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主流们相比,独立音乐可能不会销量很好也没有体面的唱片庆功会。更多的时候更像是一种证明,或是一种自己的脚步盘点,抑或是一种自己的认可。有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做一张专辑,没有市场的考虑可以不顾及时间、不顾及场合地去做一些纯粹的音乐。福声唱片这样的地方就给了独立音乐一个平台,不仅仅是生意,重要的是一种坚持。
低调的“一哥”
4月底的光景。往年的北京,大姑娘已经可以着超短裙了,小孩子也该向奶奶要冰棍儿了。而今年,一股股的寒流讓北京城没有脱掉冬装,大家忙不迭地加衣服、生怕在这个换季的时候感冒。就是这个肯节儿上,天突然放晴了,温度直接窜上了20度。顶着大太阳,记者推开了平安大街路边的一扇门。
这里是北京乃至全国乐迷的据点,更是独立音乐、地下音乐交流的场所。不为过地说,全国10%的独立唱片都是从这里流向歌迷的手里,网络上更是有大批的歌迷“膜拜”。这里叫做“福声唱片”。
要不是在网上踩过“点”,慕名而来的记者恐怕会错过这个不起眼儿的小门脸。从外面看,一定会以为是小笼包子铺或者是公共厕所,丝毫看不出独立唱片店“一哥”的架势。推门而入,简单的店铺、简单的装修、简单的布置,就连店员也是简单的着装。
唱片店分为里外间,姜育恒、范晓萱、张惠妹好多张老CD都可以在里间进门的墙上看见。最多的则是国内的摇滚、独立音乐唱片,那些卖得好的、卖得不好的都在这可以看见,感觉像一块化石,把所有年代的国内摇滚唱片都横切在这个小店的切面上。
厨子的音乐梦
定睛细看,确是“福声唱片”没错。决定找个店员聊聊,发现了一个个儿头不大、头发微卷的“店员”正在泡着功夫茶,记者上前问道:“哥们儿,你们老板在吗?”“小卷毛”回过头:“我就是老板”,伸出右手的同时还递了一杯刚泡好的功夫茶。伴着冒着热气的茶,“小卷毛”说起了自己和“福声”的故事。
被我误认作店员的老板就是网上口碑极佳的老王,经营唱片店已经有8个年头了,说起当年的事情,老王还历历在目。老王还是小王的时候,就是个音乐爱好者。那时还是卡带的天下,老王基本上搜罗了所有自己喜欢的卡带。后来老王毕业了、成了一个厨子,那时CD兴起、卡带退市,老王每月掂勺儿换的银子都被他又换成了CD。
酷爱独立音乐,希望更多的人喜欢独立音乐,于是2002年老王辞掉了掂勺儿的工作,决心开一家唱片店、卖自己喜欢的唱片。
老王开始风风火火地寻找店面,最终在地安门西大街找到了这家小门脸儿。老王说按地段算,这里就是个三流地段,每天马路上呼呼过车,但没有几个人逛街。而那时,音像店比较杂乱,就从西四到窝口,马路南北竟有着40多家音像店。可见,在这里开店不是最佳的选择。
老王揣着人民币骑着自行车去上货。遛达了整个儿北京,却只拎了个塑料袋回来:不是没有唱片可进,而是都没有入老王的眼。市面上流行的唱片却不是老王自己的兴趣,于是只买了很少数量的货,在店铺内连一个货架都摆不满。为了生存,老王无奈也进了一些当时流行的VCD影片、流行唱片、古典唱片和一些发烧碟。好歹是把店面摆满了。
2003年“非典”时期,整个儿一条马路连条狗都看不到,更没有什么客人。来的客人更是匆匆买下几张VCD就走了,老王连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机会都没有,他有些灰心。直到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客人,在货架底层发现了一张自己寻找多年的CD,爱不释手,便和老王聊了起来。老王欣慰地发现,和自己一样喜欢独立音乐的人还是有的,于是加大了搜寻好碟的力度。又是一年,老王的店铺慢慢有了自己脑海中的样子,回头的客人也多了起来。
福声成为“小据点”
经常在这样的唱片店里走动走动肯定能多知道不少有用的常识和名词。就站在店里那几分钟,所听到的老顾客与老王之间的对话,都是诸如:“XJAPAN中的第XX张专辑何时到货“,“NirvanaCD+DVD四碟套装哪部分更加珍贵”等“高深”问题。大家发现在老王的店里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就是不太明白也可以拿老王当做“百度”来用。一来二去,老王的店热闹起来,有时不为了买唱片,就为了聊天。客人们也都愿意在老王这里坐坐,说是坐坐,一聊起来就是大半天。老王懂音乐、人好、东西也实在,很快就在圈子里传开了。经过8年经营“福声”不再是个简单卖唱片的地方,有时更会成为三五老友相聚谈天论地的小据点。来这里的有公司职员、摇滚青年、乐队成员、唱片公司经纪人,五湖四海。来老王店里淘碟,慢慢也变成了年轻人消磨时间的形式,或三三两两、或情侣结伴,来寻找自己喜欢的独立音乐,慢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淘”的过程,是休闲,也是乐趣。
