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真相的真相,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发声。但在发声的时候,调查类记者却在急剧缩减。当我们对真相有需求的时候,社会对真相的披露远远跟不上我们对真相需求的速度。在这个时候新型媒体的出现在获取内容方面能够超越传统媒体的信息,如果获取的内容真实性有待考证,新型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受到人们的质疑。
无政治的政治。在数以千万计的微信公众号里,真正的时政类的公众号并不是很多,人们往往关注的都是娱乐、体育赛事、财经等内容。只有当政治事件发生时,才会有人去关心。当发生政治事件时大家还是会很关心,但是媒介平台不具备很强的政治传播欲望,这就是问题所在。
无表达的表达。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在公共场合进行表达,最多的表达都体现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而文字表达开始扩展为图片表达,甚至于肢体语言的表达,这个表达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
无沟通的沟通。互联网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这些联系、沟通并非心理上的沟通,大家更多的沟通都表现在朋友圈点赞、留言,真正的语言沟通反而越来越少。互联网让人们越来越紧密,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越来越疏离。很多人即使面对面也不直接说话,而是用微信进行沟通。
按照十九大的指示,中国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到2035年转型为一个被认为在全球竞争中拥有特别创新能力的经济体。首先,中国具有较好的中长期经济规划和产业支持。其次,中国人是一个拼命工作的民族,国人一年工作的时间是2000小时,我们经常说德国人很勤奋,但他们一年的工作时间只有1300个小时。另外我们国人的工作比例也很高,一般来说仅有40%~50%,而中国人达到了80%。所以中国人工作都是非常努力的。再次,中國人的储蓄率非常高。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能攒钱呢?有一个中国女人嫁给外国男人,生活几年后她攒了2万美金,而外国男人对此非常惊讶并且不理解,他的母亲一生都没有这么多积蓄。最后,中国人对教育非常重视。都说十年寒窗苦读,这种教育理念就是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近几年“人工智能”的新闻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百度搜索“人工智能”,会看到超过11万篇相关新闻,但比起“智能制造”的42万篇相关新闻、“创新金融”的43万篇相关新闻,人工智能的媒体热度还没有走入广泛大众。
在资金方面,有数据显示,美国有关人工智能的第一笔风险投资出现在1999年,2012年为爆发期拐点。中国第一笔人工智能风险投资出现在2005年,2013年进入爆发期。从融资金额来看,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的投资额约为635亿元,能占到全球的33%,仅次于美国的51%。然而,从融资数量来看,2016年一共发生投资案例9124笔、涉及7449亿元,而根据公开信息,人工智能的投资案例仅100多起,相较仍是小众行为。
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非常广泛,不仅能够进行人脸识别,甚至还可以进行猪脸识别。现在可以把猪脸识别和感应运用在养殖业方面,比如它可以给每头猪进行识别,在卖猪肉时可以根据它的运动曲线进行价格调配。所以,AI技能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人民日报在今年八一建军节的H5产品——超过10亿浏览量的“军装照”,相信很多人都使用过。
另外,2017年是智能音响元年。它是一个音箱升级的产物,是家庭消费者用语音进行上网的一个工具,它的功能是点播歌曲、上网购物,或了解天气预报,它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比如打开窗帘、设置冰箱温度、提前让热水器升温等。
如果智能音响能够运用在新闻领域,比如我说“请给我播放今天的新闻重大事件”,那么它就成了新型的新闻领域应用,它就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智能家居。
而新的技术也会带来新的焦虑,人工智能(AI)其实不能算是一个新的话题,其实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缓慢。而近两年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及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大幅提高,人工智能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也引起了相关职业的一些变动。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英国广播公司依据被机器代替的可能性对职业进行了排序,被取代可能性最高的职业是电话销售员、财务客户经理、检测员、保险员等。被取代可能性最低的职业是中等教育教学人员、心理师、治疗专业人员、酒店和住宿经理等。我们觉得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劳动,但这未免太小看人工智能的能量了。就连快餐生产的全套环节都可由AI完成,厨师将来可被取代的概率为96%。人工智能还可以写诗,并出版了诗集。传媒业也开始应用AI进行新闻采写。
无论AI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利弊共存的影响,我们人类只能在实践中顺应趋势并善加利用。多用人工智能去完成那些危险性高的工作,让人类从繁重的、枯燥的被动劳作中解脱出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用AI去探索人类尚未解决的难题,比如地震预报、垃圾处理、环境治理等等,真正让它造福人类。
未来,在很多行业,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类的好助手,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无论科技怎么发展,人总得有事可做,才有人生价值可言。我们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做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头羊!
