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东营市海河幼儿园257091
【摘要】年幼的孩子从家里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应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分析他们的心理,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要注意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培养他们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行为习惯适应同伴交往
幼儿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在行为习惯、活动方式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有好多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宝宝入园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应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宝宝入园快一周了,每天都必须让妈妈抱进活动室。我伸手去抱他的时候,他又踢又抓,搂着妈妈的脖子死活不下来。最后我答应可以让妈妈早点来接,他才撒开手。
妈妈走后,他还是赖在我怀里不肯下来,边哭边嘟囔:“让妈妈早来接宝宝,让妈妈早来接宝宝……”
午饭时,宝宝哭着不肯吃饭,我左劝右劝喂进几口,他接着吐掉了,然后就再不张嘴,任凭我怎么劝,就是不吃,最后勉强劝着喝了半杯水。午睡时宝宝又大哭不止,他说不愿到小床上去,我想只要肯睡就行。我对他说:“那老师抱着你睡好吗?”他点了点头。也许是哭累了,宝宝在我怀里一会儿就睡着了。我刚要把他放到小床上去,他就醒了,又大哭起来。为了不影响别的小朋友,我一直抱着他睡到小朋友起床。
年幼的孩子从家里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离开了熟悉的家人,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全,产生分离焦虑,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哭闹。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我们要用特有的细心、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来与幼儿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消除不安,缓解焦虑情绪,使他们逐步对老师形成依恋。尊重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让他们将这些习惯带到园中,尽量在幼儿园创设与家庭相似的生活氛围。从正面引导幼儿,如:“今天你来幼儿园没哭,真棒!明天来幼儿园还不哭,好吗?”“你真乖,老师可喜欢你了。”“你来幼儿园知道问老师好,真有礼貌”……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他们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他们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宝宝第七天绝食。水果、点心不吃,饭也不吃。怎么哄怎么鼓励都不管用。看着他流满泪水的小脸,我又心疼又着急。宝宝的妈妈说他回家就狼吞虎咽地吃东西,这说明宝宝是用绝食来反抗妈妈送他来幼儿园。以前也带过几个小班,哭闹是正常现象。但象宝宝这样连着几天“绝食”,这么“坚强”的小家伙确实不多见。
晚饭前,宝宝又哭起来:“我不吃饭!妈妈快来接宝宝!”边哭边走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让我给他妈妈打电话来接他。我不再哄他,对他说:“不行!今天你必须吃饭。不吃饭妈妈就不能来接你!”宝宝哭的声音更大,使劲地摇着头:“宝宝不吃饭!宝宝不吃饭……”我把他领到餐桌旁边,对他说:“妈妈刚才来电话了,说宝宝吃饭才来接宝宝。”他一点不听,只是一个劲地说宝宝不吃饭。我蹲下来告诉他说:“小朋友都吃饭,吃了饭才能长得象爸爸那样高。谁吃饭谁的妈妈就来接他,不吃饭的孩子妈妈就不来接。”宝宝不哭了,看我说的这么坚决,犹豫了一会儿,带着哭腔说:“老师喂喂。”我高兴极了,马上说:“行!老师喂宝宝。”这一步的跨出是多么的不容易,宝宝终于停止了他的“绝食”行动,一会儿就把他的那一碗饭都吃完了。
宝宝妈妈说他在家里吃饭基本不用喂,可从停止绝食的那天我喂他之后,几乎每天吃饭宝宝都端着碗跟在我屁股后面让我喂他。一开始我为了不影响全班孩子的正常进餐,喂了他两次,可从此宝宝每到进餐就要老师喂。于是,我们决定对宝宝的行为采取“冷处理”。开饭前我们就表扬那些自己吃饭的孩子,说宝宝的小手也特别能干,自己吃饭可棒了。渐渐地,宝宝自己吃的越来越多,哭闹现象明显减少了。
