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嘉禾伴嫁歌是郴州嘉禾县世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舞。这类民歌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多有应用,集诗、歌、舞、剧于一体,主要包括安席歌、耍歌、长歌、伴嫁舞、骂媒歌、哭嫁歌等多元形式,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民俗生活。嘉禾伴嫁歌是中国原生婚嫁歌谣中的民俗艺术珍品,从其缘起及类别辨流之中可以窥见,这些歌谣既是当地民众审美精神的集体表现,亦是本地区地域历史及民俗文化的活态载体。
关键词:嘉禾伴嫁歌;哭嫁歌;民俗艺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1-0001-03
1 嘉禾伴嫁歌概述
嘉禾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地处郴州西南,境内奇山异水,风景秀丽。嘉禾境内山丘连绵,南岭山、陶岭山脉、黄牛岭分别分置嘉禾县西、北、中部,巧夺天工地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嘉禾县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地域文化气息浓厚,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旧社会时期嘉禾相对偏僻且封闭,农耕文化自然发展,交通不便,与外界来往甚少,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铸就了嘉禾伴嫁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点。嘉禾伴嫁歌是郴州市嘉禾县世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早负盛名,亦是我国婚嫁习俗民歌中典型的代表。
关于嘉禾伴嫁的来源,在嘉禾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嘉禾陈姓女子,因不满父母对其婚姻安排,憎恨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就离家出逃了,出逃中遇到了楚怀王的孙子,义帝熊心的女儿楚玉,得知陈姓女子出逃的原因后,楚玉决定帮助她,在陈姓女子出嫁前晚,带着一群姐妹来到了陈姓女子家的厅堂里。她们用歌声进行交流,一唱一和,一直唱到天亮时分,公主楚玉和众姐妹才离去”。传说如此,但嘉禾伴嫁歌究竟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据统计,嘉禾伴嫁歌至今分散和整理收集在册的歌曲有2000余首。嘉禾伴嫁歌作为一种承载着民俗功能的民俗艺术形式,常常会在本地婚庆仪式之中使用。在本地姑娘出嫁前夕,亲人、姐妹们齐聚伴嫁堂,为出嫁姑娘举行的婚嫁仪式,并用本地方言、以哭带唱的方式演唱起嘉禾伴嫁歌。由此可见,嘉禾伴嫁歌既是民俗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婚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主要用于表达姑娘在出嫁时对于父母和亲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于封建婚姻制度“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控诉与哭诉,部分也含有着她们对于未知的担忧和恐惧。
2 嘉禾伴嫁歌的情感特征
伴嫁歌的起源是哀怨的、凄凉的,主要用于表达出嫁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宣泄。所有的埋怨、哀求、无助都在哭嫁歌中得到充分体现。歌曲《半升绿豆》中提到:“母亲生了我,却随意将我嫁出去。妈妈哟,你害了我啊!千家万户的人你都不选择,也不许可,偏偏要把我嫁给别人做三房,妈妈哟,你害了我!是谁定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就是因为这些功利因素,让出嫁女的一生受尽苦累。她们伤心欲绝,疼痛不已。哭嫁歌则体现了她们的悲惨命运。伴嫁歌中除了哀怨,也包含了其他的情感。与父母、亲人的离别就是其中之一。对父母和亲人的这份难舍难分,亦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割舍。此时的出嫁姑娘内心五味成杂,种种不舍、种种伤痛,无不让人声泪俱下。而在过去,女子嫁到男方家后便是不能随意回娘家的,嫁得远些的,今后与亲人恐再难相见。想到这,又怎能不潸然泪下?
