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杀虫剂防治豇豆豆荚螟试验效果初报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2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荚螟为世界性分布的豆类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豆荚螟为寡食性,寄主为豆科植物,是南方豆类的主要害虫。为寻找防治豆荚螟的理想药剂、提高防治效果,2011年9月我们选择了6种药剂进行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对象、时间与地点 试验对象为豇豆豆荚螟,豇豆品种为黑籽油青。地点选择在上杭县临城镇水西村张华平豇豆园,试验田面积1亩,土壤为砂质壤土,肥力中等,2011年7月24日播种,植株长势均匀,历年豆荚螟为害较重,管理水平一般。
  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处理A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液(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处理B为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500倍液(广东惠州市银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处理C为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液(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处理D为48%毒死蜱乳油900倍液(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处理E为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处理F为18%杀虫双水剂180倍液,以上药剂均为市售;处理G为清水对照。设3次重复,21个小区,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20米2,采用随机排列。
  3. 施药方法与调查次数 第一次试验于初花期的9月3日喷药、10日调查,第二次试验于盛花期的9月11日喷药、17日调查,第三次于9月18日喷药、24日调查,共进行3次试验。施药用工农-16型喷雾器常量喷细雾,每次喷药在上午9时之前,自下而上均匀将豇豆喷湿为止。试验期间不再施用其他杀虫剂。
  4. 调查取样方法 试验记载豇豆播期、品种、施肥、用药、天气情况。药效调查都在施药后1周进行,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查4株,定点定株共20株做标记,调查时每株随机采摘5条豇豆,每小区采摘100条豇豆,调查蛀荚数,计算蛀荚率,并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用邓肯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T法)进行显著性测定,计算公式如下:
  蛀荚率(%)=(蛀荚数/调查总豇豆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蛀荚率-药剂处理蛀荚率)/对照蛀荚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见附表)
  据县气象局资料记载:试验期间天气正常,微风,最高气温34.9℃,最低气温17.0℃,平均气温26.1℃;9月总降雨日11天,雨量61.4毫米,属显著偏少年份(比常年偏少54%),适宜豆荚螟生长繁殖。3次施药后24小时内没有降雨,每次喷药都在上午8~9时进行。
  试验地点历年豆荚螟为害较重,由于试验时间在初秋,虫源较多,第一次试验时大多数豇豆正值始花期,部分已结荚5~10厘米长,可能有幼虫已蛀入花蕾或嫩荚中,所以调查时发现蛀荚率高。为此,进行了第二、第三次验证试验,使试验更有说服力。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药害等异常现象。
  3次试验药后7天(即9月10日、17日、24日)分别进行防效调查,结果表明,6种农药对豆荚螟防治效果有较大区别:3次试验药后7天防效最佳的是处理A,防效均在95%以上,其次是处理C,防效均在83%以上,表明这两种药剂对豆荚螟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B、E、F防效均在48%~60%之间,可见这3种药剂防效不理想;药剂D防效极差。
  将3次试验防效进行DMRT法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经过3次试验,处理A、C药后7天防效都与其他4个处理之间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A与处理C除第一次试验防效有显著差异外,其他两次验证试验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B、E、F3种药剂经3次试验,药后7天防效差异不显著,但第一、第二次试验与处理D防效达极显著水平。
  三、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防治豇豆豆荚螟,经过3次试验后,药后7天防效以处理A即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000倍液最佳,该药剂具有非常好的渗透性,又有优异的内吸性,杀虫活性极高,3次防效均在95%以上;其次是处理C即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倍液,3次防效均在83%以上。因此,这两种药剂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倡交替使用。处理D即48%毒死蜱乳油900倍液防治效果极差,不建议生产上使用。
  豆荚螟以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中取食,造成蕾、荚脱落,防治关键时期在盛花期前后,而本试验第一次用药稍微有些迟。对豆荚螟的防治,宜采取“治花保荚”的策略,闽西地区重点抓住5~10月为害期防治,防治时间为花朵开放的每天上午7~9时,用药效果最好。在重发季节、重发地区从豇豆第一朵花开始就应喷药。3次试验中对照小区的虫荚率呈明显减少趋势,可能与试验时间处于豆荚螟为害后期和试验田块虫源减少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联系地址:林伟明 薛德乾 福建省上杭县农业局 邮编:364200;赖贵青 上杭县临城农技站 邮编:364200)
其他文献
秧坝镇位于贵州省册亨县南部,为丘陵高原峡谷地带,平均海拔1033米,年平均气温17℃,气候冬暖夏凉,比较适宜种植油桐等经济林木。一直以来,种植油桐都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缺乏油桐病虫害防治知识,广种薄收的现象普遍存在。为降低油桐病虫为害,提高农户收入,笔者特将该镇油桐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广大油桐种植户参考。   一、油桐根腐病    1. 发病情况 又称枯萎病,
在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养鸡业,对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鸡种选择  选择体型大小适中、抗病能力强、觅食能力强、抗逆性强且适宜放养的鸡品种(如黄鸡、麻鸡、黑鸡、乌鸡等)。种蛋、雏鸡应从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鸡场和孵化场引入。同一
由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姚斌研究员牵头的“饲料用酶技术体系创新及重点产品创制”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饲料用酶是一类应用效果极为显著的新型绿色饲
氮磷钾缺素试验实施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安达)、绥化市、黑河市的耕作区,研究平衡施肥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磷对大豆的蛋白
地PDA上观看图片,才需要选购彩色显示屏的PDA,否则没有必要,因为彩色显示屏更耗电,价格也比较昂贵。一般彩色显示屏的有效运行时间在6到8小时之间,单色显示屏的使用时间可长达30小
随着国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与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探索适宜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循环模式,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对“蚯蚓、发酵床、沼气池”三个关键环节将种养有机结合生态循环模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种养生态循环技术开发对策。   一、种养生态循环发展对策  1. 种植—养殖—蚯蚓—种植模式  以农林生产的粮食、果实等产品作为饲料,养殖猪、牛、鸡等畜禽;
全国首个“国家薯类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日前在北京成立。联盟成立后,将建立一个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薯类深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我国薯类深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介绍,我国对薯类的利用研究和综合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薯类深加工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够高,迫切需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针对这些问题,由秦皇岛鑫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起,联合相关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組建
编者按:最近,上海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可见,病死猪、猪粪尿、污水等猪场废弃物处理不好,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而且危害生猪自身以及人类健康。规模猪场废弃物排放量大,更应注重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特将两地的废污处理经验介绍如下,供养猪场(户)参考。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不断增加,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环保部门污染源
<正>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唯一的水电铝企业,以云南得天独厚的水电绿色能源为依托,致力于铝冶炼、铝加工、铝应用产品全流程绿色制造,通过
党参是鄂西北高山地区种植的主要中药材之一,紫纹羽病(俗称“锈腐病”)是当地党参上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的病害。该病为害党参植株根部,轻者导致根条瘦小、呈锈褐色,减产10%~20%、减收20%~30%;重者导致整个根条干腐或湿腐坏死,减产、减收幅度达50%以上,严重影响党参的品质与产量。现将其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主要发病症状  紫纹羽病在党参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初发病时,根部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