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二者的变化调整都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经济总量和结构的探讨尤为必要。本文以衡阳市蒸湘区为例,通过对其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本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进一步优化蒸湘区的经济结构,最终促进全区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现存问题;对策
近年来,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衡阳市蒸湘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主动应对挑战与机遇,通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山水宜居新城”的总战略,使全区经济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本文在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分析全区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情况,探索二者之间的的影响及关系,从而为提高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寻求有效途径。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总体特征
1.全区经济平稳增长
数据统计,衡阳市蒸湘区2013年实现GDP149.78亿元,增长11.9%;人均GDP达53754元,增长10.4%,总体发展呈现出一个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依次为3.76亿元、93.47亿元、52.55亿元,所占GDP比重分别为2.5%、62.5%、35.1%,各增加值分别提高2.6、12.0和12.4个百分点。此外,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面,分别为0.6%、63.3%和36.1%。可以看到,生产总值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了全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产业上,第二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则略快于其。
2.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全区从2009年至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消费能力明显增强。以2013年为例,按常住人口统计,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56元,增长了9.5%。随着全区人均生产总值以及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全区居民的消费需求。2013年,全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总额达到69.27亿元,增长14.8%。从城乡区域看,城镇消费零售额48.4亿元,增长15.2%,增长14.6%;乡村消费零售额20.87亿元,增长14.3%。从行业领域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9亿元、38.1亿元、9.37亿元和12.8亿元,各自增长14.1%、15.3%、14.2%和15%。此外,全年居民的消费价格同上年相比上涨了2.4%。
3.企业发展情况
2013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为68家,创下利润总数额6.41亿元,增长25.9%。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利润0.89亿元;而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中,其实现利润虽比前者低0.27亿元,但却一改去年亏损1.85亿元的不利发展局面。从注册类型角度,股份合作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一降一升,实现利润分别为0.19亿元和5.69亿元;前者下降34.5%,后者增长37.4%。此外,在建筑行业,资质较深及专业性的承包建筑企业数量达19家,实现全区建筑业增加值7.44亿元。
(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来看,2013年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52.47亿元、195.9亿元。虽然两者增加值相差143.43亿元,但其增长速度却快于重工业13.4个百分点。这说明全区轻、重工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使得轻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在全区非公制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两者比重逐步上升。此外,由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不断调整,使得整体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根据数据显示,蒸湘区的第一产業和第二产业的比例有小幅度减少,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小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额比重从2013年的35.1%上升至2014年的60.4%。表明蒸湘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向于合理。
2.第三产业对经济有突出贡献
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产业作为蒸湘区的主力产业对经济贡献最为突出,贡献率达到63.3%,而2014年,第三产业作为扶摇直上,成为了对蒸湘区经济贡献最为突出的产业,贡献率达到51.7%。表明第三产业在一年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充分显示出了蒸湘区第三产业的生命力,而在而来,第三产业极有可能保持这一优势,继续为蒸湘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二、蒸湘区的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产业间融合互补性较差
1.缺乏合作与支持
2013年,全区虽然对二三产业的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但两者之间或者是同产业下各行业的融合渗透程度仍然不是很高。主要体现在:首先,主要制造企业与铺助制造企业合作进程缓慢;其次,制造业对于服务市场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最后,由于行业缺乏关联性,导致产业链条出现断裂的情况。
2.行业发展失衡
蒸湘区二、三产业全年虽各自增加了93.47亿元和52.55亿元,但同时也存在着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就规模以上工业来看,2013年实现增加值为86.03亿元,增长12.3%,而重工业占了78.9%,轻工业仅占21.1%,这间接说明了全区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就第三产业而言,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业较为发达,并逐渐成为“支柱产业”。相较之下,其他服务性行业发展基础却较为薄弱。此外,城区企业数量、人才等,都优于郊区。
(二)产业层次较低,产品特色性不足
一是终端产品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尾端及价值链的低端。全区轻工业中纺织、日用化工、食品行业的终端产品其价值量并不高,缺乏竞争力。如2013年全区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仅0.89亿元,同比下降34.5%。二是全区范围内独创品牌少,大部分企业仿制或贴牌生产,对自主品牌的开拓及建设加以忽视,核心品牌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截至2012年,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1225个,但国、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只有4家,从这可以反映出蒸湘区全区乃至全市的企业自主研发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产品创新的整体水平较低。三是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由于区内众多企业在分工合作不明晰,涌向同一领域或同一产品,使得与别区或本区产品之间大同小异。 (三)内生动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
