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你在哪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一、扣住诗人所见,感受他的“怜春”
  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由这个“怜”字荡漾开来,但这不是诗人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由推测园子主人的“怜春”让我们感受到的。因此,我就引导学生扣住“苍苔”“红杏”等可感的景物,通过描述让学生萌生对春的怜惜之情,这样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怜春、惜春。
  师:仔细地读一读,诗句中的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
  生:墙角的苍苔。
  师:(出示图片)苍苔,也就是绿色的苔藓。你见过的苔藓是什么样子的?
  生: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绿绿的,踩上去滑滑的。
  师:当时诗人是在早春二月,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里去拜访友人的。这时的苔藓会是怎样的呢?
  生:嫩绿的,毛茸茸的,让人看了非常喜欢。
  生:都不忍心去踩踏。
  师:这就是“应怜屐齿印苍苔”。诗人“小扣柴扉久不开”,可能有什么原因?
  生:主人没听见敲门声,我从“小扣”中体会出来的。
  生:主人可能外出了。
  师:原因种种,可为何诗人却自我安慰这是主人“应怜屐齿印苍苔”呢?
  生:他善解人意。
  生:说主人爱春,其实是诗人怜爱这春色,所以才这样说的。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
  生:柴扉。用树枝扎成的门,很简陋。
  师:(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柴扉,你有什么样的推测?
  生:主人喜欢田园风光。
  生:主人可能隐居在这,不想让人知道。
  师:推测很有道理。叶绍翁也长期隐居,他去拜访的这位友人极有可能也是一位隐士。他还见到了什么?
  生:一枝红杏。
  师:(出示图片)这是怎样的一枝红杏?
  生:粉红色的。
  生:这枝红杏是被挤出墙外来的。
  师:这个“挤”字说得多好啊!(引读)因为“小扣柴扉久不开”,所以诗人猜想主人“应怜屐齿印苍苔”;因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所以想象这“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情景。
  二、结合诗人所想,体会他的“赏春”
  诗人怎样由“一枝红杏”而想到“春色满园”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诗句中“关”字的妙处,而让学生充分想象“春色满园”的情景。这不仅丰厚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为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引导学生体会“一”即“满”的深意,展现一幅春的画卷。
  师:诗人见到的是“一枝红杏”,却想象成“满园春色”。这满园春色是怎样的呢?
  生:园子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生:红色的杏花,粉红的桃花……姹紫嫣红!
  师:园子里只有花儿吗?
  生:绿油油的小草钻了出来。
  生:柳枝抽出了嫩芽。
  师:园子里充满了勃勃的生机,都把谁吸引来了?
  生:小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地采蜜,蝴蝶也在翩翩起舞。
  生:还有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唱。
  师:真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一切都源于一枝红杏。
  三、把握诗人心情,理解他的“喜春”
  诗人是个怎样的人?能从诗句中找到他的身影吗?能走进他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吗?基于此,我做了下面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状态下的真实自我,感受诗人的本真,从而能读出“诗”中的“人”来。
  师:从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当诗人乘兴而来拜访友人,却久扣门不开,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有点失望。
  生:有点遗憾。
  师:可巧,一枝出墙的红杏引发了他无限的联想,他好像已经看到了这满园的春色,于是生发了“关不住”的妙想。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
  生:惊喜。
  师:惆怅也好,惊喜也罢。他的心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你觉得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他心态很好。
  师:为什么?
  生:如果其他人去拜访朋友而没有遇到,肯定会垂头丧气,而他还有心思欣赏一枝红杏。
  师:这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生:我觉得诗人是个慢性子。主人不在家,他没有转身就走,却饶有兴趣地观赏这枝出墙的红杏。
  师:这就叫闲情逸致。诗人曾长期隐居,才有如此平和的心境,让心中溢满春意。因此,我们也才能体会到这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四、揣摩诗人内涵,感悟他的“咏春”
  《游园不值》之所以被千古传诵,源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其蕴含的哲理所给人的启示远超过对春天的赞美。于是,可通过“对宋诗特点的体会”和“相似诗句的比较”来感悟诗句给我们的启迪。
  师:“唐诗尚情,宋诗尚理。”我们来读一读这些熟悉的诗句,体会其中的理趣。(出示)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师:为什么叶绍翁的这一句诗会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呢?
