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idew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注弱势群体、真实全面地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并给予弱势群体真诚的人文关怀,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媒体和社会的责任。基于国内弱势群体报道现状,本文以《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切入点,研究其弱势群体报道模式,为其他媒体更好地发挥职能提出借鉴。
  关键词:弱势群体报道;《南方周末》;深度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0-03
  “以人为本”不仅是政府的执政理念,也应当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媒体给予弱势群体人文关怀是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弱势群体报道应多体现人文关怀,多一点鼓励和引导,少一点悲情模式。这样不仅对弱势群体媒体形象的塑造,还是对弱势群体困境的改善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国际上对弱势群体的界定,主要是从处境、权利、社会竞争、社会评价等方面来衡量,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有失业者、贫困者、老年人、残疾人,有些国家把吸毒者、少数民族、单亲母亲等纳入范畴,并将其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我国弱势群体概念是对社会收入差距和社会改革问题突出的现实关注下提出的,具有本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对当前社会阶层的认识基础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弱势群体的构成看,主要是以时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的何平为代表进行的简单归类,认为弱势群体大致包括下岗职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体制外的谋生者以及残疾人和孤寡人、进城的农民工。
  2.从其能力来看,是以弱势群体能力不足导致生活贫困进行认定,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差的人群。
  3.从其特征看,如陈成文根据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承受能力的标注将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自然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4.从其地位看,如李志勇提出弱势群体是指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
  由上总结出,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处于边缘,经济、政治、竞争能力处于弱势;承受能力差、易受侵害的社会群体。本文以陈成文将弱势群体分为三类的观点来界定弱势群体,其中生理性群体主要有老年人、残疾人和处境困难的儿童;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有下岗失业者、无业者、农民工等;自然性社会群体主要有生态脆弱地区的人群、自然灾害的灾民[1]。
  二、国内弱势群体报道现状
  近年来大众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有增长趋势,尤其是2002年后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关于弱势群体的相关政策,使弱势群体受到大众媒体的关注较以往有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中弱势群体的稿件数量增加,报道所占的时间或版面增长,位于头版的报道增加,报道方式、主题也有所扩展,深度也有加强。但从大众媒体的整体状况看,大众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与现实不符。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弱势群体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不容乐观,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在与弱势群体的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而弱势群体由于缺少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只能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在媒体中的话语权很少。
  以作为弱势群体重要组成的农民工报道为例,1990年以后我国报纸形成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增长了51%,这其中主要是晚报、都市报,涉及农民的报纸却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1926种报纸中,与“三农”有关的报纸只有29张,而且现存此类报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行量和广告不断下降,经营困难。我国传媒业蓬勃发展,而农民在传媒资源分配上却明显处于劣势[2]。
  许多弱势群体报道因为视角不同或媒体的主观原因,在报道中存在偏差和失真的问题,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以消费为主,缺失社会担当。在经济上,弱势群体往往经济基础薄弱,其社会地位和能力都无法接近媒体,其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在报道中的角色定位由媒体决定,导致其形象失真。角色往往被渲染得更弱势,弱势群体的生活在报道中的几乎都是可怜的、消极的、无助的,像“犀利哥”这种外号也只是弱势群体被娱乐化的产物,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在报道中受众与被报道对象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报道中的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却往往被忽视,媒体的出发点不是要帮助弱势群体的担当。煽情的写法和娱乐化的视角更多地博来的是大众短暂的同情和欢愉,对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三、南方周末弱势群体报道内容的分析
  《南方周末》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堅守良知”为己责,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口号,研究国情的复杂幽深,讨论当下重大问题的所有可能走向已是其内部的常规作业。《南方周末》以深度报道见长,“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人文精神也使得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较高。
  (一)样本选取与整体描述
  说明:月总篇数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月总篇数;月均比例为弱势群体报道篇数在深度报道月总篇数的比例;年均比例为弱势群体报道篇数在深度报道2015年深度报道总篇数的比例。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南方周末》2015年全年共52期的深度报道为分析对象。2015年《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共131篇,其中弱势群体报道共21篇。从其每月的分布来看,九月的弱势群体报道最多,共5篇,其中有两篇是关于工龄歧视的文章。弱势群体的报道占全年深度报道数量的16%,平均每期2篇。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平的社会》中预计,目前中国的弱势群体人数大约在1.4~1.8亿之间,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如果按照这个数字比例比较看,《南方周末》2015年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   (二)报道对象