2013年,虽然全区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但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不快、行业竞争、网络销售的影响,使得传统消费业发展动力不足,全区近四年消费速度增长分别为29.1%、23.4%、17.4%、14.8%,增速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而在近三年来,同样受市场、价格、行业竞争因素的影响,占本区工业一半比重的龙头企业华菱衡钢产值逐年减少。尽管2013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共实现利润0.63亿元,然而2012年该行业却严重亏损1.85亿元,这种严峻的发展局势直接影响了园区内配套企业的生产。
三、提升蒸湘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调整力度,提高产业融合关联性
首先,无论是不同产业,还是同一产业下的不同行业,应通过关联性这条主线纵向或横向把各行业的这些点连接起来,继而将关系密切的行业进行组合、使其纵向形成牢固的产业链甚至将其进一步延伸;横向拓展为合作平台,分工协作,最终把整个行业编成一张清晰的关系网。
(二)积极进行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
一是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全区应从财政上保障科技创新所需投入资金,建立并完善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对技术性产业、传统手工业等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以提高产业效率。钢管制造及深加工产业作为蒸湘区重点产业,占据全区工业50%以上的份额。因此对于钢铁行业技术上的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都显得很有必要;二是区内产品、品牌创新,如对晶珠广场、泰阳电器等传统企业的创新。
(三)协调县域发展,形成块状经济
全区在区域划分、产业发展上应做好全局统筹工作。根据本区情况,一是对农业内部结构加以调整,结合二三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二是在稳定县域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特色、本地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除了引进资本和龙头企业,更要注重对其核心技术、管理体制的引入;三是加强各区域、各行业之间的联合,增强企业间的抱团协作意识,使该区资源、产业进一步的整合及优化。
(四)鼓励创业,扩大经济总量
在很大程度上,全民创业对经济总量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积极鼓励全区居民进行创业,培育数量多、涉及面广的中小型企业尤为重要。首先,发挥本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其产品、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辐射作用,引导相关优势企业优化内部结构,发展或转型成为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其次,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创业。根据市场需求及本区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来推动创业的进程。
(五)产业转型,重塑新格局
一是改造传统钢管制造业,通过技术革新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华菱衡钢企业改革,达到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性和高效多产性;二是加工产业突出产前、产后效率、品牌,加快产销的一体化,由简单加工向精細加工、由低端原料转向高档产品;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现代行业转型,以扩大本区的高新产业,使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技术密集型高效发展模新格局。
四、总结
大至国家,小至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对经济总量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莫大关系。因此,根据本身实际发展情况,应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使其得以优化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衡阳.蒸湘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统计信息网,2014,04,16.
[2]严燕萍.上虞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J]. 当代经济,2010,05:22-24.
[3]李敏晖.上海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研究[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04:8-10.
关键词: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现存问题;对策
近年来,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衡阳市蒸湘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主动应对挑战与机遇,通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山水宜居新城”的总战略,使全区经济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本文在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分析全区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情况,探索二者之间的的影响及关系,从而为提高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寻求有效途径。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总体特征
1.全区经济平稳增长
数据统计,衡阳市蒸湘区2013年实现GDP149.78亿元,增长11.9%;人均GDP达53754元,增长10.4%,总体发展呈现出一个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依次为3.76亿元、93.47亿元、52.55亿元,所占GDP比重分别为2.5%、62.5%、35.1%,各增加值分别提高2.6、12.0和12.4个百分点。此外,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面,分别为0.6%、63.3%和36.1%。可以看到,生产总值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了全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产业上,第二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则略快于其。
2.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全区从2009年至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消费能力明显增强。以2013年为例,按常住人口统计,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56元,增长了9.5%。随着全区人均生产总值以及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全区居民的消费需求。2013年,全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总额达到69.27亿元,增长14.8%。从城乡区域看,城镇消费零售额48.4亿元,增长15.2%,增长14.6%;乡村消费零售额20.87亿元,增长14.3%。从行业领域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9亿元、38.1亿元、9.37亿元和12.8亿元,各自增长14.1%、15.3%、14.2%和15%。此外,全年居民的消费价格同上年相比上涨了2.4%。
3.企业发展情况
2013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为68家,创下利润总数额6.41亿元,增长25.9%。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利润0.89亿元;而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中,其实现利润虽比前者低0.27亿元,但却一改去年亏损1.85亿元的不利发展局面。从注册类型角度,股份合作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一降一升,实现利润分别为0.19亿元和5.69亿元;前者下降34.5%,后者增长37.4%。此外,在建筑行业,资质较深及专业性的承包建筑企业数量达19家,实现全区建筑业增加值7.44亿元。
