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桃文化崇拜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hu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对桃的偏爱源远流长,桃在中国被赋予很多美好的意义。它的花叶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子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生育的寓意。枝木用以驱邪求吉,在民间巫术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在文化中,桃树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早期的先民认为桃是神树的一种,对桃充满敬畏和崇拜。桃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诗经时代亦有对桃的赞美,《诗经》篇什建立了桃花与青春、女性的关系,并成为中国文学中重要的主题之一。本文着重探究《诗经》中所体现的桃文化崇拜。
  【关键词】:《诗经》;桃文化;桃崇拜;桃果;桃花
  在《诗经》中共有六首诗出现了“桃”字,分别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国风周南桃夭》
  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候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候之子,平王之孙。——《国风召南何彼秾矣》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鄘风木瓜》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国风魏风园有桃》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荓(ping)蜂,自求辛螫(shi)。
  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周颂小毖》
  上述诗句中,除最后一句“桃虫”是指鹪鹩鸟外,其他均把“桃”作为客观的表现对象,可见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桃夭》一诗,《毛诗序》说“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1]“后妃所致”,“不妒忌”及“国无鳃民”云云,显系牵强附会而“男女以正,婚姻以时”的说法,倒是与全诗的内容和意境较为接近。今人一般认为,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的祝婚诗。诗的首章,诗人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鲜艳的桃花隐喻经过梳妆打扮的美丽新娘,的确有一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韵味。诗的次章,诗人以“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作递进式的比兴。《毛传》:“蕡,实貌。”[2]《玉篇:“蕡,草木多实。”[3]指草木果实繁盛的样子。“有蕡其实”明着是按桃树先开花后结果的生长规律叙写桃子的繁多,实则暗示了对新娘婚后多生子女的良好祝愿。古有多子多福之說,诗人恐怕正是借桃树的果实繁多这一意象来表达了自己发自内心的祝愿。诗的第三章,则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作比兴,明着是写桃树的枝繁叶茂,实则暗含桃树壮大、根深叶茂之意,喻示了新娘出嫁后使夫家的家族兴旺的前景。另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叶”与“业”谐音,因而茂盛的桃叶这一意象也容易使人联想到家业的发达。总体来看,诗人以桃树为整体意象,以花、果、达。
  互送桃果或其他水果是当时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甚至是选择对象的一种手段。闻一多认为,《木瓜》和《摽有梅》二诗,其实是年轻女子在某一节日中寻找意中人的真实记录,他指出:“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时,会人民于林中,士女分曹而聚,女各以果投其所悦之士,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报,即相约为夫妇焉。”[4]因此,“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清楚地表明,投物定情是达到“永以为好”(即婚姻)目的的必要手段。《摽有梅》则是通过女子向男子抛的梅由多至少的过程,表达了这位姑娘渴望在节日中找到意中人的迫切心情。从诗中来看,当时的习俗似乎是:一方要先向另一方抛掷水果(桃、木瓜、李等),而对方则多赠之以玉佩(琼琚、琼瑶、琼玖)。如此看来,“桃”等水果是作为爱情的信物和获得爱情的一种手段,这里出现的桃体现了其在爱情与婚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园有桃》一诗,诗中写道:“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下与第一段同)。一般认为这是写士人“处于困境,叹息知已难得”[5]。
  而《周颂·抑》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与上述解释类似,皆是作为一种交换的礼物。而《何彼秾矣》中的“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句,《诗经世本古义》卷二十一引郑玄语云:“华如桃李者,兴王姬与齐侯之子颜色俱盛。”据《辞源》‘秾’为“丰腴貌”,是对桃花拟人化的描写,既突出了桃花之色盛,又显现出桃花之态美,这是古人朴素的审美。
  由上述材料可知,《诗经》中关于桃的记载多集中在它的花与果实上,桃的文学意义初显。至诗经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渐提高,对桃的着眼点不再仅限于其实用价值,而是开始转向审美领域,这是桃文化崇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言:“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咏美人之祖。”这样,桃花就又具有了女性青春的内涵,桃花与女性的关系由此建立起来,成为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桃花与女性的主题原型。开启了桃花文学的滥觞。渐渐地,“桃花文化”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