需求老师关注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应适当地满足,但不能一味的迁就,适当地提出要求是完全有必要的。
第三周。下午角区活动时,小朋友都在自己喜欢的角区里玩。刚玩了一会儿,陈怡林哭着来告状:“宝宝抢我的汽车。”我来到宝宝身边:“宝宝,为什么抢人家汽车?”他把小脸一仰,满脸的倔强:“这是宝宝的汽车”。说完又加了一句:“妈妈给宝宝买这样的汽车了”。“哦,宝宝也有这样的汽车呀!可这辆汽车是幼儿园买的,是给大家玩的,不是给宝宝一个人玩的。抢人家的玩具是不礼貌的。”这时宝宝眼里的泪水快流出来了:“宝宝也想玩汽车”。我帮他擦干了眼泪,说:“老师知道宝宝一看见和自己家一样的汽车就特别喜欢,特别想玩,对吗?”他赶紧点点头,我马上接着说:“如果宝宝特别想玩,就和陈怡林商量一下,你开给我,我开给你,比赛谁开得快,两个好朋友一起玩多好呀!宝宝能给陈怡林说声对不起吗?”宝宝低下头盯着地下的汽车犹豫了半天,才说:“对不起。”虽然声音很小,可宝宝还是道了歉,我为宝宝的进步感到高兴。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当着小朋友的面表扬了他,他高兴地拉着陈怡林的手一起玩汽车了。
孩子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他们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具体表现。他们没有和小朋友一起玩的经验,在家庭中,都是成人顺从他,而在幼儿园面临着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的状况,一时适应不了,由此出现攻击性行为。当发生争执时,教师不应随意充当“裁决者”,而是应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要善于分析他们的心理,了解发生争执的原因,正确地评判他们的行为,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1]比如学会用协商的口气跟对方说“给我玩会儿好吗”或“咱俩换着玩行吗”,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掌握与伙伴友好相处的方法,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
第四周。这几天宝宝都是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一进教室就跑到我身边,抱住我的腿,高兴地喊:“老师好,宝宝来了。”游戏时间,宝宝也能积极地参加了,有时玩玩具和小朋友产生纠纷,也不再大声哭闹,偶尔也知道谦让。下午活动时,几个小朋友都挤进美工区,等宝宝和思雨进去的时候,就剩下一桶橡皮泥了。宝宝先拿到了小桶,思雨急得快要哭了,也去抢小桶。我想宝宝是决不会放手的,没想到宝宝把小桶推到思雨跟前,说:“宝宝和你一起玩。”我为他有这么大的进步感到欣慰。 宝宝对幼儿园的环境已经熟悉,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再也不哭着鼻子进教室。感兴趣的游戏也能积极参加,懂得了礼貌和谦让,我们为他逐渐融入这个集体感到高兴。
第五周。这些天,户外活动的时候,宝宝经常去折一些小树棍玩,我对他进行了个别教育,但收效甚微。
这天正巧是宝宝的生日,宝宝的妈妈提了一个大蛋糕来。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一时机进行一次集体教育?在吃蛋糕的时候,我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过生日,小树有没有生日呢?”我即兴编了一个故事《小树的生日》。宝宝听的很认真,眼睛里充满了新奇。当我提问:小树最喜欢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时,小朋友抢着回答:给它浇水。捉小虫子。不采树叶。不摇小树。这时宝宝高高地举起手,急不可待地说:“还有不折树枝。”我为他的回答鼓掌,在大家面前夸奖了他一番,说小树收到了我们的礼物,一定会快快地长大。
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们全班小朋友围着小树为它唱了生日歌,并对小树说了许多祝福的话。这以后再也没发现宝宝折树枝,看到别班小朋友折树枝、摇树,宝宝也会说:“小树会生气的,它生气就长不大了。”
私下里宝宝和我商定:明年还要为小树过生日。
第六周。宝宝现在很喜欢上幼儿园了,听他妈妈说,经常吵着星期天也要来幼儿园。就是有个坏习惯,睡觉前总是脱了鞋子乱扔,一直改不掉。轮到我值午班,午睡时宝宝又把鞋子扔的床底下一只,过道上一只。我把过道上的一只鞋子藏了起来。宝宝起床后正找鞋子,我走过去神秘地告诉他:“中午你的鞋子跑到我这里,和我说了悄悄话。”宝宝听了好奇地问:“说了什么?”“它不想做你的朋友了!”“为什么?”“因为它每天跟着你又蹦又跳,很累。可你只顾自己睡觉,把它乱扔,它可伤心了!”宝宝不好意思地从我手里接过鞋子,低声说:“宝宝再不乱扔了”。
