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在“科学十四条”关注的问题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聂荣臻在“十四条”意见的基础上,写成《关于当前自然科学工作若干政策的请示报告》,提出自然科学工作中七个方面的政策和思想问题: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红与专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培养使用科学人才中的“平均”主义问题;关于科技工作的保密问题;保证科学研究工作时间问题;研究机构中党的领导方法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科学技术工作领域的知识分子问题。比如,如何看待“红”与“专”的关系问题,虽然对科技人员的要求是“又红又专”,但是实际工作中,有的对“红”的要求偏高偏急,有的只从“红”的方面要求,忽视“专”的考察,甚至认为非“红”即“白”,给一些钻研业务的科技人员戴上“白专”帽子,挫伤其积极性。聂荣臻提出,对党外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红”的要求,就是两条,一是擁护共产党,二是拥护社会主义,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还明确提出取消“白专”道路的提法。再比如,在坚持“双百”方针的问题上,聂荣臻强调学术问题上要鼓励自由探讨、自由辩论、自由竞争,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贴标签、不用多数压服少数,要划分政治、思想、学术和具体工作之间的界限,不能轻易把学术问题提高到两条道路上来看,允许和鼓励科学工作者对技术政策和措施提出自己的意见。
  1961年6月20日,聂荣臻将请示报告署上自己的名字报送中央。10多天以后的7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科学十四条”和聂荣臻的请示报告。7月19日,中央下发了“科学十四条”和聂荣臻的请示报告。中央在批示里指出:请示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政策规定的具体措施是正确的,在自然科学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条例的精神,对一切有知识分子工作的部门和单位,也都是适用的。
  (晏苏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
其他文献
1843年6月,马克思与燕妮结婚。燕妮是一位男爵小姐,还是特里尔上层沙龙和舞会的皇后。马克思大学期间,几乎每天与燕妮通信,燕妮受马克思影响,义无反顾地退出上流社交圈。  新婚燕尔的马克思去了科隆,担任《莱茵报》主编,正是春风得意、踌躇滿志的时候,父母有万贯家产,娇妻出身贵族,往来朋友都是达官贵人,还有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莱茵报》的投资合伙人大部分是普鲁士政坛的大人物,最著名的卢道夫·康普豪森,后
1972年10月,我从中宣部宁夏“五七干校”分配到新华社工作,与朱穆之相识。新华社所在地原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国会大院”。抗战胜利后,北大在此设立四院,先后作为先修班和文、法系科一年级新生校址。1947年我考入北大经济系后,曾在此就读过一年。  我来大院工作时,穆之刚从新华社山西永济“五七干校”解放回社,恢复社长职务。他在“文革”开始就被“打倒”,在社内隔离审查一段日子后,即被责令下放干校劳动。新华
1977年4月,组织上派我到甘肃陇西任县委书记,让我有幸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陇西实行包产到户的艰辛历程。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年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时群众的积极拥护、各种思想的激烈交锋、基层干部顶住压力支持改革的画面依然清晰如昨。    红崖湾秘密包产到户获丰收      1978年秋收后的一天上午,碧岩公社书记袁志茂来找我。他进门简单地问候了两句之后,就坐下一个劲地吸烟。看上去,他好像想向我反映什么
编者按:在苏联时期对斯大林评价经历了两个极端的过程:在其生前,对他的评价极高,甚至极度狂热的个人崇拜。而在斯大林去世后,他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开始“声名狼藉”。近年来,俄罗斯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历史,随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再版,对斯大林的评价开始趋于客观。俄罗斯著名作家和军事史家弗·卡尔波夫撰写的《大元帅斯大林》一书,通过大量文献资料以及斯大林同时代人的回忆,对俄国国内外在评价斯大林问题上存
这是1961年初夏,耀邦同志带领中央机关和辽宁省委调查组写的一份调研报告。报告成稿于5月5日,送中央办公厅登记后,直报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的政治秘书陈伯达首先看到这份报告,他在向毛主席报送时写道:“读了胡耀邦同志带领的调查组所写的这个材料,觉得非常好,可以在商业工作问题上,引人深思。”毛主席看后,于5月29日写下批语:“印发工作会议各同志。我看了这个谈商业的文件,也觉得很好,可发到县、社两级
朱德一生爱兰花。朱德喜爱兰花,不仅因为兰花正气凛然,幽香清远,而且还寄托着他对前妻与战友伍若兰的无尽情思。  1929年2月初,伍若兰随红军大队转战江西项山。一天夜间部队宿营后,被偷袭的敌人团团包围。拂晓前,敌人向红军发起了进攻,红军处境十分险恶。朱德立即组织还击和突围,但敌众我寡,突围没有成功。在这危急的时刻,伍若兰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带领部分战士集中火力向敌人猛烈扫射,造成突围假象,将敌人的火力
1960年林伯渠病逝后,吴玉章写诗悼念,其中有这样一首:“十月革命照万方,联俄联共好主张。中山改组国民党,还仗伯渠作桥梁。”林伯渠既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既是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58名党员之一。林伯渠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和与国共两党领导人特殊的感情,帮助孙中山实现了改组国民党的宏伟目标,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  形成。林伯渠长期追随孙中山从事
红军长征闻名于世,有关长征的各类书籍材料层出不穷,也产生了有关种种“故事”。在各种“故事”当中,所谓的红军长征路经茅台镇,红军战士用茅台酒洗脚,就是风传甚广的“故事”。这则“故事”后来实际上成为一种“茅台酒传闻”,其真实性可靠与否,需要依据史料文献来辨证,因为这个传闻涉及长征中红军军纪的问题。近期笔者偶得一册珍稀残本,书名《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从江西到陕北》(简称《二万五千里长征记》),1937年抗
洛林,1956年在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党史教研室任讲师,同年调中央党校新疆班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被康生迫害10年,其间关押三年。1978年12月获得平反,恢复工作。1983年离休。  “文化大革命”期间,康生为达到诬陷几位中央领导同志的目的,在他的办公室私设“洛林专案组”,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竟遭到康生的审查和迫害,这在全国或许也是绝无仅有的。尽管我现在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但是想到“以史为鉴,
何香凝能诗善画,是我国以美术为革命服务的先驱。她一直过着简朴清淡的生活,从来没有从国民党那里接受过一分钱的津贴,靠自己卖画为生,从事革命活动,直至新中国诞生。  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呼号奔走之余,何香凝常挥毫泼墨,画出浩然正气的雄狮、猛虎。她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人民会像雄狮那样觉醒,像猛虎那样威震东方。她也爱画松、竹、梅岁寒三友和菊花,仰慕它们傲霜斗雪的风格,而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  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