  桃文化的分支之桃花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在古代诗文中,写春景、写女子,大都离不开桃花的点缀、渲染和比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和《唐宋词鉴赏辞典》,收人523位诗词家具有代表性的2623首诗词,开卷触目,多是“桃花”点点。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有‘尚红”的习俗,如相思之红豆、牵姻缘之红线、作媒之红娘、题诗之红叶。桃花是红色的,饱含烂漫的春意,便常常被作为比喻、象征来引用,“桃之夭夭”,指桃花之艳,更喻女性之美是后代桃花文学的始祖。
其他文献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  【摘要】:语言是社会的镜子,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化,尤其是词汇的变化。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汉语盘点2016”年度热点字词进行探析,可以清楚地看到2016年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轨迹,也可以找出语言主体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心理价值。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盘点2016”年度热点字词;社会生活;社会心理  1. 引言  
期刊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在许多方面可以代表川端康成创作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图从《雪国》入手,探索川端康成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写作特点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经典之作。川端康成的《雪国》同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一样,是当时文学界反抗思潮的产物。《雪国》是川端康成艺术的总和,是川端康成达到其顶点的现代日本抒情文学的精典。  一、《
期刊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称谓词的研究近来被给予了足够的关照,但称谓词研究较局限地仅仅关注到了亲属称谓词的界定,对于职务、职称称谓词的使用界定一直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本文依据所获得的客观数据,对现代医疗机构、高校从职人员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务、职称称谓词提出建设性的规范或建议。  【关键词】:职称;称谓词;公立医院  一、社交称谓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语言是传
期刊
【摘要】:《理智与情感 》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著作,是继其处女作 《 傲慢与偏见 》 之后的又一部伟大作品。该作品主要叙说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姐妹埃莉诺和玛丽安对于身边出现的男性不同的立场和态度,由此体现出俩姐妹对于情感所表现出的理智与感性,彰显了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对立。本文通过分析文本著作的情节,立足于女性主义角度,对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进行解读。  【关键词】:女性主义;理智;情感
期刊
你在很久很久以前  就走进人们的餐桌  就为人们祛病驱邪  你在古书里  有两个很好听的名子  芣苢 车前子  可在生活中  因为你长有猪八戒耳朵  一样的叶子  大家都叫你  猪耳朵草  你的家在廣袤美丽的乡村  扎根在黑油油的泥土里  你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  几千年来  从未改变自己  一副猪耳朵的模样  可爱又可笑  你打小就会过日子  你从不讲条件  在乡下的每寸泥土里  都有你的影子  
期刊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汉字拉丁化”是中国近代极受推崇的一种学说,许多文化界的伟人,如鲁迅、瞿秋白等都主张废除汉字,实现拉丁化。鲁迅认为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①,瞿秋白则将汉字说成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②。本文将对他们支持拉丁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红楼梦》的提材主线是爱情,但作者把这段原本凄美的爱情,放入了一个更为让人心动的提材——木石前盟。这样一来,爱情已不在是苍白的情爱,而是融合了“轮回”“因果”的浪漫。所以本文重点从佛教观中分析文中的“因果轮回”与“无常”。  【关键词】:佛教;因果轮回;无常  宗教的信仰对象是基于想象而形成的超脱于现实人间之外的彼岸世界。宗教本质上是基于虚构的信仰,而小说则是作家虚构的审美世界,通过艺术
期刊
【摘要】:暴力死亡、冷漠叙述、实验解构等术语一直被视作为余华的代名词。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为代表,余华开始转变为静默地叙述生存的百态与况味。其笔下坚韧与耐力丰盈着的生命流淌出质朴的温情。本文主要从余华转型后的三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解读,探寻作者对人之生存永恒悲剧境遇的关注、对众生相生命的悲悯礼赞,体味这位温情“活着”的先锋作家对于人生而在世的人情关怀。  【关键词】:余华;生命;困
期刊
【摘要】:电影《饥饿游戏》由加里罗斯执导,改编于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同名小说,该片自上映以来广收观众喜爱。电影分为三部:《饥饿游戏》、《饥饿游戏之星火燎原》、《饥饿游戏之嘲笑鸟》。人性是贯穿三部影片的共通点,凯特尼斯即担当了人性变化的主要呈现角色。在残酷生存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她,在每一部电影中展现出的人物性格都是电影所主要表达的思想。电影呈现出的极端场面令人震撼至极,所映射出的价值观及人性则更加
期刊
【摘要】:《呼兰河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小城的风土人情,没有主角,却写了很多普通人,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群像,塑造出整个呼兰河的气息。和蔼厚道的祖父、淡漠疏离的其他家人、悲惨的小团圆媳妇、老胡家的恶婆婆、“神婆”、“云游真人”、古怪的有二伯、坚韧的冯歪嘴子和他可怜的媳妇、周三奶奶、王寡妇、看戏的姑娘姐妹们......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行为,向读者展示了呼兰河人们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向我
期刊