上升趋势,世代重叠比较严重,危害松林面积逐年增加。如2014年8月,堡面前鄉的长冲村,灵管殿镇的双乐、水乐村,石株桥乡的凉山界,团山乡的南塔村、南山寨、松树岭等地,松毛虫大面积成灾并向四周扩散蔓延。为了防治松毛虫虫害,我们环保科技小组,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从97年8月到98年10月在松树岭、南山、水乐开展了人工招引益鸟防治松毛虫实验。
2 实验过程
2014年8月,我们对比调查马尾松松毛虫危害地区,了解松毛虫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情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防治松毛虫办法。长冲、双乐、水乐、凉山界为纯松林,松毛虫危害严重,有虫株率为100%,虫口密度每株达479条,松针被吃程度在75%以上,少数松树针叶全部吃光,严重的已枯死,呈火烧状。而南塔、南山为混交林,马尾松占90%左右,松毛虫危害程度要轻,有虫株率为50%左右,虫口密度每株163条,松针平均被吃程度在20-40%之间,最严重的松树针叶被吃程度达60%左右。松树岭马尾松占80%左右,松毛虫危害程度比南塔、南山略轻。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纯松林中几乎不见鸟类,混交林中偶尔发现几只鸟;且有人猎捕鸟类,捣巢取蛋。
2014年9月,我们回到学校,听了老师的“利用生物的多样性防治森林病虫害”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科普报告,受报告启发结合情况调查,我们决定利用益鸟防治松毛虫。
为了达到以鸟治虫的目的,从2014年9月开始开展了下列一些活动:
2.1 爱鸟护鸟活动,编写宣传资料,向群众发放500余份。
2.2 制作人工巢箱,巢箱一般长170mm,宽130mm,高320mm,在前壁距上边缘50-100mm处开一直径50mm左右的圆孔。
2.3 在实验地带设置招引箱,并在鸟类“饥寒交迫”时期抛洒草籽、麦粒等,把益鸟招入实验区,安身居住,共挂巢箱101个,悬挂高度4-6米,箱距50-150米左右。
2.4 识别益鸟种类,解剖和观察鸟类吃食松毛虫的数量等。
2.5 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2.6 观察马尾松松毛虫的生活史及习性。
3 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观察和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3.1 我县松毛虫发生2-3代。各代幼虫以第二代(秋季)食量较大。
邵东县马尾松松毛虫生活史
说明:·卵、-幼虫、(-)越冬幼虫、0蛹、+成虫
3.2 通过爱鸟护鸟宣传活动,使群众较好地树立了环保、护鸟意识。在县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站的协助下,实验区内消灭了猎捕鸟类、捣巢取蛋现象。
3.3 纯松林受松毛虫虫害重,混交林受虫害轻。
3.4 24个人工巢箱内先后有鸟进入,但都为树洞或岩缝中建巢的种类,占人工巢箱总数23.7%,部分巢箱内有鸟蛋,并孵出了小鸟。巢箱挂的高度和方位一般挂于5米以上的树杆南面最好,东西方次之(24个有鸟进入人工巢箱中,22个为挂在树干南面的巢箱),巢箱密度以150米左右间隔距离为宜。而对照林中鸟类很少。
3.5 我地吞食松毛虫的鸟类有大山雀、布谷鸟、山喜鹊、山雀、画眉、八哥、白头鹟、斑鸠等,一般鸟类只食2-3龄幼虫,以大山雀食量最大。我们具体观察到:一只布谷鸟在20分钟内吞吃4条以上松毛虫,在育雏期的大山雀(不包括成鸟消耗)每小时能吞食10条左右的松毛虫。
3.6 通过招引,林中鸟的数量、种类比实验前增加约3-6倍,与对照林相比,实验林内有36.4%的松毛虫被鸟捕食;在松毛虫爆发的时期,林中鸟类并不见增加且仅有17.1%左右的松毛虫被鸟捕食。尽管捕食量少,但减少了虫源基地,缓冲了局部松林松毛虫的危害,提高了松树生长量。同时有效地保护了益鸟,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4 收获与体会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进一步体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锻炼了意志,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我们建议:
4.1 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利用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推广我们的实验,扩大防治范围。
4.2 营造混交林,在纯松林中培植速生阔叶林,改变纯林结构向生态林发展。
4.3 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鸟类创造适宜的生存和繁衍条件、并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和健全法制来保护鸟类。
4.4 实验结果表明:鸟的密度并不随松毛虫的密度的改变而改变,食虫鸟的捕食作用在松毛虫密度高时反而下降。由此看来,靠单一因素去控制松毛虫,是很难实现的,因为通过食虫鸟的捕食作用,松毛虫的密度并没有被抑制在不致为害的水平,因此食虫鸟类的作用在于降低松毛虫危害程度,而不能消除松毛虫灾害;要对松毛虫以毁灭性抑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即发展成本低廉且残毒很低的化学杀虫剂、利用多种天敌(病毒病原体、真菌、捕食性昆虫及食虫鸟)以及林型的合理配置来实现。
关键词:人工招引;益鸟;防治;松毛虫
1 引言