除此之外,还有表达对说媒之人的憎恨和埋怨。歌曲《骂媒歌》这样骂道:“一个(呀)柜子 四个(呀)脚(啰)/死了(咯)媒公死媒(呀)婆啰……人拿的,鬼杀的,一杀杀倒做媒的/喊你去做官/你不(呀)来(啰)/做官(呀)有把清凉(呀)伞(啰)/做媒(咯)有双装死(呀)鞋(啰)”①这些丝毫不加掩饰的谩骂、直白粗俗的言语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咬牙切齿的恨,是旧社会时期女性所处社会结构的底层的反映,也从情感上深切表露出她们内心的可悲和无能为力——可以由此而言,嘉禾伴嫁歌是几千年封建文化下女性悲苦命运的写照,也是本地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真实反映。
3 嘉禾伴嫁歌的类别
嘉禾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借助演唱的方式,用歌声传递情感、诉说生活。嘉禾民歌在几代人的传授和升华之下逐渐完善、成熟。在嘉禾民歌之中,荡气回肠的伴嫁歌最引世人注目。伴嫁歌又分“伴大嫁”和“伴小嫁”。唱二至三个晚上的称之为“伴大嫁”,一般伴大嫁的都是富裕人家。只唱一晚的称之“伴小嫁”。伴嫁歌歌词内容广泛,几乎每首歌曲都与妇女生活息息相关。伴嫁歌之所以可以沿袭至今,与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密不可分。伴嫁歌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3.1安席歌
婚嫁仪式开始时安排亲朋好友坐席的仪程。“今日姐妹都齐整,入门祝贺新嫁娘……有歌姐妹来坐下,坐下唱到大天亮”。安席也是有讲究的,“有歌姐妹上席坐,无歌姐妹两边排”,意思会唱伴嫁歌的姐妹可以上席就座,不会唱歌的姐妹则两边排。在伴嫁队伍中,演唱得最好的那位,大家称其为“歌头”,会安排席位中间位置就座,在当地如果能邀请到最具威望的“歌头”,那是非常荣幸的事情。众姐妹安好席,一遍一遍地唱着安席歌,也表示着伴嫁活动的正式开始。
3.2耍歌
席位安排好后便开始演唱耍歌,耍歌曲调短小,节奏自由、旋律风格欢快。表面上耍歌的曲风是欢快的,姐妹们之间对唱、齐唱着,相互玩耍取乐,但实际歌词多半是以埋怨、发泄为主,歌词也是可以根据演唱者的需要即编即唱。除了埋怨也有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3.3长歌
长歌为叙事性歌曲,曲调忧伤、舒缓。因歌词较长而得其名。年轻的歌手不唱长歌,所以长歌都是老歌手演唱,著名的有《十八年终罗四姐》、《日头出山自来花》、《初一早晨去拜年》、《后花来龙三千里》(又叫《梁祝歌》)等,其内容大部分是婚姻悲剧故事,唱的都是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幸的遭遇。因为曲调较哀怨,在歌堂中一般很少演唱。
3.4伴嫁舞
节奏欢快的伴嫁舞,通常在黎明即将到来时开始。有“把盏舞”,这里的“盏”即是“碟”,因为碟子是圆的,所以把盏舞也寓意团团圆圆。有用来表现妇女劳作的“走马舞”,有咒骂媒婆的“推磨舞”,还有风趣幽默的“卖酒·酒舞”。在整个伴嫁舞过程中,歌堂上的茶具、酒具等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表演道具。伴嫁舞也是整个婚嫁仪式中最喜庆的一部分,舞蹈动作也都较简单。 3.5骂媒歌
顾名思义就是咒骂媒婆的歌曲。“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那个时代的婚姻代表,哪怕是在不知新郎是谁、年龄几许、是否健全的情况下,也必须得言听计从地嫁过去。很多媒婆为了个人利益,往往会隐瞒男方的缺点,夸大优点来说服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婚事。骂媒歌不会规定其演唱顺序,有时是穿插在其他歌曲中演唱。咒骂的歌词内容也是毫不避讳,节奏多为单拍子,旋律较快,一拍一句,骂得咬牙切齿。
3.6哭嫁歌
伴嫁仪式接近尾声时也是黎明到来之时,就表示郎家花轿要到了,离别之情骤然高涨,此时新娘唱起哭嫁歌,将整个婚嫁仪式推向高潮。哭嫁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有埋怨父母的,也有表达对父母与亲人的不舍之情,有对婚姻的不满、对媒婆的咒骂,也有对自己悲催命运的哭诉。旧社会时期的女性,所经历的伤痛无以言表。她们也会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爱情充满渴望,可是,在封建时期,这些东西显得是那么遥远。哭嫁歌歌曲哀怨、忧伤、凄凉。节奏节拍较自由,歌词可根据情感需要随哭随编,即编即唱。
3.7徒歌
恭维、戏弄新郎的徒歌。嘉禾世代沿袭的旧俗中,新娘在婚后三天携同新郎回娘家。女方的女性亲属集聚在一起戏弄新郎。她们会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法戏弄新郎,目的就是为了让新郎大出洋相。实则也是借助这种仪式发泄心中的不满。
4 余论
伴嫁歌是最古老、最具特色且保留最完整的汉族婚嫁音乐。很多嘉禾民歌与伴嫁歌还被用作音乐课教材收入《中国民歌》、《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等。原嘉禾县文教科副县长李沥青老师,花数十载时间,整理收集出版了书籍《嘉禾伴嫁歌》,数量庞大,完整性强。在书中后记中李沥青老师说道:“我年纪已经大了,担心时不我待,为了嘉禾民歌,只好当仁不让了”。此等奉献精神、学术精神,让人敬佩不已。
虽然嘉禾伴嫁歌在之前也被称为“哀怨之歌”,但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几乎彻底扭转,“青脚布就进歌堂,白布袜就进学堂”的糟粕旧俗已经被彻底摒弃,嘉禾地区的女性撑起了经济建设的半边天,成为家庭和社会不可或缺的支柱;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嘉禾地区经济水平也在发生着极大改变,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恋爱观念极大转变,加之一家可能只有一个孩子,再也不用这家女儿嫁给恶霸、那家姑娘嫁给地主了,“嫁女”从以往的生离死别、满腹怨气的悲伤故事早已转变成为喜结连理、共奔小康的大喜事。这些观念上的进步和发展,也让伴嫁歌逐渐丧失了衍生和发展的土壤,对伴嫁歌的艺术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不利因素。
