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前】四川历史悠久,巴蜀文化熠熠生辉。近年来,四川地区文博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高校博物馆作为其中的一员,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蕴藏了许多文化的“富矿”。文化栏目锁定高校博物馆,透过那些不可复制的藏品,体味历史深处的文化韵味。
坐落在锦江河畔,与望江公园为邻的四川大学博物馆,从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筹建至今,历经100个春秋更迭,是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它不仅是巴蜀文化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20世纪30年代,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组织了对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首次科学发掘,三星堆文化早期发掘的文物随之进入馆藏。而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考古学专业师生多次参与了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三星堆文明的揭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先后组织和参与了三峡地区、四川各地多处遗址、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拯救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而这些文物的一部分现今就珍藏于川大博物馆内。
目前,川大博物馆拥有近10万件类型各异的文物藏品,涵盖了文物藏品所有门类,几乎每个类别均有国宝级及以上的珍品,成为全国高校中最为重要的大学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展厅分4层,设有考古学、石刻艺术、民俗学、民族学、书画艺术、古代瓷器、古代服饰艺术等7个陈列室,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以声、光、电等多种手段辅助,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传达着不同文物的深刻历史内涵。“以石刻艺术陈列馆为例,我们打造成特别的洞穴效果,让人在观赏藏品的同时,也能体会历史的美。”川大博物馆陈列室主任陈长虹介绍道。
走在川大博物馆的展厅里,徜徉在不同时代的古物间,无论是汉唐石刻的雄浑,还是川西土风的妩媚,抑或是高原风情的浓烈……都让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今天,我们就从馆藏品中为大家盘点一二,并请川大博物馆专家李晓涛评点,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最精美——
盛唐气象·龙兴寺菩萨立像
1947年出土于邛崃市区西北隅张公堰附近唐代龙兴寺遗址的单体菩萨立像,通高198厘米,采用四川本土盛产的红砂石雕刻而成,是现存出土邛崃唐代龙兴寺石刻艺术造像中最为完整、最为精美的一尊。菩萨高冠螺发,面相丰满圆润,双目平视,鼻梁虽有破损,但可想象其挺直修长。他双唇微闭,嘴角略带笑意,平静神态中有端庄典雅的气度。胸前的璎珞繁复华丽,腰部纤细内收,腰间悬挂的帛带垂至脚背。精致的衣饰和修长的身躯颇具美感,正是典型的盛唐造像风格。
专家点评:这尊造像体态优美,庄重大方,集中再现了唐代造像的雕刻技艺,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情趣。造像出土时已断为三截,经本馆修复后复原;造像虽双臂缺失却不失“残缺”的古典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最珍贵——
元代王蒙、黄公望合作纸本设色山水图轴
元代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四位书画名家被世人合称为“元四家”。他们因善画山水而闻名于世,对明清两代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八月的一天,王蒙见山中松青枫红,烟霞变幻,气象万千而有感,提笔为画,欲仿黄公望之画意。其时,黄公望恰巧到访。于是两位名画家饮酒论画,挥毫合作云山秀色,并在画上题记两则,细说这段佳话,不亦乐乎!画中多处用干笔皴擦,随着空间的推远,景致渐渐疏淡。作品中王蒙“渴墨繁密”的特色和黄公望“平淡天真”的风骨浑然一体而又清晰可辨。当时黄公望已经七十二岁,而王蒙为三十出头的青年才俊,王、黄二人因画而成忘年之交。六百多年前的一场聚会,书酒风流,令人不胜追慕。
