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抗凝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院3个月以上的214例患者,在门诊进行凝血四项检查及D-二聚体检测,按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不同分为三组,INR< 1.5为Ⅰ组(65例);INRl.5~2.5为Ⅱ组(117例);INR> 2.5为Ⅲ组(32例).结果 Ⅰ组D-二聚体阳性率20.0%(13/65),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6.2%(4/65);Ⅱ组D-二聚体阳性率4.3%(5/117),出血类并发症发生率6.8%(8/117),无栓塞性并发症;Ⅲ组D-二聚体阳性发生率3.1%(1/32),出血类并发症发生率15.6%(5/32),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3.1%(1/32);Ⅰ组D-二聚体阳性率和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01、0.015).D-二聚体阳性与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P=0.000).结论 D-二聚体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状态检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前一次INR< 1.5的患者中应同时检测.在没有检测D-二聚体的情况下发现INR< 1.5后应补充检测,以防止血栓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4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不同性别、肥胖、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术中骨折复位、股骨头钉尖顶距(TAD)患者的内固定失败的发生情况,并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243例患者获10个月至3年的随访并摄X线片复查.共有13例PFNA内固定失败.肥胖、不稳定性骨折、TAD≥25 mm及术中骨折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 总结纤维胃镜辅助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4例食管平滑肌瘤和2例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纤维胃镜辅助胸腔镜下肿瘤黏膜外切除术.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路径及操作孔位置,术中在纤维胃镜辅助下准确定位,在切除肿瘤后检测食管黏膜有无破损.结果 16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13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三尖瓣置换术(TVR)手术指征及方式,总结三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共施行TVR 27例,其中置换生物瓣膜23例,机械瓣膜4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例.结果 手术病死率为11.1%(3/27),其中2例术后死于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经积极治疗
期刊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指经历缺血的器官或组织在恢复供血和供氧后,器官或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出现损伤不可逆的现象,通常由炎症级联反应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