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高校德育课程比较研究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hai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各国高校都十分关注德育问题。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相距甚远,但高校德育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却体现了德育课程在教育规律方面的共性:本文通过中美两国德育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了我国高校德育教改的一些基本思路。
  关键词:中国高;德育教育;比较教育
  
  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不同,对人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但高校德育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却体现了德育课程在教育规律方面的共性,同时也反映了各自的特点。两者的比较研究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改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中美两国高校德育教学的异同点分析
  
  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容是宣传、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宪法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都好”的爱国情感;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多数美国院校的公民和道德教育课程是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实施的,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西方古代思想或文化遗产、人性的本质、英雄主义、友谊、真理、正义等传统的伦理命题。强调所有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若有可能就应尽量贯穿公民和道德教育目标,专业课程也不例外。
  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课程比较注重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教育部规定全国普通高校使用统一的德育教材,对大纲和课时也有统一的规定。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近现代史教育、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培养和弘扬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思想品质教育;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进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教育,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具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根据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组织学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和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发奋学习,健康成长。
  总的来讲,课堂教学仍然是中美两国高校达到道德教育目标的支柱性渠道。但中美两国高校在运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发挥德育功能时,两国高校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德育课程设置的差异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处在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和方案,高校注重通过现行的公民课、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等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那种比较纯粹单一的以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思想品德内容的课程,在当代美国各校很少见到。
  而在中国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中,绝大多数还是使学生接受具有既定的、公认的道德价值和信仰,统一的德育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时要求,系统性、理论性、规范性较强,而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探讨伦理道德问题,提高道德思维判断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差异
  道德教育课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它是把修身、公民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编成教材,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但如何在课堂上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中国和美国的做法有所差异。
  一般说来,课堂讲授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灌输训练式和问题讨论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其特色和优势。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高校侧重于前者,而美国侧重于后者,美国价值分析法就是其典型的代表。这种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作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涉及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时,则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理解较深层次的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在美国,许多老师都感到难以通过直接灌输式有效地进行各种道德准则教育,尤其是公民准则教育。因为,他们认为直接灌输式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以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道德教育最好是对话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说教,教师和课程最好是作为这种对话的促进者。”因此,美国的学校和教师更倾心于“渗透”为特色的间接教育途径。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管理服务以及大众传播及社会环境之中,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影响,因此使道德教育效果大获改善。
  在中国更强调理论的灌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有着比较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但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难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更不可能用大量的德育课教学时间组织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且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方法,不分层次,不分阶段,一刀切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复习时学生死记硬背以求应付考试,取得学分,却难以从心底里吸收、消化教师讲授的德育内容。
  
  二、中美两国高校德育课程教育比较的启示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吸收美国高校德育课程教育的长处,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一)变革“纯”道德知识教育
  德育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律实施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的德育,却把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等同于德育教育规律。重视德育对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忽略德育对推动人的发展的作用,德育目中乏人,缺乏对人的关怀,缺乏对人的研究和认识,导致德育本质功能的错位。
  这种错位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是,在德育教学中,将理论性体系与教育性体系两者相混淆。现有的德育教材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德育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知识教育,而不能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活动,其表现为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德育课程实际上成为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与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一门为了应付考试、争取考分的课程,不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美国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类课程外,还强调把德育目标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他们要求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学习研究,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国的德育课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德性,将德育课从理论性体系向教学性体系转变。按照教学性体系设置课程,遵循学生德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施教。教育者首先必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花大气力认真研究学生的德性如何形成,如何变化,如何发展,在认识和把握学生德性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德育,这种遵循德育内在规律的施教才会获得实效。
  (二)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重视灌输已成为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的经验。美国在道德教育方面同样而且坚定不移地采取了“灌输”的方法。比如,它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的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做到了以一贯之、毫不动摇、从不含糊。但美国的高校和教师更倾心于“渗透”为特色的间接教育途径。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管理、服务以及大众传播及社会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亦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
  灌输理论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当前,中国有不少学者把灌输等同于“填鸭式”说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矛头直接对准了“灌输”。这种认识的错误的。事实上,灌输实质上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灌输要讲方法,灌输并不等于“填鸭式”、“满堂灌”,而必须研究主体的接受机制和规律、研究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实效性等一系列问题。结合世界各国坚持灌输的经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毫不动摇地“灌输”,理直气壮地“灌输”。关键是“灌输什么,如何灌输”。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具体就是要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从统一灌辅向分层灌输转变,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同时,在高校发挥“两课”主渠道的同时,适量在自然科学、文史哲等课程中引入德育内容,使每一学科的教师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避免“两课”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
  总之,尽管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不同,对人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所倡导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它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其中的一些措施、手段和办法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我们应该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吸收美国高校德育课程教育的长处,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2]金瑾如,《中美高校德育共同性与特性比较分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21页
  (作者简介:周中明,男,1972-,江苏如皋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鲶鱼效应"理论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鲶鱼效应"理论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比较实施"鲶鱼效应"前后病人、护士满意度及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情
本文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列出了目前高职师资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有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具体策略。
摘要:高等院校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后备军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要从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荣辱观;方式;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后,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运筹帷幄,商讨振兴中华的大计。他们认为,
[目的]探求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开胸术后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对下肢深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教学内容上,科学地、艺术地展开教学;教学手段上,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真正在个人成长中发挥其指导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根据高职院校的
提高学生的组织化水平,是提高英语记忆效果的关键。为了提高记忆组织能力,英语教师要在加强教学训练培养,授予学生记忆组织的策略知识,创设适宜记忆情景等方面多下功夫。
对理想的追求有时是充满浪漫色彩的,有时却是非常沉重的。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诊断性胸腔镜在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气胸、脓胸等胸腔疾病的诊断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术中、术后仍有并发症发
摘 要: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各大企业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可以更好的将知识进行转移,取得可观的回报。现在培训不仅仅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还对企业发展起到战略推进的作用。本文将根据社会调研,对培训的流程进行简要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培训在知识转移中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转移;培训;培训效果    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对于个人、企业,乃至国家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怎样在一个企业中将知识更好的转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