随着文化上的环境愈加开放,嘉禾以往的封闭情况也发生了巨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山区学习,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和音乐也冲击着伴嫁歌的创新和发展,这些新潮的、流行的音乐元素吸引着年轻人,他们对伴嫁歌普遍缺乏兴趣,传统文化的传承令人堪忧,会唱伴嫁歌的年青人也在逐渐减少。笔者在此也呼吁各大艺术爱好者,对嘉禾伴嫁的喜爱,能从文字走进现实,用演唱的形式让伴嫁歌走向更多的舞台,增进人們对伴嫁歌的了解和珍惜,强化人民群众对伴嫁文化的回溯和认同,弘扬传承和保护嘉禾伴嫁文化。
注释
①参见王继国,主编.嘉禾民歌[Z].嘉禾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14:116.
参考文献
[1]文霞.湘南嘉禾伴嫁歌民间音乐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2]蒋笛.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伴嫁歌传承略探[J].湖南社会科学,2012,(05):12-15.
[3]阳娇丽,刘林芳.女性心理在民间婚俗文化中的表达——嘉禾伴嫁歌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04-106.
[4]王继国主编.嘉禾文化遗产丛书《嘉禾民歌》[Z].嘉禾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14.
[5]王微微.由音乐事项深入到女性心理——湖南嘉禾县伴嫁歌的研究与思考[D].福建:厦门大学,2008.
关键词:嘉禾伴嫁歌;哭嫁歌;民俗艺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1-0001-03
1 嘉禾伴嫁歌概述
嘉禾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地处郴州西南,境内奇山异水,风景秀丽。嘉禾境内山丘连绵,南岭山、陶岭山脉、黄牛岭分别分置嘉禾县西、北、中部,巧夺天工地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嘉禾县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映衬,地域文化气息浓厚,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旧社会时期嘉禾相对偏僻且封闭,农耕文化自然发展,交通不便,与外界来往甚少,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铸就了嘉禾伴嫁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点。嘉禾伴嫁歌是郴州市嘉禾县世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早负盛名,亦是我国婚嫁习俗民歌中典型的代表。
关于嘉禾伴嫁的来源,在嘉禾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嘉禾陈姓女子,因不满父母对其婚姻安排,憎恨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就离家出逃了,出逃中遇到了楚怀王的孙子,义帝熊心的女儿楚玉,得知陈姓女子出逃的原因后,楚玉决定帮助她,在陈姓女子出嫁前晚,带着一群姐妹来到了陈姓女子家的厅堂里。她们用歌声进行交流,一唱一和,一直唱到天亮时分,公主楚玉和众姐妹才离去”。传说如此,但嘉禾伴嫁歌究竟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据统计,嘉禾伴嫁歌至今分散和整理收集在册的歌曲有2000余首。嘉禾伴嫁歌作为一种承载着民俗功能的民俗艺术形式,常常会在本地婚庆仪式之中使用。在本地姑娘出嫁前夕,亲人、姐妹们齐聚伴嫁堂,为出嫁姑娘举行的婚嫁仪式,并用本地方言、以哭带唱的方式演唱起嘉禾伴嫁歌。由此可见,嘉禾伴嫁歌既是民俗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婚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主要用于表达姑娘在出嫁时对于父母和亲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于封建婚姻制度“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控诉与哭诉,部分也含有着她们对于未知的担忧和恐惧。
2 嘉禾伴嫁歌的情感特征
伴嫁歌的起源是哀怨的、凄凉的,主要用于表达出嫁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宣泄。所有的埋怨、哀求、无助都在哭嫁歌中得到充分体现。歌曲《半升绿豆》中提到:“母亲生了我,却随意将我嫁出去。妈妈哟,你害了我啊!千家万户的人你都不选择,也不许可,偏偏要把我嫁给别人做三房,妈妈哟,你害了我!是谁定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就是因为这些功利因素,让出嫁女的一生受尽苦累。她们伤心欲绝,疼痛不已。哭嫁歌则体现了她们的悲惨命运。伴嫁歌中除了哀怨,也包含了其他的情感。与父母、亲人的离别就是其中之一。对父母和亲人的这份难舍难分,亦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割舍。此时的出嫁姑娘内心五味成杂,种种不舍、种种伤痛,无不让人声泪俱下。而在过去,女子嫁到男方家后便是不能随意回娘家的,嫁得远些的,今后与亲人恐再难相见。想到这,又怎能不潸然泪下?
