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则罔 研而不教则殆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ingguixu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一个人倘只是进行接受性学习,却不用自己的脑筋来思考,那么他必然感到迷惘;而如果只是一味胡思乱想,却不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接触客观实际,那就很危险了。孔子真是圣人,一语便穿透千年,时至今日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我忽然想到孔子这两句话,是源于对时下某些教研员只“研”不“教”,甚至不“研”不“教”的现象的忧虑。故而不揣谫陋,甚至不避冒犯,私自“篡改”至圣先贤的“最高指示”,来发一番议论,再借用“样板戏”《沙家浜》一句台词:“说得对,吃我的‘药’;说得不对,分文不取。”
  我国中小学教研员制度,是一项很好的制度。有了广大教研工作者的努力,在课程开发和实施、教材选用和培训、教法改革与实践、教师修为和成长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和成功的经验。教研员,是在教学业务方面,联结上级教育决策、行政部门与基层学校、教师的纽带。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的教研员,是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是深受广大教师欢迎的伙伴甚至亲人,他们理所当然地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和尊敬。他们之中,也涌现出不少专家和学者,曾经主持过著名的“青浦实验”的顾泠沅,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长期扎根教学一线,和广大教师一起,扎扎实实搞教改实验,终于成为来自基层一线的教育行家里手。
  然而,现在确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让人担忧,那就是有一些教研员,长期“浮”在上面,既不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更不亲入课堂、担任课务,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宝贵的教学体会和教研资源。长此下去,必然与实际的教学发生隔膜,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没有了“教”,那种隔靴搔痒的“研”,也就很难产生、甚至断难产生实际的效用。
  也许那些教研员会说:“我们就是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呀!过去我们积累的教学经验可多了!”不错,大多数教研员的确来自教学一线,其中绝大多数也的确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我想说:教学是一泓活水,它每天都在变化着,正因为它的流动不居,才保持着清新的生机。更何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每天都有新鲜的事物产生,每天都有值得关注和探究的新课题。课堂,本就是一个焕发生命活力的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生命的丰富性有相当的成分体现为课堂的无比丰富性。曾经的生命精彩不能替代今日和明天的生命精彩。哪怕你过去的教学曾经辉煌,但那光焰即使能燃亮到今天,恐怕也已经如星、如豆,再不可能如日、如炬。
  毛泽东同志曾在他的雄文《实践论》中形象生动地阐发过他对实践亲历的看法。他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哲人已逝,斯言在耳。毛泽东同志的这段名言,曾多少次被人引用,这是因为他讲出了规律,讲出了真理。我想,一个真正想探寻教学规律与法则的教研员,一个真正希望取得教学研究的发言权、进而有效指导教学的教研员,是一定会牢记毛泽东同志的这句忠告,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学的实处、深处,真正做到“教”、“研”并举,“教”、“研”相长的。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学的实处、深处,对教研工作、对教研员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是能真正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握有最为鲜活、最为丰富的教学历练和课堂资源。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一堂公开课下来,到了评课阶段,某些听课的教研员作评点发言(而这时他们的意见往往最具“权威性”),听上去是一大堆时髦术语,再不然便是一通主观臆断,既不能客观求实,也不能直击要害。究其原因,除了态度方面的因素,恐怕很大成分是脱离教学一线时间太久,已经难有切身体会。于是,或者是“看人挑担不吃力”,或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一个教研员是长期“泡”在教学一线的,他(她)就会知道,师生们在课堂里捧的这本教材,哪些地方是编得好的,哪些地方还值得商榷,到向编书者提意见的时候,便能说出确凿实在的看法;他(她)就会知道,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有怎样的充分预设和调控机智,为什么有人驾驭课堂得心应手,有人应付课堂捉襟见肘,高下之间,其真正的区别何在;他(她)就会知道;在怎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飞”起来,而又是在怎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兴趣会“蔫”下去。总之,课堂教学之“梨”,倘不亲口吃一吃,是没有办法真正得其滋味的。
