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实现学生有目标的“登山式学习”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deda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学习来自学生的所做所想,教师只有通过影响学生对学习所做的事情,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发挥好指导作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指引者,帮助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那么,教师该怎么“通过影响学生对学习所做的事情”来实现“高水平的教”呢?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牵”,用一句歌词形容就是“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的情景;第二种是“领”,用一句歌词形容就是“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的情景,“领”要比“牵”好得多,至少学生能自己走;第三种是“推”,用一句歌词形容就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情景,虽然学生能够完全自己走,但很容易漫无目的地走;第四种是“指”,用一句诗词形容就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景,这样的指引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前进的路线和前进的方法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前进的工具和前进的资源还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
  教师“高水平的教”需要用“牧童遥指杏花村”这种教的方式去影响学生,这样学生就可能实现“登山式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更容易让学生受到“目标召唤”
  “登山式學习”一开始就给了学生学习的目标,如果这样的目标属于任务目标,那对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更强。例如“表面积的变化”一课,如果目标定的是“找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那它只是知识目标,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感觉就是为学习而学习;如果目标定的是“如何包装节省纸”,那它就可以成为任务目标,这种在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学习更能驱动学生学习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
  数学能力是全球公认的关键能力之一,却有不少中小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没什么用。针对这个现象,蒲公英评论网特约评论员蒋永红这样发声:“我们不用考虑学生数学成绩有多好,也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各种能力测试,我们只需要问问学生学习数学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就知道数学教育的质量如何了。”我认为,知识的“有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了掌握一定的活动技能。例如用圆规画出一个逗号是许多学生想学会的活动本领,它能够体现出知识的“有用”,这是知识的基础价值,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二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例如“如何包装最节省纸?”许多学生想一探究竟,它同样能够体现出知识的“有用”,这是知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感觉自己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有用”也就成了他们渴望知识的任务目标,驱动着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也把“数学应用化的精神”作为数学精神之首。用任务驱动学习可以让学生有知情权,不仅知道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还可以在课一开始就知道知识“为了什么”这个终极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学习,并且“用是最好的学”,学用可以互哺。
  正因为挑战性任务不只是一种包含知识问题的任务,也是一种包含知识技能的任务,还是一种包含知识应用的任务,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够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也就能够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价值所在——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什么,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始终在远方召唤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归宿。
  任务驱动学习更容易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登山式学习”到最后还给了学生成功的快乐。传统数学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增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呈下降趋势。而用任务驱动学习常常能给学生带来激情,学生在圆满完成任务的那一刻感觉特别高兴,其心理状态正如罗杰斯所描绘的那样——“在这种富有成果的时刻,你会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简直奇迹般地展现在你眼前……还有什么比把我们的全部自我、我们的内心动力、热情、态度和价值观全都投入更好的学习途径呢?”
  用任务驱动学习不仅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挑战之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不会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种“不幸”的人——“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用任务驱动学习不仅能够助推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而且能够助推学生获得“高峰体验”。马尔克斯对幸福的含义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攀登险阻的过程。”当学生经过长途跋涉、克服困难而完成任务挑战的时候,这种胜利的快乐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学生会滋生出一种享受挑战过程和享用挑战成果的强烈幸福感,此时学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总之,用任务驱动学习可以让学生经历“慢慢走,欣赏啊”的学习过程并产生“站得高看得远”的学习效果,很好地促进“实景式学习”和“全景式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生活在素有茶乡之称的婺源,一年四季怎么可以少了一杯清茗相陪.rn小时候听祖父说祖籍在江西婺源,外出种山然后定居在了休宁,父亲偶尔还以会说婺源话而自豪.如今自己已到而立之年,一年四季,伴随自己的总是那一杯清茗.茶与白开水相比,白开水淡而无味;与饮料果汁相比,饮料果汁却又滋味甜腻.唯有那一杯清茗,苦涩清香,饮用前观茶汤颜色,赏茶叶形状,闻茶叶芳香,祛烦除腻,清热消毒,别有一番滋味.
