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勞特累克的边缘视角——平面的构成及其表现力
潘罗敏
摘 要 为了从19世纪80年代巴黎城郊的蒙马特高地夜生活中,寻找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作品中的平面构成和表现力。通过对19世纪80年代巴黎城郊的蒙马特高地的简单回顾以及对劳特累克个人背景介绍,从边缘视角对劳特累克的作品进行分析,探究西方现代绘画的重要特征,揭示现代绘画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重新对劳特累克的艺术价值进行挖掘。
关键词 劳特累克;边缘视角;瞬间;平面与表现
引用本文格式 潘罗敏.劳特雷克的边缘视角——平面的构成及其表现力[J].创意设计源,2020(3):27-30.
Lauterec's Marginal Perspective——The Composition of the Plane and Its Expressive
PAN LUOmin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the plane composition and expressiveness in the works of Henry de Toulouse-Lautrec from the nightlife of Montmartre on the outskirts of Paris in the 1880s. Through a brief review of the Montmartre in the suburbs of Paris in the 1880s and an introduction to Lauterrec’s personal background, Lauterrec’s works were analyzed from a margina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modern western painting and reveal modern painting importa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re-exploit the artistic value of Lautrec.
Key Words Lautrec;edge perspective;moment;plane and expression
一、劳特累克和红磨坊
讨论劳特累克不得不从红磨坊说起,19世纪80年代巴黎城郊的蒙马特高地灯红酒绿。在那个年代,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创作和生活,这使得蒙马特高地到处弥漫着艺术气息,也使蒙马特高地成为当时巴黎夜生活最丰富的地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康康舞,那些咖啡馆和酒吧的舞女们浓妆艳抹,穿着性感诱人,伴随着激情狂热的舞曲挑逗性地掀起长裙,露出黑色长袜和大腿,扭动着性感的臀部,博得男人们的喝彩,这就是粗狂火辣的康康舞。
艺术家亨利·德·图鲁兹·劳特累克(Henrie-mariede Toulouse-Lautrec Monfa),1864年11月24日出生在法国阿尔卑,其家系是法国有名的图卢兹伯爵和劳特累克子爵两大显赫家族的后裔。但是劳特累克身体畸形,内心自卑,认为自己是个怪家伙,而且认为不会有女人会爱上自己,经常闭门不出,天天沉迷于绘画。尽管优越的家境使劳特累克没有生活压力,但他还是决定去巴黎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劳特累克的红磨坊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红磨坊的舞会》(见图1)完成于1890年,劳特累克和红磨坊的密切关系可以从这里开始。画中的主要人物是舞蹈明星拉·古吕——来自阿尔萨斯的洗衣女,从她在巴黎初露锋芒到退出舞台的多年中,劳特累克为她画了无数的作品,主要是红磨坊的场面,从天真苗条的少女一直绘到发胖的妇人。画面分成三个平行面,前景二女一男,但焦点却在中景——舞蹈着的拉·古吕和瓦朗当,背景为一系列人物,其中有画家之父和几个朋友。此画利用地板的线条及舞蹈影子构图,全画隐藏着大小三角形构图,拉·古吕着红色袜子的双腿更是画面的重点[1]。红磨坊的另一位舞星是简·阿费莉尔,她舞蹈时双腿弹力强而动作迅速,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称她为“炸药”。但她身材瘦小,脸色苍白,略带病态,衣着简朴,在街上行走时真像一位教员。她与拉·古吕在性格上成对比。劳特累克被她的这些特点所吸引,绘了许多作品,如《简·阿费莉尔在舞蹈》《简·阿费莉尔离开红磨坊》《简·阿费莉尔在红磨坊入口带手套》等。红磨坊的男舞星是瓦朗当,他不是职业舞蹈家而是舞蹈爱好者,在红磨坊跳舞不取报酬,纯属爱好。他白天经营商业,夜间上红磨坊跳舞,是拉·古吕的理想舞伴,劳特累克绘了多幅这对舞伴的画和海报。
