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自主创新需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更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规律,我们无法指望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能够在短期内速成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解决创新型人才短缺问题的可行性道路,就是倡导在传统教育模式和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各类专业型人才,通过自我修炼实现向创新型人才的转变。根据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标准以及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不同模式形成的渔人机理,本文提出如下自我修炼的八个方面及其修炼方法。
1、创新价值认同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会决定其意识和行为的方向,并成为日常行动决策的根据。创新价值认同,是指承认创新是实现人生价值最高形式,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不论个人或团体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是国家富强乃至人类进步的源泉,并将其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行为决策必要条件的新的价值观的确立。
若要真正认同创新对于人生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等不同侧面进行观察和思考,认识到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的祖先在同自然界进行生存斗争中学会了创新,因而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认识到人类社会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历史上的各种丰功伟绩都是创新的成果,认识到在今天全球化时代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学会创新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赢家。有了这样的价值判断,并由此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就会形成以创新为己任、以创新求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欲”则刚
“无欲则刚”指的是一个人若没有私欲,做人做事才会坚持原则,为了真理据理力争。这里将“无欲”改为“有欲”,是指一个人有了创新之欲,才会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而且会坚持到底取得创新成功。在当今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赢得竞争、超越对手是每一个人的期盼。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创新价值认同,还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够将这种期盼通过创新行动变为现实。
一个人创新欲望的形成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但更为直接的是某种危机感的作用。危机感的产生又同自己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目标直接相关。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心态,不会有创新欲望的产生。因此,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发展目标,并且将转危为安、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期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同时理清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创新欲望必将油然而生。
3、事事思变
寻求变异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思变需要求异思维,这就要针对已有解决方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以不同的思路去思考,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解决方案。求异思维的自我修炼,可以从身边的任何一个事或物做起,分析他人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然后换一个角度、一种思路进行思考,并在头脑中对其结果按照评价创新成果的“三性’标准作出评价。这样事事思变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形成求异思维的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水平。
4、善于联想和类比
F·培根曾经说:“类比、联想支配发明。”可见联想和类比对发明的重要性。其实,它们不仅对技术发明至关重要,还适用于人类创新活动的一切领域和方面。
联想、类比能力的修炼,不仅需要理解其规律,还需要广泛的知识积累,并注意观察事物之间的相近、相同和对比关系,遇事首先想一想它与哪些事物相关联,这是进一步类比思维的基础或前提条件。类比是知识转移创新的基本方法,反过来,经常进行这种知识转移创新尝试,既提高了类比思维能力,同时也会增强知识创新能力。
5、想象力训练
想象力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各种形象信息进行整合或重组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新需要素材更需要想象,二者之间的关系曾被爱因斯坦比喻为鸟的羽翼和空气的关系。想象可以超越任何时空的限制,所谓异想天开就是这个道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主要就是依靠想象的试验完成的。今天的潜艇、宇宙飞船等先进技术,都曾经以幻想的形式存在于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之中。
想象力人皆有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反而会逐渐降低,似乎是知识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其实不然,已有的知识不可能禁锢我们的想象力,罪魁祸首是习惯于逻辑推演的思维定势。作为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创造性想象需要更加雄厚的知识基础。想象力的训练不是要保持无知般的童真,而需要在占有必要的知识的基础上,时时处处进行自我训练,尝试有目的的将不同的知识要素整合成一种有意义的结构系统。所谓熟能生巧,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在坚持不懈的自我训练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6、勤于实践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创新能力不仅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得以培养和提升,还需要通过创新实践得以检验。创新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概念,它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两层含义,即主观性实践和客观性实践。主观性实践是指创新思维,其结果是提出新的创意,而客观性实践是获得物质性的创新成果。