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是很难起作用的。[2]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行动的具体方法,才有可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我们教师不妨寓浅显的道理于现成的或自编的小童话中,更容易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七周。上午有一节双语教学活动,小朋友都特别感兴趣。图片上的西瓜宝宝伸着一个大脑袋,细长的脖子,特别有趣。活动结束后,我领着小朋友喝水去了,只有宝宝不去喝,下来摸着图片自言自语。下午活动的时候,我发现黑板上压图片的磁扣不见了,问小朋友谁见了?都说没看见,宝宝更是把头摇得象拨浪鼓。我想到上午宝宝下来摸过,便把目光转向宝宝,宝宝马上紧张地说:“宝宝没有拿。”我装作神秘地对小朋友说:“咱们小二班的这些磁扣可调皮了,它们非常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它们有时跑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跑到小朋友的小书包里,不过,它们和小朋友玩够了,还是想跑回到黑板上,因为没有磁扣小朋友们就看不到漂亮的图片了。咱们先出去活动一会儿吧,等回来的时候,磁扣就跑回到黑板上了。”等我们活动完回来的时候,宝宝拉着我说:“快看,磁扣从宝宝的口袋里跑到黑板上了。”这时,有的小朋友也跑来说:“老师,昨天两个调皮的积木跑到我口袋里,我带回家了,等明天我就让它们跑回来和小朋友玩。”
象宝宝他们这样大的孩子,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让他们承认错误的,只是老师在引导时要讲究一点小技巧。
第八周。晨间活动时,李子璇的腿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大包,挠得又红又肿。我正想找点牙膏给她抹上,宝宝跑过来,从他的小书包里掏出一瓶风油精往我手里一塞,对我说:“这是妈妈买的,快给李子璇擦擦吧。”
宝宝今天的表现令我刮目相看,因为平时他手比较紧,自己的东西别说送给别人,就是别人动一动都不行。
没想到他今天居然把妈妈刚买的风油精给小朋友用。餐前谈话时,我表扬了宝宝。一直到离园前,不时看见宝宝询问有没有被蚊子咬的小朋友,有被咬的他就马上给人家涂抹风油精,还关心地问人家疼不疼。
由一瓶风油精宝宝开始了与小朋友的主动交往。一天的时间,宝宝似乎很开心,兴奋地向小朋友讲风油精有哪些用处,为什么不能用涂上风油精的手指揉眼睛。一群小朋友围着他,宝宝俨然成了一位小老师。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基础,而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交往中的幼儿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去进行交往,如果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情绪是快乐健康的,那么幼儿的交往必定能获得成功,幼儿在其间也能获得更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的幼儿往往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被排斥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交往的兴趣。[3]在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及时表扬那些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孩子,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他们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情感。
宝宝入园两个月了,原来哭哭闹闹、拉着妈妈的手不肯来幼儿园的孩子现在能主动问老师好,高兴地和妈妈说再见了;原来午睡袜子、鞋子满地扔,现在学会了鞋子摆整齐然后再上床;原来自私、抢积木、争画书,现在知道玩完玩具放整齐,不争不抢要谦让,知道和同伴分享了;原来抹着眼泪不住声地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宝宝?现在能愉快地跟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交往了……入园两个月的孩子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一年、两年、三年之后,站在我们面前的同一个孩子该令我们多么骄傲!