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蒋介石与毛泽东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x2008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全面崩溃、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略决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却想单独谈谈1947年。
  套用一句时行的话,多少年来我一直存在一个“1947年情结”。对我来说,这是难忘的一年。 记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讲过:如果给你看100张巴黎凯旋门的照片,包括远景的、近景的、整体的、局部的以至各种细部,你也许仍不能懂得凯旋门;但如果让你在凯旋门前站5分钟,你就懂得了。借用这个比喻,我在中国的1947年这座“凯旋门”前不是站过5分钟,而是整整生活了一年,经历了它的全过程,亲身感受过那种时代氛围和大众心理嬗变。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说是一个历史见证人。
  这一年内,我进入大学的历史系读书。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内,我从一个关心国事而在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的青年学生变成几乎全身心投入当时爱国民主运动的积极分子。后一个变化,我自己在这年年初根本没有料想到,一些原来很熟悉我的人也为之吃惊。其实,这是周围客观环境急剧变化的结果。
  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20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主动进攻转变为被动挨打,由强者变为弱者;反过来,中国共产党却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战场上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为强者。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年内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并支配着此后中国的走向。
  若将国共双方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和毛泽东1947年前后的言论及由此反映出来的心态比较一下,便可看到这一年的巨大变化。
  
  蒋介石:从踌躇满志到“愈战愈挫”
  
  1946年底,国民党攻占解放区在华北和华东的两大政治中心:张家口和淮阴,蒋介石单方召开国民大会,把和谈的大门关死。他那时候真是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以为只需要3个月或半年时间就可以消灭共产党。1947年2月,蒋介石在《对于最近社会经济军事情势之分析》的讲演中得意洋洋地说:
  “一年余以来,政府要收复什么地方,就收复什么地方,长春如此,张家口也是如此,而最关重要的要算收复苏北和鲁南,因为苏北湖沼纵横,鲁南丘陵起伏,交通不易恢复,最便于匪军的藏匿和逃窜,而终于被国军所收复,这是前方将士英勇奋斗的成绩。政府于去年计划在五个月内收复苏北,直至今年1月底正式将共产党驱逐时为止,比预定期间,也不过只超过了一个月。最近共产党在鲁南如果完全失败,则黄河以南便不复有容身之地。所以在这种交通和军事情势之下,共产党绝对不能流窜幸存。现在共产党还想把政府拖倒,这无异是一个幻梦,不料某报反而替他们宣传,真是可笑之至!”(蒋中正在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联合纪念周上的讲话,1947年2月17日)
  最受蒋介石信任的参谋总长陈诚,1946年10月17日在攻下张家口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斩钉截铁地表示:“如用军事,三五月内可以告一段落。任何一条铁路,两星期内可以打通。”(引自《观察》第一卷第10期特约记者文章《张垣之战》)1947年初他又一再重申这个看法。这反映出国民党方面那时多么地充满自信。
  但到1947年12月,蒋介石再也没有年初那股神气了。当讲到一年多来的战场形势时,他说:
  “他们(注:指解放军)并没有我们这样好的武器,也没有我们这样多受过严格训练的官兵,更没有什么军需资源的经济基础,这些条件我们都远胜过他们,而为什么我们不能剿灭他们?并且较之初期,匪区更扩大,匪势更嚣张,我们曾有许多将领被俘虏,许多部队被消灭,成为我们国民革命军有史以来的大耻辱!过去我们无论是东征、北伐以至抗战,没有一次战争不是光荣胜利的,现在剿匪,匪是愈剿愈多,我们却是愈战愈挫,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蒋中正在中央训练团的讲话,1947年12月22日)
  蒋介石甚至感觉到:自己也好,国民党的统治也好,已经处在“生死成败的关头”。这年的最后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尤以最后十日,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毛泽东:“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
  
