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叹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ast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花源记》为历代传唱的名篇,但其中一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并未得到正确解释,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比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叹惋”,不少人将其理解为“嗟叹惋惜”,其实,这是一种以今律古的不当解释。在这里,“惋”并非“惋惜”之义,“叹惋”属于同义连用,“叹”“惋”都是“叹、惊叹、叹息”的意思。
  从文意上看,桃花源中人“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他们听渔人叙说外面世界的巨大变化后,可能产生的反应,一是惊叹外面世界的变化,二是羡慕或厌恶外面世界的生活。然而下文紧接着叙述,在渔人即将离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桃花源中人对自己生活的世界至少是敝帚自珍的,对外界并无半点羡慕或厌恶,也就不可能产生惋惜之情。这样看来,于情理而言,桃花源中人的“叹惋”就只应该是“惊叹、叹息”了。
  “惋”的“惊叹、叹息”义在古代辞书中多有记载。如《玉篇·心部》《广韵·换韵》《集韵·换韵》《类篇·心部》等都解释说:“惋,惊叹(也)。”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烦冤”条也注曰:“惋,叹也。”
  表示“惊叹、叹息”义的“惋”也常和“惊、愕、慨、骇、惕”等连用,比如下举诸例中的“惋”都不能理解为“惋惜”:
  (1)荥阳郡有一家,姓廖,累世为蛊,以此致富。后取新妇,不以此语之。遇家人成出,唯此妇守舍,忽见屋中有大缸,妇试发之,见有大蛇,妇乃作汤灌杀之。及家人归,妇具白其事,举家惊惋。未几,其家疾疫,死亡略尽。(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
  (2)臣近亲率所统,欲北扫赵魏,军次武昌,获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书,说风尘纷纭,妄生疑惑,辞旨危急,忧及社稷。省之惋愕,不解所由。(《晋书·桓温传》)
  (3)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须臾进前,逢一年少道人,显问:“向逢一老道人,是谁耶?”答曰:“头陀弟子大迦叶也。”显方惋慨良久。(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法显传》)
  (4)披疏骇惋,不解所由,便星言奔驰,归骨陛下。(南朝宋谢灵运《诣阙自理表》)
  (5)顷闻之道路云,二鲁背叛,致之有由,谓不然之言,绝于智者之耳。忽见来表,将兴晋阳之甲,-惊愕骇惋,未譬所由。(《宋书·南郡王义宣》)
  (6)说此语时,天地大动,无云而雨,诸天惋惕,即以天眼,下观世间。(《贤愚经·坚誓师子品》)
  古籍中表示“惊叹、叹息”叉的“叹惋”也不少见。如:
  (7)琛谓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融立性贪暴,志欲无厌,见之叹惋,不觉成疾。还家,卧三日不能起。江阳王继来省疾,谕之曰:“卿之财产,应得抗衡,何为羡叹,以至于此?”(《太平广记·奢侈·元琛》)
  (8)释真表者,百济人也,家在金山,世为弋猎……当开元中,逐兽之余憩于田畎。间折柳条贯蛤蟆,成串置于水中……至明年春猎次闻蟆鸣,就水,见去载所贯三十许蛤蟆犹活。表于时叹惋。(《宋高僧传·释真表》)
  (9)方凄然欲询所之,女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复见。生叹惋木立,若丧魂魄。明以告母,相为叹异而已。(《聊斋志异·侠女》)
  例(9)前文讲述金陵顾生母子对对门所住的寡母弱女悉为照顾,其实他们不知这对母女本是浙江某大官的家人,因逃避仇家才来此隐居、伺机报仇的。少女为报顾生母子之恩,私下许身顾生但并不与之成婚,待己母寿终安葬、为顾生所怀的孩子生下后,少女于夜手刃仇人。手提装有仇人头颅的皮囊采向顾生说明自己的身世并作诀别。少女此前将自己的情况严格保密,所以顾生对她一无所知,乍听到这些,再加上少女“一闪如电”地突然不见,顾生当时的状态只能是“惊叹”而不可能是“惋惜”,同时,下句中“相为叹异”一语也进一步说明顾生母子对此事是大为惊叹而非多所惋惜。
  同义连用者往往可以倒序使用,表示“惊叹”的“叹惋”也可说成“惋叹”,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引《字略》曰:“惋叹,惊异也。”例(7)所记故事本身来自《洛阳伽蓝记》:“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见之惋叹。”二者一作“叹惋”,一作“惋叹”。意义完全相同。再如:
  (10)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乐府诗集·慕容垂歌词》)
  (11)友章每夜读书,常至宵分,妻常坐伴之,如此半年矣。一夕,友章如常执卷,而妻不坐,但伫立侍坐。友章诘之,以他事告。友章乃令妻就寝,妻曰:“君今夜归房,慎勿执烛,妾之幸矣。”既而友章秉烛就榻,即于被下,见其妻乃一枯骨耳。友章惋叹良久,复以被覆之。须臾,乃复本形。(《太平广记·妖怪·金友章》)
  (12)是日疾即愈,径往是家,见婢媪皆如旧识。主人老无子,相对惋叹,称异而已。(《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孙峨山转世》)
  (13)吾州多异才,敬于君尤为惋叹焉。(清恽敬《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
  例(11)中金友章此前不知自己的妻子乃是山中枯骨精,所以一见其原形会“惊叹良久”;例(12)前文讲孙峨山在卧病中恍惚觉得自己被领到了一户人家,投胎为这家的儿子,三天后奴婢在给他洗澡时将其失手掉在地上摔晕过去,他苏醒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来卧病的地方,而家人认为他已气绝三日,于是他赶紧记下恍惚中的见闻,,并在病好后按照记忆中的路径直接去拜访曾经投胎的那户人家,所以才能“径往是家,见婢媪皆如旧识”,而与主人见面后更多的也当是“相互惊叹称异”了。
  后来“惋”逐渐地多用于表示“惋惜”之义,“叹惋”“惋叹”从而也就包含了“惋惜”之义。如唐李肇《唐国史补》:“及闻马嵬之死,数日叹惋。”《宋书·殷景仁传》:“殷仆射疾患少日,奄忽不救。其识具经远。奉国竭诚,周游缱绻,情兼常痛。民望国器,遇之为难,惋叹之深,不能已已。”类似之例颇多,今人也多以此解,故不赘举。