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摘要】年幼的孩子从家里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应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分析他们的心理,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要注意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培养他们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行为习惯适应同伴交往
幼儿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在行为习惯、活动方式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有好多孩子在入园之初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宝宝入园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应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宝宝入园快一周了,每天都必须让妈妈抱进活动室。我伸手去抱他的时候,他又踢又抓,搂着妈妈的脖子死活不下来。最后我答应可以让妈妈早点来接,他才撒开手。
妈妈走后,他还是赖在我怀里不肯下来,边哭边嘟囔:“让妈妈早来接宝宝,让妈妈早来接宝宝……”
午饭时,宝宝哭着不肯吃饭,我左劝右劝喂进几口,他接着吐掉了,然后就再不张嘴,任凭我怎么劝,就是不吃,最后勉强劝着喝了半杯水。午睡时宝宝又大哭不止,他说不愿到小床上去,我想只要肯睡就行。我对他说:“那老师抱着你睡好吗?”他点了点头。也许是哭累了,宝宝在我怀里一会儿就睡着了。我刚要把他放到小床上去,他就醒了,又大哭起来。为了不影响别的小朋友,我一直抱着他睡到小朋友起床。
年幼的孩子从家里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离开了熟悉的家人,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全,产生分离焦虑,其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哭闹。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我们要用特有的细心、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来与幼儿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消除不安,缓解焦虑情绪,使他们逐步对老师形成依恋。尊重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让他们将这些习惯带到园中,尽量在幼儿园创设与家庭相似的生活氛围。从正面引导幼儿,如:“今天你来幼儿园没哭,真棒!明天来幼儿园还不哭,好吗?”“你真乖,老师可喜欢你了。”“你来幼儿园知道问老师好,真有礼貌”……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他们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他们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宝宝第七天绝食。水果、点心不吃,饭也不吃。怎么哄怎么鼓励都不管用。看着他流满泪水的小脸,我又心疼又着急。宝宝的妈妈说他回家就狼吞虎咽地吃东西,这说明宝宝是用绝食来反抗妈妈送他来幼儿园。以前也带过几个小班,哭闹是正常现象。但象宝宝这样连着几天“绝食”,这么“坚强”的小家伙确实不多见。
晚饭前,宝宝又哭起来:“我不吃饭!妈妈快来接宝宝!”边哭边走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让我给他妈妈打电话来接他。我不再哄他,对他说:“不行!今天你必须吃饭。不吃饭妈妈就不能来接你!”宝宝哭的声音更大,使劲地摇着头:“宝宝不吃饭!宝宝不吃饭……”我把他领到餐桌旁边,对他说:“妈妈刚才来电话了,说宝宝吃饭才来接宝宝。”他一点不听,只是一个劲地说宝宝不吃饭。我蹲下来告诉他说:“小朋友都吃饭,吃了饭才能长得象爸爸那样高。谁吃饭谁的妈妈就来接他,不吃饭的孩子妈妈就不来接。”宝宝不哭了,看我说的这么坚决,犹豫了一会儿,带着哭腔说:“老师喂喂。”我高兴极了,马上说:“行!老师喂宝宝。”这一步的跨出是多么的不容易,宝宝终于停止了他的“绝食”行动,一会儿就把他的那一碗饭都吃完了。
宝宝妈妈说他在家里吃饭基本不用喂,可从停止绝食的那天我喂他之后,几乎每天吃饭宝宝都端着碗跟在我屁股后面让我喂他。一开始我为了不影响全班孩子的正常进餐,喂了他两次,可从此宝宝每到进餐就要老师喂。于是,我们决定对宝宝的行为采取“冷处理”。开饭前我们就表扬那些自己吃饭的孩子,说宝宝的小手也特别能干,自己吃饭可棒了。渐渐地,宝宝自己吃的越来越多,哭闹现象明显减少了。