除此之外,还有表达对说媒之人的憎恨和埋怨。歌曲《骂媒歌》这样骂道:“一个(呀)柜子 四个(呀)脚(啰)/死了(咯)媒公死媒(呀)婆啰……人拿的,鬼杀的,一杀杀倒做媒的/喊你去做官/你不(呀)来(啰)/做官(呀)有把清凉(呀)伞(啰)/做媒(咯)有双装死(呀)鞋(啰)”①这些丝毫不加掩饰的谩骂、直白粗俗的言语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咬牙切齿的恨,是旧社会时期女性所处社会结构的底层的反映,也从情感上深切表露出她们内心的可悲和无能为力——可以由此而言,嘉禾伴嫁歌是几千年封建文化下女性悲苦命运的写照,也是本地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真实反映。
3 嘉禾伴嫁歌的类别
嘉禾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借助演唱的方式,用歌声传递情感、诉说生活。嘉禾民歌在几代人的传授和升华之下逐渐完善、成熟。在嘉禾民歌之中,荡气回肠的伴嫁歌最引世人注目。伴嫁歌又分“伴大嫁”和“伴小嫁”。唱二至三个晚上的称之为“伴大嫁”,一般伴大嫁的都是富裕人家。只唱一晚的称之“伴小嫁”。伴嫁歌歌词内容广泛,几乎每首歌曲都与妇女生活息息相关。伴嫁歌之所以可以沿袭至今,与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密不可分。伴嫁歌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3.1安席歌
婚嫁仪式开始时安排亲朋好友坐席的仪程。“今日姐妹都齐整,入门祝贺新嫁娘……有歌姐妹来坐下,坐下唱到大天亮”。安席也是有讲究的,“有歌姐妹上席坐,无歌姐妹两边排”,意思会唱伴嫁歌的姐妹可以上席就座,不会唱歌的姐妹则两边排。在伴嫁队伍中,演唱得最好的那位,大家称其为“歌头”,会安排席位中间位置就座,在当地如果能邀请到最具威望的“歌头”,那是非常荣幸的事情。众姐妹安好席,一遍一遍地唱着安席歌,也表示着伴嫁活动的正式开始。
3.2耍歌
席位安排好后便开始演唱耍歌,耍歌曲调短小,节奏自由、旋律风格欢快。表面上耍歌的曲风是欢快的,姐妹们之间对唱、齐唱着,相互玩耍取乐,但实际歌词多半是以埋怨、发泄为主,歌词也是可以根据演唱者的需要即编即唱。除了埋怨也有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3.3长歌
长歌为叙事性歌曲,曲调忧伤、舒缓。因歌词较长而得其名。年轻的歌手不唱长歌,所以长歌都是老歌手演唱,著名的有《十八年终罗四姐》、《日头出山自来花》、《初一早晨去拜年》、《后花来龙三千里》(又叫《梁祝歌》)等,其内容大部分是婚姻悲剧故事,唱的都是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幸的遭遇。因为曲调较哀怨,在歌堂中一般很少演唱。
3.4伴嫁舞
节奏欢快的伴嫁舞,通常在黎明即将到来时开始。有“把盏舞”,这里的“盏”即是“碟”,因为碟子是圆的,所以把盏舞也寓意团团圆圆。有用来表现妇女劳作的“走马舞”,有咒骂媒婆的“推磨舞”,还有风趣幽默的“卖酒·酒舞”。在整个伴嫁舞过程中,歌堂上的茶具、酒具等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表演道具。伴嫁舞也是整个婚嫁仪式中最喜庆的一部分,舞蹈动作也都较简单。 3.5骂媒歌
顾名思义就是咒骂媒婆的歌曲。“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那个时代的婚姻代表,哪怕是在不知新郎是谁、年龄几许、是否健全的情况下,也必须得言听计从地嫁过去。很多媒婆为了个人利益,往往会隐瞒男方的缺点,夸大优点来说服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婚事。骂媒歌不会规定其演唱顺序,有时是穿插在其他歌曲中演唱。咒骂的歌词内容也是毫不避讳,节奏多为单拍子,旋律较快,一拍一句,骂得咬牙切齿。
3.6哭嫁歌
