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引出的故事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he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张画面依然清晰的拍摄于80多年前的珍贵老照片——“闽南国术团与陈嘉庚合影照”。照片中前排居中者(左九)为新加坡著名爱国领袖、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的身旁(左十)的老者则是永春白鹤拳的一代宗师潘世讽。
  望着相貌清癯、精神矍铄的潘世讽,不禁回想起至今仍在永春等地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有关他与白鹤拳的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
  白鹤拳自清朝初年方七娘创立以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华武坛瑰宝、南拳武术奇葩。它是一个兼具实战功能和健身作用的优秀拳种,2008年获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
  一代宗师潘世讽则为永春白鹤拳的发扬光大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潘世讽(1859-1931),名禄咏,字世讽,号韵斋。福建省永春县达埔乡达中村五水头厝人,为太学生潘奕宣之次子。
  他小时候即随外祖父练武,学习白鹤拳。外祖父去世后,拜永春白鹤拳名家叶笑为师,继续深造。叶笑见世讽天资聪颖,青睐有加,倾囊相授,情同父子。叶笑去世后,再从白鹤拳名家潘贞团习艺,两人亦师亦友,潘贞团每外出设馆授徒,世讽常侍左右,代师之劳。
  历经多年苦练,潘世讽拳技日精。人虽清癯,但是膂力过人,360斤重的义勇石,能双手拎起旋转一周。当时的人,莫不叹服。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戊科,29岁的潘世讽以刀马步箭巧力见称,被录取为第一名武秀才。
  之后,潘世讽与师弟潘嗣清、潘孝德二人在闽赣问遍访名师,以武会友,切磋拳艺。他先后获益于13位名师,集诸家之长,熔于一炉。
  清同治、光绪年问,潘世讽与潘贞团等人精研永春白鹤拳术,在固有基础上,去芜存菁,创新提高,使其刚柔虚实、吞吐浮沉更趋合理,让其更富于攻防意义和健身价值。流传至今的白鹤拳套路主要有:《七步三战》、《十三步摇》、《十三太保》、《美女梳妆》、《鸭子汆水》、《千字打法》、《螳螂照日》、《八分寸法》、《太公钓鱼》、《走马回鞭》、《单刀赴会》……
  潘世讽还在他所著的《白鹤仙师祖传真法》一书中充实完善了白鹤拳“凝神调息”之法等相关拳学理论。书中认为,白鹤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飞禽。白鹤拳是象形拳,又是内家拳;学拳者不仅要重形,更要重神,重视内气的修为。更多的时候要“守正子午,以安身为要,待机而动”。要以白鹤拳独特的调息固气和导引吐纳方法,加强身体内气之运行,蓄气于丹田,运劲于手足,达到内外兼修之效果。
  此时,白鹤拳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潘世讽仍时时告诫徒弟们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古之弊端。学武不易,做人更难,夸强好胜,乃取祸之道。”要徒弟们“讲和扮战角(角色),时刻须斟酌”。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月,国民政府将在南京举行全国首届国术考试。农历七月二十日,当政者召集全县武术行家在西校场进行赴考选拔。潘世讽不顾年逾古稀,欣然应命出场。他步马所过,地上嫩草若烂,观众叹为观止。
  最后,县里推选出潘世讽和潘嗣清、潘孝德等9人参加国考。当时福建省参赛者共20人,而永春县占了近半数。
  比赛当日,在全国数百选手中,潘世讽被选为第一位出场表演者。
  他足蹬布履,身着长衫,胸前银须飘飘,健步登上台来。观众但见他拳脚到处,枝节刚似铁戟铜牌,手指柔如随风摆柳,身如白鹤轻盈,足似枯树盘根。各处筋骨关节,一齐运气行力,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恰到好处,一展南派武术永春白鹤拳风姿。观众一时掌声如雷,喝彩声不绝于耳。
  考试委员长、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对潘世讽的表演也是赞赏不已。不仅赠予潘世讽“国术超群”金牌,而且还让照相师傅为其拍摄八寸照片,嘱咐高挂于中央国术馆。当时的《崇道报》曾以《特色出众终属潘老》为题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1929年10月,为弘扬国粹、涤除积弱,潘世讽等人应爱国侨领陈嘉庚之邀,组织“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简称“闽南国术团”)抵新加坡,计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巡回表演献艺。
  他们一行二十人,潘世讽任国术团主任,次子潘嗣回、四子潘瑞荡、孙潘儒耸(时年13)、徒弟柯剑锋等皆为团员。父子祖孙三代远征重洋,备受陈嘉庚赞扬和助力。