世纪末的不确定情绪,使得不少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逃离现实,来到红磨坊寻欢作乐。劳特累克脱离了贵族家庭管束,不仅感到精神松弛,也获得了艺术创作的空间。比之埃德加·德加①,劳特累克的创作反映了更宽泛的社会生活,把19世纪末的巴黎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饶有兴趣地观察四处所发生的一切,发现了一幅幅绝妙的人生百态,性感的舞蹈、贪婪的狂饮、放纵的行为、堕落的男男女女,他用画笔迅速地记录下这些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巴黎人。在蒙马特高地,在红磨坊,劳特累克走向了艺术生涯的巅峰,也走向了人生的毁灭。他难以自控地酗酒和逛妓院,最终身心俱疲,体能衰退,放荡的生活毁掉了活生生的艺术精灵[2]。
二、“劳特累克式的油画”
劳特累克擅长现场素材的捕捉,也注重绘画的瞬间连贯性和画面的气韵。劳特累克最成功的作品是活动场面,人物众多、表情各异,除演员外,观众也是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之所以致力于室内场面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他生活在其中,被这些场面吸引住而融化了进去。其次是心理关系,他深感自己的畸形体态是被主流群体嘲笑的对象,因此产生了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不肯参加主流的社交活动。而在剧院、舞厅和酒馆,绝大多数人不注意他,因此,他觉得自由自在。 他著名的三大作品除1890年的《红磨坊的舞会》外,还有1888年的《费南德马戏团》和1889年的《煎饼磨坊的舞会》(见图2)。1888年的《费南德马戏团》是他自幼看马戏的总结,他将海报技术引入油画,摒弃光线和透视法,而以各种几何线条、平涂色彩及人物动作表现空间。1889年的《煎饼磨坊的舞会》是艺术家劳特累克表达红磨坊的里程碑作品,海报形式消失,代之以室内灯光和紧密的空间组织,对角线的应用更加成熟,画中突出了他的画家朋友约瑟夫·阿贝尔,此画即赠给阿贝尔。
另一幅值得提出的是1892年的《在红磨坊》(见图3),画面从舞池移到边上的酒桌,围着酒桌谈话者为画家之友,画家本人与他的表弟塞莱兰在背景中走过去,背景中还有对镜整理头发的拉·古吕,旁边站着她的妹妹。原画尺寸为95.3 cm × 101.5 cm ,在此画面接近完成时,画家发觉观察点过近,似乎就在桌子后面,就将画布接大为123 cm × 140.5 cm,画面面积增加了80%以上。他使用绘画的科学技术,把照相般的形象转变为一幅同样观察角度但效果更好的画作。由于画面加大之后,画的重心左移,他在右边前景中加上一个脸部打着底光的妇女(画家之友奈丽)以取得平衡,下边用栏杆的对角线和地板缝及妇女身体形成“V”字,“V”字中间正好是那人们围坐的酒桌。此画的光线和色彩堪称奇特,想象力丰富。1890至1896年间,劳特累克至少创作过30幅关于红磨坊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行动中的人物画,没有一张例外,以致人们无从得知 “红磨坊”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一座建筑物。
1894年劳特累克完成的《磨坊街妓院的沙龙里》(见图4)这幅画把观者带入巴黎最昂贵的一间妓院内艳丽的沙龙里。在红丝绒长沙发椅上、镜子和镀金柱间,五个神情疲乏的妓女正坐着等待,第六个踱来踱去,不自觉地拉起裙摆。她们高高梳起的染红的头发和涂抹着白粉、胭脂和口红的脸庞让她们显得既恐怖又可悲。她们强颜欢笑,看上去就像戴着面具一般。劳特累克生动地传达出妓院里虚假的欢乐气氛,在这里的爱并非随意给予,而是卖给那些在别处找寻不到爱的人,这幅大型油画是这一题材的总结。此画线条柔和,色彩丰富,是勞特累克色彩画中的佳作。
劳特累克式的油画在述说着自己别样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观点。劳特累克以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整整几代艺术家。立体派艺术家毕加索②、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③等都从劳特累克的作品中吸取养分。
三、平面与表现
从对三维空间的追求到对平面效果经营的转变是现当代架上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劳特累克对写实绘画中平面与表现的研究,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劳特累克绘画技法的中的平面与表现,对绘画本体语言做了拓展。