  生:我觉得这个“关”比“遮”用得好,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生:诗人很喜欢春天,通过一枝红杏就写出了满园的春色。
  师:是啊,这春色岂是一扇柴门能关住的?提到春天,我们都会想到“生机勃勃”这个词。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春天的一切都是新的。
  师:春天,孕育着新的生命,蕴藏着蓬勃的生机,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正如诗中写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还让我们体会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的眼中不仅要有诗句,更应有诗人。知晓古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身份地位,体会诗人的性格特征及志趣等等,都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立体、多元地理解诗句。文字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更是有生命的。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种赛课、观摩课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这些观摩课,确实对新课程的推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少课带给一线语文老师的是那些脱离教学实际的、教师用着别扭、学生学得费劲的价值不大的花拳秀脚、条条框框,使得原本十分清晰、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冗杂,搞得一线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懵懵懂懂,甚至感觉自己已经不会上语文课了!所以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折射的崭新理念看,语
教学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要条件是教师应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学识、仪态、风格是组成魅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学识是铢积寸累的,仪态和风格也是久已养成的。如果说仪态还可以注意修饰的话,那么要改变久已养成的讲课风格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习惯不尽相同。  比如说,养成口若悬河、泥沙俱下讲课风格的老师,一下要扭转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习惯是不易做到的。现在要探讨的是,
教学目标:  l.通过读课文,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美”等6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蜒、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的欢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多媒体演示情景图:首先展示一个涨满清水的池塘和树木、山坡,还有天上的几朵白云;再让圆圆的荷叶一张张从水底慢慢地升到水面上来。  教师适时板
教材解读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关爱、平等、宽容、引导”的理念叫得震天,具体实施中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妈妈的账单》一文凭借母亲高超的智慧开出的“0”芬尼的账单为人们提供了一组绝妙的药方。  药方1:尊重,展示人格的平等。当彼得在家中干了活、索要酬劳的时候,妈妈站在人格平等的角度。尊重了儿子的要求,付给了报酬,让彼得感受到了人格的平等。  药方2:引导,凸显教育的智慧。面对彼得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想法
关于词语教学,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在品味文本中的一个个词语的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领悟文本的意蕴。在童话中,神奇的魔术棒一点,石头就会变成金子,小丑就会变成公主,这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在文本中,“惊喜”就藏在字里行间,教师也要善于利用魔术棒点“词”成金。  一、点出“生疏词”——适时表演  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元件,如果学生对文本中的词语不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正确地运用评价,否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即时评价,达到有痕化无痕的境界呢?    一、让适度的鼓励性评价语言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在于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在于他们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是否形成了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说到写话,学生可是“谈写色变”。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仿写的训
[案例]    在教学《房顶上的大蘑菇》的课堂上,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朗读,学生知道了小兔的房子漏雨了,雨水淋湿了小兔的衣服和被子。  师:正在这个时候,谁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什么?(课件出示)  1、雨水淋湿了小兔的________,小熊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  2、雨水淋湿了小兔的_________,小山羊知道了,给小兔送来了。  (学生读书、回答,教师相机贴图。随后展开了讨论)  师:如果你是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最近,我校语文教研室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六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展示了六节精彩纷呈的阅读教学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用心聆听后,留给我们很多借鉴和指导,也留给了我们不少探究与反思。  一、以读为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不断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并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创造课堂的精彩。在苏教版第五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设计思路    1、多思考:从日本果农的回答中思考人与动物、人与人的关系,从照片中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对待生命。  2、多实践: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确,抓住构思、语言表达、起草、修改等环节,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3、多鼓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拟新颖的题目。    目标预设    1、读图: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多幅图,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表达清楚,说话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