  10月20日,陈嘉庚在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接见以潘世讽为主任的“闽南国术团”全体成员并与之合影留念,以此壮其行色。
  首演在新加坡小坂涂桥头陈嘉庚公司制造厂新楼举行。场面布置气派,气势恢宏。会场表演台上两旁高高悬挂的巨幅对联尤其引人注目:
  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
  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
  横批:国术重光
  台上左边梯门处还有一幅字体稍小的对联:
  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
  且看中华国术我武惟扬
  海外华侨受会场气氛感染,心情格外振奋。场上表演精彩纷呈,场下观众热血沸腾。场上表演者以气催力发出的声震屋瓦的吼声和场下观众的热烈的叫好声、鼓掌声连成一片。在新加坡连演三日,观众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然后,“闽南国术团”一行向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巡演。
  这一天,风和日丽。潘世讽等人来到风光旖旎的印尼的一个小镇上,他们在绿草如茵的野外场地为当地印尼华侨演示、讲解永春白鹤拳。白鹤拳的独特魅力让围观者听得全神贯注、兴趣盎然。
  这时,一个皮肤黝黑、长得格外壮实的“印尼人”分开众人,挤了进来。他叽哩哇啦地对潘世讽说了一通话,当地华侨告诉潘世讽,这“印尼人”要求比武。之后,“印尼人”不容潘世讽分说,上前照面就打。直拳、勾拳、摆拳,“印尼人”使出了一连串的组合拳。当地华侨提醒潘世讽,这是西洋拳击,速度快,力气大,十分厉害。
  永春白鹤拳素以短桥寸劲著称,比西洋拳击更利于近身搏击。潘世讽被迫还击,却不慌不忙,见招拆招,见缝插针,显得游刃有余。   几分钟后,潘世讽以极快的速度绕到“印尼人”身后,先是食指单指点击,紧接着双掌猛力弹击其后背,只见“印尼人”跌出一丈开外,仆倒在地。那“印尼人”也不简单,就势一滚,爬起身,溜之大吉。
  潘世讽也不计较,他接着给当地华侨讲解刚才对付“印尼人”所用的招式:青龙出水、仙人打鼓、白鹤护巢、利刀削竹、牵牛过岸、砧鞋出线、微风拔树、一支寒梅……绕到其身后用的是“单枝点穴”和“鹤翅双弹”。他说:“这些大多是白鹤拳的基本招式,只有‘单枝点穴’是轻易不外传的,因为它点击人体穴位后,如果没有相应的解药,对方往往非死即残。”
  正说着,刚才那落败的“印尼人”带着一个人高马大的白人摩拳擦掌地走来。有人悄悄说,那“西洋人”是“印尼人”的师父,已到印尼多年,能说印尼话。
  “西洋人”一上场,二话不说,抢过场地边插着的长。柄朴刀往地上一戳,刀就被戳断了。他在潘世讽面前一站,个头高出潘世讽一大截。“西洋人”也不说话,脚下跃动着有节奏的碎步,手上重拳出击。潘世讽以白鹤拳“花字踏架”的步法躲闪着,偶尔用“摇手”等招式化解来拳,并不急于还手。
  突然,“西洋人”一记右直拳打在潘世讽的胸脯上,又闪电般一个左勾拳击中了他的腹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潘世讽只是身形晃了晃,似乎并无大碍。趁“西洋人”一愣之机,潘世讽中路直进,以举360斤“义勇石”的膂力抓起“西洋人”,扛着他的笨重的身躯,疾速旋转起来。然后,像扔沙袋般把他抛了出去。“西洋人”好长时间才爬起来,灰溜溜地跑了。
  那“印尼人”这时发觉自己半边身子麻木,右臂不能上举,方知道这华人的功夫深不可测。
  他当即跪倒在潘世讽面前,请求他饶恕自己的莽撞,并收下自己这个异国徒弟。
  潘世讽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点穴的结果也在潘世讽的预料之中,他随即在“印尼人”身上多个穴位点揉,并拿出以“金地匙、银地匙、杉刺子”等十二味草药秘制的解穴“通关草”让“印尼人”当场服下,大约一袋烟功夫,“印尼人”右臂已能上举,身体基本上恢复如初。
  此后,永春白鹤拳在印尼当地流传开来。如今,印尼人喜欢的《印尼拳技击八法》(八个对练套路),就融入了不少白鹤拳的精华,在其中的攻防对练中,明显可见白鹤拳“靠枝”(对练)的招式和特点。
  1930年中秋时节,潘世讽率团载誉荣归。“闽南国术团”在东南亚巡演,开创了我国民间以武术对海外友好国家进行交流的先河,同时为永春白鹤拳在东南亚一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1年初,世讽因奔波劳顿,积劳成疾。病中复励后辈宜宣扬国术精神,谓为强国健身之本。农历辛未年正月初二(公元1931年2月18日)日午时,一代永春白鹤拳宗师,溘然长逝,享寿虚龄七十有四。
其他文献
在武术交手传承叙述语言上,一般把两手臂当中、两腿当中称为“内”或“里”,把两手臂、两腿的两侧称为“外”或“边”,如“门内”、“门里”、“外上”、“边进”等。合步,是指双方的右脚或左脚都在前位站立。顺步是指一方的左脚和另一方的右脚在前位站立。  向内缠绕训练是指双方双缠推手时,防守方双手接手由外向内,同时腿、脚、腰、胯、肩等部位协调配合,以螺旋缠绕的运行轨迹,化解对手进攻、再反攻而反复练习。练习缠绕
期刊
