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载体。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鉴于此,笔者主张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中心,活动是载体”的教学模式,把每篇课文、每堂课上出创意,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成长的空间。
一、在“新颖”“乐学”“拓展”上出奇
教学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教法,必须开辟新的教学途径,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知识特点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为了引导学生议论老人的外貌,笔者提问道:“通过老人的穿着,你们可以读懂什么?”
学生甲说:“通过老人的穿着,可以看出他生活艰苦。”
学生乙说:“通过老人的穿着,可以体现出老人只想把工作做好的快乐精神。”
学生丙说:“通过老人的穿着,见证了老人的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笔者又问:“在描写老人的外貌时,课文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
学生甲说:“瘦削的脸。从‘瘦削’一词可以看出老人平日里工作辛苦,生活艰苦。”
学生乙说:“面色黝黑。从‘黝黑’一词可以看出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
学生丙说:“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从‘炯炯有神’一词可以看出老人身体健朗,精力充沛。”
最后,笔者总结:“通过外貌描写,我们读懂了老人的生活、工作、内心。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下外貌描写的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活泼新颖,引人入胜,不仅拓展了教材学习的空间,升华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而且渗透了德育,凸显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点。
二、在 “兴趣”“情感”“态度”上出彩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传奇所占比例较大,要想组织好这类题材的教学,教师必须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通过说、学、唱、画、演等方式,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如教学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时的演,教学《滥竽充数》的评,教学《画龙点睛》的画等,都带给学生极大的享受,不仅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寓意,而且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如在评说南郭先生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假如我是南郭先生,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并以此为题,写一篇短文。”学生有三条写作思路:第一是发奋学习,遍访名师,立志重新做人,一雪前耻;第二是远离都市,躲到没人认识的地方,过完下半辈子;第三是一蹶不振,了无生趣,郁郁等死。经过这样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另外,笔者还主张根据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不同,以及课文内容和体裁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写景为主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在教学诗歌体裁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一背、唱一唱;在教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演一演。这些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情体验,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笔者设计了一段导语:“我们经常在电视、广播、报纸上看到或听到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报道,这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侵占我国领土的丑恶嘴脸。”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开展了演讲比赛,并留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去交流。
语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师要多点创意、多点活力,才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语文教学“火”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仇湖小学)
一、在“新颖”“乐学”“拓展”上出奇
教学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教法,必须开辟新的教学途径,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知识特点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为了引导学生议论老人的外貌,笔者提问道:“通过老人的穿着,你们可以读懂什么?”
学生甲说:“通过老人的穿着,可以看出他生活艰苦。”
学生乙说:“通过老人的穿着,可以体现出老人只想把工作做好的快乐精神。”
学生丙说:“通过老人的穿着,见证了老人的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笔者又问:“在描写老人的外貌时,课文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
学生甲说:“瘦削的脸。从‘瘦削’一词可以看出老人平日里工作辛苦,生活艰苦。”
学生乙说:“面色黝黑。从‘黝黑’一词可以看出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
学生丙说:“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从‘炯炯有神’一词可以看出老人身体健朗,精力充沛。”
最后,笔者总结:“通过外貌描写,我们读懂了老人的生活、工作、内心。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下外貌描写的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活泼新颖,引人入胜,不仅拓展了教材学习的空间,升华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而且渗透了德育,凸显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点。
二、在 “兴趣”“情感”“态度”上出彩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传奇所占比例较大,要想组织好这类题材的教学,教师必须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通过说、学、唱、画、演等方式,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如教学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时的演,教学《滥竽充数》的评,教学《画龙点睛》的画等,都带给学生极大的享受,不仅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寓意,而且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如在评说南郭先生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假如我是南郭先生,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并以此为题,写一篇短文。”学生有三条写作思路:第一是发奋学习,遍访名师,立志重新做人,一雪前耻;第二是远离都市,躲到没人认识的地方,过完下半辈子;第三是一蹶不振,了无生趣,郁郁等死。经过这样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另外,笔者还主张根据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不同,以及课文内容和体裁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写景为主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在教学诗歌体裁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一背、唱一唱;在教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演一演。这些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情体验,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笔者设计了一段导语:“我们经常在电视、广播、报纸上看到或听到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报道,这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侵占我国领土的丑恶嘴脸。”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开展了演讲比赛,并留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去交流。
语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师要多点创意、多点活力,才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语文教学“火”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仇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