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这是诗圣杜甫在公元761年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诗中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要解读此诗的内涵,恐怕是见仁见智。笔者从两个层面谈谈对此诗的拙见:一是诗歌创作层面,二是抒发人生感慨层面。
一、畅谈诗歌创作
清朝诗人查慎行说:“此篇借题以寓作诗之法,观起结可知。”我们看首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说写诗要锤炼字句;再看结句“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意思是要和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一起游玩作诗。因此我们认为全诗谈的是诗歌创作问题。反复品读,我们还可以得出两种相反的关于诗歌创作的结论:第一种是谦虚说自己作诗的才思不够,第二种是夸耀说自己的诗歌写得好。
1、自谦诗思笨拙。
关于此诗《全唐诗大辞典》中有这样一段话:“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在成都草堂作。时值锦江水涨,其势如海。面对如此壮观的奇景,杜甫欲作诗赋之,然‘偶无奇句,故不能长吟,聊为短述耳’。正因为此诗是‘短述’,故于水势,仅一笔带过。全诗着重言其写诗之甘苦体会,自谦诗思之拙。”鉴于此,我们作如下解读。首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两句表明诗人在年轻时做诗是苦吟,为了写出使人吃惊的诗句,很是费劲,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杜甫还多次写诗赠李白,羡慕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才情,认为自己才思不够,做诗要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新诗改罢自长吟”。颔联: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这是说自己年老时做诗力不从心,只好“浑漫与”,即随便对付一下,“莫深愁”是说做诗没有年轻时那样深思熟虑,那样“耽佳句”,所以越来越做不好了。颈联: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是说既然年老了,做不出好诗,就干脆凭栏垂钓,浮槎替舟,游山玩水,以此散心。尾联: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是紧承上联说自己观赏山水美景时,想要做诗,但感觉到文思不如陶渊明、谢灵运,希望请他们来做诗,自己只是陪同游玩而已。真是言辞谦虚而又富有情趣。
2、自夸诗才高妙。
一般读者都认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酷爱诗歌的感情,是诗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作了精辟的论述。首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诗人生性执着追求创作佳句,勤奋不懈,故而出语惊人,正如他自己曾自信地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颔联: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老去”、“浑漫与”是说到了老年时作诗能够随心所欲,随手挥洒,皆妙笔生花,“浑漫与”犹言信手拈来,自成佳作。“春来”句由作诗转到赏景,春天花香鸟语,触景生情,因情成诗,“莫深愁”是说不用冥思苦想,不需苦索而得佳句,妙手偶得,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创作境界,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颈联: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这是运用自然景物作比,以凭槛垂钓、浮槎替舟形象地说明了诗人的创作顺乎自然,合乎情理,于自然描写中见情性,实际上这就是上联所说的“浑漫与”,就是“莫深愁”。尾联: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陶、谢的羡慕之情,也正好说明自己和他们是同路人,云游作诗,锋发韵流,自得其乐。所以说,这首律诗是谈诗歌创作,是谈诗人努力认真的创作态度和才艺高妙的创作技艺,是自夸诗才高妙,是对诗人炉火纯青的创作经验的总结。
二、抒写人生感悟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就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
首联是写他严谨的创作态度,亦是他严肃执着的人生态度的写照,无论为诗为人,他都是执着追求,矢志如一。为诗要“出语惊人”,为人要“至君尧舜上”。但是坎坷的仕路和苦难的人生让他穷困潦倒。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动荡的时局,对着锦江浩浩淼淼、磅礴如海、奔腾咆哮、四溢汪洋的水势,诗人不能不产生“逝者如斯”、人生苦短的感叹,不能不产生既然“执着太苦”就要“迷途须返”的人生感悟。
颔联正是一时感悟后的创作与人生态度的表露:人老了,作诗宽松点,随便点,别像年轻时那样死心眼,求什么出语惊人。春天鸟语花香,和众人一样赏心悦目,别再自讨苦吃。写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弄得自己头发都白了,发稍短得连簪子都不能插。天下事,“肉食者谋之”,你白操心,何苦呢?
颈联紧承首联和颔联,由写人生感悟转到写人物活动,但不可看作是纯写诗人的活动情景,亦可看作是写诗人的一种心境,是一种假想,既然自我解脱了,省悟了,作一江上钓者,临槛浮槎,“乘桴浮于海”,岂不快哉?
尾联写诗人想邀约情趣像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的诗友,寄情田园,优游山水,俯仰唱和,同游同息,岂非人生难得之乐事!此联既顺合了颈联的“闲”,又巧合了首颔两联的“意”——陶、谢之诗谁言不佳?谁言不漫?谁言多愁?