期刊
一、专业课堂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rn“课堂思政”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要以有机融合为前提,寓德育于无形.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选取和设计不同,展现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rn(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性不强rn课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内容之间应该相得益彰,不能彼此独立,否则违背了“融合”这一理念.当前,许多专业教师意识到“课堂思政”的重要性,课前将思政教学材料准备得很充分,可在教学时,教师会无意地将思政与教学内容完全分离或分段讲授,给学生强行灌输概念的感觉.思政育人理念与专业育人
期刊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现状  笔者曾调查过永新县、万安县、吉水县、泰和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情况,发现在县域层面的省级课题中由农村教师主持的比例在16%~28%,而且三年来都没有增长趋势,现状令人担忧。笔者也采访过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影响他们做课题研究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个人层面的原因  第一,不知道怎么做课题研究。自己没有做过,也没有见过别人做,有的虽然参加过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惑”不单指课堂上、作业中的疑惑,还包括了他们因生活经验不足导致心理认知不完善的“惑”.rn我所带领的班级,一个班是体育特长班,另一个是艺术特长班,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学生的厌学情绪时有发生.上课玩手机以及上课睡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扭转他们对学习厌倦的心理,我一直在不断探索.抛开文化成绩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些十几岁的孩子还算是积极上进.在专业学习上,他们付出的精力不比普通高中生少,但在文化课方面他们还是不太理想.
期刊
“老师,恭喜您升级了.”“老师,谢谢您这三年对我的宽容.”“大仙女,小仙女很可爱哦!”“老班,我还会回来母校,多看看您的.”“老铁,要好好保重身体哟.”随着手机的信息通知声不断响起,思绪回到了一个多月前,我挺着怀孕的大肚子一起与学生们经历高考的场景,回到了刻骨铭心的三年带班时光.rn“突如其来”的班级rn我当上班主任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还是同事在公告牌上的分班名单里看到了我的名字,我才得知自己担任了班主任.尽管自己在学校已经上了一年的课,但是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在班主任工作管理方面真是零经验.
期刊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联想到我的学生们,花季年华的他们正如故事中的木佛,最终是木佛蒙尘或是大放异彩,这天壤之差,往往在于他们能否遇到读懂他们的“伯乐”.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能否成为“千里马”,除了自身素质外,更取决于老师们的发掘和培养.要成为一名充满智慧、具有慧眼的“伯乐”,于平凡中发现属于孩子们的不平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期刊
赴芬兰20天的考察学习,内容很丰富,主要有芬兰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培训理念、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校企合作实务等,我们一行还参观了学校的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专业实训场所等,颇有收获,深受启发.rn一、区域性大学为地方服务的能力rn奥卢应用科技大学的一位校长在讲到大学教育的任务时,特别提到,区域性大学要为当地社会的发展服务.rn为本地培养人才.奥卢的大学主要为芬兰北部培养人才,73%生源来自本地,学生基本留在本地,是本地最具吸引力的大学.
期刊
尼采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生命,即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至于究竟能活出什么样子,那已经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了,但我们仍然需要心存信仰,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当中活出只属于自己的样子.rn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再也说不出长大之后要当科学家之类的伟大梦想,曾经那个永远把红太阳画在画纸左上角的孩子也开始面对生活了.曾经觉得方向感如此差的自己,很难在这个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城市生存.没有人会时刻陪在身边,很多事注定要自己硬着头皮去做.现实可能会有些许残酷,但即便
期刊
摘 要: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思辨阅读正是以思辨性话题统领,以相关议题贯穿,以问题为抓手,有效厘清整本书的文本内涵,助力学生走向理性与清明。本论文试着从思辨阅读的价值初探、思辨阅读的实施路径、思辨阅读的评价机制三方面阐明整本书思辨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思辨阅读;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理性与清明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
辅导员作为高职生的引路人被赋予多种职责.随着高职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心理咨询员逐渐成为辅导员需要承担的角色之一.如何利用心理咨询技能,做好辅导员工作,值得深入探讨.rn在面对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时,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因身份不同,工作性质和方法也是不同的,所以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心理咨询员和辅导员各有所长,由于心理咨询员不能有双重关系,所以心理咨询员最好不要是学生的辅导员,但辅导员可以是学生的“心理导师”.这就说明,辅导员如果在学生工作中能取长补短,将可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