劳特累克是一位完全独立的艺术家。他的绘画技术是在传统和古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不断试验和创造,但也向前辈大师和浮世绘学习。他不是职业画家,不需要迎合别人的要求,他描绘感兴趣的人物和场面,无人能为他规定画题和交画日期,对某些人的攻击也不予理睬,而继续走他选择的道路。
劳特累克在石版画和海报方面的创作,对其油画创作产生影响。在石版画和海报方面他学习了日本浮世绘④的斜线条,大块平涂和绘画时的观察点。19世纪后半期,浮世绘传到西方,以色彩鲜明、线条简练为特色。作为当时的西方前卫艺术家,劳特累克从浮世绘中获得各种有意义的启迪,如:无影平涂的色彩价值、取材日常生活的艺术态度、自由而机智的构图和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的敏感把握。他在油画、版画、招贴画中都引进日本浮世绘的线条,在平面的空间营造幻觉空间。浮世绘的艺术特质拓宽了劳特累克探索新技法的空间。摄影技术的发达和浮世绘对劳特累克的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摄影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其取代了绘画一部分功能,劳特累克有些画用照片作参考,如1891年的《在咖啡店里》和1892年《红磨坊的方舞》,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用作参考的照片,将照片与画相比,则无论在构图或表情方面,画都优越得多。
在注重学习浮世绘的同时,劳特累克也注重绘画的瞬间连贯性和画面的气韵。劳特累克创作时思想敏捷,喜用汽油稀释颜料,使色彩能跟上迅速动作的画笔。他的油画带有粉色或胶彩画的味道,但正是薄颜料使画带有透明的感觉。他喜用原色不喜用混合色彩,画得不满意时用汽油将画面擦掉重画而不是在需要修改的地方另涂一层颜料。因此劳特累克的肖像画作品往往是模特儿多次被写生的产物。例如1900年他为毛里斯·裘扬画肖像,裘扬被写生达72次之多。
劳特累克这种对光的特殊处理方式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画面品质,也就是当代绘画中一贯的平面性的处理方式。实践艺术家都知道画面里面某一构成元素的减少势必会给它的对立面带来契机。这种平面性增强了画面的抽象元素,同时也增强了人物的特征。点、线和面在画面中合理的布局给写实绘画带来了全新的造型方法。
1.抽象感。写实绘画中摒弃了传统对三维空间的依赖,由于大面积平面色块的介入使得画面定格在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之间,写实绘画的抽象意识由此体现出来。抽象感是劳特累克绘画技法中的难点,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审美判断。难能可贵的是劳特累克同时具备了写实绘画技法和画面的抽象表达能力。抽象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抽象,而是从写实语言中挖掘出来的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的一种绘画表现状态。画面抽象感的运用,使得平铺直叙的写实绘画带来更深一层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拓宽了绘画的技法语言。
2.空间感。大面积的留白和大面积的黑色让画面的空间感趋于二维,但流畅而具有空间感的线条又对这一效果有一个逆向的博弈作用。劳特累克的大面积留白和大面积黑色来源于浮世绘技法。原本写实绘画暗部薄透技法,他巧妙地用大面积黑色来平涂,用大面积黑色的抽象感来替代暗部薄透技法。东方审美中的留白,在劳特累克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大面积的留白和大面积的黑色给我们带来的是对二维空间的抽象性遐想。劳特累克把写实的三维空间和抽象的二维空间结合起来,制造出一个多元空间。劳特累克的画面空间感由此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幻觉空间。 3.写实性。劳特累克没有抛弃写实
绘画风格,而是利用浮世绘的特点在对欧洲传统绘画写实风格中开辟了新天地,这种方法的运用使得劳特累克从传统的古典技法中解脱出来。从劳特累克的作品中的人物色彩和造型来看,劳特累克放弃了学院派的技法,但始终在写实技法里研究。劳特累克擅长抓住边缘视角千变万化的瞬间,用带有律动感的笔触来表现场景的瞬间性,而这个瞬间是实在的,配合画面的平面处理技法,画面的这种写实性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他画面特殊的写实性也是伴随着平面研究展开而再确立下來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是一个有美术史脉络的艺术家。
