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据此,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狠抓听说读写的训练。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科学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策略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学生学好语文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培养孩子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训练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扎扎实实地从掌握语文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1. 重视听的训练,打好语文学习能力基本功 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而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听的重要性。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在听的方面至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文磁带,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绝大部分都会背,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如陈超、谌开春等同学,听的能力提高后,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第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神的交流,意味着能够对讲话者进行及时的反馈。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要让学生通过听学会交流,训练大家及时捕捉老师讲课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2. 读的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大部分孩子的薄弱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里都有这么一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的孩子并不多。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此在课堂初读的时候容易读断句、破句。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以下的训练方法来落实教孩子阅读方法。精读,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略读,即翻看读物,首先要看序言、目录、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地从全局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速读,即不发音,不辨读,不转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跳读,即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批注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让孩子掌握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信息。帮孩子起步阅读,家长要以身作则,讲求方法。如果家长有阅读的习惯,孩子成长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形成阅读习惯。
3. 加强读的训练,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小学阶段,要加强朗读训练,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但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有片面的理解,他们认为读就是对课文的读,这种见解失之偏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在读《颐和园》中“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时,要求学生了解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智慧和技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了基础。二是在课外,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要让学生知道,没有广泛的阅读,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语文能力。
4. 加强说话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学一篇文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默凑课文之后,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复述文章的大致内容。由于低年级课本中的文章较短,大多数学生能够背诵出来。这样长久的锻炼,在以后的说话中,学生们就能把书本中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说话中去。使自己的表达更连贯、更完美。教师平时也可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自由说一段话,内容不限,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自然有话可说,这种训练坚持下去,定能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先学生看图,观察文中有几幅图?分别画了什么?再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充分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的景象。然后再欣赏课文,把自己的语言和文中的语句对比一下,哪个词语运用得更好、更生动。说话训练光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学科最重要最常见的课外活动便是阅读。
所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童话书、报刊,通过阅读把“读”和“说”结合起来。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较小,组织能力较差,在课外活动、少队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的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诵读、讲故事比赛、猜迷语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和场合。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会反复朗读所喜欢的诗歌、故事,不断搜集材料,从而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既吸收了书籍中的书面语言,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德宝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小学教学研究》 2010.04
[2] 杜明发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读写算》 2012.07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策略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学生学好语文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培养孩子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训练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扎扎实实地从掌握语文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1. 重视听的训练,打好语文学习能力基本功 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而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听的重要性。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在听的方面至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文磁带,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绝大部分都会背,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如陈超、谌开春等同学,听的能力提高后,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第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神的交流,意味着能够对讲话者进行及时的反馈。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要让学生通过听学会交流,训练大家及时捕捉老师讲课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2. 读的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大部分孩子的薄弱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里都有这么一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的孩子并不多。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此在课堂初读的时候容易读断句、破句。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以下的训练方法来落实教孩子阅读方法。精读,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略读,即翻看读物,首先要看序言、目录、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地从全局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速读,即不发音,不辨读,不转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跳读,即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批注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让孩子掌握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信息。帮孩子起步阅读,家长要以身作则,讲求方法。如果家长有阅读的习惯,孩子成长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形成阅读习惯。
3. 加强读的训练,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小学阶段,要加强朗读训练,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但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有片面的理解,他们认为读就是对课文的读,这种见解失之偏颇。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在读《颐和园》中“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时,要求学生了解这句话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智慧和技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习作打下了基础。二是在课外,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广泛了解各方面知识。要让学生知道,没有广泛的阅读,很难培养出过硬的语文能力。
4. 加强说话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学一篇文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默凑课文之后,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复述文章的大致内容。由于低年级课本中的文章较短,大多数学生能够背诵出来。这样长久的锻炼,在以后的说话中,学生们就能把书本中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说话中去。使自己的表达更连贯、更完美。教师平时也可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自由说一段话,内容不限,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自然有话可说,这种训练坚持下去,定能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先学生看图,观察文中有几幅图?分别画了什么?再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充分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的景象。然后再欣赏课文,把自己的语言和文中的语句对比一下,哪个词语运用得更好、更生动。说话训练光靠课堂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学科最重要最常见的课外活动便是阅读。
所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童话书、报刊,通过阅读把“读”和“说”结合起来。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较小,组织能力较差,在课外活动、少队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的帮助。这时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诵读、讲故事比赛、猜迷语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和场合。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会反复朗读所喜欢的诗歌、故事,不断搜集材料,从而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既吸收了书籍中的书面语言,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德宝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小学教学研究》 2010.04
[2] 杜明发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读写算》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