作为自我修炼的一种方法,创新实践首先是主观性的创新思考,然后才是客观性的创新行动。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进行创新思考,提出新的创意,这是最为经济的创新实践训练。当然,只想不做终究为零,因此将创意开发为创新方案,进而进入实施阶段,直至取得创新成果,这种完整的创新经历才是最好的训练。从眼前的事物起始观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思考,在专业内外不放过任何创新实践的机会,是创新能力修炼的最好方式。
7、知识面拓展
创新思路的多少往往与创新主体的知识面成正比,因为创新主体的知识量是其通过不同领域知识的借鉴、转移、融合实现创新目的的必要条件。知识面的拓展,是指将自己的知识面由原来一个专业拓展到几个专业领域或方面。所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也在于此。当然,作为创新思想来源的知识不一定只是专业知识,它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及社会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知识面越是广博,通过类比获得创新的条件越充分,成功的概率必将越高。因此知识面的宽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拓展知识面的有效方法,一是阅读,二是观察。阅读的对象应是专业以外的知识,特别是生物学知识。因为生物物种是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每一物种对于其所生存的环境都具有最佳的结构和功能,它们的结构、运动、习性等生存方式都可能为我们解决特定的创新问题提供借鉴。只要你不放过任何机会细心观察事物,就能够得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会是获得历史和现实知识的最好选择,因为这是效率最高、收效最大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8、风险意识和博弈精神
创新往往同风险共存,不愿冒风险的人不会有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创新不等于盲动,如何规避风险同样需要创新活动来解决。因此这里所谓风险意识,包括敢于承担风险和善于规避风险的意识。众所周知,风险和收益同样具有共存关系,高风险与高收益共存,这就存在一种博弈。当然这种博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决策创新的过程。
风险意识和博弈精神同样需要修炼。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都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就意味着每天都存在考验我们的风险意识和博弈精神的机会。每一次考验都是一种训练,只要注意对每一次选择或决策结果的评估,经验会使我们的选择和决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遇风险而无险,成为博弈的赢家。
如今创新正在成为社会活动的主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期盼。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决定了其评价标准,尽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模式不一,但是只要能够达到相应标准就是好的培养方法。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急需,仅依靠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远水远不能解近渴,这就使得自我修炼成为最佳选择。希望本文提出的8项自我修炼之法,能够使你通过最短的路径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强者。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
1、创新价值认同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会决定其意识和行为的方向,并成为日常行动决策的根据。创新价值认同,是指承认创新是实现人生价值最高形式,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不论个人或团体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是国家富强乃至人类进步的源泉,并将其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行为决策必要条件的新的价值观的确立。
若要真正认同创新对于人生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等不同侧面进行观察和思考,认识到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的祖先在同自然界进行生存斗争中学会了创新,因而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认识到人类社会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历史上的各种丰功伟绩都是创新的成果,认识到在今天全球化时代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学会创新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赢家。有了这样的价值判断,并由此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就会形成以创新为己任、以创新求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欲”则刚
“无欲则刚”指的是一个人若没有私欲,做人做事才会坚持原则,为了真理据理力争。这里将“无欲”改为“有欲”,是指一个人有了创新之欲,才会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而且会坚持到底取得创新成功。在当今竞争无处不在的时代,赢得竞争、超越对手是每一个人的期盼。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创新价值认同,还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够将这种期盼通过创新行动变为现实。
一个人创新欲望的形成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但更为直接的是某种危机感的作用。危机感的产生又同自己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目标直接相关。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心态,不会有创新欲望的产生。因此,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发展目标,并且将转危为安、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期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同时理清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创新欲望必将油然而生。