需求老师关注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应适当地满足,但不能一味的迁就,适当地提出要求是完全有必要的。
第三周。下午角区活动时,小朋友都在自己喜欢的角区里玩。刚玩了一会儿,陈怡林哭着来告状:“宝宝抢我的汽车。”我来到宝宝身边:“宝宝,为什么抢人家汽车?”他把小脸一仰,满脸的倔强:“这是宝宝的汽车”。说完又加了一句:“妈妈给宝宝买这样的汽车了”。“哦,宝宝也有这样的汽车呀!可这辆汽车是幼儿园买的,是给大家玩的,不是给宝宝一个人玩的。抢人家的玩具是不礼貌的。”这时宝宝眼里的泪水快流出来了:“宝宝也想玩汽车”。我帮他擦干了眼泪,说:“老师知道宝宝一看见和自己家一样的汽车就特别喜欢,特别想玩,对吗?”他赶紧点点头,我马上接着说:“如果宝宝特别想玩,就和陈怡林商量一下,你开给我,我开给你,比赛谁开得快,两个好朋友一起玩多好呀!宝宝能给陈怡林说声对不起吗?”宝宝低下头盯着地下的汽车犹豫了半天,才说:“对不起。”虽然声音很小,可宝宝还是道了歉,我为宝宝的进步感到高兴。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当着小朋友的面表扬了他,他高兴地拉着陈怡林的手一起玩汽车了。
孩子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他们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具体表现。他们没有和小朋友一起玩的经验,在家庭中,都是成人顺从他,而在幼儿园面临着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的状况,一时适应不了,由此出现攻击性行为。当发生争执时,教师不应随意充当“裁决者”,而是应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要善于分析他们的心理,了解发生争执的原因,正确地评判他们的行为,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1]比如学会用协商的口气跟对方说“给我玩会儿好吗”或“咱俩换着玩行吗”,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掌握与伙伴友好相处的方法,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
第四周。这几天宝宝都是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一进教室就跑到我身边,抱住我的腿,高兴地喊:“老师好,宝宝来了。”游戏时间,宝宝也能积极地参加了,有时玩玩具和小朋友产生纠纷,也不再大声哭闹,偶尔也知道谦让。下午活动时,几个小朋友都挤进美工区,等宝宝和思雨进去的时候,就剩下一桶橡皮泥了。宝宝先拿到了小桶,思雨急得快要哭了,也去抢小桶。我想宝宝是决不会放手的,没想到宝宝把小桶推到思雨跟前,说:“宝宝和你一起玩。”我为他有这么大的进步感到欣慰。 宝宝对幼儿园的环境已经熟悉,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再也不哭着鼻子进教室。感兴趣的游戏也能积极参加,懂得了礼貌和谦让,我们为他逐渐融入这个集体感到高兴。
第五周。这些天,户外活动的时候,宝宝经常去折一些小树棍玩,我对他进行了个别教育,但收效甚微。
这天正巧是宝宝的生日,宝宝的妈妈提了一个大蛋糕来。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一时机进行一次集体教育?在吃蛋糕的时候,我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过生日,小树有没有生日呢?”我即兴编了一个故事《小树的生日》。宝宝听的很认真,眼睛里充满了新奇。当我提问:小树最喜欢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时,小朋友抢着回答:给它浇水。捉小虫子。不采树叶。不摇小树。这时宝宝高高地举起手,急不可待地说:“还有不折树枝。”我为他的回答鼓掌,在大家面前夸奖了他一番,说小树收到了我们的礼物,一定会快快地长大。
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们全班小朋友围着小树为它唱了生日歌,并对小树说了许多祝福的话。这以后再也没发现宝宝折树枝,看到别班小朋友折树枝、摇树,宝宝也会说:“小树会生气的,它生气就长不大了。”
私下里宝宝和我商定:明年还要为小树过生日。
第六周。宝宝现在很喜欢上幼儿园了,听他妈妈说,经常吵着星期天也要来幼儿园。就是有个坏习惯,睡觉前总是脱了鞋子乱扔,一直改不掉。轮到我值午班,午睡时宝宝又把鞋子扔的床底下一只,过道上一只。我把过道上的一只鞋子藏了起来。宝宝起床后正找鞋子,我走过去神秘地告诉他:“中午你的鞋子跑到我这里,和我说了悄悄话。”宝宝听了好奇地问:“说了什么?”“它不想做你的朋友了!”“为什么?”“因为它每天跟着你又蹦又跳,很累。可你只顾自己睡觉,把它乱扔,它可伤心了!”宝宝不好意思地从我手里接过鞋子,低声说:“宝宝再不乱扔了”。
