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财护国宝 怪杰天下闻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伯驹(1897—1982),字丛碧,河南项城人,出身贵胄门第,从小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也是袁氏的心腹。他本人与袁世凯次子袁寒云、清代“镇国将军”溥侗以及张学良四人,或风流倜傥,或做事任侠,或散财助人,被称为“民初四公子”成为一时佳话。
  张伯驹9岁即能赋诗,乡党称其为神童。长大后入军校习武,毕业后在军营服役。但他厌烦官场生活,对逐名争利之徒十分反感,痴情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终生热衷于收藏,是当代屈指可数的收藏大家之一。为了收藏国宝,张伯驹付出的不仅仅是大把大把的金钱,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难怪国画大师刘海粟评论张伯驹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4条河流,那便是书画收藏、诗词、戏曲和书法。这4种姐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玩生雅趣 鉴赏识宝
  张伯驹先生收藏书画始于1927年。最初他收藏是为了把玩、鉴赏、怡情、消遣。这从他以书画作名号,就可以看出他钟情此事的心迹来。
  张伯驹的首件藏品是清康熙御书的“丛碧山房”横幅。他对此物爱不释手,于是自号“丛碧”,遂将书斋命名为“丛碧山房”。他还有一别号作“好好先生”,是以其收藏的唐代杜牧《张好好诗》而取的名。该诗卷有宋徽宗赵佶的题签以及元代伯颜、明代张孝思、清代年羹尧等人的题款和藏印。张伯驹收藏此诗卷,认为千载难逢,将真迹入藏,一好百好,故自号“好好先生”(事见《春游琐谈》卷一《杜牧之赠<张好好诗>卷》张伯驹编著)。
  对于中国古书画,鉴赏精英张伯驹,圈外人知之甚少。其实张先生对中国古代书画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在其撰述的《丛碧书画录》中,对117件书画藏品均作了准确地鉴定和中肯的评语,令人折服。由于他的慧眼独具和深邃的鉴赏功力,后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燕京大学中国艺术史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随着收藏的增多,张伯驹从鉴赏转为保护,即防止珍贵的古字画外流。他在《丛碧书画录序》中抒怀明志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产所蓄,不必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
  张伯驹的可贵,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收藏的珍贵书画,最后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认为“国之护宝,予心始安”。意思是,文物交给国家保管,传之万代,我过去悬着的心,今天才算安稳了。在他捐赠给国家的珍贵文物名录中,有唐李白的《上阳台帖》,先是献给了毛泽东同志,后转归故宫博物院收藏。1956年,他又将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宋蔡襄《自书诗册》、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吴琚《杂书诗帖》、元赵孟頫《篆书千字文》以及元俞和楷书帖等8件国宝级文物捐给文化部归入国藏。为此,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特签发了“化私为公,足资楷模,特予褒扬”的褒奖状,在海内外引发轰动,盛赞张伯驹的爱国之心。
  历尽坎坷 心昭日月
  1948年,张伯驹先生以2.1万美元将自己的私宅“似园”卖给了辅仁大学,只为筹款购买《游春图》。《游春图》是隋代展子虔的山水画,为至今保留年代最久远的绘画作品,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说它是国宝中的国宝也誉不为过。