太极拳与中国书法,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传统历史文化的瑰宝。  太极拳吸收了《易经》的阴阳学说,老子的道德学说,儒家的中庸之道,兵家的虚实论,中医的经络原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因此说,太极是哲学,太极是文化,太极是大道。  书法绘画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国学。她的辉煌和伟大,同样体现在阴阳、虚实、沉稳以及意念上。武术与文化的艺理是相通的。  习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书法绘
期刊
何淑淦先生(1933.3—2013.7)原籍山东定陶,是一代太极宗师洪均生先生的最早入门弟子。洪公曾说:“淑淦是我主动劝他学拳的,也是我学生中见过我师的第一人。”  1950年冬,何淑淦先生于济南正式拜洪均生先生为师,蒙师把手授艺,一丝不苟,从腰裆基本功,到一、二路套路,要求甚严,奠定了扎实的武术功底。  先生聪明睿智、文武兼修、交游甚广、从政有为。  1955年先生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公修书介
期刊
刘宝和,天津市宁河县人,1962年生,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傅(剑秋)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现为天津市形意拳研究会副会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刘宝和1978年随形意拳大师傅剑秋先生亲传弟子杨义清学艺,严格要求自己,1985年被杨义清收为弟子(见图1)。2006年恩师去世,他再拜武术名家、深州郭氏传人陈长栓为师(见图2)。三十年如一日地练武刻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积累了精湛
期刊
截手单把的手法  截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名词的含义很广泛。有一种讲法说:凡是以截断对方进攻着法的动作行为统称为截手。不过截手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以下所简介的是门前截手,分为四种不同的手法:  A、上截手。  上截手就是拦截来自于上部击打或击打上方的动作,或泰山压顶,或斜劈,或冲拳,或上勾拳,或双风贯耳,或丹凤朝阳,或朝天一炷香,如此等等。有歌为证:  (一)一着打至泰山边,便有精灵四面悬;一堵墙
期刊
本文公布的是肖力行老师创编的“心意六合拳拳理要旨”系列当中的六篇:轻步站、踩步摇闪把、龙吊膀、抡劲(其一)、抡劲(其二)、收势。  这六篇拳理要旨阐述了心意六合拳(也称“十大形”)中至为重要的五记拳的精要,其中,包含了最基本的关于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声法、健身、技击的要求,掌握这五记拳是练好心意六合拳的基石所在。读者若能深入理解,还能从中进一步分辨出内、外家拳之别。  在每篇拳理要旨之后,配上
期刊
应在美国的学生及太极爱好者的邀请,李光昭老师于3月21日至4月6日赴美进行了为期15天的交流访问和讲学活动。分别在硅谷、纽约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无极桩功”讲学,并和当地的太极爱好者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以下是李老师对学员提出一些站桩中疑问的解答:  问题1:吃完午饭后能马上站桩吗?  答:吃完午饭后马上站桩是可以的,因为无极桩功就是回归天、地、人相合一的“原点”状态。我们知道坐标的原点是零,换言之是无、
期刊
2013年6月16日,我的师父宋光华先生和师母,应邀来到了陕西韩城市传功送宝。  师徒相见,格外亲切;师徒相聚,亲如一家。师父宋光华先生已过耋耄之年,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下榻伊始,不顾路途劳累,不顾年纪高迈,便给大家示范拳法,讲授拳理。师父来韩的喜讯,不胫而走,一时同仁接踵虚心求教,悉皆景从。  作为中国当代武学大师,宋光华先生的光临,给韩城武术爱好者带来了福音,为韩城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送来了春
期刊
退休老人卢乃周,79岁了,仍然坚持野外身体锻炼。他的梦想是,创造出优秀有效养生的好方法,通过有效的运动来代替所有的营养补品,冲刺平常人的生理年龄,向健壮的100岁进军。因而他在上海地区寒冷的12月份季节里(气温5度到0度左右),仍然身穿薄衣单衫在地上摸打滚爬;在上海8、9月份炎热的夏秋季节,仍然在上海师大坚硬的塑料操场上翻滚,不断身体力行,不断总结自己的锻炼感悟。  卢老的锻炼项目中,有一项叫做“
期刊
蔡吉元先生,梅花拳十七代传人,在美国被誉为“功夫之父”。1946年,他出生于中国台湾:1953年开始习武,师从薛春生大师,学习少林拳;1961年前往美国留学,同时学习自由搏击;1965年和1967年连续获得美国自由搏击轻量级冠军;之后的七年里,他相继取得了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7年回台湾拜入梅花拳十六代宗师张武臣门下,接受传统1969年至1974年间,他还先后开设武馆26家,共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