3、事事思变
寻求变异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思变需要求异思维,这就要针对已有解决方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以不同的思路去思考,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解决方案。求异思维的自我修炼,可以从身边的任何一个事或物做起,分析他人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然后换一个角度、一种思路进行思考,并在头脑中对其结果按照评价创新成果的“三性’标准作出评价。这样事事思变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形成求异思维的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水平。
4、善于联想和类比
F·培根曾经说:“类比、联想支配发明。”可见联想和类比对发明的重要性。其实,它们不仅对技术发明至关重要,还适用于人类创新活动的一切领域和方面。
联想、类比能力的修炼,不仅需要理解其规律,还需要广泛的知识积累,并注意观察事物之间的相近、相同和对比关系,遇事首先想一想它与哪些事物相关联,这是进一步类比思维的基础或前提条件。类比是知识转移创新的基本方法,反过来,经常进行这种知识转移创新尝试,既提高了类比思维能力,同时也会增强知识创新能力。
5、想象力训练
想象力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各种形象信息进行整合或重组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新需要素材更需要想象,二者之间的关系曾被爱因斯坦比喻为鸟的羽翼和空气的关系。想象可以超越任何时空的限制,所谓异想天开就是这个道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主要就是依靠想象的试验完成的。今天的潜艇、宇宙飞船等先进技术,都曾经以幻想的形式存在于凡尔纳的科幻作品之中。
想象力人皆有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反而会逐渐降低,似乎是知识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其实不然,已有的知识不可能禁锢我们的想象力,罪魁祸首是习惯于逻辑推演的思维定势。作为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创造性想象需要更加雄厚的知识基础。想象力的训练不是要保持无知般的童真,而需要在占有必要的知识的基础上,时时处处进行自我训练,尝试有目的的将不同的知识要素整合成一种有意义的结构系统。所谓熟能生巧,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在坚持不懈的自我训练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6、勤于实践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创新能力不仅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得以培养和提升,还需要通过创新实践得以检验。创新实践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概念,它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两层含义,即主观性实践和客观性实践。主观性实践是指创新思维,其结果是提出新的创意,而客观性实践是获得物质性的创新成果。
作为自我修炼的一种方法,创新实践首先是主观性的创新思考,然后才是客观性的创新行动。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进行创新思考,提出新的创意,这是最为经济的创新实践训练。当然,只想不做终究为零,因此将创意开发为创新方案,进而进入实施阶段,直至取得创新成果,这种完整的创新经历才是最好的训练。从眼前的事物起始观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思考,在专业内外不放过任何创新实践的机会,是创新能力修炼的最好方式。
7、知识面拓展
创新思路的多少往往与创新主体的知识面成正比,因为创新主体的知识量是其通过不同领域知识的借鉴、转移、融合实现创新目的的必要条件。知识面的拓展,是指将自己的知识面由原来一个专业拓展到几个专业领域或方面。所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也在于此。当然,作为创新思想来源的知识不一定只是专业知识,它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及社会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知识面越是广博,通过类比获得创新的条件越充分,成功的概率必将越高。因此知识面的宽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拓展知识面的有效方法,一是阅读,二是观察。阅读的对象应是专业以外的知识,特别是生物学知识。因为生物物种是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每一物种对于其所生存的环境都具有最佳的结构和功能,它们的结构、运动、习性等生存方式都可能为我们解决特定的创新问题提供借鉴。只要你不放过任何机会细心观察事物,就能够得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会是获得历史和现实知识的最好选择,因为这是效率最高、收效最大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8、风险意识和博弈精神
创新往往同风险共存,不愿冒风险的人不会有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创新不等于盲动,如何规避风险同样需要创新活动来解决。因此这里所谓风险意识,包括敢于承担风险和善于规避风险的意识。众所周知,风险和收益同样具有共存关系,高风险与高收益共存,这就存在一种博弈。当然这种博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决策创新的过程。
风险意识和博弈精神同样需要修炼。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都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就意味着每天都存在考验我们的风险意识和博弈精神的机会。每一次考验都是一种训练,只要注意对每一次选择或决策结果的评估,经验会使我们的选择和决策更加合理、更加科学,遇风险而无险,成为博弈的赢家。
如今创新正在成为社会活动的主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期盼。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决定了其评价标准,尽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模式不一,但是只要能够达到相应标准就是好的培养方法。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急需,仅依靠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远水远不能解近渴,这就使得自我修炼成为最佳选择。希望本文提出的8项自我修炼之法,能够使你通过最短的路径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强者。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