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双宾语句分析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叫作双宾语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双宾语结构,而相比而言,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句更为常见,类型结构也更加复杂。笔者将以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为例,主要考察其双宾语句的类型特点。
  关键词:《论语》;双宾语句;直接宾语;间接宾语;语义关系]
  “双宾句的动词必须是三价动词,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一般指人;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一般指物或事。”例如,在“我给她一支笔”里,动词“给”是一个三价动词,前面是施事主语“我”,后面接与事宾语“她”和受事宾语“一支笔”。在现代汉语里有很多双宾语句,前辈语言学家和当代专家学者对双宾语句的研究也源源不绝,“自《马氏文通》以来所有汉语语法书没有一本不讲到双宾语句。”
  要深刻了解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必须先从谓语动词的性质入手,并不是所有动词都能接双宾语,而另一方面,有些动词需要在一定的语义条件和语法条件之下才能带双宾语。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把这一类动词概括为“交接物品”的外动词,并解释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交接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从语义角度解释了动词能够带双宾语的原因。《论语》中双宾语句的动词与两个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两种类型:一般双宾语句和特殊双宾语句。
  一、一般双宾语句
  由于语言发展的延续性,古汉语中大多数双宾语句与现代汉语常见的双宾语句结构相似,都是“动词 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结构,因此笔者将这种类型的句子称为一般双宾语句。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将《论语》中的一般双宾语句分为以下四小类:
  1.称谓类双宾语句
  “称谓”是这类句子的语义特征,表示间接宾语(近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被动词称为直接宾语(远宾语)所表示的名称或事物。在《论语》中常见的动词有“谓”,表示命名的意思。
  例1: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例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以上两个例子都用指示代词“之”作间接宾语,而真正用“谓”命名的在后一宾语。
  2.给与类双宾语句
  吕叔湘先生指出“含有‘给与’或‘告诉’等意义的动词,通常都需要有‘受词’。”在表示给与意义的双宾语结构中,一般情况下,直接宾语指的是所给事物,间接宾语指的是接受的一方,诸如上文中“我给她一支笔”这样的结构。在《论语》中,表示“给与”类的常见动词有“与”、“加”、“授”,这些动词都具有“给与”义。
  例3: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微子》)
  例4:与之粟九百。(《论语·雍也》)
  例3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从句义上看,符合连谓句特征。但从结构上看,笔者将此归类为给与类双宾语句。
  3.获得类双宾语句
  这类双宾语句与动词发生关系的语义特征为:甲从丙方取得乙。动词“夺”在《论语》中较为常见。
  例5:夺伯氏骈邑三百。(《论语·宪问》)
  直接宾语“骈邑三百”在动词“夺”的作用下,从间接宾语“伯氏”处发生转移。
  4.作为类双宾语句
  其语义关系是主语为了间接宾语所表示的人,去做直接宾语所表示的事,或履行直接宾语所表示的职务。《论语》中要数动词“为”所引导的双宾语句最為常见。
  例6:原思为之宰。(《论语·雍也》)
  例7:箕子为之奴。(《论语·微子》)
  上面两个例子的间接宾语都用到指示代词“之”,代指某人,表示直接宾语为间接宾语所履行的某种职务。
  例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周迅明先生认为:“这种句子,除了词序上和双宾语句相类似之外,就跟双宾语句没有丝毫共同之处。‘之’字不用介词介绍而单独用作补语,可能是引起误解的一个原因。”
  二、特殊双宾语句
  《论语》中有几种特殊的双宾语句类型,根据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和动词所构成的动宾结构的关系可分为。
  1.动词 直接宾语 间接宾语
  例9:子语鲁大师乐。(《论语·八侑》)
  这句话与常见的双宾语句结构不同,“鲁大师”是直接宾语,紧跟在动词后面,而“乐”是间接宾语,后置。可以翻译为,孔子把奏乐之理告诉给鲁国的太师。
  2.以 直接宾语 动词 间接宾语
  例10:何以报德。(《论语·宪问》)
  例11: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论语·公冶长》)
  以上两例出现了宾语前置现象,往往有强调作用。例10句是疑问句,“何”是直接宾语,通过句式转换为“以何报德”,既而变为“报德以何”,这符合双宾语句的语义特征。例11句中“以”字后的直接宾语被省略了,实际上就是前半句的“旧令尹之政”。
  3.动词 直接宾语 于 间接宾语
  例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论语·颜渊》)
  例13: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例14:吾闻诸夫子。(《论语·子张》)
  《论语》一书,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其中包括大量的问答和对话,如例12句中“齐景公问”的对象既是孔子又是“政”,所以这里使用介词“于”隔开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可以看作是一般双宾语句的变式。古代汉语中的“诸”字一般是兼词,表示“之于”义。例13、14两句中的“诸”正是兼词,连接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三、结语
  从古至今,汉语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当然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现代汉语也不是瞬间出现的,古今汉语之间也存在着“遗传基因”。因此我们应该用历时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
  双宾语结构是汉语动宾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类型,一直以来备受语言学界的关注,研究成果斐然,但是由于古代双宾语句的数量和类型更为繁杂,对古代双宾语句的分类也存在分歧。笔者结合前辈语言学家、当代专家学者的观点和个人认知,对《论语》中双宾语句的特点做了浅显分析,如有纰漏遗落之处,望批评指勘正。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体)[M].中华书局,2006.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周迅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1964.
  [4]张传忠.试论古汉语的双宾语句[J].学术交流,1987(3).
  [5]贝罗贝.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J].中国语文,1986.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86.
其他文献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自大美梦中惊醒,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绿营军队在近代外国的船坚炮利面前不堪一击,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一系列不平等
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通过对教学主体——大学生和教学主导——教师以及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提出学生自主学习
目的:探讨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原因、预防和护理,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方法:对2638例产妇做好孕期保健,产前进行心理评估及疏导,加强产前、产时、产后护理
本文综述了板蓝根的分类和功效及化学成分,并对其药理作用做了一定论述,以期为扳蓝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呼吸道感染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及其他原因,近年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通过建立数学
外伤性脾破裂在腹腔脏器损伤中发生率最高,而延迟性脾破裂常常易被人们忽略,往往在受伤后未引起患者的重视,就诊时已经失血过多,造成休克等危及病人生命。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社会情感、如何做人以及提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及实践能力,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生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究]  一、课堂导入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导入新课时注重生活气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去学习。从现实生活入手,把学
[摘 要:小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拓宽学生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堂内容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其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
[摘 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基于有效实践,总结了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希望分析能够帮助更多学生学习到更有效的物理知识,并且能够为其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作为物理教师,更应该不断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实际入手,从而采取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策略研究]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是当前物理课改的目标。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追求课堂教
【提要】目的探讨水体环境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水体环境质量。方法根据黔南州境内5条主要河流9个断面水体的9项水体污染监测指标,运用TOPSIS法对其水体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