  “似园”,位于北京西皇城根北街21号,原是晚清大太监李莲英之府邸。李莲英死后,转到异姓人手里,改称“似园”,张伯驹从此人手里购买后作为常居之所。当“似园”卖给辅仁大学后,时人议论鹊起,有说张先生“把‘似园’宝地换堆故纸”的,也有说张先生“玩习难改”,还有人说这是“卖房买猴玩”的花样。对这些议论,他权当耳边风,不予理会。
  张伯驹知道,此《游春图》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无法估量的艺术信息。图上有宋徽宗的题签和清乾隆帝的题诗,过去深藏于清宫大内,后被伪满傀儡皇帝溥仪偷带到长春。“满洲国”垮台后流落民间,为北京琉璃厂“玉池山房”老板马霁川所有。马霁川是商人,逐利为乐,时常展之,待价而沽。但当年国运多舛,战乱频仍,黎民百姓“三根肠子饿着二根半”,谁会出大价钱买张画图。越是这种形势,张伯驹越心急如焚,生怕《游春图》被外国人购走。在万般无奈之时,张伯驹曾多次劝说并希望故宫买下此物,作“镇院之宝”。当时的故宫财力紧张,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哪有钱做这大手笔生意?在这一背景下,他拆借无门,友人又无钱相助,便毅然决然地卖掉了私宅“似园”,又卖掉妻子的首饰,才以240两黄金的天价将这件国宝买下,从而避免了《游春图》流失到异域他乡。此事传开,有心购此图赚大钱的洋人一时顿足叹息,并到处求人打探张伯驹的口风,欲以高出原购价的美金求购,均被张婉拒。1952年,张伯驹将《游春图》无偿捐给国家,成为故宫博物院最引人瞩目的宝贝。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提议拨款给张氏一些补偿,张伯驹回绝说:“谢谢了!这东西在我的手里,就是在国家手里,我怎能和国家分你我,一定上交国家,无偿捐献,了却心愿。”
  还有一件事,当年张伯驹护宝,置生死于度外,昔日老北京人更是有口皆碑。
  1941年,张伯驹曾遭歹人绑架,绑匪对张家人狮子大开口“人在我手,出钱买命”,张的家人寻问索要数额,对方开口“三百万”(伪币)并威吓:“不送钱,必撕票(杀人)。”张家并无多少现金,仅存几幅古字画。张夫人急得欲哭无泪,最后拟将晋人陆机的《平复帖》兑现赎人。但张夫人又一想,丈夫平日爱此帖如命,不敢擅自主张。就设法走通关节去探望丈夫张伯驹。知此内情后,张伯驹小声告知爱妻:“那是我的命根子,若卖掉换钱来赎我,我不如死在这里!”张妻吓出一身冷汗,只好作罢。《平复帖》又躲过一劫。就这样,在张家软硬兼施僵持了8个月后,绑匪只好妥协,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张伯驹最后得以脱离虎口。
  奇异结合 怪杰相爱
  张伯驹一生结婚4次,原配夫人李氏、二夫人邓氏皆不能生育,在“无后为大”的原因下,又娶了三夫人王韵香。娶第四夫人潘素时特有传奇色彩。当年他任盐业银行总稽核时,每年要到上海分行查账两次,在上海“花界”偶遇奇女子潘素,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潘素,原名潘白琴,昵称“潘妃”。1915年生,苏州人,乃前清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但其父潘智合是个浪冶的公子哥,贪图吃喝玩乐,很快将家业挥霍一空而落魄。其母沈桂香亦是名门之后,重育人之道。特为潘素聘请名师,促其工女红、习音律、学绘画,学业日渐长进。潘素13岁时,母亡,继母王氏赐她一把琴,名为挣钱糊口,实乃诱其进入卖笑场所。张伯驹的挚友孙曜东说:当年“潘素女士,场面上人称‘潘妃’,苏州人,弹得一手好琵琶。曾在沪地西藏路汕头路路口‘张帜迎客’。初来上海,大字识不了几个,但人有灵气,谈吐不俗,受‘苏州片’文化熏陶,也能挥毫作画,观者称妙。在五方杂处,无奇不有的上海滩,曾大红大紫过。依我观之,张与潘结为伉俪,也是姻缘聚会,天公作和的结果。因为潘素身上也存在一大堆不可理解的‘矛盾性’,也是位‘大怪’之人,像含香老五、吴嫣等人,接的客人多为官场上的人,而潘素的客人多为上海白相的二等流氓。红火的时侯,天天有人到她家‘摆谱儿’吃‘花酒’,客人们正在打牌或吃酒时,她照样可以出堂差,且应接不暇。那时有些男人喜欢‘纹身’,多为黑社会的人,而潘素的手臂上也刺有朵花……最终她的‘内秀’被张伯驹开发出来。”
  张伯驹到上海,就少不了去‘花界’走走,结果就遇见了潘妃。两人一见,大有相见恨晚的味道,真是“英雄识英杰,怪人爱怪才”,不久双双坠入爱河,一发而不可收。张伯驹首见潘妃当天,就惊为天女下凡,才情大发之余,提笔书一联云:“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不仅把“潘妃”二字嵌入联中,而且把潘素比作汉朝的王昭君出塞,其擅弹琵琶的特点也概括进去了,观者不无击掌称好。
