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德育教学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
关键词:课堂 社会 生活 实践 服务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所以,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为此,我们尝试了如下做法:
一、输入生活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知识极为广泛:有以认识社会为主线的常识,以人与人的关系为纽带的知识,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内容,也有以民族精神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其根据个体化的需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构成人类社会的诸多基本要素和各种社会关系,具体直接地向学生展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模型,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是他们实现个体社会化不可缺少的认识基础。如:品社课中学生通过工业与生活,交通运输与生活,生活与储蓄、保险、传统节日等内容的学习,明白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工业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设施,了解了什么叫储蓄以及储蓄的好处,知道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等等。因此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内容,输入生活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二、注重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品社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认识社会只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品社课特点决定的,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完成品社课德育的重要形式。
《我的家庭》一课,课前让学生调查了解父母的社会角色,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家庭对社会的贡献,从而发出对父母由衷的敬仰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将来报效祖国、贡献社会的情感。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教育,职业有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学生明白了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要做家庭小主人,不仅要尊重和孝敬父母,还要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实践操作:为父母端茶倒水,在家里打扫卫生、洗洗衣等。又如了解社会主义的成就可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社会发生的变化,比起空泛的理论讲解要好得多。再如讲商业常识就让学生到商业场去观察商业买卖活动,然后参加小的商业买卖活动等等。
三、发挥德育功能,促使学生服务社会
小学品社课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德、行为习惯教育等内容,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因此,我们在品社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品社课中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
品社课教学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例如,在品社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家庭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社区等各个单元的学习,懂得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对学生进行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德教育,树立集体意识、社会意识,培养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行为习惯。因此,在品社课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传授社会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引领学生服务于社会。
《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一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迷信活动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相信科学,增强抵制迷信活动的自觉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根据内容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逐步引导,循序渐进,使学生由“认识危害”到“相信科学”,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课堂的所知所感,拓展运用到社会中去,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我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进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宣传活动。于是学生一个个都充满信心地开始策划。在宣传活动中,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以“街头巷尾”和“村庄社区”等作为宣传地点向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社区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宣传封建迷信的危害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美好前景等。
品德与社会课从教学上来说,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把德育充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践证明:德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植于学生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品质素养。
关键词:课堂 社会 生活 实践 服务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所以,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为此,我们尝试了如下做法:
一、输入生活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知识极为广泛:有以认识社会为主线的常识,以人与人的关系为纽带的知识,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内容,也有以民族精神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其根据个体化的需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构成人类社会的诸多基本要素和各种社会关系,具体直接地向学生展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模型,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是他们实现个体社会化不可缺少的认识基础。如:品社课中学生通过工业与生活,交通运输与生活,生活与储蓄、保险、传统节日等内容的学习,明白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工业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设施,了解了什么叫储蓄以及储蓄的好处,知道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等等。因此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内容,输入生活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
二、注重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品社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认识社会只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品社课特点决定的,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完成品社课德育的重要形式。
《我的家庭》一课,课前让学生调查了解父母的社会角色,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家庭对社会的贡献,从而发出对父母由衷的敬仰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将来报效祖国、贡献社会的情感。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教育,职业有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学生明白了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要做家庭小主人,不仅要尊重和孝敬父母,还要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实践操作:为父母端茶倒水,在家里打扫卫生、洗洗衣等。又如了解社会主义的成就可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社会发生的变化,比起空泛的理论讲解要好得多。再如讲商业常识就让学生到商业场去观察商业买卖活动,然后参加小的商业买卖活动等等。
三、发挥德育功能,促使学生服务社会
小学品社课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德、行为习惯教育等内容,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因此,我们在品社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品社课中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
品社课教学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例如,在品社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家庭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社区等各个单元的学习,懂得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对学生进行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德教育,树立集体意识、社会意识,培养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行为习惯。因此,在品社课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传授社会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引领学生服务于社会。
《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一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迷信活动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相信科学,增强抵制迷信活动的自觉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根据内容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逐步引导,循序渐进,使学生由“认识危害”到“相信科学”,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课堂的所知所感,拓展运用到社会中去,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我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进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宣传活动。于是学生一个个都充满信心地开始策划。在宣传活动中,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以“街头巷尾”和“村庄社区”等作为宣传地点向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社区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宣传封建迷信的危害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美好前景等。
品德与社会课从教学上来说,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把德育充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践证明:德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植于学生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品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