马尾松是邵东县主要树种,面积47万亩,占全县森林总面积50%以上,近几年来,松毛虫虫害在我县频繁发生,各乡、镇要防治松毛虫的危害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松毛虫却大量地破坏森林资源,其发生周期呈上升趋势,世代重叠比较严重,危害松林面积逐年增加。如2014年8月,堡面前鄉的长冲村,灵管殿镇的双乐、水乐村,石株桥乡的凉山界,团山乡的南塔村、南山寨、松树岭等地,松毛虫大面积成灾并向四周扩散蔓延。为了防治松毛虫虫害,我们环保科技小组,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从97年8月到98年10月在松树岭、南山、水乐开展了人工招引益鸟防治松毛虫实验。
2 实验过程
2014年8月,我们对比调查马尾松松毛虫危害地区,了解松毛虫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情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防治松毛虫办法。长冲、双乐、水乐、凉山界为纯松林,松毛虫危害严重,有虫株率为100%,虫口密度每株达479条,松针被吃程度在75%以上,少数松树针叶全部吃光,严重的已枯死,呈火烧状。而南塔、南山为混交林,马尾松占90%左右,松毛虫危害程度要轻,有虫株率为50%左右,虫口密度每株163条,松针平均被吃程度在20-40%之间,最严重的松树针叶被吃程度达60%左右。松树岭马尾松占80%左右,松毛虫危害程度比南塔、南山略轻。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纯松林中几乎不见鸟类,混交林中偶尔发现几只鸟;且有人猎捕鸟类,捣巢取蛋。
2014年9月,我们回到学校,听了老师的“利用生物的多样性防治森林病虫害”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科普报告,受报告启发结合情况调查,我们决定利用益鸟防治松毛虫。
为了达到以鸟治虫的目的,从2014年9月开始开展了下列一些活动:
2.1 爱鸟护鸟活动,编写宣传资料,向群众发放500余份。
2.2 制作人工巢箱,巢箱一般长170mm,宽130mm,高320mm,在前壁距上边缘50-100mm处开一直径50mm左右的圆孔。
2.3 在实验地带设置招引箱,并在鸟类“饥寒交迫”时期抛洒草籽、麦粒等,把益鸟招入实验区,安身居住,共挂巢箱101个,悬挂高度4-6米,箱距50-150米左右。
2.4 识别益鸟种类,解剖和观察鸟类吃食松毛虫的数量等。
2.5 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2.6 观察马尾松松毛虫的生活史及习性。
3 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观察和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3.1 我县松毛虫发生2-3代。各代幼虫以第二代(秋季)食量较大。
邵东县马尾松松毛虫生活史
说明:·卵、-幼虫、(-)越冬幼虫、0蛹、+成虫
3.2 通过爱鸟护鸟宣传活动,使群众较好地树立了环保、护鸟意识。在县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站的协助下,实验区内消灭了猎捕鸟类、捣巢取蛋现象。
3.3 纯松林受松毛虫虫害重,混交林受虫害轻。
3.4 24个人工巢箱内先后有鸟进入,但都为树洞或岩缝中建巢的种类,占人工巢箱总数23.7%,部分巢箱内有鸟蛋,并孵出了小鸟。巢箱挂的高度和方位一般挂于5米以上的树杆南面最好,东西方次之(24个有鸟进入人工巢箱中,22个为挂在树干南面的巢箱),巢箱密度以150米左右间隔距离为宜。而对照林中鸟类很少。
3.5 我地吞食松毛虫的鸟类有大山雀、布谷鸟、山喜鹊、山雀、画眉、八哥、白头鹟、斑鸠等,一般鸟类只食2-3龄幼虫,以大山雀食量最大。我们具体观察到:一只布谷鸟在20分钟内吞吃4条以上松毛虫,在育雏期的大山雀(不包括成鸟消耗)每小时能吞食10条左右的松毛虫。
3.6 通过招引,林中鸟的数量、种类比实验前增加约3-6倍,与对照林相比,实验林内有36.4%的松毛虫被鸟捕食;在松毛虫爆发的时期,林中鸟类并不见增加且仅有17.1%左右的松毛虫被鸟捕食。尽管捕食量少,但减少了虫源基地,缓冲了局部松林松毛虫的危害,提高了松树生长量。同时有效地保护了益鸟,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4 收获与体会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进一步体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锻炼了意志,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我们建议:
4.1 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利用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推广我们的实验,扩大防治范围。
4.2 营造混交林,在纯松林中培植速生阔叶林,改变纯林结构向生态林发展。
4.3 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鸟类创造适宜的生存和繁衍条件、并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和健全法制来保护鸟类。
4.4 实验结果表明:鸟的密度并不随松毛虫的密度的改变而改变,食虫鸟的捕食作用在松毛虫密度高时反而下降。由此看来,靠单一因素去控制松毛虫,是很难实现的,因为通过食虫鸟的捕食作用,松毛虫的密度并没有被抑制在不致为害的水平,因此食虫鸟类的作用在于降低松毛虫危害程度,而不能消除松毛虫灾害;要对松毛虫以毁灭性抑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即发展成本低廉且残毒很低的化学杀虫剂、利用多种天敌(病毒病原体、真菌、捕食性昆虫及食虫鸟)以及林型的合理配置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