4.自由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劳特累克在绘画题材和方式方法的选择方面比其它艺术家更具自由性。由于平面的介入绘画观察点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拘泥于三维透视空间的点视的观察方法。 画面构图也抛开了传统绘画的束缚,以一种新的方式迎接劳特累克心中的自由。劳特累克的绘画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会选择个性化的方式方法去表达。蒙马特高地夜生活是劳特累克的创作圣地,自然而然他的艺术观会受粗狂火辣的康康舞舞者和来客的影响。然而劳特累克的自由性是有所限制的,如同平面和写实交织的画面一样。劳特累克在把握着画面的平衡感的同时,他作品的自由性也是相对受限制的[3]。
结语
劳特累克是一位感悟生活而不受道德局限的艺术家。巴黎城郊的蒙马特高地夜生活是劳特累克创作的源泉。劳特累克从这群边缘群体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他学习了日本浮世绘的斜线条、大块平涂和绘画时的观察点和摄影技术中的瞬间性。劳特累克也注重绘画的瞬间连贯性和画面的气韵,对光的特殊处理方式,画面构图也抛开了传统绘画的束缚。这一切艺术特质给他的画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气质。从边缘性的角度我们能更深地挖掘劳特累克艺术价值。在当时,残疾的劳特累克是边缘的,蒙马特高地夜生活是边缘的,劳特累克的绘画方式也是边缘的。这一切的边缘性,却成就了劳特累克绘画作品的独特性。
注释
①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巴黎印象派艺术家。
②保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艺术家。
③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96—1954,法国艺术家。
④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一种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风俗画。
参考文献
[1]王子明.艺术的巨人——劳特累克[J].美术大观,2014(10):6-13;3.
[2]李月秋.劳特累克绘画中的女性形象[J].文艺研究,2005(04):147-167.
[3]史秀娜.以绘画抚慰心灵——论后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的绘画艺术[J].艺术百家,2007,23(S2):60-62.
潘罗敏
摘 要 为了从19世纪80年代巴黎城郊的蒙马特高地夜生活中,寻找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作品中的平面构成和表现力。通过对19世纪80年代巴黎城郊的蒙马特高地的简单回顾以及对劳特累克个人背景介绍,从边缘视角对劳特累克的作品进行分析,探究西方现代绘画的重要特征,揭示现代绘画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重新对劳特累克的艺术价值进行挖掘。
关键词 劳特累克;边缘视角;瞬间;平面与表现
引用本文格式 潘罗敏.劳特雷克的边缘视角——平面的构成及其表现力[J].创意设计源,2020(3):27-30.
Lauterec's Marginal Perspective——The Composition of the Plane and Its Expressive
PAN LUOmin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the plane composition and expressiveness in the works of Henry de Toulouse-Lautrec from the nightlife of Montmartre on the outskirts of Paris in the 1880s. Through a brief review of the Montmartre in the suburbs of Paris in the 1880s and an introduction to Lauterrec’s personal background, Lauterrec’s works were analyzed from a margina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modern western painting and reveal modern painting importa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re-exploit the artistic value of Lautrec.