  张潘二人卿卿我我高兴之时,麻烦来了。此前,潘素系名花有主,已为国民党一位叫臧卓的中将包下,两人业已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半路杀出个张伯驹,博得潘氏芳心,潘若改口从张,臧卓岂肯罢休?发现潘有移情迹象后,臧卓马上将其“软禁”在西藏路汉口路的“一品香”酒店客房中,不许露面,不准约客。潘素无奈,每天只能以泪洗面。张伯驹知情后,心慌意乱,在上海滩他人生地不熟,硬来怕惹出麻烦,而且对方是中将武人。在困顿苦恼中,张伯驹去找好友孙曜东帮忙。孙曜东正年轻气盛,敢为难友拔刀相助。一日,乘天黑,孙与张伯驹先到静安寺路上的静安别墅租了一套房子,付了一个月租金,此地旧时为上海滩阔老爷们的“小公馆”,来往人杂,不易暴露。然后两人驱车来到“一品香”,买通了臧卓的卫兵,知道臧卓不在房内,张伯驹急急冲进去。潘素已哭得两眼水肿,两人顾不上说话,赶快上车走人。孙曜东将张、潘送到静安别墅,对二人说:“我走了,明天再说。”其实“明天”的后事张伯驹早已心定,决计“赶快回到北方,就算没事了”。
  婚后,两人情投意合,潘素在张伯驹的引领下,几次投奔名师朱德甫、汪孟舒、陶心如等人学画,又跟夏仁虎学古文,加之张伯驹家藏名迹充栋,潘素天天用功临摹,画艺大进,成为名重一时的青绿山水画家。一代巨擘张大千观其画作赞叹曰:“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后来在北京官方的外交活动中,曾取潘素的山水画作为礼品赠送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美国老布什等外国元首。
  “反右”蒙冤 “文革”受害
  这位有学养的名士,中晚年却厄运迭生,最后竟在默默无闻中离开人世。
  1957年,张伯驹响应“大鸣大放”的号召,力主开禁鬼戏、凶杀戏而遭批判。1961年迁居到了长春后,在吉林省博物馆帮忙审定书画。此时他又和当地知名学者于省吾等人,倡议组织了“春游社”,邀京、津、沪等地的一些老朋友参加,分别撰写了一些关于金石、书画、轶闻、考证、掌故等方面的文章,总其名为《春游琐谈》,陆续油印出版。谁知到了那尽人皆知的疯狂年代,“春游社”被打成了“反革命组织”,前后审查了3年,最后没查出什么问题,只得不了了之。
  1967年,张伯驹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送往吉林舒兰县插队监督改造。但公社拒绝收下这个已经70多岁,不会劳动还要吃闲饭的“糟老头”。昔日,曾经拥有稀世宝物的张伯驹,一下子成了衣食无着落的人。此时,他与夫人一无粮票、二无户口、三无币子(钱),只能靠亲戚朋友的接济勉强保住活命。尽管如此,京城大玩家、张伯驹的莫逆之交王世襄,于1969年至1972年多次去看望他。所见张伯驹除了鬓染霜花、神态略显迟钝外,“与20年前住李莲英旧宅时的心情并无太大变化,他不怨天,不尤人,坦然面对,依然故我”。两人话题谈到伤心处,张伯驹则说“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人虽已风烛残年,生活困顿,但仍乐观向上,其人品可贵。
  最让张伯驹刻骨铭心的往事,莫过于“文革”中“红卫兵”来抄家。除将他收藏的卷轴丢到院子里焚烧外,还让他跪在火边。张伯驹向“小将”们哀求道:“你们要烧就烧我吧,万不可烧这些国家的宝贝啊,你们烧了就再也没有了。”泪水和哀求,阻挡不了野蛮的行动,张伯驹所珍藏的多件国宝级字画就这样毁于一旦。
  1982年初,张伯驹留给世人的最后身影,见诸于画家黄永玉的一段日记:黄永玉携妻儿在北京莫斯科餐厅吃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色果酱、小碟黄油两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4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黄永玉感慨道:“斯人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两个月后,84岁的张伯驹突患感冒住院,因级别不够,不能住单人病房,与7人共住一室。待女儿费尽心力,终于拿到调换病房的批令后,张伯驹因感冒变为肺炎病危,于2月26日,一代收藏大家与世长辞了。
  据坊间传说,张伯驹死后,许多知道张伯驹身世的人指斥院方,有人还跑到医院门口说:“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宝物,足可买下你们这座医院!”
