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关系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H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红细胞流变学特性改变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正常红细胞变形指数.手术创伤组(A组),SD大鼠24只;同系移植组(B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共48只;同种移植组(C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24只.B组、C组应用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观察术后1、3、5、7 d移植心的病理改变,同时采用黏性测量法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激光衍射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并测定红细胞电泳时间.结果C组自术后第1 d起受体红细胞聚集性明显升高,红细胞变形性则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为P<0.001),并在第3~5 d达到变化的高峰,红细胞电泳时间则与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中,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与排斥反应分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0).结论同种心脏移植术后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的改变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显著相关,可能是参与及促进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许多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尤其是合并单心室发育不良、一组房室瓣等病儿往往只能接受Fontan类手术,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双向Glenn术和全腔肺动脉连接术.全腔肺动脉连接术(TCPC)是完全性生理矫正,在我院占同期Fontan类手术的58.1%(25/43例).现总结报道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25例复杂先心病病儿在我院行全腔肺动脉连接术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期刊
病人男,39岁.胸闷、憋气,活动后加重2周余.查体:轻度发绀,左胸膨隆,可见心尖搏动,心率85次/min,胸骨左缘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正常.X线心脏正位片有典型的"雪人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双侧心室肥厚.平卧位安静不吸氧时动脉血气分析:pH 7.36,PCO2 43 mmHg(1mm Hg=0.133 kPa),PO2 77 mm Hg
期刊
心脏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心脏移植术后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1]。
期刊
支气管胸膜瘘(BPF)是指肺泡、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交通的窦道.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注射医用吻合胶(OB胶)加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或间断残腔冲洗治疗BPF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总结各种原因所致的食管破裂与穿孔的治疗效果.方法 统计1996年至2005年收治的113例食管破裂和穿孔者的各种致伤原因,比较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死亡率、24 h以内手术治疗与24 h以上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死亡率.结果 28例食管颈部损伤均获治愈.85例食管胸部损伤,手术治疗的治愈率83.0%,优于保守疗法的68.7%,P<0.05.在自发性食管破裂病例中,发病后24 h内手术者76.7
1989年5月至2006年4月我们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19例.现报道如下.
期刊
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愈来愈盛行,但仅靠临床结果很难对OPCAB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内脏缺血程度作出客观评价.胃肠道pH值的监测,可直接反映胃肠道黏膜血液灌注与氧合状况.为此,我们应用胃张力计法测量CCABG和OPCAB者围手术期胃黏膜pH值,以评价二者对胃肠道黏膜血供的影响程度。
期刊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右位心心脏移植术罕见,均为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者[1-5].2005年11月,我们施行1例右位心心脏移植,现报道如下。
期刊
自发性食管破裂发病急,症状特殊,早期(从食管破裂到就医72 h内)易误诊.对于晚期(超过72 h)自发性食管破裂合并脓胸者的治疗,各家意见不一.我们总结14年来对18例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合并脓胸病人的治疗,报道如下。
期刊
2005年12月28日,我们为一8月龄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成功施行了原位心脏移植术,现病婴已生存1年余,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Ⅰ级,未见明显排斥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