Key Words Lautrec;edge perspective;moment;plane and expression
一、劳特累克和红磨坊
讨论劳特累克不得不从红磨坊说起,19世纪80年代巴黎城郊的蒙马特高地灯红酒绿。在那个年代,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创作和生活,这使得蒙马特高地到处弥漫着艺术气息,也使蒙马特高地成为当时巴黎夜生活最丰富的地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康康舞,那些咖啡馆和酒吧的舞女们浓妆艳抹,穿着性感诱人,伴随着激情狂热的舞曲挑逗性地掀起长裙,露出黑色长袜和大腿,扭动着性感的臀部,博得男人们的喝彩,这就是粗狂火辣的康康舞。
艺术家亨利·德·图鲁兹·劳特累克(Henrie-mariede Toulouse-Lautrec Monfa),1864年11月24日出生在法国阿尔卑,其家系是法国有名的图卢兹伯爵和劳特累克子爵两大显赫家族的后裔。但是劳特累克身体畸形,内心自卑,认为自己是个怪家伙,而且认为不会有女人会爱上自己,经常闭门不出,天天沉迷于绘画。尽管优越的家境使劳特累克没有生活压力,但他还是决定去巴黎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劳特累克的红磨坊绘画中最杰出的作品——《红磨坊的舞会》(见图1)完成于1890年,劳特累克和红磨坊的密切关系可以从这里开始。画中的主要人物是舞蹈明星拉·古吕——来自阿尔萨斯的洗衣女,从她在巴黎初露锋芒到退出舞台的多年中,劳特累克为她画了无数的作品,主要是红磨坊的场面,从天真苗条的少女一直绘到发胖的妇人。画面分成三个平行面,前景二女一男,但焦点却在中景——舞蹈着的拉·古吕和瓦朗当,背景为一系列人物,其中有画家之父和几个朋友。此画利用地板的线条及舞蹈影子构图,全画隐藏着大小三角形构图,拉·古吕着红色袜子的双腿更是画面的重点[1]。红磨坊的另一位舞星是简·阿费莉尔,她舞蹈时双腿弹力强而动作迅速,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称她为“炸药”。但她身材瘦小,脸色苍白,略带病态,衣着简朴,在街上行走时真像一位教员。她与拉·古吕在性格上成对比。劳特累克被她的这些特点所吸引,绘了许多作品,如《简·阿费莉尔在舞蹈》《简·阿费莉尔离开红磨坊》《简·阿费莉尔在红磨坊入口带手套》等。红磨坊的男舞星是瓦朗当,他不是职业舞蹈家而是舞蹈爱好者,在红磨坊跳舞不取报酬,纯属爱好。他白天经营商业,夜间上红磨坊跳舞,是拉·古吕的理想舞伴,劳特累克绘了多幅这对舞伴的画和海报。
世纪末的不确定情绪,使得不少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逃离现实,来到红磨坊寻欢作乐。劳特累克脱离了贵族家庭管束,不仅感到精神松弛,也获得了艺术创作的空间。比之埃德加·德加①,劳特累克的创作反映了更宽泛的社会生活,把19世纪末的巴黎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饶有兴趣地观察四处所发生的一切,发现了一幅幅绝妙的人生百态,性感的舞蹈、贪婪的狂饮、放纵的行为、堕落的男男女女,他用画笔迅速地记录下这些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巴黎人。在蒙马特高地,在红磨坊,劳特累克走向了艺术生涯的巅峰,也走向了人生的毁灭。他难以自控地酗酒和逛妓院,最终身心俱疲,体能衰退,放荡的生活毁掉了活生生的艺术精灵[2]。
二、“劳特累克式的油画”
劳特累克擅长现场素材的捕捉,也注重绘画的瞬间连贯性和画面的气韵。劳特累克最成功的作品是活动场面,人物众多、表情各异,除演员外,观众也是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之所以致力于室内场面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他生活在其中,被这些场面吸引住而融化了进去。其次是心理关系,他深感自己的畸形体态是被主流群体嘲笑的对象,因此产生了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不肯参加主流的社交活动。而在剧院、舞厅和酒馆,绝大多数人不注意他,因此,他觉得自由自在。 他著名的三大作品除1890年的《红磨坊的舞会》外,还有1888年的《费南德马戏团》和1889年的《煎饼磨坊的舞会》(见图2)。1888年的《费南德马戏团》是他自幼看马戏的总结,他将海报技术引入油画,摒弃光线和透视法,而以各种几何线条、平涂色彩及人物动作表现空间。1889年的《煎饼磨坊的舞会》是艺术家劳特累克表达红磨坊的里程碑作品,海报形式消失,代之以室内灯光和紧密的空间组织,对角线的应用更加成熟,画中突出了他的画家朋友约瑟夫·阿贝尔,此画即赠给阿贝尔。