其他文献
50多年前,我在武鸣双桥机电学校(今武鸣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教师。那时,班里有许多八桥村的学生,他们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武鸣双桥镇八桥村大伍屯的民居“七十二道门”,是一座典型的壮族古建筑民居,虽历经磨难,却一直保持得相当完美。  后来,学生们带着我到“七十二道门”游览,那美轮美奂、超凡脱俗的壮族民房建筑群落让我不住地感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着壮民居建筑“七十二
治理民生的“中庸之道”  宋仁宗赵祯( 1010-1063),是宋朝第4位皇帝,也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达42年之久( 1022-1063)。整个北宋朝,历经9位皇帝统治,共计167年的“国运”,仁宗皇帝的在位时间刚好占据四分之一的周期。  许多人对这位距今近1000年前的北宋皇帝不甚了解,觉得比起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这位仁宗皇帝42年的在位时间着实算不上“千
1950年7月的一天,我从华北大学(人民大学的前身)毕业,正等待组织分配时,突然被校长吴玉章、教务主任张光远找去谈话。他们说:“新中国成立了,党中央、毛主席考虑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刚刚解放,为了消除国民党反动派民族歧视的影响,团结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央决定组成一个西南民族访问团,奔赴少数民族较集中的云、贵、川地区开展工作。访问团团长由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刘格平同志担任,副团长由费
有人说,一本真正的好书会经久不衰,而我却不相信这句话,是《哈佛家训》让我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一本真正的好书,的确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催人奋进并震撼着人的灵魂。说到与《哈佛家训》的渊源还真得从小学时说起。我小时候虽然是班干部,但是,却从未相信过自己的能力,甚至还成为同学们讽刺的对象。我表面虽然看似平淡,但内心却充斥着痛苦与无奈。老师得知后,推荐给我一本书,那就是——《哈佛家训》。  刚买到《哈佛家训》
我父亲是我的英雄,在我一生从未改变。  身为八个孩子的父亲,他清楚自己重任在肩。  当我还是小不点,他显得是如此高大。  在我眼中他无所不能,我们知道是他当家。  他的身心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但他也温柔,能让人感到他友善直爽。  儿时的许多早晨,我都是被他的亲吻和歌声唤醒,  那些日子令我怀念万分。  他让我感觉如此特殊,“美国小姐”他轻声吟唱。  我知道我拥有父亲的爱。这爱给我勇气去做,去闯
我曾经两次到江苏丰县采访东北抗联老兵张敬在。在我所采访的抗战老兵中,他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他在杨靖宇的部队中待了两年,打过好多仗,身上多处负伤。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脸颊穿进、左脸颊穿出,嘴里的牙被打掉好几颗。第一次见面,他用手中的拐杖做了一个瞄准开枪的动作,说:“(我)当年就是这样和杨靖宇司令一起打鬼子的。”  张敬在老人年过九旬,发白如雪,皮肤黝黑,让我不禁想起东北长年积雪的兴安岭、长
店堂里三面靠墙壁都是书架子,上面站满了各色各样的书。  这时候静极了,街上没有一点儿声音。月光的脚步向来是没有声响的,它默默地进来,进来,架上的书终于都沐浴在月光中了。这当儿,要是这些书谈一阵话,说说彼此的心情和经历,你想该多好呢?  听,一个温和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静寂。  “对面几位新来的朋友,你们才生下来不久吧?看你们颜色这样娇嫩,好像刚从收生婆的浴盆里出来似的。”  开口的是一本中年的蓝面书
一.蒋方舟谈新作《骑彩虹者》    变化是绝对的,进步也是绝对的。我七岁的时候开始写第一本书《打开天窗》,那本书写的只是一本私人作文簿。后来《正在发育》就是生猛型的,这直接导致了我被定位成一个“早熟”、一个“说大人话的小孩”。后来我写童话,写历史,但好像都没有办法摆脱人们对我的定位。但写完《邪童正史》之后,我想我是真正可以摆脱“早熟”形象了。而现在《骑彩虹者》标志着我已经是真的、彻底成熟了。   
踏着青春的脚步,走进绚烂的五月,2019迎来了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100年前的5月4日,以青年为主体的爱国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诞生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体现了青年一代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回眸历史,穿越岁月烽烟。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
面条和米粉都是线状淀粉类食物,不同的是,面条是用小麦磨制的,米粉则是用大米磨粉、滤浆制作。北方人说“下面条”,南方人尤其桂林人喜说“上米粉”。而这米粉与面条的事情,绝不是一南一北这么简单,二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米粉与面条制作同出一辙  先前,米粉不叫米粉,而是叫“南方米面”。面条在宋朝以前也不叫面条,而是叫“不托”“索饼”等。宋代以前,面食皆称“饼”,如饺子叫“汤饼”,馄饨叫“煮饼”,馒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