无政治的政治。在数以千万计的微信公众号里,真正的时政类的公众号并不是很多,人们往往关注的都是娱乐、体育赛事、财经等内容。只有当政治事件发生时,才会有人去关心。当发生政治事件时大家还是会很关心,但是媒介平台不具备很强的政治传播欲望,这就是问题所在。
无表达的表达。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在公共场合进行表达,最多的表达都体现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而文字表达开始扩展为图片表达,甚至于肢体语言的表达,这个表达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
无沟通的沟通。互联网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这些联系、沟通并非心理上的沟通,大家更多的沟通都表现在朋友圈点赞、留言,真正的语言沟通反而越来越少。互联网让人们越来越紧密,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越来越疏离。很多人即使面对面也不直接说话,而是用微信进行沟通。
按照十九大的指示,中国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到2035年转型为一个被认为在全球竞争中拥有特别创新能力的经济体。首先,中国具有较好的中长期经济规划和产业支持。其次,中国人是一个拼命工作的民族,国人一年工作的时间是2000小时,我们经常说德国人很勤奋,但他们一年的工作时间只有1300个小时。另外我们国人的工作比例也很高,一般来说仅有40%~50%,而中国人达到了80%。所以中国人工作都是非常努力的。再次,中國人的储蓄率非常高。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能攒钱呢?有一个中国女人嫁给外国男人,生活几年后她攒了2万美金,而外国男人对此非常惊讶并且不理解,他的母亲一生都没有这么多积蓄。最后,中国人对教育非常重视。都说十年寒窗苦读,这种教育理念就是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近几年“人工智能”的新闻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百度搜索“人工智能”,会看到超过11万篇相关新闻,但比起“智能制造”的42万篇相关新闻、“创新金融”的43万篇相关新闻,人工智能的媒体热度还没有走入广泛大众。
在资金方面,有数据显示,美国有关人工智能的第一笔风险投资出现在1999年,2012年为爆发期拐点。中国第一笔人工智能风险投资出现在2005年,2013年进入爆发期。从融资金额来看,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的投资额约为635亿元,能占到全球的33%,仅次于美国的51%。然而,从融资数量来看,2016年一共发生投资案例9124笔、涉及7449亿元,而根据公开信息,人工智能的投资案例仅100多起,相较仍是小众行为。
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非常广泛,不仅能够进行人脸识别,甚至还可以进行猪脸识别。现在可以把猪脸识别和感应运用在养殖业方面,比如它可以给每头猪进行识别,在卖猪肉时可以根据它的运动曲线进行价格调配。所以,AI技能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人民日报在今年八一建军节的H5产品——超过10亿浏览量的“军装照”,相信很多人都使用过。
另外,2017年是智能音响元年。它是一个音箱升级的产物,是家庭消费者用语音进行上网的一个工具,它的功能是点播歌曲、上网购物,或了解天气预报,它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比如打开窗帘、设置冰箱温度、提前让热水器升温等。
如果智能音响能够运用在新闻领域,比如我说“请给我播放今天的新闻重大事件”,那么它就成了新型的新闻领域应用,它就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智能家居。
而新的技术也会带来新的焦虑,人工智能(AI)其实不能算是一个新的话题,其实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缓慢。而近两年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及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大幅提高,人工智能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也引起了相关职业的一些变动。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英国广播公司依据被机器代替的可能性对职业进行了排序,被取代可能性最高的职业是电话销售员、财务客户经理、检测员、保险员等。被取代可能性最低的职业是中等教育教学人员、心理师、治疗专业人员、酒店和住宿经理等。我们觉得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劳动,但这未免太小看人工智能的能量了。就连快餐生产的全套环节都可由AI完成,厨师将来可被取代的概率为96%。人工智能还可以写诗,并出版了诗集。传媒业也开始应用AI进行新闻采写。
无论AI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利弊共存的影响,我们人类只能在实践中顺应趋势并善加利用。多用人工智能去完成那些危险性高的工作,让人类从繁重的、枯燥的被动劳作中解脱出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用AI去探索人类尚未解决的难题,比如地震预报、垃圾处理、环境治理等等,真正让它造福人类。
未来,在很多行业,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类的好助手,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无论科技怎么发展,人总得有事可做,才有人生价值可言。我们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做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