另一幅值得提出的是1892年的《在红磨坊》(见图3),画面从舞池移到边上的酒桌,围着酒桌谈话者为画家之友,画家本人与他的表弟塞莱兰在背景中走过去,背景中还有对镜整理头发的拉·古吕,旁边站着她的妹妹。原画尺寸为95.3 cm × 101.5 cm ,在此画面接近完成时,画家发觉观察点过近,似乎就在桌子后面,就将画布接大为123 cm × 140.5 cm,画面面积增加了80%以上。他使用绘画的科学技术,把照相般的形象转变为一幅同样观察角度但效果更好的画作。由于画面加大之后,画的重心左移,他在右边前景中加上一个脸部打着底光的妇女(画家之友奈丽)以取得平衡,下边用栏杆的对角线和地板缝及妇女身体形成“V”字,“V”字中间正好是那人们围坐的酒桌。此画的光线和色彩堪称奇特,想象力丰富。1890至1896年间,劳特累克至少创作过30幅关于红磨坊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行动中的人物画,没有一张例外,以致人们无从得知 “红磨坊”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一座建筑物。
1894年劳特累克完成的《磨坊街妓院的沙龙里》(见图4)这幅画把观者带入巴黎最昂贵的一间妓院内艳丽的沙龙里。在红丝绒长沙发椅上、镜子和镀金柱间,五个神情疲乏的妓女正坐着等待,第六个踱来踱去,不自觉地拉起裙摆。她们高高梳起的染红的头发和涂抹着白粉、胭脂和口红的脸庞让她们显得既恐怖又可悲。她们强颜欢笑,看上去就像戴着面具一般。劳特累克生动地传达出妓院里虚假的欢乐气氛,在这里的爱并非随意给予,而是卖给那些在别处找寻不到爱的人,这幅大型油画是这一题材的总结。此画线条柔和,色彩丰富,是勞特累克色彩画中的佳作。
劳特累克式的油画在述说着自己别样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观点。劳特累克以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整整几代艺术家。立体派艺术家毕加索②、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③等都从劳特累克的作品中吸取养分。
三、平面与表现
从对三维空间的追求到对平面效果经营的转变是现当代架上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劳特累克对写实绘画中平面与表现的研究,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劳特累克绘画技法的中的平面与表现,对绘画本体语言做了拓展。
劳特累克是一位完全独立的艺术家。他的绘画技术是在传统和古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不断试验和创造,但也向前辈大师和浮世绘学习。他不是职业画家,不需要迎合别人的要求,他描绘感兴趣的人物和场面,无人能为他规定画题和交画日期,对某些人的攻击也不予理睬,而继续走他选择的道路。
劳特累克在石版画和海报方面的创作,对其油画创作产生影响。在石版画和海报方面他学习了日本浮世绘④的斜线条,大块平涂和绘画时的观察点。19世纪后半期,浮世绘传到西方,以色彩鲜明、线条简练为特色。作为当时的西方前卫艺术家,劳特累克从浮世绘中获得各种有意义的启迪,如:无影平涂的色彩价值、取材日常生活的艺术态度、自由而机智的构图和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的敏感把握。他在油画、版画、招贴画中都引进日本浮世绘的线条,在平面的空间营造幻觉空间。浮世绘的艺术特质拓宽了劳特累克探索新技法的空间。摄影技术的发达和浮世绘对劳特累克的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摄影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其取代了绘画一部分功能,劳特累克有些画用照片作参考,如1891年的《在咖啡店里》和1892年《红磨坊的方舞》,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用作参考的照片,将照片与画相比,则无论在构图或表情方面,画都优越得多。
在注重学习浮世绘的同时,劳特累克也注重绘画的瞬间连贯性和画面的气韵。劳特累克创作时思想敏捷,喜用汽油稀释颜料,使色彩能跟上迅速动作的画笔。他的油画带有粉色或胶彩画的味道,但正是薄颜料使画带有透明的感觉。他喜用原色不喜用混合色彩,画得不满意时用汽油将画面擦掉重画而不是在需要修改的地方另涂一层颜料。因此劳特累克的肖像画作品往往是模特儿多次被写生的产物。例如1900年他为毛里斯·裘扬画肖像,裘扬被写生达72次之多。
劳特累克这种对光的特殊处理方式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画面品质,也就是当代绘画中一贯的平面性的处理方式。实践艺术家都知道画面里面某一构成元素的减少势必会给它的对立面带来契机。这种平面性增强了画面的抽象元素,同时也增强了人物的特征。点、线和面在画面中合理的布局给写实绘画带来了全新的造型方法。