  《南方周末》弱势群体报道对象主要有:权益被侵害者占27%,低收入生活困难者和病残者均占18%,农民与农民工和灾民与难民均占13%,老人和一些未成年占9%。
  从报道对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摸清中国2015年的走向,这与《南方周末》的“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办报口号相吻合。报道中权益被侵害者居多,是与我国的国情基本一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留下了不少后遗症。房地产事业急速发展,土地需求不断增加,由于难以协调矛盾,强拆成了报道的重要对象。在社会稳步持续进步下,人们将视角从经济这个大方向转向生活,尤其是劳动人民在发展中卖力工作后开始对自己的利益进行诉求。工龄、津贴成了报道的重点。
  低收入生活困难者和病残者的比例位居第二,他们的经济来源有限,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有困难很难自己解决。尤其是病残者,我国的医疗保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病残者的权益很难被保护,同时,不论是社会还是医院,对艾滋病、乙肝等带有传染性疾病都很排斥,这种歧视感更是让生活在水生火热的病残者的处境更难。报道中农民与农民工居多,是与我国当前社会中农民是弱势群体的大部分相吻合,耕地、社保、婚姻、工作等都是报道内容。
  (三)报道议题
  弱势群体报道议题为生活状况、维权、遭遇或不幸、政策、教育、就业、社保、犯罪、文化、医疗,其中前五项主题占弱势群体报道的68%,反映出精英视角中对于权益、现状、遭遇的关注,尤其是从政策上的分析关注,尤其是从政策上的分析关注有了体现,对教育、精神文化的反映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四、《南方周末》弱势群体报道的模式
  (一)信息与趣味并重的“肉感写作”
  “肉感写作”是《南方周末》资深编辑风端提出的概念,她说如果把新闻比成女人,至少有两种:骨感的和肉感的。[3]“骨感写作”是指直接而明确表达信息的通讯,“肉感写作”则具备两个条件:信息充盈和趣味性。充足的材料尽可能地还原弱势群体报道的形象、心理逻辑。充足的材料有力地还原事实,让新闻记者在报道中尽量保持客观,减少情感倾向对新闻客观的影响。报道中以弱势群体的真实现实为准,充分完整地报道事实情况和观点,展现事实的完整情节,提供全面深入的材料。对消息源多元呈现,有效运用公开、隐蔽或缺席的主体进行叙事,让报道文本的客观性、亲民性、感染性增强,体现弱势群体立场。如在《走失在信阳的“无名氏”一个孩子是怎么失去生命和名字的》的报道中,新闻记者通过对派出所、救助站、精神病院的监控录像的查看,把录像中的何正果走向死亡的言行、动作、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以及他周围人对他的反应尽可能详尽地描绘出来。材料中不乏细节描写,比如当民警提议让孩子的母亲苏美华不要看监控录像时对苏美华的描写:“苏美华的嘴唇动了动,像是没听明白,一秒钟,她将身子扭向椅背,全身却颤了起来。”短短一秒的嘴唇变化都能被新闻记者捕捉到,可见其对细节的抓取的灵敏。
  (二)顺应“读图时代”受众审美,报道图文并茂
  在每一篇报道中都插入了极富感染力的图片,有弱势群体的个人生活照、与报道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图片、带有比喻意象的图片等。弱势群体在社会中本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图片可以让受众对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通过文字的深度与图片的感染力相结合,不仅让新闻报道显得真实,而且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图片所表现画面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和报道故事的感情基调形成发差,这种反差会给受众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例如在《走失在信阳的“无名氏”一个孩子是怎么失去生命和名字的》的报道中,少年何正果悲惨的命运与配图上他抱着著名谐星小沈阳的雕像露出的灿烂的笑容相对比,让受众对这个花季少年的离奇死亡感到同情。这种反差式的图文结合具有一种煽情效果,可以引发受众的共鸣与感慨,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表现效果。
  (三)以悲情模式为主
  所谓悲情模式主要指媒体进行报道时倾向于强调弱势群体艰难的生存环境及表达对其深切真诚的同情。在真实呈现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报道中,媒体叙述的笔调大多充满感情,有时还会用弱者自己的话叙述生存的艰难。媒体叙事既有同情的意味,又有展示的成分。在南方周末2015年的深度报道中,关于弱势群体的正面报道只有一篇,名为《农民画出“打虎图”,“最卑微的人有了出气的时候”》,写的是农民凭借不断练习闯入油画界,历时54天画出“打虎图”,主题为反腐,引起当地注意。虽然写的是农民对压迫主动的反抗,但是标题中“最卑微的人有了出气的时候”,还是体现出一种精英主义对农民的同情。
  “大众传播具有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它的新的报道额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关于弱势群体的正面报道太少,大量的负面报道会造成受众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这样有损弱势群体的尊严,加重了其在社会中的边缘化。例如农民工是目前我国较大的弱势群体,他们从农村汇聚到城市,用汗水为城市建设出一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群体,但是由于自身在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知识水平等各方面处于劣势,在媒体上常以低素质、愚昧无知、破坏社会稳定的底层形象示众。在强势的媒介塑造的刻板形象的偏向下,他们被“标签化”,但是由于自身局限使其很难接触到媒介,所以只能忍气吞声。但弱势群体的生活过程中也有自强不息、阳光幸福的一面,在报道中缺乏这种报道素材的探索,而更倾向于阴暗面的叙述,这样单一的视角很难还原弱势群体的形象,会造成社会偏见,也体现出弱势群体的受众地位失衡。
  弱势群体在报道中更多的是消费对象,而不是求助对象。在消费社会中,新闻报道往往更青睐弱势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亚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与受众正常生活的差距、弱势群体在压迫中的犯罪、被社会孤立的处境等。消费这些弱势群体的素材去迎合大眾猎奇的心理,用煽情的话语去博取同情。“以文学的方式来记录和表达社会的发展变迁,遭遇了极大的局限性。以‘煽情’方式赢得读者,更是对历史事实本身的背叛。[5]”这种报道模式容易导致报道中感情倾向严重,导致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出现偏差,不利于公众对弱势群体形象的解码。《南方周末》以知识分子为受众定位,弱势群体并不是其主要的读者源,所以尽管《南方周末》是一个有社会担当的媒体,但还是免不了去迎合消费社会大众审美。
  五、结 语
  虽然《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很高,体现出了一个媒体的担当,但是却缺乏正面报道。个案报道太过肤浅,缺乏深层次探究与思考。悲情模式和求助模式居多,质询与思考模式少且深度不够。弱势群体报道应该要在报道中多体现弱势群体自强和自救的形象,支持和鼓励弱势群体的自助脱贫。对个案的报道上升到关心弱势群体的整个整体的高度,在报道中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消费。
  参考文献:
  [1]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2] 孙亚菲.从《南方周末》的三次转型看中国时政媒体的发展方向[D].四川大学,2004.