专家点评:王蒙、黄公望二人合作的山水作品,纸本设色,集中再现王、黄两位名家的写意风格,是目前传世所见的唯一合写佳作,堪称国宝。
最威武——
元代彝族皮甲
甲胄是古代兵士的防御装备,这套皮甲制作精巧,是四川彝族首领传承古物,经考证其年代可推定为元代。它用野牛皮制成,经过曝晒、髹漆和桐油浸泡等技术处理,已经坚硬得像铁一样了。制作者根据身体需要保护的不同部位,裁出大小不同的革片,革片之间用皮绳连缀,以便灵活运动。头盔上残留的几道触目惊心的刀痕,仿佛述说着当时战场厮杀的惨烈。
专家点评:本馆所藏彝族皮甲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配件最齐全的民族类文物,对于研究彝族历史、礼仪、民间传统工艺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最喜庆——
清代花轿·仪仗·抬箱
民俗学展厅陈列着一套完整的清代婚嫁用品,包括一顶木雕花轿、一面画着阴阳太极图的牌示,四张绘有“黻”图案的执事牌,四只顶部雕刻成凤凰头的灯杆,四抬绘着双鱼图案的抬箱和四顶轿夫所戴的彩绘竹编帽,从中我们可遥想当年迎亲的盛况。
这顶花轿是木质穿斗式,没用一颗钉子,可拆卸装箱。它在制作上采用了木刻、彩扎、琉璃画、朱漆贴金等多种民间工艺。轿顶以金、红二色为基调,色彩鲜艳,望之喜气洋洋,具有浓厚的民俗趣味,76束木刻火焰花内嵌琉璃小镜,光华照眼,专以辟邪。周围刻着飞龙、花卉、火焰图案。“轿窗部分装饰有人物纸扎戏台,内容有《王母寿》《玉祖寿》等川剧片段。左右侧拦腰部位装饰有覆瓦状玻璃画,内容同样为川剧传统剧目的一些片段。”整个花轿几乎全面封闭,仅在轿门处挂两幅厚重的蜀绣轿帘以供新娘出入。
专家点评:这顶花轿的正确名称为“清·屏金扎花人物花卉琉璃轿”,俗称“喜轿”或“花轿”,对于研究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婚俗礼仪、地方戏剧、民间传统工艺技术及地方经济文化史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走出象牙塔
——对话川大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
记者:川大博物馆拥有如此丰富的藏品,其定位和优势是什么?
霍巍:首先我们博物馆的陈设按照学科来进行布置,便于本校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活动;其次从建馆起我们就定位为一个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场所,按照正规的博物馆全天候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于民众。曾经在省博物馆闭馆、成都博物馆还没建馆时,许多海外的游客就是靠川大博物馆这个窗口了解到悠久的巴蜀文化和四川的民俗文化;其三我们还是一个研究型博物馆,通过本馆和馆外研究团队的密切合作,推动了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充分凸显了博物馆作为科研高地的定位。这三点相互支撑,缺一不可,既是川大博物馆的优势,也是不同于其他博物馆最重要的所在。
记者:既然川大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承担了社会功能,那么它是如何走出象牙塔,贴近老百姓的?
霍巍:我们除了固定的展出,还系统地组织着馆藏文物的轮流换展,先后推出了三星堆早期文物展、扬州八怪书画展等展览;同时发挥地处高校的优势,我们组建了一支以川大本科、研究生为主体的优秀志愿者队伍,为观众免费提供生动的讲解,甚至包括英、日、法、德等语种的讲解;通过网站和媒体发布消息,在馆内我们为观众免费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教他们文物鉴赏知识、拓片制作等,现在每年的“五一”、国际博物馆周等时间,观众都会自发到博物馆参加活动。从2007年春节大庙会开始,我们与武侯祠博物馆合作,举办了“霓裳艳影——四川大学博物馆晚清服饰展”,之后连续举办了七次成都大庙会特展,观众的反响很好。
记者:将四川建设成文物大省、文化大省一直是重要课题,川大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作用?
