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性语文(又称诗意语文),其价值取向是人文的,教学特征是情感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体验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赞美春天使万物充满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美好的希望,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第一、二节写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起着总起的作用。第三、四、五、六节是分述部分,第三节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了春草活泼调皮的样子;第四节描写了春风中温柔的柳枝、混合的气息、鸟儿的歌喉、牧童的短笛;第五节描绘了朦胧安详的如诗如画的春雨美景;第六节写了春天里,人们赶趟儿似的,一个个出来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第七、八、九节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起着总结全文、寄寓主题的作用。文章篇幅不长,且文字浅显,但又清新隽永、意趣盎然,宛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就像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一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教学流程中笔者改变以往的做法,让学生美听、美赏、美读、美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启发想象,感受画面美
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就是一幅优美的绘画作品,《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爱之情,怎能有这等精彩之笔!在朱自清笔下,春花、春风、春雨都显得那么美。花红柳绿、万紫千红,引得蜜蜂、蝴蝶争着闹春。风中的柳枝是多么温柔,风中的乐声是多么动听,风中的气息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绵绵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表现了飘渺朦胧之美。读着读着,仿佛正在春风中尽情地欣赏一部春天的乐章,一幅春天的写意画。作者对春天真挚的赞美之情,已不留痕迹地融入了景物描写之中,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中,我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最深情的一句话说说自己对春天的感受。”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我接着问学生:“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让学生把课本都扣上,闭上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学生神游其中,听完录音,让学生说说文中春天的美集中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这时学生很快回答春天美在草、花、风、雨、人。尽管学生们说得五花八门,但教师迅速、清晰地板书下来。这时再让学生打开课本,与文本对话,自由模仿朗读,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二、披文入情,领悟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春》一文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文章的第二节是具有节奏性的语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其中蕴含的由弱渐强的语气,就像是渐强的乐句;第三节春风中的各种气息,混合着鸟儿歌唱的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把读者带入了音乐的境界;第五节描绘的春雨美景,简直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淡彩画。你看,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的春雨,闪闪发亮的绿叶青草,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悠闲的行人,正在劳动的农民,构成了一幅朦胧、安详而静谧的水墨淡彩画。这幅画使连绵不断的春雨不再令人烦恼,读者可以静静地欣赏,体味春天雨景的无穷韵味。第一次听完录音后,学生是这样说的:
生1:我仿佛置身于春天里一样。
生2: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春天的图画。
生3:我仿佛听到了鸟在叫,闻到了花的香。
生4:作者笔下的春天简直太美了!
这时,我打开PPT图片,让学生欣赏瑰丽的春之画卷,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效果就出来了。
三、探求意蕴,理解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春》一文就是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绘春天美景,再写春天里的人们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这气息,能让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让懒惰的人勤奋工作,让失望的人充满希望。特别是文章的第七、八、九节,作者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不错,春天是新生事物,是美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不正是劝告我们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时机、干一番事业吗?
这一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
(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师: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四、反复吟诵,品味语言美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时,让学生品味最喜欢的画面,并说明理由。(教师指导说明理由的方法:修辞手法、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等,这样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喜好,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便可初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为什么会描写得那么美好呢?
生1:因为他用词特别丰富,而且很生动,像偷偷的、轻悄悄、软绵绵、稀稀疏疏、抖擞抖擞、舒活舒活等。
生2:用了许多比喻句和拟人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生3:还有排比句,加强了赞美春天、喜爱春天的语气。
师:能用文中的句子具体地说说吗?
生4: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春花颜色的鲜艳。
生6:“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喜爱春天的思想感情,作者如果不喜欢春天,就会觉得鸟的叫声很吵,很烦。正因为喜欢,一切都才那么美好。
生7:写春花的那一段,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竞相绽放,蜜蜂蝴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动物都人性化了,使春天充满活力!