在老王店里“扫描”会发现,细心的老王把唱片按照唱片公司分门别类。顾客很容易找到需要的唱片。摊子太大势必水货横行,这不是他的初衷,所以这么多年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厕所”般的小店。现在店里很多唱片已经摆不下了,老王坦言过一阵要考虑扩大规模了。
低调的“一哥”
4月底的光景。往年的北京,大姑娘已经可以着超短裙了,小孩子也该向奶奶要冰棍儿了。而今年,一股股的寒流讓北京城没有脱掉冬装,大家忙不迭地加衣服、生怕在这个换季的时候感冒。就是这个肯节儿上,天突然放晴了,温度直接窜上了20度。顶着大太阳,记者推开了平安大街路边的一扇门。
这里是北京乃至全国乐迷的据点,更是独立音乐、地下音乐交流的场所。不为过地说,全国10%的独立唱片都是从这里流向歌迷的手里,网络上更是有大批的歌迷“膜拜”。这里叫做“福声唱片”。
要不是在网上踩过“点”,慕名而来的记者恐怕会错过这个不起眼儿的小门脸。从外面看,一定会以为是小笼包子铺或者是公共厕所,丝毫看不出独立唱片店“一哥”的架势。推门而入,简单的店铺、简单的装修、简单的布置,就连店员也是简单的着装。
唱片店分为里外间,姜育恒、范晓萱、张惠妹好多张老CD都可以在里间进门的墙上看见。最多的则是国内的摇滚、独立音乐唱片,那些卖得好的、卖得不好的都在这可以看见,感觉像一块化石,把所有年代的国内摇滚唱片都横切在这个小店的切面上。
厨子的音乐梦
定睛细看,确是“福声唱片”没错。决定找个店员聊聊,发现了一个个儿头不大、头发微卷的“店员”正在泡着功夫茶,记者上前问道:“哥们儿,你们老板在吗?”“小卷毛”回过头:“我就是老板”,伸出右手的同时还递了一杯刚泡好的功夫茶。伴着冒着热气的茶,“小卷毛”说起了自己和“福声”的故事。
被我误认作店员的老板就是网上口碑极佳的老王,经营唱片店已经有8个年头了,说起当年的事情,老王还历历在目。老王还是小王的时候,就是个音乐爱好者。那时还是卡带的天下,老王基本上搜罗了所有自己喜欢的卡带。后来老王毕业了、成了一个厨子,那时CD兴起、卡带退市,老王每月掂勺儿换的银子都被他又换成了CD。
酷爱独立音乐,希望更多的人喜欢独立音乐,于是2002年老王辞掉了掂勺儿的工作,决心开一家唱片店、卖自己喜欢的唱片。
老王开始风风火火地寻找店面,最终在地安门西大街找到了这家小门脸儿。老王说按地段算,这里就是个三流地段,每天马路上呼呼过车,但没有几个人逛街。而那时,音像店比较杂乱,就从西四到窝口,马路南北竟有着40多家音像店。可见,在这里开店不是最佳的选择。
老王揣着人民币骑着自行车去上货。遛达了整个儿北京,却只拎了个塑料袋回来:不是没有唱片可进,而是都没有入老王的眼。市面上流行的唱片却不是老王自己的兴趣,于是只买了很少数量的货,在店铺内连一个货架都摆不满。为了生存,老王无奈也进了一些当时流行的VCD影片、流行唱片、古典唱片和一些发烧碟。好歹是把店面摆满了。
2003年“非典”时期,整个儿一条马路连条狗都看不到,更没有什么客人。来的客人更是匆匆买下几张VCD就走了,老王连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机会都没有,他有些灰心。直到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客人,在货架底层发现了一张自己寻找多年的CD,爱不释手,便和老王聊了起来。老王欣慰地发现,和自己一样喜欢独立音乐的人还是有的,于是加大了搜寻好碟的力度。又是一年,老王的店铺慢慢有了自己脑海中的样子,回头的客人也多了起来。
福声成为“小据点”
经常在这样的唱片店里走动走动肯定能多知道不少有用的常识和名词。就站在店里那几分钟,所听到的老顾客与老王之间的对话,都是诸如:“XJAPAN中的第XX张专辑何时到货“,“NirvanaCD+DVD四碟套装哪部分更加珍贵”等“高深”问题。大家发现在老王的店里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就是不太明白也可以拿老王当做“百度”来用。一来二去,老王的店热闹起来,有时不为了买唱片,就为了聊天。客人们也都愿意在老王这里坐坐,说是坐坐,一聊起来就是大半天。老王懂音乐、人好、东西也实在,很快就在圈子里传开了。经过8年经营“福声”不再是个简单卖唱片的地方,有时更会成为三五老友相聚谈天论地的小据点。来这里的有公司职员、摇滚青年、乐队成员、唱片公司经纪人,五湖四海。来老王店里淘碟,慢慢也变成了年轻人消磨时间的形式,或三三两两、或情侣结伴,来寻找自己喜欢的独立音乐,慢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淘”的过程,是休闲,也是乐趣。
在老王店里“扫描”会发现,细心的老王把唱片按照唱片公司分门别类。顾客很容易找到需要的唱片。摊子太大势必水货横行,这不是他的初衷,所以这么多年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厕所”般的小店。现在店里很多唱片已经摆不下了,老王坦言过一阵要考虑扩大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