霍巍:一方面,川大博物馆应发挥引领作用,因为它在西南地区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将每一件藏品都放在学术研究的思路中,挖掘它的学术价值,充分反映四川的文化和考古发展,以物观史。另一方面,我们有一个目标是研究的“全方位化”,让馆内的每位工作人员都成为研究者,这样文明基因就能流淌在城市的各个罅隙。(责编:彭纳)
坐落在锦江河畔,与望江公园为邻的四川大学博物馆,从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筹建至今,历经100个春秋更迭,是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它不仅是巴蜀文化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20世纪30年代,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组织了对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首次科学发掘,三星堆文化早期发掘的文物随之进入馆藏。而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考古学专业师生多次参与了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三星堆文明的揭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先后组织和参与了三峡地区、四川各地多处遗址、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拯救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而这些文物的一部分现今就珍藏于川大博物馆内。
目前,川大博物馆拥有近10万件类型各异的文物藏品,涵盖了文物藏品所有门类,几乎每个类别均有国宝级及以上的珍品,成为全国高校中最为重要的大学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展厅分4层,设有考古学、石刻艺术、民俗学、民族学、书画艺术、古代瓷器、古代服饰艺术等7个陈列室,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以声、光、电等多种手段辅助,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传达着不同文物的深刻历史内涵。“以石刻艺术陈列馆为例,我们打造成特别的洞穴效果,让人在观赏藏品的同时,也能体会历史的美。”川大博物馆陈列室主任陈长虹介绍道。
走在川大博物馆的展厅里,徜徉在不同时代的古物间,无论是汉唐石刻的雄浑,还是川西土风的妩媚,抑或是高原风情的浓烈……都让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今天,我们就从馆藏品中为大家盘点一二,并请川大博物馆专家李晓涛评点,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最精美——
盛唐气象·龙兴寺菩萨立像
1947年出土于邛崃市区西北隅张公堰附近唐代龙兴寺遗址的单体菩萨立像,通高198厘米,采用四川本土盛产的红砂石雕刻而成,是现存出土邛崃唐代龙兴寺石刻艺术造像中最为完整、最为精美的一尊。菩萨高冠螺发,面相丰满圆润,双目平视,鼻梁虽有破损,但可想象其挺直修长。他双唇微闭,嘴角略带笑意,平静神态中有端庄典雅的气度。胸前的璎珞繁复华丽,腰部纤细内收,腰间悬挂的帛带垂至脚背。精致的衣饰和修长的身躯颇具美感,正是典型的盛唐造像风格。
专家点评:这尊造像体态优美,庄重大方,集中再现了唐代造像的雕刻技艺,反映出当时的审美情趣。造像出土时已断为三截,经本馆修复后复原;造像虽双臂缺失却不失“残缺”的古典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最珍贵——
元代王蒙、黄公望合作纸本设色山水图轴
元代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四位书画名家被世人合称为“元四家”。他们因善画山水而闻名于世,对明清两代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八月的一天,王蒙见山中松青枫红,烟霞变幻,气象万千而有感,提笔为画,欲仿黄公望之画意。其时,黄公望恰巧到访。于是两位名画家饮酒论画,挥毫合作云山秀色,并在画上题记两则,细说这段佳话,不亦乐乎!画中多处用干笔皴擦,随着空间的推远,景致渐渐疏淡。作品中王蒙“渴墨繁密”的特色和黄公望“平淡天真”的风骨浑然一体而又清晰可辨。当时黄公望已经七十二岁,而王蒙为三十出头的青年才俊,王、黄二人因画而成忘年之交。六百多年前的一场聚会,书酒风流,令人不胜追慕。