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是很难起作用的。[2]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行动的具体方法,才有可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我们教师不妨寓浅显的道理于现成的或自编的小童话中,更容易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七周。上午有一节双语教学活动,小朋友都特别感兴趣。图片上的西瓜宝宝伸着一个大脑袋,细长的脖子,特别有趣。活动结束后,我领着小朋友喝水去了,只有宝宝不去喝,下来摸着图片自言自语。下午活动的时候,我发现黑板上压图片的磁扣不见了,问小朋友谁见了?都说没看见,宝宝更是把头摇得象拨浪鼓。我想到上午宝宝下来摸过,便把目光转向宝宝,宝宝马上紧张地说:“宝宝没有拿。”我装作神秘地对小朋友说:“咱们小二班的这些磁扣可调皮了,它们非常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它们有时跑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跑到小朋友的小书包里,不过,它们和小朋友玩够了,还是想跑回到黑板上,因为没有磁扣小朋友们就看不到漂亮的图片了。咱们先出去活动一会儿吧,等回来的时候,磁扣就跑回到黑板上了。”等我们活动完回来的时候,宝宝拉着我说:“快看,磁扣从宝宝的口袋里跑到黑板上了。”这时,有的小朋友也跑来说:“老师,昨天两个调皮的积木跑到我口袋里,我带回家了,等明天我就让它们跑回来和小朋友玩。”
象宝宝他们这样大的孩子,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让他们承认错误的,只是老师在引导时要讲究一点小技巧。
第八周。晨间活动时,李子璇的腿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大包,挠得又红又肿。我正想找点牙膏给她抹上,宝宝跑过来,从他的小书包里掏出一瓶风油精往我手里一塞,对我说:“这是妈妈买的,快给李子璇擦擦吧。”
宝宝今天的表现令我刮目相看,因为平时他手比较紧,自己的东西别说送给别人,就是别人动一动都不行。
没想到他今天居然把妈妈刚买的风油精给小朋友用。餐前谈话时,我表扬了宝宝。一直到离园前,不时看见宝宝询问有没有被蚊子咬的小朋友,有被咬的他就马上给人家涂抹风油精,还关心地问人家疼不疼。
由一瓶风油精宝宝开始了与小朋友的主动交往。一天的时间,宝宝似乎很开心,兴奋地向小朋友讲风油精有哪些用处,为什么不能用涂上风油精的手指揉眼睛。一群小朋友围着他,宝宝俨然成了一位小老师。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基础,而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交往中的幼儿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去进行交往,如果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情绪是快乐健康的,那么幼儿的交往必定能获得成功,幼儿在其间也能获得更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的幼儿往往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被排斥和被忽视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交往的兴趣。[3]在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及时表扬那些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孩子,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他们与同伴交往的积极情感。
宝宝入园两个月了,原来哭哭闹闹、拉着妈妈的手不肯来幼儿园的孩子现在能主动问老师好,高兴地和妈妈说再见了;原来午睡袜子、鞋子满地扔,现在学会了鞋子摆整齐然后再上床;原来自私、抢积木、争画书,现在知道玩完玩具放整齐,不争不抢要谦让,知道和同伴分享了;原来抹着眼泪不住声地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宝宝?现在能愉快地跟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交往了……入园两个月的孩子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一年、两年、三年之后,站在我们面前的同一个孩子该令我们多么骄傲!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