1.抽象感。写实绘画中摒弃了传统对三维空间的依赖,由于大面积平面色块的介入使得画面定格在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之间,写实绘画的抽象意识由此体现出来。抽象感是劳特累克绘画技法中的难点,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审美判断。难能可贵的是劳特累克同时具备了写实绘画技法和画面的抽象表达能力。抽象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抽象,而是从写实语言中挖掘出来的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的一种绘画表现状态。画面抽象感的运用,使得平铺直叙的写实绘画带来更深一层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拓宽了绘画的技法语言。
2.空间感。大面积的留白和大面积的黑色让画面的空间感趋于二维,但流畅而具有空间感的线条又对这一效果有一个逆向的博弈作用。劳特累克的大面积留白和大面积黑色来源于浮世绘技法。原本写实绘画暗部薄透技法,他巧妙地用大面积黑色来平涂,用大面积黑色的抽象感来替代暗部薄透技法。东方审美中的留白,在劳特累克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大面积的留白和大面积的黑色给我们带来的是对二维空间的抽象性遐想。劳特累克把写实的三维空间和抽象的二维空间结合起来,制造出一个多元空间。劳特累克的画面空间感由此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幻觉空间。 3.写实性。劳特累克没有抛弃写实
绘画风格,而是利用浮世绘的特点在对欧洲传统绘画写实风格中开辟了新天地,这种方法的运用使得劳特累克从传统的古典技法中解脱出来。从劳特累克的作品中的人物色彩和造型来看,劳特累克放弃了学院派的技法,但始终在写实技法里研究。劳特累克擅长抓住边缘视角千变万化的瞬间,用带有律动感的笔触来表现场景的瞬间性,而这个瞬间是实在的,配合画面的平面处理技法,画面的这种写实性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他画面特殊的写实性也是伴随着平面研究展开而再确立下來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是一个有美术史脉络的艺术家。
4.自由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劳特累克在绘画题材和方式方法的选择方面比其它艺术家更具自由性。由于平面的介入绘画观察点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拘泥于三维透视空间的点视的观察方法。 画面构图也抛开了传统绘画的束缚,以一种新的方式迎接劳特累克心中的自由。劳特累克的绘画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会选择个性化的方式方法去表达。蒙马特高地夜生活是劳特累克的创作圣地,自然而然他的艺术观会受粗狂火辣的康康舞舞者和来客的影响。然而劳特累克的自由性是有所限制的,如同平面和写实交织的画面一样。劳特累克在把握着画面的平衡感的同时,他作品的自由性也是相对受限制的[3]。
结语
劳特累克是一位感悟生活而不受道德局限的艺术家。巴黎城郊的蒙马特高地夜生活是劳特累克创作的源泉。劳特累克从这群边缘群体中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他学习了日本浮世绘的斜线条、大块平涂和绘画时的观察点和摄影技术中的瞬间性。劳特累克也注重绘画的瞬间连贯性和画面的气韵,对光的特殊处理方式,画面构图也抛开了传统绘画的束缚。这一切艺术特质给他的画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气质。从边缘性的角度我们能更深地挖掘劳特累克艺术价值。在当时,残疾的劳特累克是边缘的,蒙马特高地夜生活是边缘的,劳特累克的绘画方式也是边缘的。这一切的边缘性,却成就了劳特累克绘画作品的独特性。
注释
①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巴黎印象派艺术家。
②保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艺术家。
③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96—1954,法国艺术家。
④浮世绘,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一种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风俗画。
参考文献
[1]王子明.艺术的巨人——劳特累克[J].美术大观,2014(10):6-13;3.
[2]李月秋.劳特累克绘画中的女性形象[J].文艺研究,2005(04):147-167.
[3]史秀娜.以绘画抚慰心灵——论后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的绘画艺术[J].艺术百家,2007,23(S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