当然,杜甫是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矢志不渝。所以,这种凭槛垂钓、寄情山水的感悟是因激愤而生的,是暂时的、自我解脱似的念头。切莫以为这位忠诚的儒生真的后悔了,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不顾了,这一点从他的绝笔诗“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也可以得到证明。
“横看成岭侧成峰”,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可从不同角度着眼,读书看报也莫不如此,以上从两个角度对此诗的解读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能自圆其说,且不无道理。“一枝独秀不是春”,只要我们依托文本多角度地合理地剖析文本,就会流淌出更多的智慧源泉,达成对文本创造性地理解。
单位:广西贺州市贺州学院中文系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这是诗圣杜甫在公元761年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诗中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要解读此诗的内涵,恐怕是见仁见智。笔者从两个层面谈谈对此诗的拙见:一是诗歌创作层面,二是抒发人生感慨层面。
一、畅谈诗歌创作
清朝诗人查慎行说:“此篇借题以寓作诗之法,观起结可知。”我们看首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说写诗要锤炼字句;再看结句“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意思是要和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一起游玩作诗。因此我们认为全诗谈的是诗歌创作问题。反复品读,我们还可以得出两种相反的关于诗歌创作的结论:第一种是谦虚说自己作诗的才思不够,第二种是夸耀说自己的诗歌写得好。
1、自谦诗思笨拙。
关于此诗《全唐诗大辞典》中有这样一段话:“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在成都草堂作。时值锦江水涨,其势如海。面对如此壮观的奇景,杜甫欲作诗赋之,然‘偶无奇句,故不能长吟,聊为短述耳’。正因为此诗是‘短述’,故于水势,仅一笔带过。全诗着重言其写诗之甘苦体会,自谦诗思之拙。”鉴于此,我们作如下解读。首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两句表明诗人在年轻时做诗是苦吟,为了写出使人吃惊的诗句,很是费劲,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杜甫还多次写诗赠李白,羡慕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才情,认为自己才思不够,做诗要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新诗改罢自长吟”。颔联: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这是说自己年老时做诗力不从心,只好“浑漫与”,即随便对付一下,“莫深愁”是说做诗没有年轻时那样深思熟虑,那样“耽佳句”,所以越来越做不好了。颈联: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是说既然年老了,做不出好诗,就干脆凭栏垂钓,浮槎替舟,游山玩水,以此散心。尾联: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是紧承上联说自己观赏山水美景时,想要做诗,但感觉到文思不如陶渊明、谢灵运,希望请他们来做诗,自己只是陪同游玩而已。真是言辞谦虚而又富有情趣。
2、自夸诗才高妙。
一般读者都认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酷爱诗歌的感情,是诗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作了精辟的论述。首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诗人生性执着追求创作佳句,勤奋不懈,故而出语惊人,正如他自己曾自信地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颔联: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老去”、“浑漫与”是说到了老年时作诗能够随心所欲,随手挥洒,皆妙笔生花,“浑漫与”犹言信手拈来,自成佳作。“春来”句由作诗转到赏景,春天花香鸟语,触景生情,因情成诗,“莫深愁”是说不用冥思苦想,不需苦索而得佳句,妙手偶得,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创作境界,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颈联: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这是运用自然景物作比,以凭槛垂钓、浮槎替舟形象地说明了诗人的创作顺乎自然,合乎情理,于自然描写中见情性,实际上这就是上联所说的“浑漫与”,就是“莫深愁”。尾联: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陶、谢的羡慕之情,也正好说明自己和他们是同路人,云游作诗,锋发韵流,自得其乐。所以说,这首律诗是谈诗歌创作,是谈诗人努力认真的创作态度和才艺高妙的创作技艺,是自夸诗才高妙,是对诗人炉火纯青的创作经验的总结。
二、抒写人生感悟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就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
首联是写他严谨的创作态度,亦是他严肃执着的人生态度的写照,无论为诗为人,他都是执着追求,矢志如一。为诗要“出语惊人”,为人要“至君尧舜上”。但是坎坷的仕路和苦难的人生让他穷困潦倒。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动荡的时局,对着锦江浩浩淼淼、磅礴如海、奔腾咆哮、四溢汪洋的水势,诗人不能不产生“逝者如斯”、人生苦短的感叹,不能不产生既然“执着太苦”就要“迷途须返”的人生感悟。
颔联正是一时感悟后的创作与人生态度的表露:人老了,作诗宽松点,随便点,别像年轻时那样死心眼,求什么出语惊人。春天鸟语花香,和众人一样赏心悦目,别再自讨苦吃。写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弄得自己头发都白了,发稍短得连簪子都不能插。天下事,“肉食者谋之”,你白操心,何苦呢?
颈联紧承首联和颔联,由写人生感悟转到写人物活动,但不可看作是纯写诗人的活动情景,亦可看作是写诗人的一种心境,是一种假想,既然自我解脱了,省悟了,作一江上钓者,临槛浮槎,“乘桴浮于海”,岂不快哉?
尾联写诗人想邀约情趣像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的诗友,寄情田园,优游山水,俯仰唱和,同游同息,岂非人生难得之乐事!此联既顺合了颈联的“闲”,又巧合了首颔两联的“意”——陶、谢之诗谁言不佳?谁言不漫?谁言多愁?
当然,杜甫是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矢志不渝。所以,这种凭槛垂钓、寄情山水的感悟是因激愤而生的,是暂时的、自我解脱似的念头。切莫以为这位忠诚的儒生真的后悔了,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不顾了,这一点从他的绝笔诗“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也可以得到证明。
“横看成岭侧成峰”,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可从不同角度着眼,读书看报也莫不如此,以上从两个角度对此诗的解读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能自圆其说,且不无道理。“一枝独秀不是春”,只要我们依托文本多角度地合理地剖析文本,就会流淌出更多的智慧源泉,达成对文本创造性地理解。
单位:广西贺州市贺州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