……
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总结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各种景物的特征,并明白了景物描写必须紧扣住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带着感情朗读各幅图画,这样学生的印象变得更深刻,读起来自然就顺畅、流利、富有感情,并且为背诵课文做好铺垫。当上完课文时,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背诵,还有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做到声情并茂。
朱自清《春》一文,景、情、理三者交融,不管在艺术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愧为一篇好文章。只要我们深刻地钻研教材,抓住文中美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就能引导学生随着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从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塑造美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责任编辑:符 洁)
一、启发想象,感受画面美
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就是一幅优美的绘画作品,《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朱自清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爱之情,怎能有这等精彩之笔!在朱自清笔下,春花、春风、春雨都显得那么美。花红柳绿、万紫千红,引得蜜蜂、蝴蝶争着闹春。风中的柳枝是多么温柔,风中的乐声是多么动听,风中的气息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绵绵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表现了飘渺朦胧之美。读着读着,仿佛正在春风中尽情地欣赏一部春天的乐章,一幅春天的写意画。作者对春天真挚的赞美之情,已不留痕迹地融入了景物描写之中,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中,我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最深情的一句话说说自己对春天的感受。”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我接着问学生:“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让学生把课本都扣上,闭上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学生神游其中,听完录音,让学生说说文中春天的美集中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这时学生很快回答春天美在草、花、风、雨、人。尽管学生们说得五花八门,但教师迅速、清晰地板书下来。这时再让学生打开课本,与文本对话,自由模仿朗读,学生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二、披文入情,领悟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春》一文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文章的第二节是具有节奏性的语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其中蕴含的由弱渐强的语气,就像是渐强的乐句;第三节春风中的各种气息,混合着鸟儿歌唱的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把读者带入了音乐的境界;第五节描绘的春雨美景,简直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淡彩画。你看,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的春雨,闪闪发亮的绿叶青草,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悠闲的行人,正在劳动的农民,构成了一幅朦胧、安详而静谧的水墨淡彩画。这幅画使连绵不断的春雨不再令人烦恼,读者可以静静地欣赏,体味春天雨景的无穷韵味。第一次听完录音后,学生是这样说的:
生1:我仿佛置身于春天里一样。
生2: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春天的图画。
生3:我仿佛听到了鸟在叫,闻到了花的香。
生4:作者笔下的春天简直太美了!
这时,我打开PPT图片,让学生欣赏瑰丽的春之画卷,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效果就出来了。
三、探求意蕴,理解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春》一文就是景中寓理。文章先描绘春天美景,再写春天里的人们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这气息,能让消沉的人振作精神,让懒惰的人勤奋工作,让失望的人充满希望。特别是文章的第七、八、九节,作者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不错,春天是新生事物,是美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不正是劝告我们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时机、干一番事业吗?
这一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
(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师: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四、反复吟诵,品味语言美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时,让学生品味最喜欢的画面,并说明理由。(教师指导说明理由的方法:修辞手法、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等,这样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喜好,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便可初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为什么会描写得那么美好呢?
生1:因为他用词特别丰富,而且很生动,像偷偷的、轻悄悄、软绵绵、稀稀疏疏、抖擞抖擞、舒活舒活等。
生2:用了许多比喻句和拟人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生3:还有排比句,加强了赞美春天、喜爱春天的语气。
师:能用文中的句子具体地说说吗?
生4: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春花颜色的鲜艳。
生6:“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喜爱春天的思想感情,作者如果不喜欢春天,就会觉得鸟的叫声很吵,很烦。正因为喜欢,一切都才那么美好。
生7:写春花的那一段,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竞相绽放,蜜蜂蝴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动物都人性化了,使春天充满活力!
……
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总结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各种景物的特征,并明白了景物描写必须紧扣住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带着感情朗读各幅图画,这样学生的印象变得更深刻,读起来自然就顺畅、流利、富有感情,并且为背诵课文做好铺垫。当上完课文时,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背诵,还有部分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做到声情并茂。
朱自清《春》一文,景、情、理三者交融,不管在艺术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愧为一篇好文章。只要我们深刻地钻研教材,抓住文中美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就能引导学生随着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从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塑造美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