  《汉语大词典》在“叹惋”条下仅列“嗟叹惋惜”一义,而所举例证正以我们所讨论或提及的《桃花源记》《洛阳伽蓝记》《聊斋志异·侠女》之例打头,读者如若不下一番考辨的工夫,可能多会据此传讹。因此,我们觉得有类似情况的辞书,再版修订时最好在“嗟叹惋惜”前再增加一个义项,即“惊叹、叹息”。
其他文献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已入选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叠音词语的使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形式多样。文章通过对叠音词语的灵活运用,营造出凄楚的意境,抒写出思乡之愁、现代文明之忧及青春逝去之怅惘……可谓叠音交响,情思绵长。本文试对文中叠音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一方面揭示汉语叠音词形式丰富的特点,另一方面展示余光中先生散文的语言魅力。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之一是
“小姚、张芳两人正在屋里说话,突然李菲破门而入。”问:门到底破了没有?  上述文字摘自网络上一则标题为“让外国人目瞪口呆的汉语考试题”的短文。看后觉得挺有意思,外国人是否目瞪口呆暂且不管。门到底破了没有——咱们中国人能说得清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印书馆第5版),它对“破门”的解释为:“动通过砸或撞等把门打开。”却没有具体说门是否破了。于是随机拿到自己所教班级去测试,105名学生(
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指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他们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中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期,插图在其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研究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没有特别关注小学中年级。基于此,笔者试图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
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18套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材丰富,内容多样。各卷在选材上都遵循了一条潜规则,就是避熟就生。选择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而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否落实,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关键在于课堂教学。  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
“问题教学”是由某本原性数学问题所引发的探究、建模,直至达成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一、从随意的提问到本原性问题凝练——真问题  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要考虑数学作为一种活动,其内在的联系、思想方法等本质特征;更要考虑对学生而言,什么是某个数学问题最为本质的要素。本原性数学问题的凝练重在关注问题的“质”,即在数学教学中把某个数学问题的“根源”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教师培训:理性与实践的核心关注》,它是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汤丰林教授用自己的心血写就的专著。我花了一周时间连续读完,觉得非常过瘾。掩卷而思,我深为汤教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所感动。我认为该书既可当理论书籍阅读,也可当工具图书使用,还可当写作范本学习借鉴。  一、专业提升之书  该书介绍了“教师培训”这一新兴专业的理论与实务,具有专业的前瞻性和理论的原创性。  1.
一、文本探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文化熏陶课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胡同文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围绕人文熏陶的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在设计中时时处处贯彻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思想的熏陶,整堂课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复诵读,切身体验,很快融入文本,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二、教学设想    
编者按:本期任为新、柯晓林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8年第5期《重读经典——关于经典阅读的对话》一文的讨论。    《语文建设》2008年第5期中的《重读经典——关于经典阅读的对话》是篇好文章,它通过袁湛江、邓彤、桂维诚等老师的对话,讨论了教师阅读经典的意义和方法的问题。几位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案例信手拈来,文章充满感性。但窃以为,他们在概念的界定、经典阅读的意义和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论述值得商榷。
【摘要】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递者,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其固有的内涵与特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数学课例,对教师的四大核心素养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情境 教学模式 立德树人  教师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1]。教师核心素养是基于教师自身知识经验,不断形成和完善的一种关于知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