  再看毛泽东,他的态度一直是冷静而从容的。1946年11月21日,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大举进攻,他在中共中央的会议上说:前一段时间,在中国人民中间以及我们党内部存在着内战打不打得起来的问题,人们都希望国共不打仗,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便是我们能不能胜利的问题了。要胜利就要搞好统一战线,就要使我们的人多一些,就要孤立敌人。在军事上,我们还是用袭击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解决土地问题,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他强调指出:“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毛泽东在对这个文件作说明时指出:“根据最近的形势来看,高潮是确定地快要到来了。凡是出现革命高潮,总是敌人有弱点,给我们可乘之机,否则就很难。”“这次革命的动力是两条战线,就是解放区和蒋管区的人民运动,而以解放区为主”。对革命胜利的时间,他做出这样的判断:“少则三年到五年,多则十年到十五年。假如以少则三年到五年来说,那末,从日本投降时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半了,即一年半了,但最后的困难我们还要估计到。” (《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毛泽东在1946年底所说“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用了一个“熬”字,是十分贴切的。对中国共产党来说,1947年这一年确实很不容易熬过,而在这一年里把整个局面扭转过来就更不容易了。毛泽东在19年后还对外国朋友说起:蒋介石打我们的时候,要算1947年上半年是最困难的时候,很多重要的根据地被它占去了,比如延安就被占去了,陕北它都走遍了。
  只是整个局势的好转,来得比毛泽东原来预计的更早。1947年年底,情况已发生根本变化。毛泽东认为,可以断言胜利在望。12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一开始便说: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为什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竟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转折?看起来似乎是个奇迹,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心的向背,在于谁能得到中国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当然,主观的指导方针是否正确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指导方针不正确,即便有良好的客观机遇,仍会白白地丧失掉。具体说来,这个变化是由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运动这两条战线的发展所造成,而以前者为主。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年代,各种矛盾冲突表现得比平时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尖锐激烈,因而使这段历史的内容异常丰富。
其他文献
作为漫画家的丰子恺(1898~1975),为文也恬淡隽永,耐读耐品。我于旧书市上花5元钱买来的《丰子恺经典作品选》(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中读过《牛女》、《酒令》、《食肉》、《丰都》、《算命》、《吃酒》等散文,颇多精彩片断,且录两节——  “那时我僦居在里西湖招贤寺隔壁的小平屋里。每见一中年男子,蹲在岸上,向湖边垂钓。他钓的不是鱼,而是虾。钓钩上装一粒饭米,一会儿拉起线来,就有很大的一只虾。
期刊
美国华人“百人会”1990年5月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和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等美籍华人在纽约发起成立,是独立、无党派、非盈利的会员制组织,目前有140多名会员,包括李昌钰、何大一、陈冲等各领域的华裔精英,宗旨是促进中美两国间的建设性交往和鼓励在美华人融入美国社会。  受访者 安 平(美国华人“百人会”公关总监)卢咏(美国华人“百人会”研究主任)    《同舟共进》:请简要介绍一下“百人会”做的《2007年
期刊
《宪法》是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从理论上讲,任何宪法都会对政府行使权力加以一系列限制。没有宪法的国家很少,但有宪法不一定就有宪政,没有宪政,对政府权力限制或制约就是一句空话。  民主是宪政的保证,没有民主保证的宪法是一纸空文。当今世界的政治语境中,说自己不搞民主的政权几乎没有,“民主是个好东西”是文明世界的常识,已经超越意识形态之争成为普世价值;有争议的是如何在民主的条件下,实现对政府权力的限
期刊
不论目的多么正当或多么高尚,擅自调整印花税税率的行为都已超越了法律授权,是违法行为。由于《立法法》是我国宪法体系的一部分,财政部的行为实际上已构成违宪。    2007年5月30日凌晨,财政部突然宣布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到3‰,当天沪深两市双双暴跌,许多股民惊慌之中忍痛割肉,夺路而逃,证券市场哀鸿遍野。  一年之后,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一事件时,一个最起码的问题不得不提出来:财政
期刊
一笔天文数字的国家巨款巧妙地成为国库局少数“同人”的囊中财富,对于这样一个损公肥私的签呈,身为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居然批了一个“可”字……社会“反孔”情绪日趋强烈,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换马”。但孔是蒋的姻亲,有霭龄、美龄“护孔”,“换马”谈何容易。此事竟使得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苦痛极矣”……    孔祥熙等贪污美金公债券逾千万    发行公债是吸收社会资金,解决国家财政急需的重要办法。1942年,
期刊
法学家想当然地认为,应该制订更多的法律对社会加以调控,这是法治国家的需要;而经济学家敏锐地看到了法律过多带来的过度规制问题:法律越多,律师、法官也越多,社会成本就越大,效果反而不好。  有一种说法是,经济学家把蛋糕做大,法学家把蛋糕分好。    经济学家:法律过多造成“过度规制”    梁治平:社会变迁中,法律与经济是两个最重要的领域,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过去我们普遍承认,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期刊
历史为什么“忽冷忽热”    马立诚: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19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政论热,现在是历史热。先后四个热。到书店看一看,各种各样的中外历史著作满坑满谷,蔚为大观,中国大片也都是历史题材。  雷颐:历史热是正常的。无论美国、法国、英国还是俄国,每年的畅销书,历史著作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历史热也反映了社会变化。上世纪80年代,历史很边缘、很冷,从1980年代一直到199
期刊
暑天,看了蒋泥的新著《老舍之谜》(中国书店2007年版)。新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之一,老舍,他有怎样的“谜”呢?蒋泥共列出“出生”、“出道”、“情爱”、“创作”、“离乱”、“个性”、“地位”、“自杀”8个“谜”。至于穿插在8个“谜”中的数十个“问”,也大致概括了老舍的一生与创作。  蒋泥开列的老舍之“谜”引人入胜,如:   “老舍有多重人格吗?如何理解他的政治‘热情’?有多少是他真实的
期刊
一  柳鸣九回忆钱钟书,说在大楼门口遇到,钱先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否后生晚辈。  这是一种优雅。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同学生交往,他们总是谦和容让,循循善诱,即便冒失者有些语言冲撞,也不曾见他们疾言厉色,更不要说动手动脚把学生扭送校方了。  今之学者,小有名气,便高视阔步、神气活现、毫无礼让。冲门而出,见者躲闪;入室喧哗,闻者避
期刊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致力于司法改革研究,曾被评为“影响中国21世纪发展的100位中国青年”之一    政府行使权力的裁量权过大    《同舟共进》:有人认为,行政干预是影响中国法治的重要障碍,您是否认同?  贺卫方:司法现在受到的干预比较多,比如说谁做法院院长,实际是由同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确定基本人选,再由人大通过;法院内预算、财政拨款也由财政部门控制。衣、食、住、行以及人、财、物都控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