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无效对话现象剖析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ians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课堂,我们很多时候会感叹学生是多么的不投入、不专注,大呼一堂课累坏了自己。归结起来想想,问题不在孩子,而应该是在于教学设计,在于自己的组织方式。课上的问题设计难度过大,学生大眼瞪小眼无从应对;问题简单没有思考价值的,学生随口应对根本不走心;中年级重视课堂朗读,但毫无要求与目的地读,学生自然索然无味……无效的朗读,无效的讨论,无效的对话,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种种无效与无奈。归结一下,总会有以下现象:
  1.掩盖式的对话
  教师在教学对话中掩盖真实的意图,使对话成为形式上的对话,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
  比如,执教《海伦凯勒》、《轮椅上的霍金》、《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类文章,为了在上课伊始时活跃气氛,老师往往会问学生:“你们最崇拜谁?”学生也许会回答的五花八门。老师为了引入课题,往往会继续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最崇拜谁?”一般学生在此时,一定会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海伦凯勒、霍金、司马迁这些名字,一定会在这适当时间出现。
  学生本应该讲真话“我们不知道”,或者出现各种猜测,但是学生们却说出了他们所揣度的老师要说出的答案。教师与学生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师问生答的对话,成为名副其实的无效对话。
  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教学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真正的对话教学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对话的一个基本追求是真诚、真实。而这种对话所导致的是教师与学生真实自我的消失,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能塑造人,反而把教师与学生的人格都扭曲了。
  2.离题的对话
  离题的对话指在明明知道这样做的效果的情况下而继续进行貌似有效对话的对话,或客观离题则是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谈着谈着离题了。不论何种原因,离题的对话最终成为一种无效的对话。
  课堂上,常会出现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的环节。若碰到学生问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话题,我们是否该围着学生的质疑继续呢,如果继续,往往会浪费了大半节课的口舌,讨论的话题却不是教学主题。
  这就提示我们,教学中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对话是十分必要的。若离题了,再精彩的对话都是无效的。
  3.无实质的对话
  无实质的对话,即在一些常识之见上绕来绕去。徒具问答的对话形式,实质上是不解决问题的对话。
  比如在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师问:“这篇文章是写谁的?”生答:“是写彭德怀的。”师问:“你怎么知道的?”生答:“题目就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答:“过草地的时候”。师问:“你怎么知道?”生答:“课文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课堂教学中的这种无效对话主要是教师不能提出具有深度的引导性问题所致。
  这样的课堂简易得让人觉得乏味。学生又何来学习的热情与主动,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是一无所获。
  4.独白式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对话”。不论对话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唯一的答案是教师手中的答案。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这样的对话就是独自式的对话。
  一堂课的板书,可以说是老师在课前反复研读教材,提炼出来的精华。所以一到课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为了板书一个事先概括好的词语,反复地问,一而再再而三,直到听见了他预想的答案,可以写上黑板了才肯罢休。有时学生即使有了近似的词语说了出来,老师还是会修改为自己预设的词语来板书,很少有老师会愿意为孩子的回答改变自己预设的板书的。这种唯我的对话形式,会逐渐消磨了学生的思考力,一定无效。
  只要我们关注自己的课堂,避免出现以上相类似的无效对话现象,那么,无论是教与学,都将更有效度。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一、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多年来,阅读一直被看成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总是不尽如人意。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全国性的重要英语考试中,大部分学生不及格都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较弱。而有意思的是,这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词汇量不足,他们能够认识单个单词,但是却不理解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推断出整个语篇的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在实施建议中多次强调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一些抒发作者强烈情感的文章,教师让文本、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起来,引起共鸣,是我们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富有情味,下面谈几点自己粗浅
期刊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
期刊
“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要让学生一走进课堂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热烈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有一个吸引学生的好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闪光点,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基本要求    1、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
期刊
所谓问题,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问题就像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人类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向前发展的。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发现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提出正确的问题比起寻找它的答案来说,常常是更为困难和更有创见性。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是科学研究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期刊
新语文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要适应新语文课标要求,就必须改变当前陈旧落后的教学观,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就得使课堂变成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多读、多问”的好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效率,变枯燥无味为兴趣盎然。     一、多读 ——读中感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
期刊
科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科学课堂不再是一个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计划课堂,而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变化的、有生命的完整历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教材、预测学情,并根据课堂探究情况的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正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
期刊
新《纲要》再次把幼儿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早期阅读是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或成人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活动。幼儿年龄小,身心发育还不完善,知识经验简单、孤立,还处在认知事物阶段,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一.环境创设是基础    1.创设良好的幼儿园阅读环境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们来到人世后,应尽早为他们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领着他们踏上第一部台阶,使他们认识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邈远深刻的思想情感浸润着读者,以其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启迪着后学者,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艺术宝库。古典诗词情感的表达从大的方面来说,无非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感情一览无遗;间接抒情就委婉含蓄、曲折深藏得多了。这里笔者欲就古典诗词里一种比较别致的手法来谈谈它表达情感的方式,为我们的鉴赏或创作提供一些帮助。  什么手法呢?让我们先来看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思乡怀人名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