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儿童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ay1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麻疹患儿死亡危险因素,为儿童麻疹的死亡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麻疹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预后不同,将患儿分为痊愈组和死亡组.收集患儿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共线性诊断,共线性诊断后的因素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逐步前进法,以选人P≤0.05,剔除P≥0.10的变量为检验水准,探讨麻疹患儿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932例麻疹患儿,其中16例死亡,住院患儿病死率为1.72%.16例死亡患儿中,男9例,女7例,年龄6~44个月,15例居住在农村;14例未接种或未规范接种麻疹疫苗,11例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神经系统疾病2例和营养不良2例,以及1例患儿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呼吸系统疾病;16例患儿均合并肺炎,15例合并气胸、纵隔气肿、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呼吸道并发症.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年龄>8个月(OR =2.751,P=0.007)、患有基础疾病(OR=32.961,P=0.000)、肺炎OR=11.911,P=0.017)、发热(OR=29.844,P=0.000)、WBC升高(OR=4.816,P= 0.000)、Hb降低(OR=2.135,P=0.017)、ALT升高(OR=2.672,P=0.006)、合并严重呼吸道并发症(OR=82.818,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OR= 35.390,P=0.000)、WBC升高(OR=19.370,P=0.000)、有严重呼吸道并发症(OR=13.696,P=0.016)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患有基础疾病、WBC升高、有严重呼吸道并发症是麻疹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例1 男,49岁.发现HBsAg阳性20年,腹胀、纳差、尿黄20 d.20年前患者因乏力查肝功能异常(数值不详),HBsAg(+)、抗-HBe(+)、抗-HBc(+).经保肝治疗后转氨酶恢复正常,后未再复查.2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纳差、尿黄,当地医院查血ALT 964 U/L、AST 870 U/L、TBil 173.4μmol/L、DBil 116.2μmol/L,HBsAg(+)、
期刊
目的 探讨检测血清与胸腔积液中瘦素(LEP)、TNF-α、癌胚抗原(CEA)、C-反应蛋白(CRP)和IL-6在鉴别诊断结核病与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抽取54例肺癌患者及41例结核患者胸腔积液与血清,采用ELISA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胸腔积液和血清中LEP、TNF-α、CEA、CRP和IL-6含量,正态分布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结核患者和肿瘤患者血清中LEP分别为(0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抗结核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直接督导下短程化学治疗,曾作为呼吸系统常见的结核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曾明显降低.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频繁、贫富差距加大,及AIDS、器官移植、恶性肿瘤和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结核病的发病率又呈现上升趋势,且痰结核分枝杆菌阴性的不典型肺结核病例数也不断增加,导致临床误诊、误治现象时有发生[1].本研究分析胸部CT表现为间质性肺疾病(ILD
期刊
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主办的全国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2年6月在郑州市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对全国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进展等专题进行报告,欢迎各位医生踊跃投稿参加。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着力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举旗铸魂中笃定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系统、鲜明
期刊
患儿男,11岁.因发热、皮疹5d,下肢无力3d入院.患儿入院前5d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发热,体温最高39.4℃,伴轻度肢体抖动,无畏寒、寒战,无惊厥、抽搐,自服扑热息痛后体温可降至正常,随后又迅速上升,同时发现患儿自耳后开始出现充血性斑丘疹及疱疹,迅速发展至颜面、颈部以及躯干四肢,外生殖器可见散在疱疹,部分破溃,脓苔附着,伴有轻度瘙痒,疱疹分批出现,伴有恶心,未呕吐,入院前3d患儿突然出现全身乏力,
期刊
目的 验证已建立的肝硬化预测模型——铜蓝蛋白(CP)模型,评价其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5例,作为验证组,同步进行肝活组织病理学、CP及生物化学指标检查.对前期由148例CHB患者构建的CP模型(模型组)进行内部验证,并与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platelet
约30%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的AIDS患者合并CMV血症[1].AIDS患者合并CMV感染可出现多种CMV终末器官疾病(endorgan disease,EOD),如视网膜炎、结肠炎、食管炎以及CMV相关神经病变,其中视网膜炎最常见[2].国内学者对AIDS人群CMV视网膜炎已有较多的描述,其常见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患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对更昔洛韦治疗反应良好
期刊
目的 构建甲型H5N1禽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血凝素(HA)抗原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在动物体内不同时间点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情况.方法 采用PCR技术分别克隆CTB基因和HA基因,并用BamH Ⅰ酶切2个基因片段,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构建CT-HA融合基因(CH基因).双酶切后,将CH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I-neo中,构建甲
血小板减少是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往认为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被动阻留在脾脏内所致,最近的观点证明,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产生减少也起重要作用,用血小板的数量或包括血小板数量在内的一些数学模型对肝硬化临床失代偿的发生具有最好的预测价值[1].另外,除了数量减少以外,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也存在功能缺陷.血小板也不仅仅是受到影响,其对肝脏疾病的进展也起促进作用[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