  [3] 李芳,张超.论深度报道的理念创新——以南方周末“肉感写作”为例[J].当代传播,2010(1).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 刘昆鹏.弱势群体报道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虚拟现实新闻是虚拟现实技术催生下的新闻报道方式。新闻媒体是国家和公民两个行为主体之间权力和权利的传声筒。相比公共领域中各阶层传播资源和权力的又一次分配,虚拟现实新闻的出现带着精英文化狂欢的色彩。本文秉持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从科技的政治属性和信息传播的社会性出发,认为VR新闻虽在讲以农民工和产业工人为对象的故事,但却并未给他们话语权力;传播资源的分配很大程度上依然在富裕阶层中进行,VR新
期刊
摘 要:医学期刊具有服务性、学术性特征,学术的发展,读者需求层次的提高,都要求医学期刊进行改革和创新。医学期刊的改革进而创新不单是信息交流、学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阐述了医学期刊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中华全科医学》为例,针对医学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改革和创新的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医学期刊的创新和发展,对同行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新常态
期刊
摘 要:融媒时代,“双创”人才培养对高校实现自身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探讨了校园媒体整合与“双创”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高校建立“媒体实验室模式”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融媒时代;“双创”人才培养;校园媒体整合;媒体实验室;众创空间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4-02  随着“大众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在传统媒体时代对大众媒介生产规范及新闻形态的认知。在媒介变革时代,新闻教育应该以更加开阔的时空视野重新发现专业价值,进而重塑自身知识体系及教学模式。在对概念和规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从理念、内容及方法层面重新把握新闻的内核,并以观念重构与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沟通与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多元能力。  关键词:媒介变革;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
期刊
编者按: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新的媒体时代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传播、串联、互动、交流等作用将体现得更加明显。主持人担负着正确引导舆论和传播知识的重任,不仅需要有很高的政治素养、文化内涵、语言能力以及超强的心理素质,还要培养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
期刊
【摘 要】:主题新闻策划是主流媒体围绕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动,运用各类新闻手段进行宣传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职责所在,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提振精神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新闻策划,从主题切入点、时机最佳点、效益最大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是主题新闻策划的一次成功实践。  【关 键 词】:主题新闻策划;正能量;道德模范;梯纵引爆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在国际新闻报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摆脱国际报道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困境,一直是困扰众多地方媒体的难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从角度转换、材料整合、视角延伸、前瞻预测等四个层面就地方媒体如何强化国际新闻的策划报道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角度转换;材料整合;视角延伸;前瞻预测  【作者简介】:喻扬,女,长江出版集团湖北大家报刊社大家文摘报头版责任编辑,主要从事国际新
期刊
【摘 要】:会议新闻报道是城市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报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的体现。因此,充分利用会议新闻资源,做强做活会议报道,尤其是重大会议的报道,成为了新闻业务改革的突破口。本文结合《西安日报》近两年在“两会”报道上的策划与创新实践,从业务操作层面对改进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从理念到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会议新闻;策划;创新;会外现场;报网互动  【作者简介】
期刊
摘 要: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舆论传播场域,互联网舆论空间的结构与发展,是把握中国传媒变局的重要面向,本文从近年我国舆论场域的分化与主导态势入手,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尔的场域理论,对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舆论场作解读和阐释,尝试寻找不同场域间可沟通的共同性、自主性与独特性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布尔迪尔;惯习;场域理论;当代阐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
期刊
摘 要: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媒体对老年人形象的塑造不仅会影响社会大众的老年观,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对自身形象的认知,从而影响到积极老龄社会的建设。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新民晚报》近十年有关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并基于框架理论从报道数量、报道对象、报道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新民晚报》呈现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特点。  关键词:老年人;媒介形象;新民晚报  “彭宇案”之后,老年人在媒介中的负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