专家点评:王蒙、黄公望二人合作的山水作品,纸本设色,集中再现王、黄两位名家的写意风格,是目前传世所见的唯一合写佳作,堪称国宝。
最威武——
元代彝族皮甲
甲胄是古代兵士的防御装备,这套皮甲制作精巧,是四川彝族首领传承古物,经考证其年代可推定为元代。它用野牛皮制成,经过曝晒、髹漆和桐油浸泡等技术处理,已经坚硬得像铁一样了。制作者根据身体需要保护的不同部位,裁出大小不同的革片,革片之间用皮绳连缀,以便灵活运动。头盔上残留的几道触目惊心的刀痕,仿佛述说着当时战场厮杀的惨烈。
专家点评:本馆所藏彝族皮甲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配件最齐全的民族类文物,对于研究彝族历史、礼仪、民间传统工艺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最喜庆——
清代花轿·仪仗·抬箱
民俗学展厅陈列着一套完整的清代婚嫁用品,包括一顶木雕花轿、一面画着阴阳太极图的牌示,四张绘有“黻”图案的执事牌,四只顶部雕刻成凤凰头的灯杆,四抬绘着双鱼图案的抬箱和四顶轿夫所戴的彩绘竹编帽,从中我们可遥想当年迎亲的盛况。
这顶花轿是木质穿斗式,没用一颗钉子,可拆卸装箱。它在制作上采用了木刻、彩扎、琉璃画、朱漆贴金等多种民间工艺。轿顶以金、红二色为基调,色彩鲜艳,望之喜气洋洋,具有浓厚的民俗趣味,76束木刻火焰花内嵌琉璃小镜,光华照眼,专以辟邪。周围刻着飞龙、花卉、火焰图案。“轿窗部分装饰有人物纸扎戏台,内容有《王母寿》《玉祖寿》等川剧片段。左右侧拦腰部位装饰有覆瓦状玻璃画,内容同样为川剧传统剧目的一些片段。”整个花轿几乎全面封闭,仅在轿门处挂两幅厚重的蜀绣轿帘以供新娘出入。
专家点评:这顶花轿的正确名称为“清·屏金扎花人物花卉琉璃轿”,俗称“喜轿”或“花轿”,对于研究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婚俗礼仪、地方戏剧、民间传统工艺技术及地方经济文化史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走出象牙塔
——对话川大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
记者:川大博物馆拥有如此丰富的藏品,其定位和优势是什么?
霍巍:首先我们博物馆的陈设按照学科来进行布置,便于本校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活动;其次从建馆起我们就定位为一个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场所,按照正规的博物馆全天候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于民众。曾经在省博物馆闭馆、成都博物馆还没建馆时,许多海外的游客就是靠川大博物馆这个窗口了解到悠久的巴蜀文化和四川的民俗文化;其三我们还是一个研究型博物馆,通过本馆和馆外研究团队的密切合作,推动了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充分凸显了博物馆作为科研高地的定位。这三点相互支撑,缺一不可,既是川大博物馆的优势,也是不同于其他博物馆最重要的所在。
记者:既然川大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承担了社会功能,那么它是如何走出象牙塔,贴近老百姓的?
霍巍:我们除了固定的展出,还系统地组织着馆藏文物的轮流换展,先后推出了三星堆早期文物展、扬州八怪书画展等展览;同时发挥地处高校的优势,我们组建了一支以川大本科、研究生为主体的优秀志愿者队伍,为观众免费提供生动的讲解,甚至包括英、日、法、德等语种的讲解;通过网站和媒体发布消息,在馆内我们为观众免费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教他们文物鉴赏知识、拓片制作等,现在每年的“五一”、国际博物馆周等时间,观众都会自发到博物馆参加活动。从2007年春节大庙会开始,我们与武侯祠博物馆合作,举办了“霓裳艳影——四川大学博物馆晚清服饰展”,之后连续举办了七次成都大庙会特展,观众的反响很好。
记者:将四川建设成文物大省、文化大省一直是重要课题,川大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作用?
霍巍:一方面,川大博物馆应发挥引领作用,因为它在西南地区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将每一件藏品都放在学术研究的思路中,挖掘它的学术价值,充分反映四川的文化和考古发展,以物观史。另一方面,我们有一个目标是研究的“全方位化”,让馆内的每位工作人员都成为研究者,这样文明基因就能流淌在城市的各个罅隙。(责编:彭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