  其次是能建立起教研员与广大教师之间的亲和关系,使教研员的工作获得最为稳固坚实的人脉基础。教研员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广大教师中间,就能最真切地感受一线教师的教学甘苦,就能把到教师的教学之“脉”。和他们在一起切磋琢磨,交流探讨,就能说到他们的心坎儿上去,真正让广大教师信服、佩服、敬服。同时,教研员的教学“下水”,也正是一种“放下身段”的亲和姿态。即使不可能完全和教师打成一片,至少在他们中间经常能看到你的身影。在与教师的教学性接触和非教学性接触中,教研员就可能和广大教师有共同的话题,有共同的感受,有共同的兴趣,甚至有共同的人生体验。教研员和广大教师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有切实的基础,感情也才能历久弥深。那种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指手画脚、不着边际的教研员,只会离教师越来越远。他们得到的,可能是教师表面的客气和尊敬,却永远不会得到教师由衷的喜爱和亲近。
  最后是能让教研员真正收获研究的成果,在教学研究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毋庸讳言,在当下的教学研究中,真能出成果的,进而能著书立说成一家言的,不是没有,而是并不太多。有相当一部分教研员,也有所谓“成果”,却大抵是编试题、编资料,说是“教辅用书”,其实是“考辅用书”。这样的成果,没有也罢。这样的“教研”,其实既不曾“教”。也不是“研”,也就是我前文所说的“不教不研”。
  来自一线的教学研究,一定是一种“在场的研究”,结合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带着浓郁的个性色彩。这样的研究,是草根化的研究。是“近身”的研究。用学者严清的话来说,是“身边事、眼前景,手上功夫心中情”的研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搞教育、搞研究的。他的那些皇皇巨著,读上去那么亲切,说着教育“圣经”一般的至理名言,其实每一句都是他的实践结晶。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也是这样搞教育、搞研究的。她心系儿童、情牵课堂,三十余年扎根一线,孜孜以求,终成大器。那三百余万字的8卷本《李吉林文集》凝结了她多少实践智慧!中小学教研员,从工作的实质来讲,更类似一份教师工作,而不能简单地和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画等号。
  还是回到题目上去。教师也要做研究,只知埋头教书,不知反思、总结、比较、探究的“教书匠”,会越教越糊涂;而教研员也要做做“教”的事情,或经常上上公开课,或干脆用一段整足的时间,任任课务,种种“试验田”。如果只知闭门造车,躲在“象牙塔”中搞“研究”,把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用以指导教学,那真叫一个“殆”(危险)呀!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民间美术,在当前正面临着严峻地发展问题.随着我国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民间美术也应该顺应当今社会大环境,采取必要措施,将民
高中数学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中小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阶段之一。作为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延伸,以及向大学数学学习的过渡阶段,能为日后进入高等学府的
图书馆技术发展热点层出不穷,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简要介绍了大数据基本特征和概念,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五点发展对策。
现代职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应紧密结合市场经济状况,要求在教育中体现实用性和直观性,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职教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
在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背景下,加快了计算机犯罪率的增长速度,而直接操作计算机现场的犯罪是目前计算机犯罪的主要形式,即便在计算机现场安装监控设备可以找出相关的犯罪人员,但
本文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政策背景下,将"众创空间"中的两个独立个体——企业和高校,引入创新创业研究领域,以双方互动模式中的校企合作为例,进行创新、创业研究,通过比较各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增加音乐课堂的教学容量,丰富课堂
为解决目前高校教学督导评价方式中的评价信息收集不全面等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移动终端的多主体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本系统利用多主体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督导、院系领导、同行
早上,大班的青霖拉着妈妈的手经过走廊遇到了中三班的张老师,张老师热情地和青霖打招呼,而青霖只是看了张老师一眼。妈妈尴尬地叫儿子和老师打招呼,而儿子只是扭扭身子。妈妈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