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的情感体验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fcz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二十七个春秋,当了二十七年班主任,我深深体会到:为师之本在于心。只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才有收获,有所效果。我深爱这片沃土,爱融进了我的事业,流进了学生的心田。今年我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一年级实施教材改革,实行新课程标准,回顾反思这一年的工作,汗水与泪水交织,忧思与欢乐并存,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的点滴体会。
  一、走进家庭,体验亲情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充满师爱的学习氛围,更离不开一个充满父爱、母爱和睦的家庭环境。善于从各个方面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一年的教学,我发现一年级的教材改动很大,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是无法比的,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学生与家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班主任要敢于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向学生家长开放,允许家长随时走进课堂,给家长创造一个能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空间,家长可以发现孩子优点也可找与他人的差距。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走进家庭,和学生家长一起娱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进步,用心观察,用心记录,体验亲情,我们一起去摘星。
  二、走进社会,体验民情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他不仅有人类和活动,而且还有大自然动物、植物,只有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才能构建美丽的家园。少年儿童从小就应走进社会,热爱身边的人们,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品德与生活以社会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为了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让小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能力。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地球村离不得长幼之亲情、同学之友情,要求人类讲诚信,讲互住,讲礼仪,也就要求老师带着学生走进社会。一年级, 《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社会里的生活是很好素材,我带着孩子们逐图看,共同走进社会,感受生活。
  三、走进自然,体验风情
  有一首歌“走进大自然”,歌词是这样的:走进春天,走进温暖,走进绿色,走进蔚蓝,走进原野,花儿点头笑,走进林中,小鸟唱的欢,走进山谷,有回声,走进河滩来野餐,走进阳光拥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拥抱明天。大自然的风光令人遐想,大自然的乐趣回味无穷,宇宙万象是“品德与生活”取之不尽的源泉。要让孩子们保持对自然世界好奇,发展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过程中感到兴趣和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由此产生对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情感。
  儿童是幻想时代,自然科学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它蕴含了真善美三个领域,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是人类一面镜子”。犹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赞叹的“天然风景之美丽”,我们可以说不但有雄伟的峨眉,妩媚的西湖,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混一世称献。其实中国无地不美,到处皆景。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走进春天是一个很好素材,它从三个主题活动:冬去春来、感受春天、播种春天,反映了春天的特点及春天的美好。
  “冬去春来”从一个大的视角来呈现春天的动植物及人们生活的变化,而“感受春天和播种春天”,是春天这个大背景中的一部分,都是春天的活动,进一步体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我认真备课,让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画春天,从小的地方发现春天,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孩子们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领着他们放风筝,让他们在身心放松、无忧无虑中感受春天,感受着风给人们带来的盎然春意,在田野上唱《春天的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风情。
  一年来的教学,我感觉到“品德与生活”将引导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智慧地生活,促进孩子们生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从而孩子们会全面发展、成才。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银发浪潮汹涌而至,21世纪是老龄化的世纪.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健康可以长寿,但长寿不一定健康.如何改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社会压力变为社会动力,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社会问题.笔者对长春市退休老年人进行调查访谈,考察老年人健康状况;从社会支持利用度、负性生活体验度、主观生活满意度三种维度分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以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视角剖析解决对策与方法.
农业生产托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新型经营主体,引入PPP模式对提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指导意义。作为一种新型政社合作模式,PPP既契合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内涵属性,又具有在农业生产托管中应用的基础。文章客观分析了在农业生产托管中应用PPP模式的必要性和效应,提出在农业生产托管中,应该整合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同时加强PPP模式技术支持、防范农业生产托管风险等对策措施,为在农业生产托管中推广和应用PPP模式提供可参考依据。
南宋书院与南宋书院记密不可分,南宋书院的类型、功能、性质、创建目的、繁荣原因决定了书院记的命名方式、内容选择、情感表达、作者构成以及时空分布.南宋书院记对于南宋书院的依附性以及实用性品格,深刻影响了南宋书院记的文体特征、创作范式.南宋书院记的创作深受宋代学记的影响,具有形态稳定、议论正大、文风古肃的体制特征,但是内容选择、书写策略、情感基调的偏异最终决定了书院记与学记的分野,两者各有其边界,不能混为一谈.文人士大夫与理学家构成了南宋书院记创作的两类群体,与之相应,南宋书院记也具有两种迥异的创作范式.一种是
后殖民小说发端于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在后殖民时期,移民作家因时代所赋予的新的身份而处于一个痛苦与迷惘的困境中,他们在多元文化的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历史性的。同时多元文化意识所造成的移民作家世界观的扭曲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阎连科与卡夫卡在权力书写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指向权力和生存,权力的隐性运作通过写作呈现给公众.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两位作家所接受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在卡夫卡的《城堡》和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中,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权力息息相关.通过人的外显可以在小说中寻得内隐的权力.结合福柯的权力理论,探寻卡夫卡与阎连科展开权力书写的艺术手法、权力在中西文化语境下的形态内涵、人性在权力场中的异化表现,以此呈现卡夫卡与阎连科对人类生存的关照与反思.
双雪涛的“东北”叙事以“新东北作家群”的集体写作在文坛中亮相并备受瞩目.他基于个人经验的“东北”叙事颠覆了主流叙事中的“东北想象”,让被遮蔽的历史与人得以浮出地表.而当下双雪涛文学书写中已然出现了与“东北”作别的情绪与转型的倾向.本文即从其创作文本的细部入手,探讨双雪涛“东北”叙事的价值与转型,兼及其提供的新文学写作经验及超越性意义.
作为石黑一雄的开山之作,《远山淡影》已展现出其独特的创伤书写风格.作者不仅通过想象叙事构建出对创伤记忆的表达性陈述,还构建了积极疗愈创伤的叙事策略.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积极想象”运用于小说的叙事分析,有助于挖掘想象叙事表达和疗愈的双重功能,并由此追寻作家对人类精神福祉的人文主义关怀.
川端康成在文学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充满东方美学的优美画卷,其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的优美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川端康成小说东方美学集中体现在其作品的多元叙事上,下面文章将重点从基于神秘叙事的东方生命观、基于符号叙事的东方传统美学呈现、基于忧郁叙事的东方物哀审美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以及历史上人口迁移流动情况的复杂,导致了东北地区语言接触现象十分频繁。本文从语言接触类型与演化机制的角度对东北地区的语言生活状况加以研究和探索。运用语言接触的理论,从东北地区语言接触概况入手,分析东北地区语言接触的三种类型,即文化交流性接触,治化教育性接触和地缘性接触,指出了这三种接触类型的特点。同时提出东北语言接触演化机制的特点以及由此所导致的语言借用和语言转用。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以语言符号为手段,借助一定的传输媒介,来帮助实现文化从传者到受者这一传播过程。为了彰显内蒙古的精神风貌、民族智慧及独特风情,进一步推动内蒙古民俗文化“走出去”,现对内蒙古民俗文化翻译传播问题和现象进行剖析,并探求在翻译与传播实践中出现失真、变味的原因,这对内蒙古民俗文化今后的翻译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