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交联复合结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制备研究

来源 :电源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类聚环氧乙烷(PEO)交联聚合物进行纳米复合改性,制备了3D交联复合结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C-GCPE).详细表征了该电解质膜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和分子结构等性质,同时深入考察了其离子电导率、锂离子迁移数等基础电化学性能,并完成磷酸亚铁锂准固态锂离子电池组装测试.结果表明,C-GCPE电解质膜具有显著提高的吸液率、离子电导率以及锂离子迁移数.所组装的准固态锂离子电池在2 C电流密度下最高放电比容量达到132.5 mAh/g,且容量保持率高达97.2%(循环700圈).
其他文献
卫星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大的多普勒频偏严重影响着系统的性能.为了提高频偏估计的性能,基于5G NR帧结构和同步信号,提出新的利用级联积分梳状(Cascaded Integrator Comb,CIC)滤波器插值的小数倍频偏估计算法.该算法分两步实现小数倍频偏估计:首先,利用结构简单、运算快速的CIC滤波器对接收主同步序列(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信号和本地PSS进行插值处理,以增加采样点;然后,使用基于P SS的互相关算法估计频偏.算法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
为了充分利用信道反馈编码系统中反馈信息,提出了一种针对带有反馈信道的高可靠性自编码器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在发送端引入反馈解码器模块,将编码与反馈信息的提取分成两部分进行,利用端到端的学习方式使发送端和接收端寻找到适合信道的编码和解码算法.针对反馈解码器模块,给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的两种实现方案.此外,提出了一种节约反馈发送功率的部分反馈方案,通过抽样间隔灵活控制反馈发送功率,同时利用反馈解码器对反馈信息进行恢复和提取.仿真实验表明,在不同码速和不同反馈信道信噪比的情况下,提出的两种信
在内容中心网络(Content Centric Networking,CCN)中,消费者请求按照原有转发路径无法成功交付移动内容源,兴趣包丢失率高;为保证移动内容源的可达性,则需要对全网路由器进行路由更新,这将造成巨大的更新开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内容推送和路由扩散相结合的内容源移动管理优化方案.与现有CCN内容源移动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充分考虑内容源移动过程中频繁切换接入路由器的情况,利用切换前后接入路由器间的位置信息交互保证移动内容源的可达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内容源与接入路由器的连接时间,分别在切换前后
针对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系统中用户充当中继并存在窃听者的场景,提出了一种新型协作干扰传输方案,以提高该系统的安全性.在第一时隙,基站将混合信号进行广播,同时为了干扰窃听者,信道条件较差的用户采用全双工的工作模式,发出协作干扰信号对窃听者进行干扰.在第二时隙,信道条件较好的用户充当中继将己解码的信息转发给信道条件较差的用户,同时信道条件较差的用户继续发出协作干扰信号以干扰窃听者.充当中继的用户由于功耗过大可能会引起该节点供能不足,因此对
针对深度学习文本检测算法存在运行速度慢、模型体积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的YOLOv3(You Only Look Once v3)文本检测方法(mobile-text-YOLOv3).通过深度可分离卷积思想轻量化Darknet-53网络,在高层特征借助双线性插值和偏移层使卷积核具有可变感受野,较大地改善了模型的性能;改进D-IOU,引入宽度惩罚,改善了锚框(anchor)在垂直方向稀疏和回归目标形状时不平衡的问题,提高了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精度比YOLOv3提高7个百分点,检测速度最高可达
为了降低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误差对定位精度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散射体定位的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混合定位算法.假设各基站(Base Station,BS)接收的多径信号都经历了散射体单次散射,首先利用各BS测量的多径信号AOA信息来定位各散射体,再利用测量的多径信号TOA信息估计出散射体与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之间的距离,然后将散射体作为虚拟基站来约束MS可能位置范
高镍正极材料形貌受合成体系中Mn和Al的影响比较大.采用简单的共沉淀方法合成出正极材料前驱体[Ni0.8Co0.15](OH)1.9,在烧结过程中同时引入不同比例的Al、Mn离子,以其协同作用共同实现材料的稳定层状结构,提高材料循环稳定性,从而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在800°C烧结条件下,当Mn和Al的掺杂量同为0.025时,制备出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Mn0.025Al0.025)O2电化学性能最佳.具体体现为:在0.1 C放电比容量达到190.3 mAh/g,在20
锂金属负极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g)和较低的还原电势(-3.04 V vs.标准氢电势),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负极材料,但是锂金属负极中的枝晶、死锂等问题阻碍了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发展.针对锂金属负极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大量的解决方案,其中,三维集流体不仅可以降低电流密度,缓解枝晶生长,还可以容纳锂沉积/溶解过程中发生的体积变化.而碳基三维集流体更是因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和较小的密度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碳基三维集流体的制备、改性以及对锂沉积/溶解的影响进行介绍,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比人造石墨,软碳具有更大的层间距和各向同性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电芯倍率放电性能的发挥.在三元/人造石墨-软碳体系中,考察软碳与人造石墨复合负极的倍率放电性能表现.结果显示:与人造石墨(77.89%)相比,软碳与人造石墨(质量比3:7)复合后,40 C放电能量(40 C/1 C)可提高至82.24%.通过倍率放电曲线分析,软碳与人造石墨复合电芯放电过程中,软碳既在电芯高电压区间支持人造石墨的容量发挥,又在低电压区间主导高倍率放电的可持续性.
硅负极由于其高比容量(4200 mAh/g)成为新型负极材料的主要选择.为获得电化学性能良好的纳米硅负极材料,以金属硅粉为原料,乙炔黑作为包裹材料,与人造石墨通过机械研磨工艺和原位包覆工艺合成了硅碳复合材料,组装成电池并测试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使用XRD、SEM、EDS、XPS分析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组成,使用激光粒度分析对制备的纳米硅颗粒的粒径进行表征,并用红外光谱分析分散剂在颗粒表面的原位包覆效果.将复合材料制备成纽扣电池进行测试,在1 C(900 mA/g)的充放电倍率下经过100个循环,仍然具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