(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来看,2013年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52.47亿元、195.9亿元。虽然两者增加值相差143.43亿元,但其增长速度却快于重工业13.4个百分点。这说明全区轻、重工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使得轻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在全区非公制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两者比重逐步上升。此外,由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不断调整,使得整体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根据数据显示,蒸湘区的第一产業和第二产业的比例有小幅度减少,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小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额比重从2013年的35.1%上升至2014年的60.4%。表明蒸湘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向于合理。
2.第三产业对经济有突出贡献
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产业作为蒸湘区的主力产业对经济贡献最为突出,贡献率达到63.3%,而2014年,第三产业作为扶摇直上,成为了对蒸湘区经济贡献最为突出的产业,贡献率达到51.7%。表明第三产业在一年期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充分显示出了蒸湘区第三产业的生命力,而在而来,第三产业极有可能保持这一优势,继续为蒸湘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二、蒸湘区的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产业间融合互补性较差
1.缺乏合作与支持
2013年,全区虽然对二三产业的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但两者之间或者是同产业下各行业的融合渗透程度仍然不是很高。主要体现在:首先,主要制造企业与铺助制造企业合作进程缓慢;其次,制造业对于服务市场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最后,由于行业缺乏关联性,导致产业链条出现断裂的情况。
2.行业发展失衡
蒸湘区二、三产业全年虽各自增加了93.47亿元和52.55亿元,但同时也存在着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就规模以上工业来看,2013年实现增加值为86.03亿元,增长12.3%,而重工业占了78.9%,轻工业仅占21.1%,这间接说明了全区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就第三产业而言,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业较为发达,并逐渐成为“支柱产业”。相较之下,其他服务性行业发展基础却较为薄弱。此外,城区企业数量、人才等,都优于郊区。
(二)产业层次较低,产品特色性不足
一是终端产品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尾端及价值链的低端。全区轻工业中纺织、日用化工、食品行业的终端产品其价值量并不高,缺乏竞争力。如2013年全区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仅0.89亿元,同比下降34.5%。二是全区范围内独创品牌少,大部分企业仿制或贴牌生产,对自主品牌的开拓及建设加以忽视,核心品牌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截至2012年,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1225个,但国、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只有4家,从这可以反映出蒸湘区全区乃至全市的企业自主研发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产品创新的整体水平较低。三是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由于区内众多企业在分工合作不明晰,涌向同一领域或同一产品,使得与别区或本区产品之间大同小异。 (三)内生动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
2013年,虽然全区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但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不快、行业竞争、网络销售的影响,使得传统消费业发展动力不足,全区近四年消费速度增长分别为29.1%、23.4%、17.4%、14.8%,增速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而在近三年来,同样受市场、价格、行业竞争因素的影响,占本区工业一半比重的龙头企业华菱衡钢产值逐年减少。尽管2013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共实现利润0.63亿元,然而2012年该行业却严重亏损1.85亿元,这种严峻的发展局势直接影响了园区内配套企业的生产。
三、提升蒸湘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调整力度,提高产业融合关联性
首先,无论是不同产业,还是同一产业下的不同行业,应通过关联性这条主线纵向或横向把各行业的这些点连接起来,继而将关系密切的行业进行组合、使其纵向形成牢固的产业链甚至将其进一步延伸;横向拓展为合作平台,分工协作,最终把整个行业编成一张清晰的关系网。
(二)积极进行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
一是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全区应从财政上保障科技创新所需投入资金,建立并完善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对技术性产业、传统手工业等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以提高产业效率。钢管制造及深加工产业作为蒸湘区重点产业,占据全区工业50%以上的份额。因此对于钢铁行业技术上的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都显得很有必要;二是区内产品、品牌创新,如对晶珠广场、泰阳电器等传统企业的创新。
(三)协调县域发展,形成块状经济
全区在区域划分、产业发展上应做好全局统筹工作。根据本区情况,一是对农业内部结构加以调整,结合二三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二是在稳定县域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特色、本地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除了引进资本和龙头企业,更要注重对其核心技术、管理体制的引入;三是加强各区域、各行业之间的联合,增强企业间的抱团协作意识,使该区资源、产业进一步的整合及优化。
(四)鼓励创业,扩大经济总量
在很大程度上,全民创业对经济总量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积极鼓励全区居民进行创业,培育数量多、涉及面广的中小型企业尤为重要。首先,发挥本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其产品、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辐射作用,引导相关优势企业优化内部结构,发展或转型成为一批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其次,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创业。根据市场需求及本区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来推动创业的进程。
(五)产业转型,重塑新格局
一是改造传统钢管制造业,通过技术革新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华菱衡钢企业改革,达到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性和高效多产性;二是加工产业突出产前、产后效率、品牌,加快产销的一体化,由简单加工向精細加工、由低端原料转向高档产品;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现代行业转型,以扩大本区的高新产业,使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技术密集型高效发展模新格局。
四、总结
大至国家,小至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对经济总量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莫大关系。因此,根据本身实际发展情况,应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使其得以优化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衡阳.蒸湘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统计信息网,2014,04,16.
[2]严燕萍.上虞市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研究[J]. 当代经济,2010,05:22-24.
[3]李敏晖.上海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研究[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0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