伴嫁仪式接近尾声时也是黎明到来之时,就表示郎家花轿要到了,离别之情骤然高涨,此时新娘唱起哭嫁歌,将整个婚嫁仪式推向高潮。哭嫁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有埋怨父母的,也有表达对父母与亲人的不舍之情,有对婚姻的不满、对媒婆的咒骂,也有对自己悲催命运的哭诉。旧社会时期的女性,所经历的伤痛无以言表。她们也会对未来充满憧憬,对爱情充满渴望,可是,在封建时期,这些东西显得是那么遥远。哭嫁歌歌曲哀怨、忧伤、凄凉。节奏节拍较自由,歌词可根据情感需要随哭随编,即编即唱。
3.7徒歌
恭维、戏弄新郎的徒歌。嘉禾世代沿袭的旧俗中,新娘在婚后三天携同新郎回娘家。女方的女性亲属集聚在一起戏弄新郎。她们会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法戏弄新郎,目的就是为了让新郎大出洋相。实则也是借助这种仪式发泄心中的不满。
4 余论
伴嫁歌是最古老、最具特色且保留最完整的汉族婚嫁音乐。很多嘉禾民歌与伴嫁歌还被用作音乐课教材收入《中国民歌》、《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等。原嘉禾县文教科副县长李沥青老师,花数十载时间,整理收集出版了书籍《嘉禾伴嫁歌》,数量庞大,完整性强。在书中后记中李沥青老师说道:“我年纪已经大了,担心时不我待,为了嘉禾民歌,只好当仁不让了”。此等奉献精神、学术精神,让人敬佩不已。
虽然嘉禾伴嫁歌在之前也被称为“哀怨之歌”,但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几乎彻底扭转,“青脚布就进歌堂,白布袜就进学堂”的糟粕旧俗已经被彻底摒弃,嘉禾地区的女性撑起了经济建设的半边天,成为家庭和社会不可或缺的支柱;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嘉禾地区经济水平也在发生着极大改变,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恋爱观念极大转变,加之一家可能只有一个孩子,再也不用这家女儿嫁给恶霸、那家姑娘嫁给地主了,“嫁女”从以往的生离死别、满腹怨气的悲伤故事早已转变成为喜结连理、共奔小康的大喜事。这些观念上的进步和发展,也让伴嫁歌逐渐丧失了衍生和发展的土壤,对伴嫁歌的艺术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不利因素。
随着文化上的环境愈加开放,嘉禾以往的封闭情况也发生了巨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山区学习,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和音乐也冲击着伴嫁歌的创新和发展,这些新潮的、流行的音乐元素吸引着年轻人,他们对伴嫁歌普遍缺乏兴趣,传统文化的传承令人堪忧,会唱伴嫁歌的年青人也在逐渐减少。笔者在此也呼吁各大艺术爱好者,对嘉禾伴嫁的喜爱,能从文字走进现实,用演唱的形式让伴嫁歌走向更多的舞台,增进人們对伴嫁歌的了解和珍惜,强化人民群众对伴嫁文化的回溯和认同,弘扬传承和保护嘉禾伴嫁文化。
注释
①参见王继国,主编.嘉禾民歌[Z].嘉禾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14:116.
参考文献
[1]文霞.湘南嘉禾伴嫁歌民间音乐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2]蒋笛.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伴嫁歌传承略探[J].湖南社会科学,2012,(05):12-15.
[3]阳娇丽,刘林芳.女性心理在民间婚俗文化中的表达——嘉禾伴嫁歌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04-106.
[4]王继国主编.嘉禾文化遗产丛书《嘉禾民歌》[Z].嘉禾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2014.
[5]王微微.由音乐事项深入到女性心理——湖南嘉禾县伴嫁歌的研究与思考[D].福建:厦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